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我市营商环境改革,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牵头起草了《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赋能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意见征集时间为2023年6月25日至7月24日。

  如有意见建议,可向市发改委反馈。

  联系电话: 85253706;

  邮箱:fgwzhtgc@163.com

    

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赋能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原则,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和最佳实践,深入推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提优攻坚,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制度供给和服务模式,将杭州打造成为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要素保障最强、法治氛围最浓、社会满意度最好的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二、重点领域和措施

  (一)畅通市场准入退出(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提升开办企业服务水平。巩固设立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医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预约)开户等事项“一日办结”“分钟制”办理,进一步整合社保、医保、公积金登记等后续业务,实现开办企业全业务“一网通办”。开办企业同步免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发票、电子印章等电子要素。加快实现企业开办与银行开户深度融合、同步办理。深化统一地址库、房屋身份证应用,实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对不含行政区划名称的企业名称,实行自主申报。实行市场主体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登记事项“同城通办”。(主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税务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医保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杭州公积金中心,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各区、县(市)政府)(下同)

  2.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政许可清单等管理制度,全市域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对违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情况进行监测、排查、清理。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推行企业高频证照联办,实现“准入即准营”。全面推行“一照多址”,除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领域外,市场主体在全市设立分支机构,可申请在其营业执照上加载新设立住所(经营场所)地址,不再单独申请营业执照。在重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等领域,协同推进“一证多址”,便利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统一市域内跨区域迁移管理规则。(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市经信局,各区、县(市)政府)

  3.优化外资企业准入环境。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探索放宽健康医疗、批发零售、电信等重点服务业领域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水平,建立市、区两级的问题投诉和协调解决机制。简化港澳投资者办理商事登记流程和材料,允许仅提交公司注册证明书、有效期内的公司商业登记证。探索外国自然人实名认证和电子签名,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全程网办”。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审批,对来杭筹建分公司或子公司的境外企业外籍高管及其随行配偶和家属提供入出境和停居留便利。(市投资促进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自贸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审管办(市公资办)、市公安局,各区、县(市)政府)

  4.便利市场主体有序退出。建立完善阶梯型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提升市场主体注销便利度,拓展简易注销登记适用,提升简易注销业务占比。深化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应用,推行企业注销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实施市场主体歇业集成服务改革,构建歇业申请、歇业政策供给、歇业监管、歇业恢复等事项的“一站式”闭环管理。深入推进市场主体除名和依职权注销,有序清理长期未经营“僵尸”企业。(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医保局、杭州公积金中心,各区、县(市)政府)

  (二)便利企业获取经营场所(牵头单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建委)

  5.强化用地保障和供地服务。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多元供应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开展混合产业用地供应,支持单宗用地以工业为主(工业建筑面积占比不得低于50%),兼容仓储、物流、研发、办公、文旅、公用设施、商业等混合用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对未完成开发投资总额25%以上的出让土地,实行预告登记转让制度,支持营利性教育、养老机构将以有偿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抵押融资。深化区域评估、“多评合一”改革,提供项目“用地清单制”常态化服务。探索建立集土地信息、发布查询、智能选址、政策指引和招商地图等功能为一体的“土地超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投资促进局,各区、县(市)政府)

  6.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极简审批”。在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压缩至52个工作日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阶段并联审批协同机制,推动更多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的审批事项集成办理。深化 “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强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开展生物医药实验室级生产及相关产业环评制度改革。巩固扩大“多测合一”改革成效,推广综合测绘管理系统和测绘成果互认共享。探索将既有用地红线范围内增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豁免清单。允许建设单位按基坑围护、主体工程底板以下、主体工程底板以上、专项工程等阶段,分阶段申办施工许可。优化联合验收方式,将将规划用地核验、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备案)、建设工程(含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验收、雷电防护装置竣工验收(备案)、竣工验收备案、人防工程或者兼顾人防需要的地下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事项,纳入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范围,20个工作日办结,工业项目3个工作日办结。对涉宅项目以外的工程建设项目,推进单位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允许提前投入使用。将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事项全部纳入在线审批系统,推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网通办”。按照以“险”定级、因“施”分类原则,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市建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人防办、市园文局、市城管局,各区、县(市)政府)

