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7年8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动我市信息化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作出了实施网络强市、“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互联网经济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有力推动了我市信息化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达1254万个,是“十一五”末的3倍,其中光纤到家庭/光纤到办公室(FTTH/O)端口数698.6万个,占比提升至55.7%,8Mbps以上宽带用户比重达75.3%。光纤网络高速发展,光缆线路长度达65.4万皮长公里,是“十一五”末的2倍多。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城区和乡镇的4G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全市移动基站数达到8.98万个,较“十一五”末增加了5.9万个;重庆网民规模达到1504万人,普及率为49.9%。信息疏导功能逐步增强,成为国家十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之一,开通网间互联带宽200Gbps,省际出口带宽4.74Tbps,实现省际互联城市17个。建成10万台服务器计算能力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信息处理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信息化成效明显。信息化与工业化(以下简称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2015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7.3,高于全国平均指数4.6个点。现代信息技术在“6+1”支柱产业广泛深入应用,重点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率58.7%,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普及率78.26%,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MES)系统普及率34.78%,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普及率45.65%,供应链管理(SCM)系统普及率76.09%,工业电子商务采购环节应用32.61%、销售环节应用21.74%,装备数控化率57.78%。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省市、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省市;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宗申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及重庆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50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公司建设的工业服务众包平台,已入驻工业设计师5.8万余人,入驻设计机构和企业3.6万余家,完成交易额超过5亿元。工业机器人瞄准搬运、焊接、装配等市场需求较大的品种,发展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环节,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取得突破。2015年,全市机器人产业形成40亿元产值规模,工业机器人整机产量达到1046台。
社会信息化稳步推进。推动实施了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建设了自然人信息、法人信息、地理空间信息三大基础数据库和政务共享应用、信息惠民应用、信用建设应用、社会治理应用四大公共应用平台。建成了覆盖市、区县两级行政机关,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区)的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基础网络,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依托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搭建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完成社会安全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为城市应急联动、治安防控、反恐、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智能交通等提供视频应用。信息惠民应用平台和微信“城市服务”正式上线,为市民提供多项公共服务。建立卫生信息三级网络,接入信息平台的卫生机构1411家。建成基础教育资源库、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等数据库。累计发放“城市一卡通”智能卡1300万张,发放交通信息卡1100万张,高速公路收费站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覆盖范围超过60%。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15年,全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951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电子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00亿元,软件主营业务收入1651亿元,为全市工业稳健增长和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生产电脑5674万台,占全球出货量的32%;生产显示器1950万台、打印机1447万台、手机1.7亿部。信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数字传媒、文化等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年产值突破600亿元,数字内容创意和版权交易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网络零售额378.6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6000亿元;跨境结算能力明显提高,2015年离岸金融结算额1061亿美元,重庆易极付科技有限公司获中西部首块电子商务跨境外汇支付牌照。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进一步完善,对500家重点网站进行统一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建立健全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制定了全市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规范了网络安全信息通报。网络信任体系逐步完善,实现网络行为可核查、网络事件责任可追究,截至2015年底,数字证书累计发放180万张。全市工业控制企业信息安全责任制逐步落实,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水平逐步提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市3393个单位的5732个系统开展了等级保护工作。
“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基本情况
(二)发展形势。
当前全球形势复杂多变,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风暴席卷全球,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和两化深度融合方兴未艾。“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深入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
我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市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自身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加强,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有利于我市实现创新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信息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引擎。同时,我市信息化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行业壁垒众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创新要素聚集不足,创新驱动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新生经济规模与创新不足;三次产业与信息化融合不够;网络安全制度不够完善,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亟需提升。我市信息化发展相比发达省市仍有较大差距,在区域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
谋划我市“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必须把握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立足重庆基本市情,抢抓机遇,抢占先机,破除瓶颈,补齐短板,务求未来五年信息化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筑融合创新信息经济体系,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完善现代信息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信息普惠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服务经济升级和民生改善;加快改革开放,积极防范网络风险,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大力实施网络强市战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围绕我市“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的战略定位,全面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利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支撑作用,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重大需求,促进全市一体化发展。
惠民为本,服务发展。坚持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发挥信息化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推进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高社会公共治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破除不利于信息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竞争有序、多元参与的信息化全面推进格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
示范引领,融合发展。坚持应用需求和应用实效为导向,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加快“互联网+”跨界渗透,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双轮驱动,安全发展。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正确处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全面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坚持依法管网治网,加大网络安全监管力度,推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协调共进。
(三)发展目标。
