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去年1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 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国办发〔2015〕86号),要求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促进办事部门公共服务相互衔接。时隔一年,在今年3月5日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重申“互联网+”,提出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对此,为了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近日出台的《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一号一窗一网”的具体工作部署,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促进办事部门政务服务相互衔接,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要实现什么
“互联网+政务服务”核心要义是促进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以下三方面:一是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群众获取服务的便捷性和政务服务办事效率;二是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三是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升各级政府的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能力。为此,《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通过两年左右时间,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的目标,促进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模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
在主要任务中,“一号”申请,要求政府部门依托各级政府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构建电子证照库,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行业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证件数据、相关证明信息的互认共享。“一窗”受理,要求政府部门前端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和统一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后端建设完善统一的分层管理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信息互通共享、校验核对。“一网”通办,要求政府部门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连通各个网上办事渠道,逐步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便民服务“一张网”,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需要什么
《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地,“一号一窗一网”任务的完成,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办事部门政务服务相互衔接,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政府数据共享互通是关键。那么如何共享互通,共享互通后如何让这些数据真正发挥价值,实现高效、快捷而又完备的政务服务,一方面需要政府思维意识和体制机制的转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与电子政务建设方式更需要创新,基于新型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安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服务协同。为此,新型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网络通达”。“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纵横联动、跨部门跨地区的政务服务应用需要部署在网络上,以及越来越多与民生服务、市场监管、社会和谐紧密相关的重要业务应用从政府涉密网络和内部专网中释放出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这就需要有一张网络,即能与互联网有机融合,方便群众访问政府网站及时高效获取政务服务,又能够与各级政府部门的非涉密工作网安全互联,承载跨地区跨部门的重要应用。
二是“业务上云”。促进各层级、各部门间的衔接配合和业务联动,就需要打破政府部门业务应用独立部署的传统模式,打通信息孤岛,推动平台资源整合和多方利用,避免分散建设、重复投资。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能够有获取计算弹性资源的能力,通过分级互联的政务云支撑体系来为业务应用整合和流程优化提供统一的基础运行环境,进而为数据交换共享奠定基础。
三是“数据共享”。政务服务要实现就近办理、同城办理、异地办理,就需要搭建形成国家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和社保、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住房等领域业务信息库联通,以及与各级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实现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通共享,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协同服务。
四是“统一认证”。政府服务要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首先就是要建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结合个人实名制,运用网络身份识别等技术,联通整合各种渠道的用户认证,形成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线上线下互认的群众办事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群众办事多渠道的统一认证、无缝切换。
三、“互联网+”政务外网助力益民服务
《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高效、便民新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实现,将会激发新时期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构建模式的全新转变。为此,能够体现用户至上、融合创新、开放共享、安全可控、平台生态、去中心化等全新理念的新型基础设施将会对支撑政府协同服务持续释放“乘数效应”。在这一进程中,无论是推动政务部门互联互通、纵横协同,还是开展便民、益民政务服务,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都将成为重要选择和基础支撑。
政务外网是按照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和中办发[2006]18号文件要求建设的我国电子政务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政务部门,满足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的政务公用网络。政务外网由中央政务外网和地方政务外网组成,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不需在政务内网上运行的业务。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正在从单纯的网络支撑,向着兼具网络、安全、数据中心、政务云、信息资源中心等功能的综合平台化方向发展。
(一)基础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国电子政务外网接入贯通率进一步提高,为在全国范围部署上下联动四级政务服务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刚过去的2015年,政务外网平台新完成了人民银行、外汇局、工商总局等37家单位接入工作,已接入中央政务部门(单位)累计达127家。目前,政务外网省级、地市、区县级、乡镇级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4.3%、86.7%和31.2%;各级政务外网共接入政务部门约14.4万家,同比增加29.7%;接入终端超过183万台,同比增加19.7%。
(二)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中央政府部门通过政务外网部署的全国性重要业务应用明显增加。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横向联接16个中央部门,纵向贯通37个地方节点,2015年12月7日克强总理亲临现场启动平台开通。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基本形成“两网、四系统、一库、一平台”总体架构,横向联接37个部门,纵向联接32个省级信用平台。国家应急平台体系、“12358”价格举报等40余全国性重要业务得到进一步深化应用。与国家税务总局、全国人大等6个部门签署了新的业务应用协议。依托政务外网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信用信息共享等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初步建成。
(三)云平台初步形成服务能力
依托“电子政务云集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率先建成非营利性政务云平台,形成了互联网区和公共区政务云平台,分别承载政府面向社会公众、政府部门之间业务,提高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集约化水平。目前在互联网区云平台面向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已经承载了七个云服务业务,包括高检案件信息公开系统、PPP综合服务平台、人社部公考备份系统、政务微门户、政务云邮件等系统;公共区云平台面向政府部门用户,承载了内部OA、信息中转服务、投资进度调查等应用。
(四)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愈加完善
政务外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电子认证服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止2015年底,已为24个部委、17个省市、近400个电子政务应用提供身份认证服务,总发证量超过34万张;全国已建成23个省级电子认证服务机构(RA)和17个地市级注册服务点(LRA)。
四、 “互联网+”政务外网发展愿景
同“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相比,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的支撑政府部门协同联动,促进办事部门政务服务相互衔接,今后一段时间政务外网将在提供网络覆盖、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应用支撑、信息共享交换能力、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公共服务与运行保障支持等方面继续开展工作。
新型互联:让政府管理拥有“云大脑”。首先,政务外网将改变传统的端到端建设模式,整合链接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务外网骨干网络和数据中心,融合云计算、IPv6等新一代IT技术,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政务外网平台生态。其次,引入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全新理念,打造扁平化、网状化的政务外网全新构架,有效支撑全国性的大型业务应用。最后,加强多样化的公共应用云服务,承载涉及网上审批、交通、医疗、社保、城管、旅游、社区服务等多领域的政务应用,连接起政府与民众,使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居民。
安全可控:给数据装上“防盗门”。政务外网安全体系建设将形成“数、云、管、端”的立体化安全防护,打造覆盖从互联网出口边界、至跨网安全接入与数据交换通道、再到关键业务应用、核心数据和接入终端的政务外网统一安全保障平台,并且加强全网安全监测、态势感知预警和政务云数据中心安全技术研究与验证,为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化、在线化政务和公共服务的同时,重点保障好核心应用和数据的安全。
畅通渠道:让公众办事不再“跑断腿”。在实现法人、人口的国家基础信息库依托政务外网部署的基础上,实现电子证照库依托政务外网部署,形成基础证照的信息多元采集、互通共享、多方利用。基于公民身份证号,利用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已形成的优势,积极探索整合不同渠道的用户认证,形成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便民服务多渠道的统一认证,逐步支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异地业务办理。
政务网站:像逛淘宝一样“逛政府”。将积极争取依托政务外网,构建政务服务门户。基于构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承载面向社会公众的跨部门、跨地区的公共服务应用,依托政务外网整合集成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事项,实现政务服务管理一体化、规范化运作,公众通过一站式登录,获取“一窗”式服务受理。此外,政务外网还将对面向公众的政务服务开通政务APP,社会公众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智能终端直接进行访问。对于区县、乡镇和不具备专线接入条件的政务单位,推广通过VPN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加密通道,并结合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安全接入到政务外网的方式,解决政务外网“最后一公里”接入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