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强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我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起草了《2025年扬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任务清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征求意见的时间是2024年12月6日至12月12日。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提出意见,请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yzfgfgc@163.com。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附件:1.《2025年扬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任务清单(征求意见稿)》

  2.起草说明

  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2月6日

  附件:

  2025年扬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任务清单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地落实,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切实提升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现制定2025年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任务清单。

  一、全力打造营商环境特色品牌

  (一)打造“信用扬州”。将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纳入全生命周期平台,实时跟踪履约践诺。推进涉政府机构未履行生效裁判案件、政府违约失信投诉专项治理,防范和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确保涉党政机关失信被执行人案件“零新增”。在企业授权和出具承诺书后,将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模式升级为行政处罚机关帮办代办,实现“无感修复”。开展纳税信用精准提醒,帮助经营主体提升纳税信用级别。推行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推出“信用修复证明书”,推动列入严重失信主体企业占比保持全省低位。创新个人信用积分管理,拓展“信易贷”“信易保”等“信易+”应用场景不少于30个。

  (二)打造“免证扬州”。加强市级电子证照库建设,开展电子证照数据攻坚行动,推动各类证照“应归尽归”。建立“首发即制证”机制,推动库外证照“最多提供一次”。 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证照应用模块,动态发布电子证照共享应用清单,开展“刷脸办事”试点。在社会领域,拓展文博场馆、便捷就医、教育报名、便民出行、旅游景点、民宿酒店等更多“免证”场景。在“我的扬州”APP逐步整合各类二维码,力争实现“一码通城”。

  (三)打造“效率扬州”。持续推动国家和省、市 “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落地。推进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推动省级开发园区动态储备300-500亩连片产业“净地”,实现 “地等项目”。巩固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成效,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工程建设项目,推动排污许可、项目环评“两证联发”,实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交付、备案即发证常态化。按照“首接负责制”原则推进公用设施联合报装,对不涉及管线建设、改造的在2个工作日内同步开通。全面推行不动产登记不对应审核模式,实现“随机派件、全域通办”。

  二、全面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一)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推行“一张网”归集,在“一企来办”平台实现各类惠企政策全量汇聚。推行“一平台”办理,持续优化全市一贯到底的“易申报”平台,实现惠企政策查询、解读、申报等全流程“云上办”。推行“精准化”推送,根据政策、企业“双标签”智能匹配,实现“政策找企业”。推行“事项化”拆解,同步展示“政策图解”,申报期间在“扬州惠企”直播间同步开展政策解读。推行“快速化”兑现,收到上级拨付的奖补资金后,符合拨付条件的原则上在10个工作日内拨付到位。

  (二)推动执法监管“包容审慎”。建设全市统一的涉企行政执法综合监管平台,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实行计划报备、亮码入企、决定报备等制度,探索开展企业评价,切实降低涉企检查频次,规范行政执法全流程、各环节。实行企业“安静生产日”制度,除根据问题线索开展靶向监管以及按要求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外,原则上不得随意到企业开展执法检查。聚焦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根据企业“预约”,行政执法机关提供线上或线下指导服务,对发现的问题给予容错纠错空间和整改帮助,原则上不得实施行政处罚。调整完善涉企免罚、轻罚、减罚“三张清单”,健全完善市设行政执法事项裁量权基准,探索建立强制措施或重大行政处罚经济影响评估机制,尽量降低行政执法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影响。严格规范开展异地办案协作,依法保护本市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三)推动企业人才“双向奔赴”。更新发布人才需求手册和“613”产业引才图谱,开展千家扬企校园引才、科技镇长团“产业强链行动”等系列活动,促成产学研合同备案项目不低于100项。用好“一线、两码、三卡”,设立“高层次人才”出入境服务专窗,筹集各类人才公寓1.5万套。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金秋招聘月”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持续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推出更多“点对点”直达送工服务。将综合工时工作制实施时限由一年为主放宽至三年,在经开区探索建立企业用工周转池,增强企业用工灵活性和稳定性。聚焦用工合同、劳动仲裁等重点领域,通过入企指导、集中辅导等方式帮助企业防范化解劳动争议。加强产业园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配套商业设施建设,更好满足企业职工生产、生活、生态需求。

  (四)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实施财政金融联动惠企“1+9”政策,综合采用贴息、风险补偿、担保费补贴、应急转贷等方式,推动普惠金融合作产品放款规模不低于80亿元,撬动基金放大倍数不低于30倍,为企业提供每年最多4次、单次最长10天、单笔最高3000万元的应急转贷资金支持。指导银行机构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25%,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增速不低于10%。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逐户摸排、精准对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强化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金融支持,实现“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对接服务全覆盖。推广“苏创积分贷”,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企业受惠面不低于20%。

  (五)推动政务服务“数智转型”。建设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底座,统筹云网、项目、数据、组件等资源,推动公共数据高质量供给。探索开展建设工程申请材料单套制改革,推进房屋建筑室外配套设施工程方案审查等更多事项“无纸化”申报,推动用地规划许可证等更多事项“零材料”办理。在工程建设领域,实现相同申请材料“只提交一次”、未变审批信息“全周期复用”。试点大件运输“信用+远程勘验”,压减勘验平均办件时长50%以上。推行新办户智能开业、简易确认式申报、一站式智能退税。推动汇总征税占比不低于40%、原产地自助打印率不低于可打印的95%。探索推进政务服务领域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提升登记注册档案查询便利度。