信息化发展指数跃居全国前列。到2020年,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发展指数由2015年的72.18提升到89,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建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数字鸿沟”明显缩小,数字红利充分释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达到中西部领先。国家通信信息枢纽建设加速推进,到2020年,完成“宽带中国”战略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光网·无线重庆”目标基本完成,光纤网络实现全市行政村及其周边有条件的自然村全覆盖,光纤入户用户占总宽带用户的比率达到9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4G网络实现城镇地区深度覆盖和农村地区广域覆盖,移动宽带普及率达到90%;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实现智能协同全覆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路由架构进一步优化,省际互联城市达到30个、省际出口带宽达到20Tbps。
互联网经济高地基本建成。利用信息技术催生壮大经济新业态,互联网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8,“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新模式不断拓展。信息消费规模达到45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8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亿元。建成全市公共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全面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和行业应用,覆盖全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支撑社会治理坚实有力,教育、交通、医疗、社保等民生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力的互联网经济高地。
信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到2020年,电子制造业实现年产值1万亿元,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制造业基地。全市软件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超过1800亿元。信息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凸显。
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网络空间法治化加快推进,严格执行网络空间法律法规,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力打击,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得到有效保护,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十三五”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三、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
坚持以现代信息产业生态体系为牵引、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统一开放的大数据体系为核心,切实增强我市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在驱动信息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信息惠民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水平,着力优化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保障等发展环境,促进我市信息化水平和网络安全支撑能力快速提升。
(一)建设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光网·无线重庆”建设。深入实施“光网·重庆”工程,实现城市家庭用户宽带平均接入能力超过100Mbps,农村家庭用户宽带平均接入能力超过50Mbps。加快实施“无线·重庆”工程,推进4G网络在城镇区域的深度覆盖和在农村区域的广域覆盖。全面推广三网融合,推进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业务,提升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性能,扩大覆盖范围。
优化骨干直联网络。建设完善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加强与国内主要城市之间的直联电路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网络结构,扩容网内和网间带宽,降低网内、网间的时延和丢包率,全面提升我市骨干网络的传输性能和传输质量。
统筹配置无线电频谱资源。加强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维护安全有序的电波秩序。推动无线电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创新无线电频率管理模式,推动频率资源科学分配和高效利用,进一步优化无线电台(站)管理,加强无线电管理技术能力建设,满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频需求。
加快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在行政村通光纤的基础上,推进宽带服务向自然村延伸,开展“光纤到户”建设。继续推进行政村4G网络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能力。实施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现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专栏1 国家通信信息枢纽建设工程
“光网·重庆”工程。加快推进全光宽带网络建设,加速老旧小区宽带接入网络的改造工作,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建设;优化网络结构,大幅提升宽带用户速率。
“无线·重庆”工程。加快推进4G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4G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宽带网络(NGB-W)建设。力争成为全国首批5G网络建设试点城市。
互联互通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我市互联网网络架构,加快骨干直联点网内、网间互联带宽扩容,实现网内、网间时延小于30ms、网间丢包率小于0.3%、网内丢包率小于0.03%的标准,全面提升我市骨干网络的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
国际信息出口大通道建设工程。加快建成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推动重庆至东盟等国家及地区的国际数据通道建设,优化提升现有155Mbps国际专用数据通道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国际通信网络传输能力与传输效率。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加快光纤网络和4G网络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光纤宽带用户,实现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二)建立统一开放的大数据体系。
加强数据资源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社会数据资源、互联网数据资源建设。编制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按照业务领域、共享等级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深化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完善电子政务云平台功能。统筹推进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加快完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证照等基础信息库。全面推进交通、健康医疗、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探索推进离岸数据中心试点,建立完善互联网数据资源库。
推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应用机制,制定重庆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互联和公共数据共享。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和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的及时、高效联通。加快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以及数据传输、交换、共享等技术标准规范,形成高效、便捷、安全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升级完善政务共享、信息惠民、信用建设、社会治理四大应用系统,适时推进其他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系统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出台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实施意见,明确部门权责划分,形成数据共享和开放的工作管理体系。搭建全市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制定公共数据开放清单和开放计划,优先推动信用、环境、地理、交通、气象、医疗、科技等公共服务行业领域数据向社会开放。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目录更新、动态管理制度和数据采集、管理、交换、体系架构、评估认证等标准制度,规范大数据提供方、购买方、中间商等各类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提高数据准确性、可用性和可靠性。
培育大数据生态圈。引进和培育大数据软件开发商、互联网企业,加快构建国际国内融合发展的大数据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不同行业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优化生产组织和运营管理、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大数据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大数据新模式、新业态,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创新行业运营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培育大数据增值应用新业态。
注重数据安全保护。加强数据资源在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和开放等环节的安全保护,推进数据加解密、脱密、备份与恢复、审计、销毁、完整性验证等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及应用。切实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信息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非法买卖数据的行为,保证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与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提升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
专栏2 大数据发展工程
大数据采集体系。逐步完善大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政府数据公开共享引导企业、研究机构、公共组织等主动收集并开放数据,形成全市经济社会数据的大开放,为大数据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丰富的原材料。鼓励采用行政收集、网络获取、传感采集等多种方式,建立特定主题的基础数据库,持续收集、更新数据。
统筹推进基础数据资源建设。加快完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证照等基础信息库。统筹推进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构建全市统一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深化大数据应用。制定公共数据开放清单和开放计划,推动政府和公共部门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优先推动信用、环境、地理、交通、气象、医疗、科技等公共服务行业领域数据向社会开放。
发展大数据技术。发展海量数据存储、深度学习、区块链、机器学习、流计算等前沿技术;以应用为牵引,培育和发展大数据采集与集成、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交互感知、基于语义理解的数据资源管理等平台产品,研发具有行业特征的大数据检索、分析、展示等技术产品,形成垂直领域成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及服务。