  7.创新不动产登记服务。全面应用“土地码”。推行“交地即交证”模式,一站式办理土地交付和不动产登记。实行“验登合一”,建设单位在申请项目竣工规划用地核验时可同步申请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工业项目不动产权证“零材料、零等待、零次跑”发证。推行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纳税费“一网通办”,扩大高频不动产登记事项“市域一体化”通办范围。全面推广“交房云办证”,拓展二手房“掌上快办”“带押过户”等便民应用场景。免费提供不动产登记信息网上查询和现场自助查询服务。攻坚解决群众不动产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税务局、市住保房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县(市)政府)

  8.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探索建立工程质量安全保险制度,在住宅项目中探索以购买保险替代或部分替代物业保修金。深化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完善建筑师负责制配套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新建建筑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功能,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星级(二星、三星)绿色建筑占比将达到65%。(市建委、市住保房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各区、县(市)政府)

  (三)优化市政公用服务(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建委、市经信局、国网杭州供电公司)

  9.开展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联合服务。建立水电气网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联合报装机制,上线联办服务专区,设置联办服务“专窗”,实现“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窗综办”“一站式服务”。组建水电气网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接入联合服务“一支队伍”,提供组团式联合踏勘、联合竣工检验和有序接通服务。健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共享和协调机制,针对同一路段涉及多个接入工程施工情况,综合优化选线方案及道路开挖计划,避免同一路段重复开挖。对市政接入工程涉及的建设工程规划、绿化、涉路施工等许可事项,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建委、市经信局、市审管办(市公资办)、市数据资源局、市园文局、市交通运输局、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市城投集团、市通发办,各区、县(市)政府)

  10.提高市政公用服务质量。完善供电、供水、供气及互联网服务监管制度,明确监测标准,建立服务质量指标报送、监审和公布机制,通过报告等形式定期公布。建立完善水电气网市政公用服务二级投诉机制,提升投诉机制的透明度。完善电力稳定供给保障措施,打造城网15分钟、农网45分钟抢修圈,全市域取消10(20)千伏传统计划停电,推广“转带保”一体化不停电作业模式,将年户均停电时间压减至20分钟以内。(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经信局、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市城投集团、市通发办,各区、县(市)政府)

  11.降低市政公用服务成本。严格落实建筑区划红线外用户水电气接入“零负担”政策,严禁变相增加企业负担。小微企业200千瓦及以下低压接入“零投资”,大中型企业全电压等级延伸投资到红线,电力接入“零成本”。升级“转供电费码”,推行“阳光掌柜”转供电智能结算服务,持续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收费。建立企业缴费负担定点监测机制,加强水、电、气、网等市政公用服务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强制捆绑搭售等行为。(市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市城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四)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12.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提升基层就业服务能力。健全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和用工的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持续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建立残疾人就业状况及需求全员调查机制,全面掌握残疾人就业和培训需求。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制度、按比例就业岗位补贴制度和超比例奖励制度,调动各类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优化退役士兵就业服务,搭建杭州市退役军人就业援助系统,向有就业援助需求的退役军人推送匹配岗位。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优化职业培训补贴申领、发放流程。(市人力社保局、市残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13.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简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手续,畅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称申报评价渠道。优化女性就业环境,完善女性就业保障政策和性骚扰防范干预等措施,防止和纠正就业性别歧视。在工程建设领域推广“实名实薪”用工管理模式,加强线上线下协同监管,规范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调裁审衔接的多元化解格局。探索设立基层劳动人事争议巡回仲裁庭,打通群众维权“最后一公里”。(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建委,各区、县(市)政府)

  14.强化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深化人才发展评价机制改革,扩大实施目录认定、授权认定、专才认定与行业评判、市场评价、社会评议相结合的“三定三评”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充分尊重、保障和发挥各类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的自主权。深入推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在风险可控的领域,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允许取得境外相应职业资格或公认的国际专业组织认证的国际人才,经能力水平认定或有关部门备案后上岗,并加强执业行为监管。实施杭州市外籍“高精尖缺”地方人才认定标准,结合重点产业发展,扩充外国高端专业人才认定范围。加强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深化“杭帮彩”人才服务工作机制,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热线服务、云上服务、智能服务、窗口服务、结对服务和技术服务。(市人力社保局、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建委、市商务局(自贸委),各区、县(市)政府)

