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各相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深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北京市政务服务管理局
2023年9月14日
北京市深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国办发〔2022〕34号)的工作部署,从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痛点、堵点、难点出发,着力打通业务链条和数据共享堵点,持续深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改革,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便捷度,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落实国家“跨省通办”工作任务
(一)加快推进国家“跨省通办”事项在我市落地。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范围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的意见》总体部署,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完成临时居民身份证办理、误收多缴退还保险费申请2个事项在我市落地。(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税务局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2月底前完成)及时掌握两批国家“跨省通办”事项在我市实际办理情况,开展案例收集分析,定期总结服务成效,持续优化提升服务体验。(市各相关部门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
(二)提升“跨省通办”网上服务体验。持续推进“跨省通办”服务网上办,各区、市各相关部门新增“跨省通办”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务服务网“跨省通办”专区和京津冀“一网通办”专区统一提供服务,在资质认定、安全生产、农业农村、教育、公积金等领域,新增一批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见附件1)。完成“跨省通办”和京津冀“一网通办”专区升级改版,优化事项分类、搜索、热点监测等功能,新增服务场景指引、高频服务专题,不断提升服务体验。(市政务服务局牵头,各区、市各相关部门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三)优化“跨省通办”线下服务。持续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提升线下服务效能。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和各相关专业大厅设置“跨省通办”窗口,优化完善异地窗口工作人员与后台审批人员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为企业群众跨省办事提供业务咨询、申办辅导、沟通协调等服务。建立“跨省通办”事项常见问题解答知识库,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切实提升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为企业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异地办事服务;推行帮办代办、引导教办等线下服务,为老年人等群体和不熟悉网络操作的办事人提供更多便利。(市政务服务局、各区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四)推进“跨省通办”服务向基层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区在街乡(镇)、社区(村)提供“跨省通办”服务,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办事需求。(各区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二、加强“跨省通办”服务支撑
(一)推动“跨省通办”事项标准化。基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和实施清单,按照已确定的国家“跨省通办”事项标准化工作要求,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筹下做好“跨省通办”事项基本要素和受理条件、办理流程、办理结果等标准化工作,及时更新办事指南。(各区、市各相关部门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2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二)强化“跨省通办”事项动态管理。通过北京市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更新维护“跨省通办”事项,逐一明确“跨省通办”事项通办范围、业务模式、应用场景等要素。(各区、市各相关部门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2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三)加强垂管系统对接。涉及与国家垂管系统对接的“跨省通办”事项,要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按照统一的对接标准、对接方式做好垂管系统在我市对接联通工作,为业务有效协同和高效办理提供支撑。(市各相关部门按分管领域负责,持续推进)
三、推动京津冀“跨省通办”服务创新
(一)推动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聚焦企业准入准营、个人资质资格等领域,推出第五批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事项,进一步便利京津冀地区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才流动。(市政务服务局牵头,市各相关部门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加强资质互信互认。推动“京津冀+雄安”在民生保障、卫生健康、工程建设、应急安全、交通运输等领域审批资质的互信互认,向企业发布互信互认信息,加强跨区域审管衔接,为企业异地办事提供便利。(市政务服务局牵头,市各相关部门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2月底前完成)
(三)支持雄安新区企业跨省迁移。围绕北京疏解企业跨省市迁移过程中涉及的企业登记、公积金、社保参保登记等环节,加强我市社保、公积金等数据与雄安新区共享,便利企业快速完成跨省迁移手续。(市政务服务局牵头,会同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协同推进,2023年10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四)优化利企便民跨省服务。推动京津冀企业注册登记、营业执照遗失补领换发等业务“跨省通办”,分步实现“京津冀+雄安”企业登记档案数据网上异地迁移和网上互查。(市市场监管局牵头,会同天津市、河北省相关部门协同推进,2023年11月底前完成)梳理拓展京津冀“最多跑一次”办税事项清单,推动京津冀自助税费服务互通互用。(北京市税务局牵头,会同天津市、河北省相关部门协同推进,2023年11月底前完成)加强我市出生医学证明数据与津冀两地共享,实现申请人在本市即可完成天津、河北“出生一件事”办理。(市政务服务局牵头,会同天津市、河北省相关部门协同推进,2023年12月底前完成)优化涉外婴儿停留异地办理,在天津、河北出生的外国婴儿,其父母或者代理人于婴儿出生60日内到本市公安局出入境接待大厅为其办理停留或者居留登记。(市公安局牵头,会同天津市、河北省相关部门协同推进,2023年12月底前完成)
(五)推动京津冀知识产权资源共享共建。依托北京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整合京津冀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及运营机构的知识产权供求信息,为经营主体提供各类知识产权展示、交易、评估、质押和许可备案信息查询、第三方支付等多元化、标准化、便利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打造综合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枢纽,推动京津冀知识产权市场流转与价值实现。(市知识产权局牵头,会同天津市、河北省相关部门协同推进,2023年10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六)持续优化区域信用环境。完善京津冀(晋)公共信用信息标准,实现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奖励等8类公共信用信息跨地区共享。(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会同天津市、河北省相关部门协同推进,2023年10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七)开展电子营业执照在商事登记领域互认互通试点。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朝阳区与天津市河东区等试点地区开展营业执照异地“办、发、领”,便利企业异地办理商事登记业务。(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朝阳区、通州区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2月底前完成)
(八)推动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发布第一批京津冀可共享应用电子证照清单(见附件2),各区、市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清单研提对津冀两地电子证照跨区域共享互认场景需求,推动身份证、驾驶证等高频电子证照跨区域扫码核验和亮证应用,为便利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工作生活提供有效支撑。(市政务服务局牵头,各区、市各相关部门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0月底前完成首批并持续推进)
(九)推动“跨省通办”事项向移动端、自助端延伸。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通京津冀地区移动端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自然人和法人跨省身份互认;推出一批京津冀“无感漫游”服务事项,将居住证申领、进京证办理、公积金等更多简易高频“掌上办”事项纳入移动端京津冀专区,实现在京津冀任何一个地区切换位置时可自动定位并提供当地服务事项,无需切换各地移动端。持续推进“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服务应用对接,实现更多高频“跨省通办”事项“自助办”“就近办”。(市政务服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区、市各相关部门按分管领域负责,2023年11月底前完成并持续推进)
(十)拓展京津冀点对点“跨省通办”。各区要结合本区地域、经贸、产业链供应、人口流动等实际,主动与周边或相关地市沟通对接,通过多种形式拓展点对点“跨省通办”服务。(各区政务服务局负责,持续推进)
四、加强组织保障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市政务服务局牵头组织我市“跨省通办”相关工作,各区、市相关部门要持续挖掘企业群众高频异地办事需求,推出更多“跨省通办”服务场景。涉及京津冀区域“跨省通办”相关工作,充分依托京津冀政务服务合作工作专班机制,各区、市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三地工作协同与服务创新,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二)加强监测评估。各区、市各相关部门“跨省通办”合作要务实高效,科学合理新增区域通办事项,注重合作深度,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市政务服务局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我市数字服务平台,为各区、市各相关部门“跨省通办”服务提供支撑,定期汇总“跨省通办”工作进展,通报“跨省通办”事项落地见效情况。
(三)加强宣传推广。各区、市各相关部门要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平台等及时发布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有关信息,做好政策解读,确保企业和群众在各个层级办事时充分知晓和享受到“跨省通办”带来的便利。
附件:1.京津冀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2023年新增)
2.京津冀可共享应用电子证照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