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正在抚平传统工业社会的痕迹,互联网+作为新经济形态正在快速嵌入现实社会。今年3月的政府报告,互联网+首度面世后,高频引入、渗透至经济与产业领域,密集嵌入、融合到城市与社会治理层面,地方"互联网+"计划纷纷落地。随着互联网+计划在各地的落地,在加上国家级行动计划的出台,互联网应用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特别要关注的是:互联网+政务也将迎来治理与服务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生态。

 
  互联网嵌入到政务,沿袭了在商业领域的一般规律,它对政务的影响是逐层递进。早期的政务信息化,互联网只是简单的工具;发展到电子政务,互联网成为渠道;演化到政府在线时代,互联网成为政务的底层基础,推动政务业务的改造与升级;而在今天,互联网+政务成为政务治理的新坐标,互联网+在商业领域的思维、基因和模式,互联网+的四大形态开始向政务层面渗透。
 
  一、认识互联网+政务四大形态
 
  互联网+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范式。在商业应用领域,O2O开启新的时代;在组织管理层面,P2P占据主流;在工业生产领域,M2M不可阻挡;在消费领域,C2B主导未来。这四种形态均被不同程度的移植到政务治理体系。
 
  第一种形态:O2O
 
  O2O 即Online To Offline。从空间位置而言,O2O是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产物;从应用角度而言,O2O是把线上的便捷高效与线下的消费体验实现对接,使互联网、人、物、场景充分互动。020打通线上线下,冲击线下的商业形态和治理形态,奠定了互联网+的应用价值、改造能力和重构基础。
 
  政务020的标志是政务新媒体崛起。政务新媒体与新媒体本身有近似的发展规律,都属于真正意义的底层触发。首先它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生态,Talking Data数据显示:现有移动O2O行业用户规模已达6.1亿,占移动互联网整体用户规模的57.5%,PC时代的终结与DT时代的兴起使这一比例将不断扩大;其次政策强驱动,2014年9月,国家网信办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网信部门积极推动运用即时通讯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2014年,全国各级政务新媒体活跃度继续提升,走在探索前沿的佛山政务全力打通门(实体大厅)、网(网上大厅)、端(自助终端)、线(平台与热线),形成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格局,确保线下线下充分互动,打通线上线下,解决最后一公里。
 
  第二种形态:P2P
 
  P2P 即peer to peer、point to point、person to person 的综合简称。互联网的去结构化、去中心化溶解了固有的权力结构,打破隔离和不对称,形成点对点、个人对个人的形态,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互联网金融模式,Peer to peer起源于最初的联网通信方式,演变为新的应用技术模式,并成为智慧政务的大模式之一。
 
  政务P2P可从三个方面理解。通过微政务实现点对点服务。目前,体现移动化、智能化、终端化的微政务侧重微博、微信两类平台应用,应用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类专注于为政府部门内部工作人员提供业务沟通交流,另一类是为公众提供相应服务的平台。内部交流平台与外部服务平台通过数据、管理、功能实现对接,微博、微信既是沟通工具也成为服务窗口;其次通过"政务入口+"满足公众的便捷需求。在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企业推动下,政务入口通过各种方式创新,嵌入到用户使用习惯较成熟的平台型入口,如支付宝+城市服务、微信政务等,政务入口+形成跨领域、跨组织、跨部门的P2P点状服务模式,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第三是点对点的政务组织模式,网状结构的去中心化、平台化、在线化、市场化,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倒逼政府治理模式转型。
 
  第三种形态:M2M
 
  M2M 即Machine to Machine。任何一种技术的变革首先作用在经济层面,从互联网的基础应用到产业互联网,从美国再工业化到德国工业4.0,从中国制造2025到互联网+,这些顶层战略无不指向网络经济与智能制造。未来的M2M除了在工业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应用,也会映射到政府治理层面。
 
  M2M是政务治理的基础表现层。未来政务服务不能剥离物联网独立存在,物联网构筑万物互联,开启前所未有的智能化便捷生活;智能终端是智慧政务的基础支撑,人与人、人与机器通过物联网和智能设备进行链接,政务治理过程产生的信息、数据、价值等必须在智能机器中寻找立足点和展示空间,因此基于智能技术与应用的M2M,能够支撑互联网+政务的在线化、云端化、移动化、数据化、智能化、O2O化以及自服务化(详见国脉互联发布的《互联网+政务深度垂直报告(2015)》);M2M另一个表现基础是政务平台媒体化。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与外界的关系是开放、透明和互动的关系,基于云平台和数据中心的海量信息,使政务信息与服务的后台处理端与用户端,表现为更广泛的智能设备与系统的对接和交融,图片、数据、视频等以M2M的方式连接、传递。
 
  第四种形态:C2B
 
  C2B是Consumers to Business。C2B是早期电子商务模式之一,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推动,C2B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与B2C的推动(Push)相比,C2B主要依靠拉动(pull),阿里是C2B模式的先行者,它从消费流通领域进入到生产制造,然后引导、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从B2C到C2B的华丽转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消费者意识的强化,生产链、价值链、消费链甚至治理链的第一推动力,将来自于消费者。具体到政务治理模式,主流将逐步向C2B2G演化。
 
  C2B2G强调生态化治理系统。C指消费者,B指参与企业,G指政府平台,C2B2G是消费者通过在线政务平台,实现公众与企业之间、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互联网泛在化,淡化传统政务固有的公众、企业与政府界限,场景应用在三者之间形成一个服务闭环。在集成化的政务平台上,公众提出需求,平台合作商对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吸引公众参与共同治理政务。C2B2G是政务治理市场化的主要形态(见下图)。
 