  (六)推动市场竞争“公平开放”。严格执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加大问题线索收集和查处力度。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常态化开展外资企业走访服务。探索建立企业出海服务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境外投资、涉外保险、法律、财税、跨境金融等“一站式”服务,成功推动跨国经营项目不少于30个。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擦亮“投资好地方”金字招牌。试行公共资源交易“五位一体”综合评价机制,依托“莲动扬州”加强全流程监管,严厉打击招标采购违法违规行为。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在知名品牌较多且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前哨工作室。研究制定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公平竞争审查规则,涉及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审查率100%。开展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建设商业秘密保护基地3个、示范点50个。

  (七)推动经营成本“能低尽低”。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完善“一行一策” “一企一策”落实机制和“红利账单”推送机制,确保应享尽享。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发布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平均担保费率降至0.8%以下,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15BP。继续实施降低医保缴费费率1个百分点、公共设施小型外部管线“零投资”等政策,持续开展水气等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开展物流降本提质专项行动,推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3%以下。对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给予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等减免优惠,降低公共资源交易成本。

  (八)推动中介机构“规范提升”。梳理公布和动态调整各类评估评价、检验检测等涉审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审批部门不得要求经营主体提供清单之外的中介服务报告。鼓励在水利、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领域率先探索制定行业中介服务机构综合评价标准,结合网上中介超市开设服务专区,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实施涉税专业服务机构集中监管,探索对高等级机构实施服务激励举措。审批部门不得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自行委托的中介服务事项不得向申请人转嫁费用,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严肃问责。

  (九)推动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完善商会商事调解制度,健全“诉裁调”一站式商业解纷机制和“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或仲裁确认”模式,推广“公益性调解+市场化解纷”模式,发挥“网格法庭”以及金融、物业、劳动、用地、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调解平台作用,提升商事纠纷化解能力。加大仲裁案件督促履行力度,推动诉裁分流案件增长不低于10%、调撤率不低于75%。完善“立审执裁破”一体化协同机制,探索在涉企执行终本案件中开展预重整,完善“类个人破产”制度,采取“灵活查封”“灵活扣押”等柔性司法措施,拓宽公职管理人适用范围,提升破产案件办理质效。开展涉企刑事“挂案”清理,坚决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十)推动问题诉求“兜底解决”。发挥“一企来办”总平台、12345热线总入口、线下专区(专窗)总窗口作用,完善“诉求收集、交办转办、跟踪问效、回访销号”处置机制,推动企业热线诉求问题“闭环”解决。发挥市县乡三级企业服务中心作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企业服务诉求问题“就地”解决。对上述渠道不能解决的汇总提交市政府研究,推动企业疑难诉求问题“提级”解决。公布服务省、市重大项目热线电话,建立“重大项目困难问题线上协调直通车”,及时响应、协调 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和诉求。

  三、保障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头号改革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严格责任落实,密切协同配合,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要深化改革创新,用好容错纠错机制,积极探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新思路、好做法。要严格对照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方案,探索建设“无感监测”平台,持续推动各项指标“争先进位”。要加大《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宣贯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政府事务专员,提升政企沟通、为企服务效率。

  起草说明

  一、起草思路

  1.突出上级部署。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准入、涉企执法等改革最新动向,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营商环境特色品牌打造等工作最新要求,以及即将施行的《扬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关于五大环境建设等法规刚性约束,研究提出一系列贯彻落实的政策举措,全面推动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2.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用户思维”,注重“补短强弱”,认真梳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走流程、12345热线、巡察审计、企业座谈、省民营经济满意度调查等发现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十个方面针对性解决的政策举措,以疏堵点、解难题、优服务,切实增强经营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3.突出评价考核。不再采取以往围绕指标逐个制定政策举措的起草方式,但坚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照世行标准和省评方案,研究提出一系列推动劳动力资源、获取金融服务、解决商业纠纷等指标“争先进位”的政策举措,通过以评促改、以考促优,切实提升全市营商环境整体水平。

  4.突出改革创新。在持续加码网上中介超市等长期性工作的基础上,主动对标、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地区的一流标准和先进实践,研究提出一系列改革性、示范性、引领性的政策举措,力争以更多的“扬州首创”“扬州率先”“扬州模式”,加快形成营商环境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

  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全力打造营商环境特色品牌”,“信用扬州”在今年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清欠治理、失信“无感修复”、“信易+”应用场景等举措;“免证扬州”在今年高邮和经开区试点基础上全市复制推广,重点推进电子证照数据攻坚、“刷脸办事”、“一码通城”等举措;“效率扬州”在今年发布“21条举措”基础上,重点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拿地即开工”常态化、不动产登记不对应审核模式等举措。

  第二部分“全面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增效”,重点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执法监管“包容审慎”、企业人才“双向奔赴”、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政务服务“数智转型”、市场竞争“公平开放”、经营成本“能低尽低”、中介机构“规范提升”、商事纠纷“多元化解”、问题诉求“兜底解决”。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重点加强组织实施、评价监测、宣传推介,尤其是在全省率先提出建立“无感监测”系统,实现营商环境全过程、全周期可感可及。

  三、起草过程

  9月底,我委发布第一轮公告向社会各界征集问题和建议。10月份,组织市级部门共同完成初稿起草和第一轮征求意见工作;11月份,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方式,累计向72名企业家或行业协会商会以及38个基层部门现场征集意见,完成各板块、各部门第二轮征求意见工作,并就部分事项召开部门会议专题协商;起草过程中征集到的相关意见、建议均已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