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关于大力推进“532”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常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下简称“智改数转”),助力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指示要求,以产业强市为支撑,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发展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结构优化、产业高端的现代化常州。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工业企业需诊尽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改数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8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90%;市域5G网络覆盖率超98%,初步建成高速泛在、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2万家企业“上云上标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基本普及;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将常州打造成为智造技术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
三、工作重点
在制造业各领域加快实施“智改数转”,全面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重点聚焦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为对象,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
(一)高端装备集群。加快高档数控和工业机器人系统研发应用,推动安全可控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与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的适配应用,建立基于数字技术的装备运行状态监控体系。提高农业和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高端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测检验数字化能力,进一步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作用,增强高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支持整机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建设智能化工厂(车间)。
(二)新能源集群。推进光伏、风电、光热等分布式能源建设,创建能源互联网示范区。研制基于新能源装备的智能监测感知系统,运用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平台开展资产数据分析、管理和优化,提高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领域应用水平,发展无人化分布式电站。
(三)新材料集群。提升关键生产设备、关键流程数据采集和应用分析能力,实现数字化监控、设备动态预警和预测性维护,推动生产经验数据化、软件化、平台化。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协同,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调配生产计划,提高产能利用率。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试点,提高危险工艺自动化、安全巡检智能化水平。
(四)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推动整车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应用虚拟仿真和云协作平台,开展在线协同的研发设计。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供应链平台,引导上下游企业打通产供销数据流,探索整车个性化定制及零部件规模化定制生产模式,建设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工厂。鼓励充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车联网数据安全。
(五)绿色精品钢集群。建设绿色、高效、安全的精品钢生产基地,推动5G、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产业链广泛应用,开发面向生产全流程的信息物理系统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工厂,发展集产品、工艺、装备和工程一体化的智能设计,率先开展“工业互联网+节能减排”试点,实现资源全局优化配置。
(六)高端纺织服装集群。以“三品”为导向,提高企业资源要素汇聚配置水平,打造模块化组合、大规模混线生产等柔性生产体系,以及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加快智能制造与运营管理一体化项目建设。建立用户体验中心,搭设在线设计研发平台,提高消费需求的动态感知和实时响应,发展个性化定制。
(七)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集群。加强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提质增效、降本减存、提升产品良率,减少用工成本。鼓励企业应用国产EDA、CAE等工业软件,大力引进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支持终端大型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为产业链中小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拓展智能化应用落地场景,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八)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集群。推动生物信息技术发展,促进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提升产业链企业研发、制造协同能力,努力建成集创新研发、孵化培育、产业化应用、推广展示于一体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生态圈。支持数字化技术在监测预警、病毒溯源、新药筛选、防控救治等方面的拓展应用,推进“5G+医疗健康”“智慧医疗”关键技术研发及相关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九)新型建筑材料集群。加快推广窑炉优化控制、智能仓储物流、设备巡检维护、在线监测检测、批量个性定制、产品质量追溯、数字设计运营等先进技术方案,在搬运码垛、投料装车、抛光施釉、喷漆打磨、高温窑炉等繁重危险岗位,以及图像识别、切割分拣、压力成型、取样检测等高精度岗位加快实施“机器换人、数据赋能”。
(十)节能环保集群。推动数字技术与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融合,提高装备数字化水平,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高耗能设备节能改造及更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平台,提高监测管理和在线检验水平。发挥数字技术在资源综合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再生资源交易利用的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
四、工作任务
以“机器换人、数据换脑”为出发点,以诊断分析为突破口,帮助企业找准痛点、难点,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实施智能化改造,打造标杆示范,构建技术支撑体系,组织项目“揭榜攻关”,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一)统筹推进实施“智改数转”
1. 数字化免费诊断行动。持续发挥诊断服务的引领作用,以建设智能(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智能车间和推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应用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秀服务商为企业提供“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建设市级诊断服务管理平台、专家库,导入诊断标准,加强流程管理,提升服务绩效。鼓励各地区针对优势产业和细分行业开展更深层次、更广范围诊断服务。每年为超3000家企业免费诊断,其中智能(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0家、智能车间30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等,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以下均需各辖市、区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 企业上云上标识行动。联合电信基础运营商、华为等龙头云服务商组建工作组,编制工业设备上云实施指南、业务系统云化迁移实施指南,分行业制定服务中小型制造企业云化产品目录。编制和推广数据采集经典案例,引导企业对未联网设备进行改造,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向云平台迁移。推动企业参与省星级上云评定,推进产业链协同、运营分析预测、质量工艺优化等模式创新。支持标识解析节点运营商开发场景应用,鼓励产业链企业参与标识解析推广。到2023年,累计创建省星级上云企业超1300家,其中五星企业55家,本地企业接入二级节点数超3500家;到2025年,累计创建省星级上云企业超1600家,其中五星企业80家,本地企业接入二级节点数超500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等)
3. 应用场景方案推广行动。针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建设典型应用场景资源池,推广一批符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基地、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开展“智改数转”供需对接活动,宣传推广优秀方案和实践案例。到2023年,打造行业典型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超100个、典型应用场景30个;到2025年,打造行业典型系统集成解决方案200个、典型应用场景50个。(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国资委等)
4. 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动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支持中小企业部署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系统,推进智能工段、智能产线建设。降低企业技改投入成本,建立“智改数转”项目库,对企业智能化设备和工业软件投入予以一定补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获得“智改数转”专项贷款的企业,予以贷款贴息。到2023年,全市“智改数转”项目超8000个;到2025年,全市“智改数转”项目超1.5万个。(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金融监管局等)
5. 标杆示范引领行动。对标世界智能制造领先水平,以“设施高度互联、数据高度互享、业态高度互融”为建设理念,鼓励中天钢铁、天合光能、格力博、万帮数字能源等优秀企业创建全球“灯塔工厂”,争创各类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到2023年,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国家级2个、省级20个,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2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2家、5G全连接工厂1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超500家;到2025年,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国家级4个、省级40个,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30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0家、5G全连接工厂2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超60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等)
(二)完善“智改数转”服务体系