  (五)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15.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建立“连续贷+灵活贷”机制,持续开展首贷户专项行动,落实“授信、授权和尽职免责”三张清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农支小平均担保费率不高于0.8%。深化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合作模式,进一步简化业务办理手续,优化审批流程。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水电气、不动产、知识产权等涉企信用信息向依法金融机构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领放大作用,创新产业基金运作管理机制,强化产业基金直投项目管理,完善产业基金投资尽职免责机制。(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发改委、市数据资源局、市国资委,各区、县(市)政府)

  16.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供给。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相关金融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开展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混合质押。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作用,健全政府引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和质物处置机制。创新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强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的评估机构。鼓励创新信用融资服务和产品,鼓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依托平台开发金融信贷评价产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个人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区、县(市)政府)

  17.完善金融综合服务机制。依托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优化银行直连融资服务,打造更加丰富的融资服务应用场景。加快全市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进程,推动市县两级各区、县(市)信易贷平台互联互通。推动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在贷款和开户环节的应用。成立金融顾问团,汇集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专家智库力量,为企业融资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审管办(市公资办),各区、县(市)政府)

  (六)构建更加开放的贸易环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自贸委)、钱江海关)

  18.提高进出口通关效率。围绕“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扩大“点对点”跨境关际合作。深化区域通关便利化协作,建立与上海市、南京市、宁波市三地机场海关的交流机制,推进长三角区域“陆路航班”和“区港联动”延伸至“城市货站”,实现优先查验和快速通关。完善“提前申报”“两步申报”“船边直提”等便利措施,支持企业自主选择通关模式。推广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一体化布控查验模式。推动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制定跨境科研用物资正面清单,简化研发用途设备和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对国外已上市但国内未注册的研发用医疗器械,准许企业在强化自主管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口。开通CCC 免办企业自我承诺便捷通道,实现CCC 免办及特殊用途进口产品延期备案“无纸化、零等待”办理。(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自贸委)、钱江海关、萧山机场海关、市市场监管局、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政府口岸办,各区、县(市)政府)

  19.优化跨境贸易监管服务。稳步推进“未来工厂+智慧通关+海外仓”供应链智慧监管。推动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提供进出口货物全流程查询服务。深化出口退税备案单证数字化管理,压减出口退(免)税办理时长,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免)税平均办理时间保持3个工作日以内。推广出口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自助打印”和出口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依托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跨境B2C秒级通关“一次录入,全程使用",实现跨境9710、9810在线传输电子信息和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线上无纸化备案。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探索海外仓、保税仓、前置仓等“多仓联动”集运模式。大力推进数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安全规范的数据跨境流动方式。探索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交易真实性验核新模式。(市商务局(自贸委)、钱江海关、萧山机场海关、市税务局,各区、县(市)政府)

  20.打造内外联通循环通道。打破制约多式联运发展的信息壁垒,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输环节信息对接共享。积极寻求扩大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完善萧山国际机场基础设施及周边路网建设,上线运行杭州国际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提升国际航空货运服务能级。以萧山国际机场空公铁联运枢纽、白鹿塘铁公水联运枢纽为核心,全面推进综合货运体系建设。提高内河水运服务能力,打造下沙港、施家港、临浦港、明智港等一批现代化港口,拓展内河外贸集装箱航线,探索构建“港—闸—船”协同信息服务系统。(市交通运输局、钱江海关、萧山机场海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建委、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市交投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七)提高税费服务满意度(牵头单位:市税务局)

  21.优化办税缴费体验。在实行企业所得税与财产和行为税合并申报基础上,探索进一步扩大合并申报范围。构建税费数智服务体系,深化两级集中处理机制,提供“智能咨询首应+人工坐席兜底+屏对屏解难”的多级智能咨询辅导,推行智慧预约办税服务。在乡镇、街道、村、社区靠前布点网格化税收服务点,构建“基础业务现场辅导-简单业务就近自助办理-复杂问题远程支持”机制。完善税费争议解决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税费争议解决机制,全域打造“枫桥式”税务分局(所),通过设立调解室、成立专门团队等,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更为便捷和多角度的矛盾化解支持。全面实施市场监管、税务等企业年报“多报合一”。(市税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市)政府)