培育大数据生态圈。加快培育大数据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一大批大数据创新性企业,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探索建立大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定价等机制。加快推进重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三)构筑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体系。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支持发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筑牢工业发展根基。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培育新模式新业态,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全面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及体系建设;加快核心软硬件研发、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等建设;加快制造企业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数字化车间建设及智能化工厂创建;鼓励制造企业发展网络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组织变革,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组织管理新模式;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等企业开展战略投资、品牌培育、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合作,打造制造、商贸、物流、金融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新生态。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推动汽车、电子、装备、消费品、医药等重点行业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应用。加快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防控,提升工业领域信息系统风险防范能力。
专栏3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工程
制造业“双创”平台及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
融合发展提升工程。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工业核心软硬件并推动产业化;推动信息物理系统(CPS)研发建设,加快制造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建设;鼓励探索打造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互联工厂;加快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发展,构建中小企业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协同制造和设计、个性化定制、工业电商等,提升制造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制造能力。
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聚焦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领域,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供应链协同能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能力、在线支持服务能力等,推动工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发展。
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强化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防控,支持建设工业信息安全仿真测试及攻防演练平台,构建工业信息安全应急防控机制,保障我市工业健康稳步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围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构建统一的“涉农”数据资源平台,实现各部门涉农信息的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推广应用。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机作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培育农产品电商市场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工商业以自主品牌为支撑,创建门户商务网。构建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探索农场会员宅配、农产品众筹、社区支持农业等“基地+城市社区”的直配模式。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打通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专栏4 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
发展智慧农业。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机作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发展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开展农产品同城配送业务。扶持一批有成长潜力的本土电商企业及大型批发市场等主体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构建农产品电商运营模式。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推进区域性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分拨)中心共建共享。
农村大数据平台工程。建立涉农大数据中心和农业资源要素数据共享平台,加强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完善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推进各地区、
各行业领域涉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推动大数据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建立上下联动的数据采集维护机制,开展对区县、镇村农业农村经济数据资源的集成,推动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农民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12316”农业公益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建设,创新机制、丰富内容、整体推进、形成规模。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和重庆“在村头”模式,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进村落地,提升农产品生产、消费、市场、农村生活信息服务能力。推进“互联网+”水利、旅游、环境、养老等重点领域应用,利用信息化助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增强农业信息化发展支撑能力。建立农业信息化科研创新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产、学、研机制,加快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农业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能力,加快研发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适用信息技术产品。
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重点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推进生产能力、生活资源、创新能力三大重点领域的分享工程和相应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大力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发展水平和技术支撑能力,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构建集交易、支付、物流、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平台与企业、行业管理部门信息系统对接,促进行业供需信息精准对接和智能决策,实现物流资源优化,提高物流组织效率。加快发展面向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平台的无线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以及智能应用、虚拟现实等新型互联网运营服务。加快培育面向数字化营销、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游戏动漫、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创新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
专栏5 互联网经济高地工程
建设“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互联网+”产业基地,打造产业集聚区。大力支持和鼓励引入优秀互联网龙头企业落户,培育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壮大为骨干企业,围绕“互联网+”有关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协作的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分享经济。面向产能设备、科研仪器、紧缺人才、知识技能、医疗健康、文化教育、交通出行、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创新发展需求,鼓励建立分享经济平台。
电子商务。培育和引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发展水平和技术支撑能力,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行业领先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培育有实力的网商(微商);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推动国际电子商务交易认证中心发展。
智慧物流。整合末端配送资源,建成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末端物流配送体系;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货物调度效率;布局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
新型互联网运营服务。发展无线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以及智能应用、虚拟现实等新型互联网运营服务。培育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创新发展公共服务领域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
(四)加快完善现代信息产业生态体系。