6. 产业载体支撑行动。发挥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为全市“智改数转”提供产业技术支撑。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融合创新,加快建设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常州经开区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天宁云制造先导中心、钟楼大数据产业园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未来产业园区演进。支持乡镇、园区试点建设基于市场化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诊断服务精准对接。到2025年,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新增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4家,累计培育省“软件名园”2家、建成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区3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
7. 数字化平台创新行动。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云服务平台全面对接,加快服务资源和能力汇聚。建立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竞赛机制,择优遴选2-3家平台争创国家级。围绕优势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协作平台,推进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销售和协同配送。加快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每年争取2个以上省级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到2023年,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2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超40%,初步建成智能装备等产业链协作平台,向省云服务平台输出本地服务资源10家以上;到2025年,累计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省级3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接近50%,建成产业链协作平台2个,向省云服务平台输出本地服务资源2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等)
8. 智能制造服务商壮大行动。引培优质服务商,推动国内领军服务机构落户常州,鼓励支持本地服务商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剥离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等业务部门,成立独立法人实体。鼓励相关协会、联盟共建发展生态,联合开展“智改数转”辅导、课题研究、政策宣讲、技术交流、业务培训、论坛展会等活动。到2023年,累计培育省级领军服务商20家;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级领军服务商3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
(三)强化“智改数转”基础能力
9. 信息技术产业培育行动。聚焦“智改数转”关键技术和产品,制定揭榜任务并征集具备较强技术基础、创新能力的单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通讯、传感芯片等核心器件,以及传感器、5G通讯模组、智能天线等基础硬件产品研制。加快“首版次”工业软件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更多软件进入省首版次软件应用推广指导目录。开展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优秀工业互联网APP征集,加强实践案例宣传推广,开展工业软件和制造业企业供需对接活动。到2023年,全市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45亿元,支持10项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到2025年,全市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60亿元,支持20项工业软件研发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教城、市科技局等)
10. 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制应用行动。发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优势,以“示范促应用”,支持企业研发智能制造设备,每年认定智能制造领域首台套重大装备35个;以“应用带升级”,加大本地智能装备在智能车间(工厂)中的应用,推动智能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加速迭代升级;以“升级强自主”,针对短板弱项,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智能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加强自主供给能力。到2023年,累计培育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170个;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180个。(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
11. 数字生态强基行动。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利用5G切片等技术,开展园区级的边缘云和边缘计算平台部署和业务应用。组织基础条件较好的工业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对接,利用虚拟专网或独立专网方式开展内外网络改造。加强数据中心资源统筹,加大智能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型算力供给。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适时推进“星火链网”建设。发挥标识互认、数据互用、区块链互信功能,拓展应用领域,组织开展标识解析乡镇园区行等活动。加快传统物流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企业智慧物流系统建设,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实时共享,提升仓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平台融合。到2023年,全市建成5G站点2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超60亿,解析量超30亿;到2025年,全市建成5G站点2.8万个,创建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超100亿,解析量超50亿。(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大数据管理中心、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文广旅局等)
12. 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行动。开展工业信息安全检查,完善风险自评估、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数据保护等体制机制。通过智慧云安全监测平台开展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工作,持续推进密码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融合应用。制定市级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商评价标准,强化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商管理,鼓励重点企业实施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工作,推进中小企业“安全上云”。到2023年,培育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商5家,培育工业信息安全星级安全防护企业50家;到2025年,创建省级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和工业互联网安全应用示范基地,培育工业信息安全服务商10家,培育工业信息安全星级安全防护企业8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委网信办、市国家密码管理局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制造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和协调作用,将“智改数转”作为市领导挂钩产业链的重要工作内容。各辖市、区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本地区制造业“智改数转”工作,强化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强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工作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按照进度及时落实完成。(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
(二)加大政策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每年市级及各地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通过有效投入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加强项目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相关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加大国有办公楼宇的清理改造,为“智改数转”服务支撑单位提供免费或低租金运营场地。(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工信局、市机关事务局等)
(三)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运用大数据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强化征信数据要素支撑,推动企业工业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及开发利用,以及征信平台的支撑作用。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开展“智改数转”。(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常州银保监分局)
(四)强化人才支撑。面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加大一流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依托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常工院等本地高校,加快智能制造人才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多措并举提高毕业生留常比例。开设总裁班、精英训练营,重视新生代企业家成长,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化视野、数字化转型能力的领军企业家。(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教城、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
(五)抓好跟踪落实。各辖市区、常州经开区要根据本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确保各项工作得到分解落实。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各项指标任务按时完成,保证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实惠,通过实施企业“智改数转”,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数字经济统计分析制度,重点开展制造业“智改数转”监测工作,为政策研究和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统计局、市政府督查室等)
(六)加大宣传推广。加强“智改数转”经验做法总结和示范典型挖掘,加大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对接,通过企业、专家、媒体、社会等不同视角开展深度宣传推广。鼓励优秀平台企业、服务商积极“走出去”。叫响“数智先锋城市”的口号,增添城市发展魅力。高质量举办好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装备工业博览会、科技经贸洽谈会等重大展会,打造专业化、国际化、高水平交流平台。(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