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唐药  互联网观察者、国脉研究院院长

 
  在互联网+已呈疯魔、网络政治渐显端倪的背景下,我们再来谈论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互动交流、在线办事"的三大职能似乎已经显得十分肤浅,肤浅在于这个时代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听任政府网站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但同时又显得十分必要,因为过去十多年的"放养"与"野蛮生长",已经让政府网站在互联网各种思潮、模式、应用与变化中被熏染得对自己的目标和使命莫衷一是。于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上鹦鹉学舌装萌卖笑就以为自己融入了新媒体的河流,他们学习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和目录陈列规则就觉得已然实现平台化发展。在听到各种媒体无底线吹捧与涂抹的同时,他们其实正在遭受用户的嘲讽与不明所以。
 
  一个优秀政府网站的潜台词是什么?是对权力的让渡,对欲望的克制和对潜规则的清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对政务服务进行创新与改革的着力点,而在互联网+泥沙俱下的当下,政府网站的弊病是,有的是对所谓服务与信息的"贪婪"(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为"万能的政府"),但不清楚用户需求;有的是对技术和设计的倚重(以为技术代表一切),但不清楚用户体验的习惯;有的是对新兴事物的恐惧与盲从,但并不了解网络新世界的运行逻辑;有的是对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钝感与漠视,以及对网络主权与信息安全的缺乏常识……
 
  互联网+时代的政府网站是什么?是一个主权国家在互联网上的宣誓网络主权的象征,一个国家机器设立在网络世界的权力开关,一个政府机构在互联网上的比特化服务端口。在网络公民数量与日俱增的当下,政府网站实际已成为现实权力与虚拟权力的交界点,政府意志与庶民诉求的回旋区,政府网站承担着平衡政民双方诉求与抚平政民沟通盲区的历史使命。我国政府网站正在向"政府网站+"形态发展,在网站、APP、微信、微博及其他媒体平台层出不穷,PC、平板、手机、智能设备推陈出新的当下,正在逐渐走强的是官场秩序与网络秩序的碰撞与交织,行政权力与网络权力的对话与博弈。
 
  当"电子政务要向电子商务学习"已逐渐成为主流共识的今天,返观我国政府网站的发展历程,其发展速度是与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严重脱节的,也是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完全不相匹配的。今天电子政务向电子商务学习到的,仍是一种"网络形式主义",将服务视为商品进行货架式陈列的"自以为是",一个在服务评价系统连"差评"和"不满意"按钮都不敢设置的政务服务平台,我们很难相信他们向电子商务学习的初衷是否真诚。这背后缺乏的不是互联网思维,而是"开放、分享、平等、协作"的互联网精神。
 
  从我国的政府舆情发展来看,政府部门正在由"删帖思维"走向"斗争思维",原来是利用权力删除不希望为人所知的信息,现在是负面信息出现后,相关部门组织所谓的"网络评论员"混入各种社交平台进行言论博弈、叫阵甚至舌战,几乎我看到的所有的官方口径似乎都统称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并成为网宣的重点工作,那么,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呢?如果我们的行政权力只是为了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与手无寸铁只有键盘的庶民争一时之长短、图一时口舌之痛快,那么,这种"进步"的初衷即值得怀疑。将互联网对政府机构的负面信息作为一个"问题"来处理,其本身就是将问题的提出者置于公权力的对立面。这种现象的出现,最根本原因仍是政府在互联网面前的不成熟以及面对互联网的手足无措与慌不择路。而我所了解的一个知名政务微博运营负责人在一场公开演讲中则告诉听众:政府机构如何遏止谣言树立网络公信力,并不是跳进网络舆论的荆棘中把自己扎得浑身是窟窿,而是体面而从容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相。
 
  政府网站在舆情领域的作为与声音几乎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因为在传统舆论传播环境里占领报章、杂志、电台的旧有手段已经无法适合以SEO来取悦搜索引擎从而吸引用户浏览及意见领袖的网络传播新秩序。政府网站的定位模糊、管理缺位以及运营不当,加之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更迭,使政府网站作为一种媒体平台,缺乏声音,作为一种服务平台,缺乏体验,作为一种品牌阵地,缺乏良好的口碑。但是,为什么要说当前是政府网站发展的最大机会?因为我们已经错过了PC时代桌面互联网的辉煌,在向移动互联网迁徙的过程中,一切才刚刚开始,在技术、设备、需求等万物互联时代的开端, 政府网站这时需要一点"后发优势",需要学会在极度混沌中寻找秩序,需要去创造新的秩序。
 
  我见过业务非常熟练、工作极富激情的政府网站一线工作者,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他们真的是殚精竭虑、披星戴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发展自己的事业,我也曾见过对信息化一窍不通听互联网如同天书的从业者每日浑浑噩噩。面对互联网+政务,有人有一种没有来由的自大与傲慢,因为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他们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跟传统用户一样,是登录网站来求着办事的,他们不懂用户随时可以用鼠标投票;有人有一种捉襟见肘的自卑与恐惧,他们面对新媒体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怠慢;有人有一种叶公好龙式的自信,面对真正的"洪水猛兽"并没有直面的勇气。我们的政府网站缺乏的并不是国家战略、领导魄力以及"根正苗红"的工作者,而是对互联网的敬畏、直面互联网的担当与融入互联网的智慧。
 
  在互联网+时代,谈论"互联网+政务"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同时,我想更需审视互联网+时代的权力要素的进化,在以文件和公章加冕的显性权力(行政权力)与网络大V的隐性权力(虚拟权力)之间,权力的来源其实并无二致,而权力之间的博弈却常常出现令人玩味的局面。淘宝与工商总局大战已经略显含蓄地表示,政府权力的边界与实施的正当行与否已经跟网络权力正面交锋,你发出的一份文件,需要面临的是互联网的沸沸扬扬甚至洪水滔天,这种情形从线上走到线下,最后通过线下的交涉完成对权利的履行。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一向以"强政府"示人的我国,随着移动应用及支付的发展,各个城市及部门纷纷入驻支付宝、微信等提供"城市服务",各个机构开始进驻微博、微信开通官方账号,从商业权力需要获得政府的批示才得以行事,到政府部门需要提交认证和数据接口方可接入商业 平台服务(而这些商业机构又接受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管),这样的权力位移难道不是意味着互联网"湿"的效应正在呈现得越来越明显么?
 
  电子商务为政府网站很好地普及了什么叫用户体验与用户需求,而"管理语言"与"用户语言"的相互听不懂与相互看不起也正是过去政府网站无法爆发潜力的主要原因。在体验经济与分享经济成为主流,并孕育出百亿千亿级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当今,我们的领导对政府网站页面设计的要求仍然是"大气",而人民的需求却是"接地气",当领导的认识到了"接地气"的层面,他们忘记了--人民就是地气。
 
  过去这些年"开天窗"、"悬浮照"、"僵尸网站"、"不洗脸"等引发的人们对政府网站的嘲弄,实际是对一个政府机构不作为的愤怒的犬儒式表达,是一种在现实环境下束手无策最后只有以遥远的嘲讽来浇灭心中块垒的无奈。我有幸看到对互联网怀抱开放精神的官员和领导者正在逐渐被任用到管理要职,我曾听到一位北上广某区县政府网站的负责领导说:推动人类发展的不是技术和商业,是它们背后的梦想。在到处都谈"四风建设"和"八项规定"的暧昧气氛下,听到一位基层官员激情澎湃地谈梦想,这让你感觉希望就在不远处。
 
  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立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