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的有效手段。新华社记者近期在基层走访时发现,部分地方政府为争项目加码招商政策,互挖存量企业,“招商内卷”有抬头之势。其中滋生出的政策无效耗损、“超常规优惠”等问题,不仅加剧了地方负担,更助长部分企业“短期套利”心态,不利于高质量发展。
招商变抢商,地方之间互相加码,互相“挖墙脚”,一些企业也以“投资”名义套取政府的各类补贴,还由此催生了一些“候鸟型”企业:在一地用尽优惠政策后,便转移到其他地区……这样的现象徒增内耗,有违招商引资初衷。
招商引资、工程建设等,是发展地方经济、服务民生的好事,地方政府对此予以重视,本值得肯定。但一些地方却不得其法,反而陷入“招商内卷”。不仅是“招商内卷”,一些地方还使出阴招、损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比如为了吸引民营企业投资,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承诺各种利好政策,等到企业进来了,就成了“案板上的肉”,就对企业“关门打狗”,搞“请客进门、关门宰客”的不当招商;有的地方政府搞“全员招商”,招商不仅成了头等大事,还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与精力,让基层干部无暇他顾,影响了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一些地方搞“指标摊派”,给基层干部安排难以完成的招商任务……这些做法又会进一步破坏当地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更不愿到当地投资。
不仅是“招商内卷”“画饼招商”,一些地方政府新官不理旧账、“一任官员一套规划”,也严重损害营商环境。有些地方和部门的负责人,甫一上任就上马自己招商或负责联系的项目,但对“旧官”招商或负责的项目重视不足甚至打入“冷宫”。如此做法很可能让一些投资巨大的工程无疾而终,让民营企业苦心经营的生意半途而废。
不管是“招商内卷”还是“画饼招商”,或是新官不理旧账,都暴露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招商考核压力大,催生了一些不切实际、无底线的补助补贴;一些地方政府诚信意识与法治意识淡薄,不能正确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最大绊脚石。少数地方政府与企业“各怀鬼胎”“互相伤害”,增加了招商引资风险,破坏了营商环境。
对此,需要政府部门“不得违约毁约”,要进一步推进现代诚信政府建设与法治政府建设,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政府部门“不得违约毁约”,才能给企业、市场吃下“定心丸”。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而官员决策也要实行终身负责制。
同时,还要提高招商干部的鉴别能力,加大招商干部业务水平的培训;还要完善制度“防火墙”,引入第三方公司,建立招商引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统筹等等。对套取招商引资补贴的无良企业,也要依法予以惩治,提高其违法成本、失信成本,这样才能防范少数无良企业浑水摸鱼。要规范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工作质量。
不能让“画饼招商”“挖墙脚”式招商加剧内耗,毁了营商环境,也不能让宝贵的招商引资补贴被无良企业套取、骗取。只有补上招商引资的制度漏洞,地方政府在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时,做到诚信为先、专业为先,才能防范“政企互伤”,才能做到“政企共赢”,也能避免“内卷”,避免“易粪相食”。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