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现将《襄阳市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千万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12月2日

  襄阳市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千万服务”行动实施方案

  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湖北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千万服务’行动”的通知》(鄂人社函〔2024〕97号)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共同缔造理念,深化“千名仲裁员服务万企”活动,全面提升我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劳动关系预先工作导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创优调解仲裁服务、共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题,以“促联动、保底线”为主线,全面落实23℃人社服务标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和谐劳动关系,助力用人单位高质量发展和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行动目标

  “千万服务”行动是“千名仲裁员服务万企”活动的延续和迭代升级,通过进一步推广运用其成果经验,推动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提质、扩容、增效,打造集成化调解仲裁服务平台,实现到2027年底,在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普遍建立覆盖全面、专业权威、精准高效、灵活便捷的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在各类用人单位普遍构建劳动人事争议预防精准、协商畅通、调解有方、处置平稳的依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工作机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劳动人事争议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千万服务’行动”向纵深发展。

  三、行动内容

  (一)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打造红色服务品牌

  1.推进党建结对共建活动。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行业、产业链、楼宇经济等领域建立党建共建点、联合党组织,通过组织建设互促、主题活动共办、党建载体互用、业务发展共赢等形式,推进调解仲裁机构与用人单位、行业(商)协会、工业园区等党组织结对共建,在融合发展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劳动关系治理、协商调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党建引领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2.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高标准建设调解仲裁党建文化阵地,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调解室、仲裁庭,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服务、亮承诺等活动,强化党员宗旨意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营造当先锋、树形象的争先创优浓厚氛围,打响党员服务品牌。

  3.打造“党建+调解”工作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于调解全过程,统筹各类调解资源,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与调解工作相互融合,建设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红色”阵地,吸纳党员加入“红色”调解队伍,开展普法宣传、隐患排查、争议调解等志愿活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加强系统统筹,进一步构建多元服务格局

  4.实行“一站式”劳动保障维权。复制推广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一站式”劳动保障维权先行区建设经验,全力创建集中型、集约式、集成态的劳动保障维权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办理”“一门办结”,处置劳动保障维权事项更加高效、快捷、便民、廉洁。

  5.创建基层调解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调解中心为统领,以各种类型调解组织为节点,构建横向融合、纵向贯通、节点突出的基层调解服务网络,筑牢争议预防化解第一道“防火墙”。加强调解员集中培训和专题辅导,培育名人名企调解工作室,形成一批特色调解工作法。

  6.完善裁调审衔接工作机制。复制推广全省“人社+工会+法院”劳动争议裁调审衔接机制建设经验,通过优化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劳动争议处理环节的衔接方式,完善劳动争议裁调审源头协理、风险协防、调解协同、裁审协助、联动协调“五协”衔接机制,强化“人社+工会”裁调对接和“总对总”诉调对接,形成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和劳动保障维权工作合力。

  7.创新争议源头治理方式。探索“调解仲裁+事务托管”服务模式,指导具备相应资质服务机构开展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深化“调解仲裁+就业帮扶”服务,为劳动者提供再就业全链条帮扶服务。协助工会组织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会同工商联等部门开展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

  8.开展调解仲裁线上服务。推广使用湖北省调解仲裁信息系统,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全流程线上调解仲裁经办、AI智能解答、庭审直播等精细便捷服务。开展线上用工体检和“送政策、送法律、送案例、送培训”等活动,引导用人单位全面检视、整治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提升预防化解劳动争议能力。

  (三)加强法治保障,进一步厚植依法服务底色

  9.研制公共服务地方标准。加强与标准化机构联动合作,对照《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首批需求清单》,结合我市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充分论证、积极揭榜领题,打造具有襄阳特色的调解仲裁领域标准化“样板间”,有序创建地方标准,争创国家标准。

  10.统一规范争议处理尺度。加强与人民法院沟通,开展裁审信息比对合作,促进裁审程序衔接和法律适用标准统一,提升裁审一致率。开展局长督导日活动,落实走流程、听庭审等措施,整治调解仲裁工作难点、堵点、痛点的问题,督促指导劳动人事争议形势分析研判和重大风险防范等工作。

  11.深化快调速裁制度改革。发挥人民调解化解争议优势,开展“人社+司法”劳动人事争议先行调解,拓宽争议协商解决途径。实施案件繁简分流、仲裁建议书、流动仲裁庭、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要素式办案、网络化办理、文书集约化送达等办案方式,提升办案质效。开展仲裁庭审“开放日”活动,邀请用人单位旁听仲裁庭审,体验工作流程,提升仲裁机构社会公信力。

  1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培训。结合人社服务员、人社惠民政策进万家等活动,建立服务企业名册,组织仲裁员、调解员通过驻点帮扶、走访调研、业务培训、在线指导等方式向企业宣讲政策法规,解答用工问题,提供“一对一”法律服务,增强企业和劳动者遵纪守法意识。对用工多、有影响的重点行业企业,可以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专题培训。

  13.坚守公平公正办案底线。压实行风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办案监督和警示教育,畅通庭审直播、风险提示、违规预警、错案监测等监管路径,防控廉政风险,筑牢规矩底线。引导仲裁员树立依法平等保护和审慎善意办案理念,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与检察院协作机制,防范和打击虚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

  (四)加强文化引航,进一步营造柔性服务氛围

  14.推动文化建设善作善成。引导企业将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强化企业和劳动者和谐共生、互利共赢、平等沟通的协商意识,培育“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促进劳动关系长久稳定。

  15.创树“文化+调解”襄阳模式。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争议预防调解,建设融入文化元素的调解场所,提炼具有襄阳文化特色的调解工作方法,提升劳动关系治理水平。

  16.提升“以文润心”解纷水平。引导调解仲裁办案人员通过“文、礼、法、理、情”有机融合,注重以文化人、以礼待人、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帮助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纾解心结,在文化浸润中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四、阶段划分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开新局”的总体工作安排,2024年12月全市启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千万服务”行动,各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做好统筹谋划,细化配套方案,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2025年从小切口入手,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善工作机制,多元化解争议,有效遏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快速增长势头;2026年向大纵深推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延伸服务触角,形成长效机制,着力提升调解仲裁服务社会效能;2027年实现行动目标,推动调解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基层劳动关系治理现代化新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作出积极努力。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千万服务’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建立和完善人社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积极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精心谋划部署,定期会商研究,解决困难问题,确保各项行动措施落实到位。

  (二)压实工作责任,提升行动实效。要积极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调解仲裁工作便利性、精准性、有效性,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化解维权与维稳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着力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要深入一线了解掌握用人单位真实情况,杜绝服务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用人单位负担。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运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行动开展情况和成果成效,提升社会知晓率和参与率,营造共创和谐、共克时艰的社会氛围。要善于将行动实施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好成效推送出去,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创建特色服务品牌,传唱调解仲裁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