加快发展电子制造业。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保障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补链强链为重点,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制造业基地。打造电子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大尺寸芯片制造和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为突破,加强引进上游原材料配套企业,培育完善集成电路(IC)设计和封装测试、显示模组和终端,打造全流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4G/5G移动通信终端和新一代智能网络传输与交换设备,打造通信产业集群。提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附加值和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继续做大做强计算机产业集群和手机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安防、智能手环、虚拟现实设备等,培育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仪器仪表、医疗电子、汽车电子产业,壮大应用电子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和变革趋势,着力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关键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鼓励平台型企业、平台型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平台、数据、应用、服务、安全”协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各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促进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大型企业开放云平台资源,推动中小企业采用云服务,打造协同共赢的云平台服务环境。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开发推广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促进大数据跨行业融合应用,助力重点行业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和服务,鼓励建立分享经济平台,支持发展基于软件和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信息服务,积极培育新型网络经济模式。加强物联网运行支撑软件平台、应用开发环境等研发应用,进一步深化物联网软件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发展车联网、北斗导航等新型应用,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导航软件技术及应用平台发展。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布局前沿技术研究和发展,加快研究开发应用5G、光电子、量子通信、下一代集成电路、柔性显示、智能传感、电子专用材料及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大数据可视化、虚拟化云服务、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机器学习、语义识别等前沿领域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形成面向新型系统架构及应用场景的工程化、平台化、网络化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发展微服务、智能服务、开发运营一体化等新型服务模式,提升信息技术服务层级。加强产业创新机制和载体建设,瞄准信息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引进、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级、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和支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成立开源技术研发团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集群。充分发挥本地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组建功率半导体、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专栏6 信息产业提升工程
集成电路产业。设计业发展高可靠性高压功率器件、模数/数模转换(AD/DA)、导航、放大器、射频等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显示驱动等专用集成电路,工业控制、信号处理、射频识别、设备通信等芯片和成套解决方案,存储器接口和控制芯片;物联网、可穿戴设备通用及专用系统级芯片(SoC)。制造业发展大尺寸、窄线宽工艺技术,研发化合物半导体、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殊工艺,提高现有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水平。封测业发展芯片级封装(CSP)、晶圆级封装(WLP)、硅通孔(TSV)、倒装芯片(FC)、多制层封装芯片(MCP)、系统级封装(SIP)、3D等高密度先进封装技术以及满足高可靠性、非标准规格要求的各种特色封装技术。
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窄边框、宽视角、低功耗、高清、全高清、超高清、零延迟、高色彩饱和度等关键制造技术;重点发展8.5代及以上非晶硅(a-si)、氧化物半导体(Oxide)大尺寸面板、5.5代及以上低温多晶硅(LTPS)、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级体(AMOLED)中小尺寸面板。积极培育和探索量子点、碳基、全息、激光、柔性等新型显示技术。
通信产业。发展4G/5G移动通信终端,包括4G TD/LTE智能手机、定制手机,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操作系统,4G/5G移动通信终端的结构设计、应用开发平台和标准,卫星通信导航系统智能终端等。
计算机产业。发展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设计和整机制造;发展主板、存储卡、硬盘、显示器件、电池、电子元件、适配器、光电器件、精密模具、散热器件、连接器、机构件等计算机配套设备;发展激光打印机、3D打印机、智能摄像头、网络存储设备等计算机外围设备。
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产业。发展高清晰智能网络平板电视、环境感知的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智能家电产品及系统;发展智能安防、高清投影仪等数字视听产品。发展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及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产品。
应用电子产业。发展智能流量仪表、能量计量仪表、航天遥测设备及仪表等智能仪表和集成系统产品;发展超声医疗设备、可控胶囊内镜、血液净化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智能化医疗电子产品;发展发动机控制、车身控制、GPS导航、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局域互联网络(CAN/LIN)总线、车用传感器等汽车电子产品。
云计算产业。发展容器、漏洞修补、虚拟化、大规模资源管理与调度等关键技术;发展面向个人信息存储、家居生活、学习娱乐的云服务,研发提供办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级SaaS服务;发展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租用、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等云服务;发展面向重点民生领域的公共云服务;发展高等级绿色数据中心。
互联网产业。发展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浏览器内核、下一代超级文本标记语言(HMTL5)应用集成开发工具等关键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在网络协同设计、数字精准营销、企业间电子商务支付等方面加快生产、管理、营销和结算模式的变革。
物联网产业。发展新型敏感材料、MEMS传感器、测量和数据处理、信息传输、多源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拓展射频识别、通信传输、多媒体采集、导航定位、运营服务等技术和服务应用;发展开源开放开发平台。
(五)建立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推进“互联网+党建”。加强党委系统信息化工作协调,落实软件正版化要求,开展信息化业务规范化应用。支持统筹建设和完善全市党员信息库和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党员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提高党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发挥重庆群工系统作用,推动整合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和网上民生服务,促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支持建设监督执纪问责信息化平台,完善群众监督和宣传平台,丰富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数据资源,助力全面从严治党。
优化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统筹健全电子政务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全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加快现有电子政务应用的清理和整合,加大业务系统重构和数据资源开发力度,提升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探索运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文件密级标志等技术,实现政府系统公文、信息、简报等电子文件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传递,推动重点领域业务协同。创新电子政务投资、建设及服务模式,探索建立第三方建设运行维护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提升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和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水平。建立城市运行动态监测体系,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能力。加快建立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有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助推美丽山水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全市信用建设应用平台,整合工商、金融、税务、交通、安全、质监等领域信用信息,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信用信息共享与应用,实现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全面推行网上受理信访、举报制度,拓展网上政民互动,畅通群众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全面落实网络实名制、互联网联网备案,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网络管控中应用,提高社会防控体系立体化和精准化水平。
助力民主法治建设。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助力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政协信息化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施“科技强检”,建设电子检务,开展基于检务大数据的智能化服务。建设“智慧法院”,深度打造“法智云”中心,提升案件受理、审判、执行、监督等各环节智能化水平,促进司法公开、司法为民。
专栏7 创新社会治理工程
智能化防控体系建设。建成大数据警务云计算中心、指掌纹数据库。优化完善公共视频监控防控网,新建、升级改造公共高清视频监控镜头,推进背街小巷视频监控建设,扩大公共区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加大社会单位视频资源整合,优化完善治安、交通卡口建设,推动城乡视频监控一体化,拓展智能感知识别,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全面应用”,不断健全可视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新建小区、老旧小区、单体楼等物业,以及复杂场所、敏感区域、治安乱点等区域部位的智能门禁、视频卡口、自动报警等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
“三位一体”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实体诉讼服务中心,为当事人诉讼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升级网上诉讼服务中心,整合网上立案、卷宗查询、网上送达、网上庭审及证据交换质证、庭审公开等功能,优化多方交互性功能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开放透明的网上司法服务。建设移动智能诉讼服务中心,探索多元的诉讼服务载体和形式,让当事人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享受到全方位的诉讼服务。
