近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 及“给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10条建议”,对上半年10件热点舆情事件的地方政府应对情况进行了打分和点评。
这一全新的研究角度和结论很快引起了政府、专家、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新京报》社论称之为一项 “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很多媒体还发表评论,对人民网借排行榜向地方政府和基层领导干部普及网络舆情应对意识和理念表示赞许,认为此举有助于地方政府改进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推动政府与舆论的良性互动。
作为参与这项研究工作的人员,我们切实地体会到,利益分配不均、司法不公、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矛盾等现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都难以完全避免,并随时有可能被激化而引发社会矛盾升级,以至于发展成为突发公共事件,而这些公共事件又会很自然地引发网络舆论的高潮。2009年上半年,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能否疏导、应对好网络舆论,关于社会稳定、和谐大局,已经就成为了摆在很多地方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作为参与这项研究工作的人员,我们欣喜地注意到,从回避、无视,甚至“惧怕”网络舆论,到直面和回应网络舆论,再到合理有效地把网络建设成了解民意、征询民策、疏导民怨的途径,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团体对互联网舆情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不少地方积极落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高度重视互联网舆情,政府的执政艺术有了很大提高,社情民意渠道进一步拓宽。当然,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在网络舆情应对的理念和手法上依然存在着重大欠缺,也给我们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的教训。
作为参与这项研究工作的人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客观上就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倾听民意、敬畏民意,真诚地回应民意。据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网络早已成为了社情民意新的主要表达载体,网络舆论出自社会各个基层,特别是“草根阶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原汁原味”的民意。所以,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其实只是“标”,背后代表的“本”是地方政府急需不断改善和提升的执政能力。
作为参与这项研究工作的人员,我们由衷地感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地方党政机关应该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处置事件,采取科学的、专业的手段化解问题,最大限度地及时、准确公开信息,对网民反映集中而强烈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迅速的回应,以透明和务实的姿态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维护群众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反之,依旧一味采取陈旧的删帖、封网、抓人等消极态度和手段对待网络民意,则于事态的发展无益,甚至反而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最终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都受到影响。巧合的是,在“排行帮”发布的次日,排在榜单末位的湖北石首的市委书记就因处置群体性事件不力被免职,这充分说明了上级党政主管机构和发榜的舆论研究单位在该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上高度一致,党和政府与广大网民的意愿也高度一致。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在考察人民网时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近年来,我们都见证了各级党政机关从“怕网”到“用网”这一过程的进步。面对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的新格局,把“应对网络舆情能力”这个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研究长期做下去,无疑可以为党和政府把握社情民意、推动科学执政、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期待各地方党政机构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并重视网络舆论,彻底摆脱固步自封的旧观念,不断通过网络这一现代舆论新载体来拓展执政智慧,提高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