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一)相关文件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的阐述
2002年初,信息产业部吕新奎副部长主编出版了“中国信息化”一书,他在该书中指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关键是资源共享,特别是要在全社会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共享程度越高,信息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越高,解放和提高生产力的能力越大;在共享过程中,社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知识和智能成为提升价值的第一生产要素,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该书把“信息资源”作为我国信息化体系的六大要素之一。
并指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2004年底,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提出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该文件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任务做了全面阐述,同时特别强调了政务信息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利用服务及促进信息市场和产业发展,以及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等。
2006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有九项。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发展战略重点的第六项,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及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节约资源、能源和提高效益的作用,发挥信息流对人员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二)目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本质及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软环境没有建立,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家层面的政策以及相关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供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建设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二、提高对“ 信息资源” 的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就是不断地开发利用对社会向前发展有利的一切资源,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被人们称为第三资源的信息资源就成为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
(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过程
十九世纪之前,整个社会都属于物质“经济社会”,所有物质生产资料所具有的物理属性,机械属性,化学属性等十分明显。
到20世纪中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各领域不断获得应用,使社会财富巨增。从而使物质生产资料带上了“信息”属性。由于“信息”的共享性、可传递性、可增值性,逐渐从企业的资本的数量、规模以及拥有的物质资料向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人转变。
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认识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劳动力投入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靠劳动和资源的投入,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不存在资源的短缺问题。
科学技术与自然资源投入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投入程度,因此出现了自然资源的短缺现象,这时人们通常称科学技术是知识,所以人们说知识是力量,把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这时的经济发展是科学技术+自然资源。
资源短缺的经济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财富是无价之源,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自然界的资源是有价值的,同样是有限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要看眼前还要兼顾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人类对资源认识的深化和进步。这个阶段是以需要去任意开发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信息和知识投入阶段。信息经济或者说知识经济时代;即以知识(数据、信息)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以及开发富有资源去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加强,使得科学技术的能力占到主导地位,因此,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人们对“资源”的认识过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不断变化的,从劳力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认识过程,代表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文明的过程。
(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当今人们把资源的概念已经扩展到一切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创造财富的物质、能量、精神等与人类提高生存发展环境有关的东西。当然这种资源有的已经开发,有的没有开发,人类为了永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遵循合理开发利用一切资源的原则。要弄清楚各类资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还要认识到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的作用和开发利用策略。
奴隶社会:奴隶主把奴隶当成资源进行掠夺
封建社会:地主看重的是土地资源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看重的是资本
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就成为社会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
今天我们研究和认识信息资源,就是从信息资源的特点出发,去开发利用,使之更好的为信息化社会做贡献。
(三)信息资源
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已被人们公认为是物质、能量资源之后的人类可利用的第三类资源,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
从哲学的观点看,认为“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属性,它反映不同物质所具有的不同本质、特征以及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它是用来消除人们对客观物质不确定性认识的东西,称为“信息”,“信息”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新知识的唯一方式。只有掌握了事物的信息,人们才能对事物的运动规律进行调控,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才能处于主动地位。
1、数据资源是产生信息资源的基础
数据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人们用于记忆世界客观事物本质、特征以及运动规律的符号。通常人们并不严格的去区分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数据经过整理加工以后成为信息,成为对其行为或决策产生影响的数据。
2、信息资源的特征
认识信息资源的特征,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十分重要。归纳起来,信息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1)信息资源与表征实体具有分离性,(为研究事实的特征和规律提供了方便)
(2)信息资源具有极强的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可驾驭性(它可以驾驭和统帅物质与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高,这种驾驭能力越明显)
(3)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所有信息使用者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无歧视、平等地得到所需信息)
(4)信息资源的客观性(客观的反映所描述事物的特征、性质及运动规律)
(5)信息资源的长期和积累性(为分析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提供方便)
(6) 信息资源的公益性(为全社会进步服务的公益性特征)
(7) 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提供理论依据)
(8) 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性(从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的差别而产生的)
(9)信息资源的可增值性(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目的就是挖掘它的增值价值)
(10)信息资源的可传递性(为共享、增值提供方便)
(11)信息资源具有资源性(当今社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从支持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信息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三大资源,它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信息资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动机和思想库,又是知识的源泉,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推动力;
(3)信息资源是获取一切胜利的保证;
(4)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流去调控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物质流、能量流,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从而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5)信息资源使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