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与竞争力
1.分工合作的作用
分工合作是一种组织行为,社会发展与组织的优化密不可分,约三百年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分工合作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渠道。迄今社会生产力发展依赖的仍是这一渠道,提示人们还应从城市组织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智慧城市理念。
2.连接、组织与组织化
组织始于连接,组织是连接的沉淀,频繁出现的连接会得到强化形成组织。连接的基础是通信,信号发出后收到合理反馈才构成完整的通信连接,这种连接包括信号的物理联通和对信号的共同理解,通信双方除遵守通信协议外还要统一编码,看不懂对方信号含义等于连接无效。有效连接还包括价值观层次上的一致性,才会形成有效率的组织,部队就比散兵游勇更有战斗力。相互适应与磨合形成默契的组织会更有效率。组织发展完善的过程称为组织化。
3.获取资源的竞争推动组织化发展
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组织都在日趋复杂化,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直到最复杂的生物--人类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复杂的组织比简单的组织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有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
人类社会的组织发展也是一样,社会组织完善的国家具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取得了更好的发展。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上,获取资源的竞争推动着组织化的发展。
4.城市的发展是不断组织化的过程
发达国家8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中国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是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居民组织化的过程,居民组织化除就业外,家务、医疗、教育、交通等服务的社会化都是组织化的内容。
二、互联网全方位推动组织化
1.信息技术是组织的粘合剂
组织的基础是连接,连接的基础是通信,信息技术可以视为组织的粘合剂,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给社会组织化发展提供巨大机会。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组织化创新的繁荣都包含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因素。
2.跨越时空的组织连接
信息技术大发展对全球组织创新的推动是划时代的。全球数据的高速连接使跨国电话通信费用等同于市话,计算机通信速率、存储与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不止百万倍,云计算、宽带网实现了大规模数据的跨时空的应用,智能手机将服务定位从办公室精度提高到移动人的精度,物联网、GPS与北斗都在提高定位的精确化,推动社会更精细的组织化。
3.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用户与服务资源的组织能力,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能够组织数以万计的供应商、几十万的快递员、千百万的用户,一天就可以完成超过两千亿的双11购物节的营业额,没有互联网技术是无法想象的。市场上最强大的竞争力已不是生产能力而是大规模组织的驾驭能力。
4.跨国经济的组织创新
互联网的跨国连接能力推动了全球化的组织创新,十几年前国际贸易90%是成品,如今70%以上已经是部件与半成品,只因互联网使产业链国际化了。企业主在全球购买原材料,组织跨国生产、跨国销售与跨国服务。产业链全球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苹果手机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例。互联网推动了服务外包、跨国售后服务及跨国软件开发,互联网的连接能力为全球组织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服务
1.互联网催生电子政务
早期的政务信息化只是提高局部业务处理的效率,互联网普及使公众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府的服务可以像互联网企业一样直接送达用户,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政务服务称为电子政务,不同于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电子政务开创了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电子政务的难点不是开发软件系统而是要让更多的居民成为政府系统的用户,提高网上服务的普及率,政府服务的效果取决于对用户宣传培训的规模与质量。
2."只跑一次"带来的方向变化
近来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只跑一次"的口号,要求政府公共服务以提高公众的获得感为中心,数据多跑路用户少跑腿,这就需要优化数据的组织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增加用户的获得感。实践证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操作效率比改进政府决策更能够见到效果,这是电子政务的主要方向。
3.数据整合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
