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和网民政治意识的增强,网络空间中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现象--网络政治参与。所谓网络政治参与,简单地理解可以认为是普通公民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或公共管理的活动。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诸如网络选举、网络信访、网络听证、网络舆论、网络监督等等。因为具有易实现、成本小、影响大、互动性强的特点,目前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受到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的关注和重视。如今,网络政治参与业已成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也是普通民众进行社会监督、权益维护和意愿表达的有效途径。
但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其中,既有网民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合法性、代表性、秩序性和非理性等方面的不足,也有政府在引导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反应能力弱、引导不规范、体制不完善、平台技术滞后等方面的缺点。所以,有必要积极研究如何促使网络政治参与能够更加规范化地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制度化规范网络政治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的。当前,我国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参与建构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网络已从最初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层面上升涉及权益、权利和权力的政治层面,它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已经容不得人们忽视网络环境里的政治现象。
从当前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状况来看,理论和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如何认定网络政治参与、如何界定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和客体、如何确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方式等问题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从各地实际开展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来看,发展不一:沿海先于山区,城市先于农村。即便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政府或其部门主办的网络政治参与大多也只是了解民意和向网民提供一些必要利益诉求的平台,并没有明确规定政府或其部门必须做些什么,这就难以保障那些试图通过网络进行权益维护和意愿表达的网民能够实现其正当权利。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政治参与对现实政治的影响也必将更加广泛而深远,所以,有必要积极地制度化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可以考虑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体系框架下,结合实际情况,从整体战略上建立健全有关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支制度体系,以内在制度为基础,加强外在制度体系的建设,用制度体系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常态化健康发展。
2.努力完善运行机制,程序化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单从宏观上建立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还不足以确保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运行。要使网络政治参与能够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有必要对网络政治参与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引导,这就要求必须从微观战术上细化具体的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明确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二是认定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形式;三是确立政府在引导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具体职责。
加强网络立法,确保网络空间良好秩序
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发展和合理应用离不开秩序良好的网络环境。当前,网络空间出现的诸如"网络审判"、"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极端现象,可以说与网络应用、网络监管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有一定关系,不利于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的正常合理开展。"一个民主的社会必须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是民主政治的保障和重要标志。"因此,应该加强针对网络方面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加强科学立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组成的,这符合我国的立法体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的首要意义就在于维护秩序,其次包含利益调整、公平正义、自由效率。法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引、教育、预测、评价、强制方面。所以,要净化网络空间,规范化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必要加强针对网络的立法。针对网络立法,就必须深入研究网络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同时在立法的过程中,通过各类重要媒体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及时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从而提高立法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