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是迅速的。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情,经过数年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度过了初始期,走过了一条由自发到自觉、由无序到规划先行、由局域网到广域网、由以纵向建设为主到“条、块”相结合、由信息孤岛到部分地开放共享、由信息封闭到信息公开的道路,形势十分喜人。

  积极有效地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还促进了观念的转变,进而又引发了新的需求,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现有层面和单一领域里的应用。特别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后,战略性的应用需求更加迫切。具体地讲,就是对基础信息库(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应急联动、辅助决策、行政审批等一些具有跨行业、多层次、协同办公特色的项目,越来越急于寻求信息技术的支撑。此时有一类信息技术凸显,那就是GIS(地理信息系统),因为从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地理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信息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政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越向纵深发展越与其有紧密联系(政务机关的综合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活动80%以上与地理空间定位和空间辅助决策相关,是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信息载体和空间定位平台)。更值得一提的是,GIS提供的直观、立体、可视化表达形式和对多门类、多角度、跨系统、海量数据整合提取功能,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实时可靠

  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其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实时、可靠、权威的空间地理数据。答案是肯定的。据悉,我国已建成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为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从模拟测绘体系向数字化测绘体系的转化,目前正大踏步实施向信息化技术体系的转移。

  在测绘高新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多年努力,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已建成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群,可为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已有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全球1∶200万空间数据库、全国1∶400万地形数据库、全国1∶100万地形数据库、全国1∶100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全国1∶25万地形数据库、全国1∶25万DEM数据库、全国1∶5万数字栅格影像(DRG)数据库、全国1∶5万土地覆盖数据库、全国七大江河流域的1∶1万DME数据库、全国七大江河流域的1∶1万数字正射影像地图(DOM)数据库。地方测绘主管部门还建成了高分辨率的1∶1万、1∶5千、1∶2千、1∶1千和更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可以为地方政府实施相关建设工程提供高精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而且这些地理信息的数据拥有一个动态更新的机制,能确保它的实时性与权威性。

  成绩斐然

  到底借用GIS之势可以做哪些文章呢?有人评价说:“GIS是数据整合的最佳平台和辅助领导决策系统的新宠。”不过客观地讲,GIS目前对许多人来讲还是有点陌生加神秘的感觉,但事实上已有一些先行者淘出了“桶桶黄金”,让我们列举数例。

  1.中国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示范

  此工程由国办秘书局牵头,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北京鼎天软件有限公司以及甘、黔、滇、渝四省市等有关部门联合研发。其成果是以集空间地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资源环境、国情、人口、法人、国际经济与外交等基础政务信息资源的大型分布式综合数据库为基础,以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软件为平台,以数据自动交换系统为纽带,建成服务于国办(五个子项)和服务于地方政府(四个子项)的两大应用系统,可实现的功能包括: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系统、政务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信息系统、西部大开发信息服务系统、中国电子地图系统、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应用系统、贵州省资源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云南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系统、重庆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辅助决策系统。

  2.安徽省地理信息数据目录发布机制

  地理信息数据目录通过网络发布,是GIS数据实现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和理想方式,它有利于降低基础数据发布的成本,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安徽省GIS工作委员会决定,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平台,在省政务信息网上发布共享信息,数据共建共享的栏目和网页由地理信息中心负责制作和更新。系统和设备安装在地理信息中心,并负责维护,通过超链接的方式与安徽省政务网相联,分别在党政内网和外网上发布。此做法为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

  以上几例效果良好、鼓舞人心。承建单位既有中央,又有地方,还有部门,而且并非全是发达地区,但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经验在于贴近需求、科学务实、协调有力。

  尚有阻力 破解有方

  在政务系统推进3G技术,特别是GIS平台的应用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存有一定的阻力和困难。但仔细地梳理一下看,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观念的转化;二是社会、经济基础信息的收集整合;三是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索取;四是平台及系列软件的开发。如何破解呢?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1.观念的转化。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跳跃式发展的事业,是由其所依托的技术更新周期短、产品换代快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也正是它的个性和特色。所以,不论是各级领导还是技术层面的同志都要正视它,应博览、勤学、紧跟踪,争取做到知识更新快、发展趋势清、应用领域明。换句话说,就是——与时俱进。领导同志要做到具体问题超脱、思维规划超前;技术干部要做到需求吃透拿准、实现思路科学。

  2.社会、经济基础信息的收集整合。说起这个问题业界有两句话不能不提:一句话是,信息化建设三分技术、七分协调、十二分数据;另一句话是,我们的现状为一流的设备、二流的软件、三流的应用、四流的数据。不难看出数据拖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后腿,同时也应感悟出数据是信息化建设腾飞的基石之一。数据的问题出在三个环节上:一是平时忽视了对数字化文档的收集;二是技术环境滞后造成的信息孤岛;三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信息封闭。前两者容易解决并正在逐步消除之中,第三个危害性最大,难度也最高,需要通过行政干预(组织协调)、健全法制(信息公开法)从内因上发力来推进。但要理性地看到,这还需要一些时日,千万不可犯急性病,要有耐心、有决心、有信心。

  3.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索取。依托GIS实现基础数据的优化整合,各地、各级行政区划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据我了解,此类数据大都掌握在规划、测绘部门手中,但具体应用部门向其索取时价格并不菲,少则几十万元,多者上百万元,加之社会发展快数据常更新,使人望而却步,致使珍贵的数据资源白白地闲置。怎样化解这一供需矛盾呢?我认为可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鉴于各级规划、测绘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大都是由国家财政出资航拍或购置的,建议凡是由国家财政担负经费开支的政府部门,在使用上述资源时,经过信息化主管部门审定后,原则上应无偿提供(目前北京市的做法就类似,即由市信息化办出资航拍并掌管数据,统一安排使用);二是其他部门与单位的使用,可采取低价有偿或数据共享(会员制)的办法解决。这样可大大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信息化的深度应用与发展,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

  4.GIS平台及系列软件的开发。众所周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公文处理、事务管理、应急调度、辅助决策等,凭借的是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支撑。目前,用于GIS上的软件已趋于成熟。据中国测绘科学院的张家庆教授披露,经过专业部门评测后上市的国产GIS类软件,市场的占有率已逾30%。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业已证明:一是相关软件的研发尽量走“嫁接”之路,从零做起不可取;二是相同应用软件最好采取拿来主义;三是开发前必须摸清标准,因为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前提,脱离了标准就成了孤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