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为什么中国制造是第三梯队?
“毫无疑问,世界各国都在争相介入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中,随着比较优势逐步转化,全球制造业版图将被重塑。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在制造业基础及最前沿科技创新方面仍将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梯队中,德国、日本等国家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一些后发国家有望通过技术、资本和人才积累,通过产业升级进入这一梯队。
第三梯队中,大量的新兴经济体通过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也将逐步纳入到全球制造业体系。”(注意理解:在制造业版图的重塑过程中,第一和第二梯队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第三梯队有望升级,但也仅仅是逐步纳入到全球制造业体系!)
苗圩表示,中国现在处于第三梯队,目前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面对技术和产业变革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当然机遇大于挑战,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提升位次完全有可能,希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装备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关键产品也很难通过逆向工程实现自主设计、研发和创新。
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依然薄弱,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虽然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是15%的关键零部件还依靠进口。
三是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基础能力跟不上,制约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突出体现在产品质量安全性、质量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等方面。部分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实用性差,跟不上新产品研发速度。另外,品牌建设滞后,缺少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抗衡、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装备制造业中90%的知名商标所有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很突出。而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没完成工业化 别奢谈服务业主导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此,苗圩认为,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观点。
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发生”,这就是工业生产的第四个阶段,即智能制造时代,或工业4.0。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
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国务院今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目标,其中尤其提出了创新推动战略,提出到2020年将建立15个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弥合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的断层。苗圩表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不会一蹴而就,至少要30年不懈努力”。
面对中国制造存在的“短板”,《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解决方案,即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发展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在关键产业取得突破,通过做优做强中国装备,不断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我们正在经历“逃离制造业”的大潮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逐季下降,体现制造业景气指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至2015年10月已有三个月连续低于荣枯线。对于制造业的困境,苗圩坦承,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新兴市场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对中国形成“双向挤压”。
金融业的分析师总是乐观的看问题:每一次低迷的数据都是宽松的号角。但是形势已经到了货币越宽松、制造业逃离越快的地步。
看看近几年制造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出现的倒闭潮,并不都是因为低端和落后,而是因为整体走进了“高风险、低回报”的怪圈。以前外部有过度消费,内部有过度投资,积累的过剩产能是需要去化的。但在全社会形成远离制造业的风气,则和去产能是两码事。
真正搞升级换代,要让资金流入制造业的创新环节而不是让创新者承担最大的风险;同时要回归常识:真正的创新是需要积累的,不会在浮躁的追风口环境下诞生。
资金大量追求短期收益、升值的氛围之下,很多企业主即便没有亏损,也在想办法把手中的工业资产变现。甚至部分倒闭的工厂,正是老板的有意为之。
他们中不少人已经判断:未来做制造业没有出路。这场“逃离制造业”的风潮,正在愈演愈烈。去年已有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
2015年初,各制造业大省继续传来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
继联胜、万事达、联建之后,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员工失业。另外,还有东莞一家做杂牌手机的制造企业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董事长高民自杀。
温州在资产泡沫化之后,正在经历着制造产业空心化,鞋子、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
2015年一整年,从长三角蔓延到珠三角的制造业倒闭潮丝毫没有停歇的架势。深圳福昌、中显微这些电子产业链上的一级供应商也关门大吉。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制造业巨头都在运作地产或金融项目,成为一个明显的反差。
早在2010年,TCL就与万通地产签订协议,利用双方在地产开发及工业土地的独特优势,为工业地产开发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与模式。TCL前些年通过投资“杠杆”,在全国圈下了大量的工业土地,足以让他们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依靠土地开发过一段“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