政府的业务管理能力一方面取决有完整的数据,另一方面取决数据调用的效率。每项事务处理都有时间限制,来不及调用的数据等于没有数据。政府数据整合目的就是要优化数据的组织,提升现场数据调用的效率与完整性,提高服务质量并抑制各种欺诈行为。政府业务数据的整合需要相关部门紧密配合,要保证语义的统一和逻辑链接的流畅,数据组织的优化是实现政府业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4.政府服务是一种社会组织化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效益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难点不是系统开发而是大规模用户的组织与培训,开发的系统需要依据用户的实际问题进行磨合与调整,将用户的组织培育工作视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政府服务的最终效益。
5.政府与社会共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政府的投资创新能力比不过企业,政府主要任务是动员企业与社会力量共建智慧城市,鼓励社会技术服务组织创新,优化社会营商环境,完善城市通信基础设施,降低创新成本。
四、企业、市场与自组织机制
1.企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贡献
人们深切感受到手机支付、网上购物、地理导航、电子票务等诸多智能服务的便利,这些服务均是智慧城市的内容,主要是由企业实现的,其社会影响力已超过许多政府的网上办事。
2.自组织机制在业务发展中的作用
用户规模是网络智能服务影响力的关键,企业虽然没有行政权力却能够对千百万用户进行有条不紊的服务,自组织机制是关键。自组织机制核心是用户自愿参与服务,愿意用手机支付是因为方便,商家接受手机支付是可以增加收入并避免假币,供需双方将自己的利益与系统捆绑在一起自然就提升了系统的坚韧性,推动了手机支付的普及,这种效果得益于自组织机制允许参与者选择,选择是一种智慧行为,自组织机制凝聚了参与者的智慧,降低了商业合作成本增加了服务的可持续性。
3.技术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社会组织的粘合剂也是技术集成的粘合剂,跨时空的连接能够将多种技术集成为新技术创新,新成果可被再集成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增长。互联网企业能够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技术按需求整合为新的服务链,利用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智能化服务。融入新技术的智能化系统与居民手中日益先进的智能终端相配合,促进智慧城市网上服务持续繁荣。
4.服务即组织,组织即服务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的效率优势来源于组织化,城市服务社会化使其效率远高于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城市组织化离不开服务的社会化,贸易与服务是人与人连接的推动力,社会经济越发展服务社会化越重要,智慧城市将成为以服务为中心的高度组织化城市,服务即组织,组织即服务,政府是服务型政府,企业是服务型企业。
五、公众怎样认识智慧城市
1.通过获得感体验智慧城市
定义智慧城市是理论家的事情,公众关注的是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关注城市服务是否增加方便性、舒适性与安全性。
2.人类离不开手机说明什么
未来总是在我们身边静悄悄地发生,社会在改变人们的习惯也随之改变,最突出的变化是须臾离不开手机,太多的服务通过手机与人连接,各种服务将人们组织到各种网络之中,人的很多能力是通过关系网络实现的,离开了关系网会倍感孤立无援,人们发现很多能力原来是组织赋予而非天生。
3.接受不同服务需要加入不同的网络
网络服务的经历让人感到接受服务就是加入服务网络,用户需要注册与登录并提供必要信息,加入网络服务组织才能保证服务质量,接受的服务越多连接的服务组织也越多,智慧城市时代不断增加的服务将人们组织到各种不同的网络之中,再加上自组织的兴趣群,使多维度的网络化笼罩着每一个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变着各类服务商,更多的智能化技术被应用到服务中,没有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服务商被视为落伍,企业与政府都在向智能网络服务发展,构成智慧城市的新常态。
4.更多服务、更多发展、更多创新的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新竞争共同推动的城市,不是人为能够规划出来的。新技术提升了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新技术的普及提升了社会的接受能力,从而激励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的创新,智慧城市是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的城市。
六、组织化视角的智慧城市
1.在涌现的层次上观察智慧城市
认识智慧城市有多种视角,每种视角有优势也有盲点,多种视角观察有利于形成更全面的认识。组织化视角超越了具体信息技术的局限性,从整体合作效果认识智慧城市,认识组织化创新涌现出来的新秩序,机构需要在更大范围的组织架构中选择自己发展的定位。
2.项目在组织上的复杂性
组织化视角认为信息化的本质是组织化,强调人与计算机的合作,将系统运行人员与用户的组织视为信息化的内容。组织化视角帮助规划者从整体效果认识智慧城市,看清每项智能化工程所包含的用户组织化任务。用户的组织发展往往会比系统开发更耗时费力,政府服务型业务对此要有充分的准备。
3.从组织化视角认识机会与资源
组织化视角有助于发现组织创新的机会,先进的信息技术可集成新的服务技术架构,它们与信息资源相结合会形成强大的服务能力,形成智能化服务的新机会;组织化视角有助于认识组织资源,组织资源常常是群体行为呈现出来的秩序,秩序可用于降低组织化建设和系统开发的成本,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利用这种秩序资源,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