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促进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互联互通。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形成空天一体的环境监测网络,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与水利、气象、农业、林业、国土、规划等部门网络互通和数据共享;推动“互联网+环保”政务服务,利用物联感知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升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
(六)建立完善的信息惠民体系。
拓展民生服务渠道。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拓展优化我市信息惠民应用平台功能,加快向区县推广。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覆盖全市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安全可靠、一体化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大幅提高政务服务智慧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优化服务流程、升级服务形式、畅通服务渠道,提高政务事项办理效率。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夯实政务服务信息化基础,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制度化、标准化、平台化、网络化水平,初步形成全市网上政务服务工作体系。
创新民生服务供给模式。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渝教云”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覆盖。整合行业各类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智能交通体系,实现高效智慧的交通管理与服务,方便居民出行。加快建设健康医疗基础资源数据库,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及应用体系,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建设金保工程(二期),统筹建设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系统,建成人力资源数据库和企业用工数据库,实现就业培训信息自动匹配及主动推送。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加快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步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平台,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检验检测、互联网信息监测、审评认证管理、应急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
专栏8 信息惠民工程
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提高均等普惠水平,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推进大数据在健康医疗行业治理、临床与科研、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快“渝教云”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传统教育和培训机构发展教育云服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联网共享。推进出行路径规划、线上约车、实时打车等互联网出行服务新业态规范化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全市、联通城乡的统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系统,推动社保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创新社会保障服务模式。
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动建设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互助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精细化、人文化、社会化综合社区信息服务体系。梳理整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婚姻登记、劳动就业、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法律服务、法治宣传、公共安全等民生服务领域的网上服务资源,联通各个网上办事渠道,构建便民服务“一张网”,实现一次认证、一网通办。
推进政务公开。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进一步推进“五公开”(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按照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公众关切,明确政务公开年度工作重点,把握好公开的力度和节奏,稳步有序拓展“五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认真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强化政策解读实际效果。着力加强政务公开能力建设,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扩大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强化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
(七)完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加强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域名、IP地址、网站等基础资源和网络互动平台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登记工作。建设网络可信体系,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网络证照服务体系,推进网络身份可溯源和信息保护工作。
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加大依法用网管网治网力度,凝聚和壮大网络正能量,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管理,强化新闻网站动态考核,依法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健全网络与信息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执法联动机制。加强网络空间精细化管理,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加大对网络谣言、网络敲诈、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创新网络社会治理。加强对属地互联网企业的引导,促进互联网企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界联合会作用,加强属地网信领域社会组织的建设、登记审查和监督管理,规范网络社团发展。动员多元主体参与网络治理,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自治。加强网络道德、网络文明、网络诚信建设。
专栏9 网络内容和网络文明建设工程
网络内容传播工程。发挥互联网优势和特点,创新传播形式,实施网上理论传播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工程、“中国梦”践行者故事网络传播工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推动理论通俗化、大众化,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和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主题宣传,激发网上优质内容生产积极性,多出优秀网络作品。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提升重点新闻网站传播力影响力,支持建设一批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垂直门户网站。加快推进以手机报、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壮大全市网上思想文化阵地。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强化网站主体责任,维护积极健康的涉渝舆论生态。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系列活动。广泛发动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
传播“中国好网民”理念,引导广大网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进一步提升网民网络素养。建立一批网络文明示范基地,开展一批网络文化活动,创作一批网络文化精品,推荐评选一批先进典型,打造一批具有重庆特色的“好网民”活动品牌。
开展网络公益活动。依托市级重点网站,打造网络公益宣传平台,开展网络公益主题宣传及网络公益正能量作品征集活动,吸引网民广泛参与。依托属地网络公益组织、网络公益平台及相关志愿者组织,加强网络公益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技能和水平。
(八)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责任制。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防范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网络安全风险。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目录,研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政策,进一步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的网络安全主体责任机构,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行重点保护。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和监管平台,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装备威胁感知和持续防御能力。统筹组织开展对党政机关、重点行业、智慧城市和大型互联网服务平台等的网络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逐步实现重要信息系统先评估后使用。加强重要领域密码应用,提升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密码安全保障和风险管控能力,推动国产密码在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重要工业控制系统和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务信息系统中全面应用。
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处置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情报共享、研判处置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网络安全大数据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加强对网络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通报工作的统筹管理,完善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制度,规范网络安全信息报告、通报和发布程序。完善网络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等制度。实施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加强网站安全管理,加强涉密网络保密防护监管。落实分级保护制度,健全安全保密测评和风险评估常态化工作机制,构建全面覆盖的安全保密防护监管体系。
强化网络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网络安全专项,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实施网络安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全面提升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加快推进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创新研发、应用和推广,积极推广应用国产涉密专用计算机、服务器、安全存储、核心网络设备和常用办公自动化设备等,组织开展安全可靠信息技术产品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安全可靠应用。建立有利于网络安全产业良性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我市网络安全龙头企业。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和新业务的网络安全保障和前瞻布局。