  22.创新税费服务方式。建立税收事先裁定机制,明确国际税收事项、大企业重大涉税事项的事先裁定工作流程,探索跨区域国际税收协作机制。发挥“以税资政”职能,通过分析税收大数据,形成绿色税收分析报告,为本地政府支持特色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建议。提供跨境电子缴税服务,支持纳税人在境外通过网上缴款方式,直接使用外币或人民币跨境缴纳税款。推动实现数字人民币缴纳税费,满足纳税缴费人多元化税费缴纳需求。(市税务局,各区、县(市)政府)

  (八)推动商事纠纷高效化解(牵头单位:市法院)

  23.构建多元化纷解决机制。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严格落实商事案件审限管理,提升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推行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集中审理,将民商事案件审理时间压缩至65天。实施人民法院档案卷宗、司法专递面单电子化管理,推行法律文书及律师身份在线核验服务。健全杭州互联网法院运行和涉网案件审理机制。高水平建设杭州国际商事法庭,上线“数智国商”系统,打造“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筹建杭州国际仲裁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商会、行业协会设立商会共享法庭。迭代“中国(杭州)知识产权·国际商事调解云平台”,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调解资源入驻。(市法院、市司法局,各区、县(市)政府)

  24.提升涉企法律服务水平。畅通12368热线,发挥热线联系法官主渠道作用,提供常见法律咨询及诉讼指引服务。组建专家团、服务团,通过“千所联千会”“市场主体法律顾问网格化全覆盖”“小微企业法律体检”等机制,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体系。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加大高层次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推动“一带一路”律师联盟杭州中心建设,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境外投融资风险防范、权益维护机制。(市司法局、市法院、市贸促会,各区、县(市)政府)。

  (九)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25.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得制定或者实施歧视性政策措施,保障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完善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受理回应、审查抽查和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机制,搭建公平竞争数字审查系统。聚焦网络侵权盗版,“直播带货”销售假冒伪劣,侵犯商业秘密,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跨境电商销售侵权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开展“铁拳”“亮剑”等重点领域专项执法。(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市)政府)

  26.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深化政府采购行政裁决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招标“评定分离”改革,探索“评定分离”评标定标模式。建立招投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推进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迭代升级“阳光交易智管”系统、行业监管数字智治平台,提升招投标领域监管数字化水平。构建贯穿市场主体招标投标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监管机制,制定全市统一的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制度。推动招投标领域CA数字证书在更大范围兼容互认。(市审管办(市公资办)、市财政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园文局、市林水局,各区、县(市)政府)

  27.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监管。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医疗领域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机制。构建预付式消费综合监管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监管赋能,迭代“杭州市信用联动监管平台”,夯实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链。严禁变相推广监管系统,增加市场主体负担。完善“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调度协调机制,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事项覆盖面。构建“信用+风险”监管体系,对低风险主体依法降低监管比例和频次,对低风险监管事项探索推行触发式监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留足发展空间,分类量身定制监管规则标准,设置“观察期”,探索应用“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等机制。在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点领域,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和内部举报人制度。(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自贸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应急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区、县(市)政府)

  28.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广“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制定跨部门“综合查一次”操作指南。全面应用行政行为码。深入实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高频行政处罚事项裁量权基准细化量化率达到100%,探索在行政许可、行政征收征用、行政强制等领域制定裁量权基准。完善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健全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强制、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柔性执法三清单”。推广行政执法监督新闻媒体和行业联系点,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查收案件办理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市城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司法局,各区、县(市)政府)

  29.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建立知识产权行政确权、仲裁、调解、行政裁决、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等渠道衔接机制。探索依当事人申请的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高水平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维权援助中心、维权援助工作站和商标品牌指导站等载体建设。建立快速处置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行为。统一商业秘密案件司法裁判标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制度。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支持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应诉和主动维权。推动建立由专业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联盟。深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件事”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公共运营服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市市场监管局、市法院、市司法局,各区、县(市)政府)

  (十)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

  30.提高办理破产便利度。建立破产案件简易审理机制和快速审理机制,持续压缩破产案件平均办理时间。迭代优化“破产智审”平台功能,便利管理人“一网通查”破产企业、相关涉案主体等相关信息,推动破产事项全流程、全业务“一网通办”。探索中小微企业快速拯救机制。全面鼓励运用预重整制度。建立企业破产清算监管体系,构建破产清算内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破产管理人履职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促进破产管理人依法高效履职。(市法院,各区、县(市)政府)