图 治理治理市场化的C2B2G模式
 
  二、政务生态的发展机理
 
  2006年.生态型政府的概念提出后,引起广泛关注。所谓生态型政府,是构建符合生态规律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方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生态型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过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的可能,其发展机理按照由内至外、由弱到强的顺序,表现为内生力、破坏力和创造力。
 
  内生力是政务自我演化的能力。内生力主要用于检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内生力受到外向度的影响,但主要来源于内部的自我改造、自我适应与升级。其自我演化有内外两个要素:一是互联网的外向度作用日渐明显,政府集多种身份于一身,从观念上需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治理,从行动上需要积极推动传统电子政务向互联网电子政务升级,借助信息技术,向云计算模式、大数据中心迁徙;二是新一届政府致力于打造公开透平的政府,凝聚社会信任,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已经做出很多努力,如运用网络打造阳光政府,重要政务信息及时通过网络公开,重大民生议题通过网络征求意见等。
 
  破坏力是政务变革的发源地。破坏力是一个具有典型负面特征的词汇,互联网不是生来的破坏主义者,在转型大潮下,技术的创新和模式的升级已经不是核心问题,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传统的政务治理,最具破坏力的往往是最不易窥视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思维。腾讯的项目组机制、阿里的"小而美"、海尔的"倒三角"等等,越来越多的"去中心化"促使政务治理必须在破坏中重构新的治理体系,以适应政务的发展需求。
 
  创造力是政务生态的基础。互联网的活力来自于创造力,互联网+政务的活力同样来自于创造力。在互联网作为基础构建深入社会发展与治理之后,政务服务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的信息,在参与主体层面,除了固有的公众、企业之外,出现了互联网企业形成的产业主体格局;在责任分工层面,由政府统一垂直管理的责任体系更加分散,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化共治、善治时代共同推动治理责任的体系化发展;在合作机制层面,互联网的复杂巨系统使治理者无法沿用传统的按部就班、井井有条的治理模型,而是秉承生态化规律,推进政府与社会合作机制的创新。
 
  三、政务生态的运行模式
 
  生态不能一方独治,而要多方善治。目前政务创新已经进入深水区,政务服务从多门到一门,信息资源从分到合,政府职权由繁入简;互联网应用同样进入深度普及阶段,互联网+发展迅速、影响深远,它不断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对政府传统的管理服务产生颠覆性挑战。政务生态必须集合互联网+政务,解决城市管理、经济运行、风险防范、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城市安全等系列问题,其生态本身置于多层系统之中(见下图)。
 

图  政务生态运行模型
 
  政务生态运行模型并没有强化互联网技术的底层价值,系统核心强化政务本身的内涵与价值,它的多层系统是一个多层的、循环的、相互交叉的闭环结构,可从四个方面理解。
 
  互联网思维与精神反馈到政务层面的核心特征是"去互联网化"。电子政务惠及于民的本质是服务回归人性,技术是作为基础支撑。如今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进入深化应用阶段,更应注重现代技术的结合,将封闭的服务系统迁移到互联网,将服务资源和内容面向全社会开放,破解线上线下的结合;同时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提供无时不在、随时在线的政务服务,提供社会公众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政务事务办事的诉求,创建真正人性化的电子政务服务空间,从政务与服务对象的现实距离与虚拟距离缩短,从这个层面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存在是与政务业务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而政务的关键要素,如数据、信息、服务等,通过M2M进行智能交互,实现智能化的电子政务。
 
  政务服务的多元化主体形成"去结构化"模式。内系统之外的中间系统在"去互联网化"理念牵引下,打破过去垂直的格局,消解线上线下距离,与政务形成点对点的对接;同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崛起、产业经济持续发力以及政务市场化探索加速,政务与智慧城市的关系日渐紧密,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逐渐融为一体,而政府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因此政务的参与主体从过去的公众、企业延伸到城市、经济,形成四方联动的循环系统,并在去结构化的状态下,形成P2P的端对端模式。
 
  政务渠道的"链式服务"助推生态系统。外系统是政务治理与服务的表现层,覆盖了在线政务大厅、政务云平台、政务新媒体、政府网站+等一系列的政务服务创新元素,同时还包括政务工作者、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政务系统内的表现元素。互联网+与政务如何实现共赢?大力推广、应用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同时怎么才能把政务对普惠化落地实处?前面介绍的020、P2P、M2M、C2B四种形态,即具有相对成熟的互联网演化特征,又具有创新的政务服务价值,通过两者跨界融合形成包括技术链、服务链、传播链、价值链在内的"链式服务"模式,以及政务审批-监督-公开的无缝权力"链式服务",在最大化发挥政务价值的同时,也让政府的行政权力,变身为对公众、对企业、对城市、对经济(中间系统)负责的民生责任。
 
  政务生态系统依赖于社会生态系统。电子政务必须形成一个适应整体环境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其服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大系统即是社会生态系统,它包括众多要件,这里罗列其中的几个关键,如信息社会、习俗、多元意识形态、多元文化等,在这一背景下,政务应逐渐剥离管理者、控制者的角色,向示范者、引领者、倡导者、环境营造着让渡。首先政务成为信息社会的连接器,政府通过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使中间系统有序运转;其次政务运行过程中充分尊重多元文化与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容纳不同观念、不同习俗;同时利用电子政务促进法治政府的构建,电子政务的非结构化、去中心化与法治并不矛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政府改革转型、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只有法治健全的政府,才能迎来和谐的政务生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