专栏10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证能力提升。组织实施信息安全专项,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平台,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对重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整体提升安全防御能力。
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络安全威胁知识库,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
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建立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安全态势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展示,绘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态势地图。
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完善党政机关互联网信息汇聚平台,提升信息汇聚存储能力。建设失泄密监管系统和防窃密技术支持系统,推进党政机关网站集约化建设,逐步向安全可靠云服务平台迁移。
网络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搭建全市网络应急指挥系统,建立网络应急指挥硬件平台,完善全市网络舆情研判和安全风险识别体系,形成市、区县两级“一体化”“一盘棋”的网络应急大格局。
四、优先行动
(一)新一代信息网络部署行动。
行动目标:到2018年,启动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商用部署,建成覆盖全市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骨干网络;到2020年,力争成为全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首批应用试点城市并部署商用,全市互联网实现由IPv4向IPv6演进升级,基本建成全程全网覆盖的NGB网络。
推动IPv6规模化应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动IPv6由高等院校向全面商用部署,加快基于IPv6的移动互联网商用进程,引导我市商业网站、政府及公共企事业单位门户网站由IPv4向IPv6迁移,实现IPv6规模化应用。密切关注未来网络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空间互联网等新型网络设施建设。
推动5G商用的产业化。密切关注国家5G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试验和标准体系建设,提前布局建设5G网络配套基础设施,支持本地基础电信企业开展5G测试,争取成为全国首批5G应用试点城市和首批部署5G商用城市,大幅提升全市移动互联网有效带宽和网络质量性能。支持企业发展基于5G的互联网、物联网等创新应用,拓展应用领域,催生新业态、新产业。
推动NGB网络融合发展。推动有线无线卫星融合一体化及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构建天地一体、互联互通、宽带交互、智能协调、可管可控的广播电视融合传输覆盖网,支持移动、宽带、交互、跨屏广播电视融合业务的开展。大力推进NGB网络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NGB网络体系。
(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行动目标:到2018年,云计算和物联网核心创新能力逐渐形成,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电源使用效率(PUE)值不高于1.5;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云计算和物联网产业体系,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服务器支撑能力达30万台。
加快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建设。实施“水土云扬”工程,加快推进全市服务器向云计算基地集中。积极引进互联网内容服务、IaaS云服务和国家级灾备中心等“海存储”项目,重点推动金融、医疗健康、军民融合等领域的数据清理加工、共享交换和开发利用。支持第三方企业在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建设边界网关协议(BGP)多线机房。
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速向云计算转型,发展云计算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培育一批有技术实力和业务规模的云计算企业。支持骨干龙头企业丰富云计算服务种类,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商业模式,打造生态体系。大力发展面向云计算的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等服务。完善云计算公共支撑体系,培育和完善云平台、云软件、云服务、云终端等云计算产业链。
积极推进物联网发展。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积极推进窄带物联网(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商用部署,推动产业协同创新,深化工业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应用区域试点,分门别类研究物联网相关标准体系,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物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开放。深化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等环节中的应用。
推进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共享和区域应用。推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庆数据与应用中心建设发展,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基础信息源,按“1+6+N”架构建设产业化体系,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数据资源共享开放行动。
行动目标:到2018年,形成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保障,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更加完备,建成全市公共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全面支撑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和行业应用;到2020年,实现重点领域政务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开放。
构建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制定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梳理制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加快完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提升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功能和部门数据接入水平,推动政务共享、信用体系、信息惠民、社会治理、电子口岸、涉税服务等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和行业应用,构建形成“4+1+X”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稳步实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根据职能,梳理本区县、本部门所产生和管理的数据集,编制数据共享开放目录,依法推进数据开放。依托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设立独立门户网站,并与市政府门户网站实现关联对接。率先推动行政审批、社会信用等一批高价值政务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对开放数据的更新维护,不断扩大数据开放范围,保证动态及时更新。
规范数据共享开放管理。加强共享开放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统一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平台,深度分析挖掘各党政机构共享交换和互联网接入口汇聚信息数据,及时通报重大网络安全风险。严格落实各级政务系统身份认证、访问授权和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措施,加快应用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及软硬件产品,完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应急机制、追责机制,提高数据开放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公共信息资源汇聚关联综合分析,完善数据再利用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
行动目标:2017年,建成覆盖各区县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的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统一服务入口,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初步形成网上政务服务工作体系。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市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安全可靠、一体化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实现跨区县、跨层级、跨部门“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构建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构建集政务服务、行政审批、政务公开等于一体的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入口,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简约的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与政府部门各业务系统以及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物流配送平台等其他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现有实体政务大厅服务能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业务协同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夯实政务服务基础设施。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互联互通,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建设电子证照库和统一身份认证体系,为政务服务平台应用提供支撑。夯实政务服务信息化基础,提高政务服务制度化、标准化、平台化、网络化水平。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依托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政务服务在线化水平,推动服务事项跨区县异地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对与企业注册登记、年度报告、变更注销、项目投资、生产经营、商标专利、资质认定、税费办理、安全生产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以及与居民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保障等密切相关的服务领域,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五)美丽山水城市信息化专项行动。
行动目标:到2018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监管体系基本建成,能源互联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
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结合国家石油天然气行业深化改革要求,完善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功能,促进能源共享经济发展和能源自由交易。开展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等智能电网综合应用示范建设,实现示范区内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统一融合。