  31.完善配套保障制度。更好发挥政府在企业破产程序中的作用,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办理破产配套政策体系,切实解决个案办理协调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优化破产企业土地、房产处置程序,对企业破产案件中因债务人资料缺失或第三方机构(如设计、勘察、监理等单位)不配合竣工验收等情形导致无法办理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经委托有关专业机构对房屋进行结构安全鉴定合格后,允许办理不动产登记。优化企业破产程序中涉税事项办理,落实破产重整税费政策。依托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搭建重整企业信用修复申报系统,畅通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渠道。在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明确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标准和流程。(市法院、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建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县(市)政府)

  (十一)擦亮杭州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牵头单位:市发改委)

  32.筑牢政商交往“亲清度”。全面落实亲清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倡导清单”等三张清单。完善政府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对政府依法履职、市场主体关切事项以清单形式予以确定公开并做好各类清单衔接和规范化管理。完善密切联系民营企业的多项机制,深化浙商杭商联系、“企业家早餐会”、“千名干部助千企”等载体。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坚决禁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完善企业合法权益补偿救济机制。(市工商联、市司法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检察院、市投资促进局,各区、县(市)政府)

  33.打响涉企服务“品牌度”。迭代“民呼我为”平台,设立“12345”营商环境服务专席,加强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高效解决。迭代“亲清在线”数字平台,建设惠企“政策超市”,提供“一站通查、一站通办、一站通享”综合政策服务。深化“一照通办”“一证通办”,推动更多事项“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加快“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升级,支持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打造“暖心提醒”品牌。(市审管办(市公资办)、市发改委、市信访局,各区、县(市)政府)

  34.激发创新创业“活跃度”。打造“天堂e创”综合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全过程、陪伴式”的综合集成服务。加强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建设,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构建概念验证中心体系。便利跨认定机构管理区域整体迁移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依托“产业大脑”,推动产业延链补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税务局,各区、县(市)政府)

  35.提升社会“信用度”。强化政务诚信建设,发布《杭州市诚信机关行为准则》,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政府失信责任追究等制度,构建覆盖市县两级的政务诚信监测体系。完善行业信用建设制度规范。在政策兑付、行业监管、政府采购等活动中推广和使用信用承诺。推行信用修复“一件事”,实现信用修复一个标准、一套流程、一次申请多平台修复。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不断拓展信用惠企便民场景,推行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审管办(市公资办)、市财政局,各区、县(市)政府)

  36.做优公共服务“满意度”。提振城市“烟火气”,合理放宽外摆限制,优化办理流程,鼓励各地结合街区形态、业态禀赋打造外摆示范街区,支持街道(乡镇)按照方便群众生活、合理布局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区域或者指定经营地点。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和幼儿园,加大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全面推行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进一步推广医保“视频办”应用范围。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打造“15分钟服务圈”。(市城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自贸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各区、县(市)政府)

  三、组织保障

  37.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来抓。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加强组织实施,密切协同配合,严格责任落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将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司法部门要做好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及时推动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释。

  38.坚持改革创新。健全推进改革创新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营商环境领域的容错免责制度,对改革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偏差的单位和个人,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予以免责或者减轻责任。保障改革创新于法有据,改革措施涉及调整实施本市现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创设的制度规定的,依法经有权机关授权后可以开展先行先试。支持区县(市)、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等平台发挥首创精神,率先加大改革力度,为全市探索有益经验。对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39.强化数字赋能。强化数据集成、共享和协同应用,推动政务信息“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争取设立数据交易所,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营造最优数字生态。广泛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推进项目周期“一图管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惠企政策“一站直达”、融资信贷“一键授信”、人才保障“一码通服”、信用执法“一体监管”等数智场景建设。加快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跨区域互通互认。

  40.营造浓厚氛围。各地各单位要从企业群众视角做好政策宣传,确保市场主体“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报道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实施情况,增进社会公众对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的了解和支持。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实际参与和体验营商环境建设,及时回应企业群众诉求和建议,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