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现实紧迫”问题脱节深层原因在利益结构障碍

  信息化可以解决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症结何在?我认为,现代化要求发展与改革两轮驱动,信息化初期以技术发展为主要驱动力,到了利益深化阶段,不启动改革就会熄火。“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触及传统利益结构的阶段。

  根据诺斯的研究,交易费用会占到一个国家GDP的45%到50%。信息化,比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在于节省交易费用,这意味着,会涉及到国家近一半GDP规模的利益的再分配,这比一场革命或战争涉及的利益面还大。

  这一半GDP,主要涉及两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一是行政官僚,二是企业经理人。他们都委托人之外的代理人,代表社会价值的中间环节。新的发展方式对他们不利表现为:对行政官僚来说,电子商务初期会减少政府税收,如果他们认为税收是他们的而不是社会的,就一定会反对电子商务。对企业经理人来说,电子商务会减少中间环节所得。如果企业代理人象华尔街、雷曼兄弟公司的经理人那样想问题,就会认为电子商务算总帐对委托人更有利,而对他们这些中间人造成利益冲击。新型工业化如果搞不成,事情一定就是坏在他们手里。

  与农村改革、企业改革相比,搞信息化的人并没有闯改革地雷阵的心理准备。因为从来没见过对工业化之后现代化的利益结构分析,更不要说改革方案。对涉及半个国家的利益调整没有改革思路,信息化就会成为儿戏。没思路发展一定会乱。

  信息化改革的核心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们之所以没有在发展上,解决现代化结构升级问题,不是因为发展的力量跟不上,而是因为改革的力量没跟上。信息化过于偏重人与自然关系上的IT技术驱动、IT产业驱动,而忽视了人与人关系的改革驱动。

  信息化作为改革问题,首先要解决动力机制问题。搞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问题。也就是认清哪些人在改革中受益,哪些人在改革中利益受损。在利益分析基础上明确依靠谁,以解决改革的动力机制问题。

  显然,委托人是信息化的最大利益受益者。无论是电子政务的透明化,还是电子商务的透明化,最终的受益者都是委托人。半个国家的交易费用节省下来,老百姓受益,江山社稷受益。因此应该是依靠一把手,依靠群众。但现在反过来,主要是由代理人推动信息化。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自己革自己命的问题。代理人更多想的是如何让信息化为自己服务的问题。农村改革的精髓,就是“允许”“允许”“允许”;而官僚对电子商务的本能反应,则是“不允许”“不允许”“不允许”。整个国家的商业主干系统长期游离于电子商务之外,就是找错改革动力的结果。因此第一位的问题,就是以人为本,恢复中国改革“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历史传统,由高层及时总结经验,再振科学发展。

  其次,选准突破口。以服务为突破口,提高服务业比重、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大规模普及电子商务以解决就业难题。“十二五”期间,我们需要拿出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的魄力,进行一场服务改革,象打淮海战役那样,一举消灭1000万人级的失业,一举消灭整个官僚阶层的腐败,发育服务经济、服务政府,为中国现代化再上新台阶,杀出一条血路。要改变现在部门官僚打压、揩油电子商务的不正常现象。

  第三,坚持增量改革。中国改革的经验在于渐进和增量改革。服务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电子服务的推进,都属于新的增量。抓住当前政府电子服务化、服务产业化、信息服务化和制造服务化的机遇,寻找在新领域进行改革突破、改革试验,及时推广,是温和调整利益的明智办法。

  以科学发展观克服传统工业化形成的既得利益结构的阻力,是“十二五”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