加强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监管。构建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整合环境保护、国土房管、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计生、林业、气象等部门相关信息资源,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市联网,信息集成共享。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和调查统计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污染物排放监控预警和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逐步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对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禁止开发区的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监察执法,支撑生态保护区域联防联控。进一步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增值发展。
创新区域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初步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框架和共享服务体系,建立全天候、多层次的污染物排放与监控智能多源感知体系。支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卫星遥感、数据融合等技术,开展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分析,建立污染源清单,推进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提升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共治能力。
大力发展绿色智慧产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环保服务能力。探索培育排污权网上交易市场。大力推动全市“互联网+”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体系,提升正逆向物流的耦合度,推动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两网融合”。鼓励老旧高耗能设备淘汰退网和绿色节能新技术应用,鼓励企业研发、应用节能型服务器,降低设备能耗。依托大数据技术,助推环保装备制造、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综合服务等产业发展。
(六)网络扶贫行动。
行动目标:到2018年,初步建立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网络扶贫试点地区城口县、奉节县基本实现网络覆盖、信息覆盖、服务覆盖;到2020年,完成对全市贫困村的网络覆盖,电商服务通达贫困村,通过网络教育、网络文化、“互联网+乡村旅游”等方式,增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造福更多贫困群众。
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步伐。继续推进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网络覆盖,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建设无线局域网,实施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精准降低贫困家庭网络通信资费。推广实用移动终端应用项目,支持电信运营企业与移动终端企业联合,推出质优价廉、简单易用的手机及其他终端设备,满足贫困地区群众使用需求。
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建立贫困地区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工作,加快贫困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贫困村电商扶贫村级站点建设。推动大型电商企业与贫困区县的深度合作,鼓励电商平台在贫困村建立服务站(合作社)、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建立完善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强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休闲农业的宣传推介,举办消费扶贫体验活动,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开展美丽乡村网上行活动,打造“互联网+乡村旅游”品牌。
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贫困地区教学点与区县教育城域网接入,教学点宽带网络接入率达100%。建立贫困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课室,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进乡村课堂,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开展网络培训,实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计划,提升贫困地区电商运用水平,增强农村电商致富能力。实施就业创业帮扶,加大贫困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投入力度。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创业创新,吸引优秀本土人才回乡创业。
实施扶贫信息服务工程。建立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开展扶贫对象信息采集、动态管理,以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建立及时更新、动态监测的数字化档案,为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提供数据支持。依托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扶贫办与扶贫开发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利用组织、教育、卫生计生、人力社保、旅游、民政等部门信息服务资源,向边远贫困地区村社延伸。
实施网络公益扶贫工程。开展网络扶贫试点,大力推进城口县、奉节县国家网络扶贫试点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入选全国网络扶贫“双百”企业和项目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网络信息企业致力全市网络扶贫工作。依托重庆市互联网界联合会,推动网络信息企业成立“网络扶贫联盟”。开展网络公益扶贫主题宣传活动,策划推出网络扶贫专栏、网络公益扶贫活动月、网络公益专家访谈及广告展播等系列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动。
行动目标:到2018年,建成国家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形成一批建设成效明显的区县示范样板。到2020年,基本建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同步发展,智慧化水平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国内领先的国家中心城市。
推动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结合宽带乡村、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等国家重大专项推进情况,择优在部分区县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按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区县的监督考核,推动试点区县尽快形成建设成效和试点效应,促进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重点推进政务共享服务、政府决策支持、政府数据开放、信用体系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城市治安管理、应急管理、电子口岸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生产安全监管、生态环境监控、城乡规划管理、城乡建设管理、税务管理、市政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等系统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提高透明度及业务办理效率,实现服务手段智慧化、管理过程精细化、管理方式多样化,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优化完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医疗健康、优质教育、社会保障、养老关怀、就业帮扶、交通出行、文化传播、旅游便民、气象预报、智慧社区、智慧商圈、室内导航等以人为核心的智慧化体系建设,加快便民利民信息资源汇集,着力打造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方式转变,提升全市城乡居民幸福感。
强化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规划、建设、运维管理,研究制定城市网络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对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和风险评估,保证安全可靠运行。
(八)网上丝绸之路建设行动。
行动目标:到2018年,基本形成中国―土耳其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框架,建成与新加坡等东南亚有关国家的信息经济合作大通道,促进规制互认、设施互联、企业互信和产业互融;到2020年,推动重庆与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信息经济合作,力争打通与东南亚及“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经济合作大通道,信息经济合作应用范围和领域明显扩大。
建设中国―土耳其网上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推动重庆与土耳其开赛利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两地企业和机构共同开展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创新探索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推进关检税汇、跨境物流、在线支付、在线保险及投融资等领域合作,建立高效便捷的中国―土耳其信息经济合作样板。
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契机,建设中国―新加坡国际数据通道,改善中国与新加坡间国际通信网络现状,提高通信网络质量,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打造国际信息交换枢纽。
建设互联网国际合作综合试验区。基于合规性和以项目合作为导向的原则,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以“离岸数据中心服务”试点为突破口,以技术合作方式开展相关业务,打造全国领先的互联网产业发展集聚核心区、国际业务合作试验区、互联网业务创新试验区、互联网先行先试政策集成区。
探索推进离岸数据中心试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数据中心运营企业和云服务企业,创新合作模式,为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企业提供国际数据处理服务,拓展国际数据存储市场,实现外资企业“引进来”,国内企业“走出去”。
(九)繁荣网络文化行动。
行动目标:到2018年,网络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比重明显上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传播体系;到2020年,建成3―5家拥有较强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和网络文化企业,构建起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格局和良好生态。
