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2020)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专题论坛”通过线上直播方式隆重召开,以“逆境中持续发展新动能”为主题,聚焦优化营商环境2.0跃迁至3.0等内容,共有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在内的近8万人参与。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作主办方致辞,国脉互联总裁郑爱军作会议总结。
本文系杭州市大数据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斌先生在本次会议上的演讲,内容通过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各位领导、同行,大家好!非常荣幸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在疫情防控期间杭州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我分享的题目是《数字赋能,精密智控,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杭州市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数字治理的优势,依托国家、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围绕“一图一码一系统一指数”(“一图”即“五色图”、“一码”即“健康码”、“一系统”即“疫情防控系统”、“一指数”即精密智控指数),充分发挥“城市大脑”的中枢作用,汇聚阿里巴巴、网易、海康等众多数字企业智慧,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全国率先开发“健康码”等应用,疫情减缓后及时迭代升级亲清在线、复工复产等平台,通过数字赋能、精准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逆境中持续发展新动能”,依据本主题,我的汇报分为四个部分:智控有“数”、复工有“数”、创新有“数”、营商有“数”。
一、智控有“数”,疫情防控更精准
疫情发生以来,杭州市成立了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工作组,建立了数据“统一接收、统一清洗、统一派发、统一汇总”的机制,加强数据的综合研判、比对和派发,完善信息报送和人员核查机制。形成了航空运输、社区防控、口岸检验、目的地送达等精准有效的闭环管理。
按照紧急程度、技术可行性以及目标可及度,开发数据清理与智能修复的小工具、小程序,满足紧急实施现场定制的需求,减轻重复性工作量,也为基层减轻了工作负担。疫情期间,通过疫情防控系统累计下发306批核查数据,累计核查4.3万人次,累计管控28万人次,最高峰2月6号的管控人数达到了6.22万。
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大规模精准化滚动式排查相关信息,实现数据和网格互动,指导帮助基层工作,有效实现社会和政府的共守。在整个疫情期间,杭州市共发布了16+个和疫情有关的接口,累计调用量达到3亿+次。
因该领域涉及的公众隐私较多,我们也非常重视安全工作,起草了《项目数据安全保密协议书》,让所有的部门、企业、安全人员签订安全协议,无论是向各级汇报或是各部门的应用需要,均实行严格的报批手续。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关键字段(身份证、手机号等)需进行脱敏处理,保障数据安全。
在疫情开始阶段,我们第一时间建立城市大脑警务新型冠状病毒的研判系统,搭建了发热患者风险评估模型,追溯患者在重点疫区的运动轨迹,同时对同户籍、同住宿、同网吧、同航班、同车厢的人员进行关联分析摸排高危人群,形成了杭州市疫情防控的总体管控情况趋势、流入人士管控人员趋势、确诊疑似出院趋势、管控模拟指数以及境外人员、来杭人员管控等20余张趋势报表,支撑整个疫情的精准防控及态势预判。
二、复工有“数”,统筹发展更精准
在疫情平稳之后,杭州市创新开发集线上咨询、在线反馈于一体的企业复工平台,实现“企业复工不见面”。杭州全市与复工复产紧密相关的有33.3万家企业,涉及544.9万名工作人员。在复工平台开通两周之内,就有24万余家企业和300万余名工作人员在平台上进行注册。同时,充分发挥杭州电商的优势,依托企业复工服务数字平台,抓好口罩等防疫紧缺物资的在线供应。杭州有23家省级口罩生产企业、13家市级企业,口罩日产量886万,开辟了口罩的网上企业保供通道。通过网上预约、网上受理、网上审核,采用零差价、零上门、点对点的模式累计发放了4073万只口罩。
2月11日,杭州市首创推出“杭州健康码”。基于个人诚信前端和大数据运算的后台,实行一次申报、动态管理、跨域互认、全市通用“一码通”。“杭州健康码”以“个人指数、建库比对、空间筛查”为依据,以空间、时间及人际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大数据进行首次及时计算、每日定时计算、动态实时更新,自动生成绿码、黄码、红码。目前健康码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外来人员来杭、居民市内出行、企业复工复产、市民健康服务等各场景。目前,健康码的总申领量是2022万,日访问使用量最高达2170多万次,接口使用了1.9亿次。7天的时间,健康码从杭州推广到了全国,成为全国防疫的数字化标配。
杭州建立了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数字平台,以“始终在线”为主题,开发“诉求在线直达、政策在线兑付、服务在线落地、绩效在线评价、许可在线实现”五大工作为一体的在线平台。以“1+12”(国家和省及杭州的12个惠企政策兑付)为切入口,以“直通车”方式精准直接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从“上门收集”变为“在线呼应”、从“坐店等客”变为“互动平等”、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从“层层拨付”变为“在线兑付”、从“绩效后评”变为“实时可测”。3月2号,该平台上线,目前已服务16.4万企业、60.4万员工,兑付补贴10.6亿。
三、创新有“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疫情期间,1358个事项“移动办”,75个“一件事”联办,共受理440万件服务事项,其中“网上办”合计占比达94%。同时杭州推出了一系列“云服务”。
杭州启动了“屏对屏、线连线”的“云招商”模式。先后开展了“云上投资分会”、“云端会客厅”、“云推介”等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84个项目实现了线上签约,投资总额达到796.7亿元。杭州开展了“云招聘”,累计组织96场,有12136家用人单位参与,推出20.2万个岗位,总计有418.6万人次上线。杭州提出了“云供地”,总投资额559亿元,签约项目55个,全国率先对工业用地进行“云上供地”。杭州开展“云卖房”,卖出7个项目683套房,总额45.29亿元,下步将推广到500个楼盘。杭州开展“云直播”,访问量54.6万人,包括40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云上3.15”,将原来为期一天的活动拓展至一个月,探索企业应对疫情政策及“后疫情”时代消费维权新路径。
四、营商有“数”,推进“四大”环境优化
杭州提出四大配套环境的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公共服务环境、融资服务环境、法治信用环境。
政务服务环境领域,《2019年杭州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攻坚计划》明确了28项改革措施和70项攻坚任务。
公共服务环境方面,通过打通卫健、发改、医保等系统,给予浙江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改造结算流程,在全市253家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打通地图、路况、停车、入住等社会数据,建设30秒入住、20秒入园、10秒找空房等应用场景,让游客更省时。通过整合发改、规划、交警、建委、消防等各个部门在停车场(库)建设各环节的10项审批数据,建立全市3500余个停车场(库)的全过程审批数据共享链,实现“先离场后付费”。
融资服务环境方面,杭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接入29个部门数据,入驻银行机构45家、担保机构14家,转贷公司2家,注册企业22922家,成功撮合融资供需2411笔,总授信金额67.5亿元。
法治信用环境方面,杭州开办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法院,凡当事人同意在线审理的案件,在线开庭100%,一审服判96.43%,节省用时66.8%,自动履行率83.04%。同时,杭州积极开展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强信用建设。
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我的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