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搭建数字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建设项目。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社区、数字农家书屋等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建设,逐步整合全社会文化资源,实现群众在线点单、政府按需购买、社会主体竞争性供给。建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征集机制,对各类文化单位藏品、作品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构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计划,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互联互通,资助扶持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音乐等新兴文艺类型。鼓励运用网络创作传播优秀文艺作品。
实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传统媒体原创力、公信力向互联网延伸,打造纸媒、视听、固网、移动网立体传播的新型主流媒体。调整完善市级媒体的布局和结构,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为龙头,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3―5家拥有较强实力和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市内骨干新闻媒体的网络化建设,支持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新闻网站重庆频道,以及腾讯网、新浪网等全国重点商业网站的重庆频道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华龙网,积极打造视界网、上游新闻等特色品牌,加强垂直和区域型网站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点新闻网站。推出“上游新闻”等手机客户端(APP),实现重庆手机报订阅量、重庆政务APP装机量及微信公众号关注数量“三个1000万”目标,构筑本土移动互联网传播支柱。
规范发展网络文化市场。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将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纳入媒体管理范畴,对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实行准入管理。加强网络文化执法,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和严厉打击网络盗版行为。建立健全市、区县两级网络执法机构和执法体系,规范执法程序。充分发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作用,健全完善网上举报机制。依托重庆互联网界联合会,推动网络社会组织在促进网络空间清朗、维护网络安全、促进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十)在线教育普惠行动。
行动目标:以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工程为载体,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显著进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所有区县和各级各类学校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基本建成“渝教云”信息化服务体系。
推动“渝教云”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按照“云网端”架构,推进市级教育数据中心、重庆教育宽带网和各级各类学校信息终端建设。加快建成重庆市教育服务门户及综合业务支撑云平台,有序推动“渝教云”政务数据共享,打通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信息通道,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深化在线教育资源应用。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消除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运用仿真实训、数字化实验等数字资源,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高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应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推进国家核心系统、市级通用系统与区县、学校特色系统相互对接,推动大数据教育决策、智能教育监测、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等管理创新,促进教育管理组织扁平化、服务精准化,加快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育治理能力。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丰富教育信息化合作内涵,推进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发展和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资源,支撑教育互助协作与资源共享。
(十一)健康重庆信息服务行动。
行动目标:到2018年,信息技术在促进健康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方便快捷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建立完善全市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实现健康医疗信息数据全面采集、动态更新、集成应用,新型信息技术和产品普遍应用于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实现健康医疗服务智能、精准。
推进健康医疗信息精准普惠服务。实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计划,推动居民健康信息线上线下“一卡通用”,打造基于个人信息识别的健康医疗全流程信息服务体系,预约挂号形式多样、方便快捷,分时诊疗普遍开展、有序精确,诊间结算、无线支付全面推广,检验检查结果查询、随访监测智能便捷。
强化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以市、区县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在整合人口家庭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基础上,融合市民健康监测信息、健康医疗服务资源、医疗卫生决策知识库等数据,实现健康医疗信息资源区域集成共享。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以防治干预、康复检测和健康管理为主,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服务。实施健康云服务计划,完善远程医疗应用体系,拓展健康医疗信息便民惠民服务。全面建成支撑业务协同应用、信息互通共享、标准统一规范的智慧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全面建成自主、安全、可控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平台。健全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应用机制,实现与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领域交互协同。加快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服务、公共卫生监测、临床科研教育等领域的规范应用。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行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在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重大信息化项目会商制度,统筹全市信息化重点工作,协调解决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信息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对照本规划重点任务分工(见附件)分解细化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及时制定本规划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指导督促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加强政府性投资重大信息化项目的专家论证和绩效评价,严格落实项目投资审批制度,推动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信息化发展情况的统计监测和评估工作。统筹推进国家、市级信息化试点工作,组织实施一批基础好、成效高、带动效应强的示范项目。
(二)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利用现有的政策资金和重大专项渠道,重点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性应用的示范推广等。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推动和引导设立信息化投资基金,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扩大融资规模和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系。鼓励创新信息化项目推进和运作机制,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市场化运营管理和动态考核评估机制。有序推进信息化领域有关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完善政府采购信息化服务的配套政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三)优化发展环境。规范信息化管理和建设,研究出台一批先行先试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标准在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分类明确、相互衔接、满足需求的规范体系。深入实施网络“提速降费”专项行动,实现网络访问速率、质量、性能的不断提升和单位流量、语音套餐费用的有效下降。探索建立互联网融合创新负面清单,营造开放包容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强化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方式,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力度,依法严惩各类破坏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危害信息化发展的违法行为。
(四)强化智力支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我市相关人才政策、引智政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打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强网络安全、微电子、云计算、大数据等紧缺学科专业建设,引导在渝高校争创国家微电子示范学院。鼓励在渝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相关院系,增设信息技术相关学科,不断壮大我市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数。鼓励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人才交流活动,委派信息化业务骨干到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机构学习培训和交流锻炼,不断壮大信息化中坚人才队伍。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培育和引进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才、研发团队和商务精英,不断充实我市高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市级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和信息化专家在政府决策、企业发展中的智力支撑作用。
(五)深化开放合作。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支持网络信息企业走出去。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推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信息通信合作,探索智慧城市、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合作。加强长江经济带信息化合作,实施沿江城市宽带提速工程,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强成渝城市群之间信息化合作,建成高速连通、服务便捷的城市群信息网络,搭建城市群信息服务平台,拓展“一卡通”结算范围,逐步实现城际公交、市政代缴费、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无差别化结算。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