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窗口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以服务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为核心,聚焦深化改革、规范安全、高效便利、精准帮扶和数据利用五大方向,推动登记注册工作实现系统性、协同性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登记注册窗口的“小变化”,折射出营商环境的“大提升”。
深化改革: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新《公司法》落地平稳有序。北京市按照新《公司法》规定,全面改造申请端、审批端系统,调整校验规则,修改章程模板;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引导经营主体理性认缴出资数额,合理约定出资期限,提醒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义务。海南加大新《公司法》、配套法规和《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宣传力度,优化注册资本登记合规指引,确保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期限在五年以内;对注册资本申报高于10亿元的,在实行审慎审查的同时实行分级核准机制。同时,引导存量企业依法调整注册资本。新《公司法》实施以来,9170户企业完成减资,减资金额2201亿元,减资幅度达86.72%,其中减资1亿元以上的企业149户。河北建立“事前普法宣传、事中技术支撑、事后监测调控”全链条机制,引导企业合理调整注册资本。山东举办全省登记注册劳动技能竞赛,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方式抽查登记档案,确保新法执行规范统一。
制度创新引领市场活力释放。各地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北京在全国范围首发《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服务规范》系列地方标准,梳理各类经营主体登记注册的全业务类型、全流程环节,形成全市统一的登记业务规范指引,为申请人提供政策、标准、流程“三统一”的高品质登记服务。上海制定《深化经营主体登记管理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推出21条创新举措。海南强化与香港合作,推行港澳非自然人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简化版公证文书电子化流转,企业在登记环节仅需录入公证文书编号供注册专员调取、查阅,无须提交纸质材料。
跨区域协同深化统一大市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率先突破地域壁垒。北京与津冀签署《跨省迁移登记合作框架协议》,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异地领取”;重庆与四川共建“云迁移”平台,企业跨省迁移“一次提交、无感落户”;长三角地区试点“远程虚拟窗口”,通过在线交互解决异地办事难题,区域协同效能持续增强。
规范安全:诚信为本筑牢市场根基
各地强化实名认证和风险预警机制。北京打造便捷高效的“北京服务”品牌,升级“e窗通”平台集成化服务功能,强化“用户思维”,2024年全市共办理各类登记业务142.64万件,全程网上办理113.64万件,其中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超过95%。山西出台《撤销经营主体虚假登记工作指引》,开通虚假登记撤销绿色通道,全年清理异常登记数据22.66万户次。广东上线“市场准入电子围栏”,对“一人多照”“一址多照”等高风险情形智能拦截,全年预警10.9万次,拦截13.3万次。
加强名称管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北京优化名称自主申报服务,全面梳理总局禁限用字词库,对照调整北京禁限用规则,共规范6.09万条行业用语表述,动态维护禁限用字词负面清单,有序释放名称资源。浙江修订《企业名称使用“浙江”字样管理办法》,首批获得不含行政区划名称登记授权。上海制定《企业名称争议裁决实施办法》,统一争议处理程序。甘肃建立名称争议处理机制,清理“同仁堂”等仿冒名称,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数据安全与合规监管并重。多地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辽宁启用“大数据辅助分析决策系统”,实时监测经营主体活跃度与风险。江西建立“经营主体数据动态管理、监测预警、评价纠错”三项机制,清理异常数据31.43万户。青海印发《经营主体登记注册业务分级指导办法》,明确数据共享与审查标准,防范登记风险。
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山东创新开展取消纸质营业执照改革,2024年9月部署在济南、青岛等6个市先行试点;2024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批复支持山东开展此项改革。截至2024年12月底,仅济南、青岛两市就在不足3个月的时间内减少发放纸质营业执照11.3万张,制发成本减少36.3万元。江苏上线“苏服通”平台,实现涉企服务“一码通查”。广东电子营业执照使用量超7000万次,居全国首位。重庆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达99.32%,45.39万家企业实现“退市无忧”。
多地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北京作为市场监管总局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集中攻关试点地区,率先应用市场监管总局企业跨省迁移登记数据传输系统完成全程网办跨省迁移登记,为全国推进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浙江上线11个准入准营“一件事”应用,办事效率提升50%。湖北创新“一键三联”模式,证照联办材料压减40%。宁夏整合5项“一件事”服务,申报材料精简67%。
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天津支持境外投资者“刷脸”认证,实现外资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海南对接香港,实现公证文书电子化流转,外资登记全程网办覆盖率超80%。上海试点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在线核验,港资企业网办率达90%。
精准帮扶:助力个体工商户“破茧成蝶”
各地构建差异化帮扶体系。江苏上线省级分型分类培育平台,将541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分型库,认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4761户,开展产品巡展活动192场,为734户“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开展创业事迹和经营特色宣传。湖北将578.31万户个体工商户划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推出“名特优新贷”,授信1000亿元。山东认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6440户,举办产品推介会提升品牌影响力。内蒙古开展“千企万户结对帮扶”行动,通过36个维度需求画像,按照自愿、互惠原则精准匹配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结对项目,促进有效合作,截至2024年底,共推动4876家企业与34848户个体工商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多地优化“个转企”服务。辽宁出台《个体工商户直接变更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保留原字号、信用代码等权益,2024年转型企业1448家。河南推行“直通车”服务,2024年“个转企”4455户,同比增长13.47%。云南制定《分型分类帮扶措施指导目录》,推动2800户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内蒙古建立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培育库,明确对首次“个转企”稳定经营2年以上、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给予补助,截至2024年底,全自治区完成“个转企”2135户。
“小个专”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广东成立产业链党委7个,覆盖企业超1500家,产值达1500亿元。四川打造“红骑手跟党走”品牌,建设“暖心驿站”107个。陕西开展“三亮一提升”活动,100余名外卖骑手党员参与社区治理,行业形象显著提升。
数据赋能:智慧分析驱动科学决策
数据分析支撑宏观政策制定。陕西联合省社科院发布季度《经营主体发展快报》,分析行业分布与区域增长情况。安徽按季度报送《经营主体发展分析》,获省长批示肯定。广西建成“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平台”,实时监测经营主体活跃度与风险指标。
多地以赛促研释放数据潜能。辽宁组队参加全国数据分析大赛,首次斩获一等奖。甘肃以《注册资本实缴情况对提升企业质量的影响》为题开展研究,获全国二等奖。云南开发“数字经济企业”“产业链企业”专题库,为产业布局提供精准支撑。
数据共享推动服务升级。福建建立“五级十五同”政务服务标准,实现全省“同标办理”。湖北上线“荆楚个体通”小程序,归集政策、融资等8项功能,访问量超50万人次。河南建成企业电子档案查询系统,为社会节约成本超2000万元。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规范安全为基石,以高效便利为抓手,以精准帮扶为导向,以数据赋能为支撑,构建起登记注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格局。企业和群众反映,如今,到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窗口办事更方便、更高效了,办事体验也更温暖了。
短 评
小窗口 大作为
市场监管部门的登记注册窗口,不仅是企业办事的“第一站”,更是观察营商环境的“晴雨表”。从十几天到立等可取,从跨省迁移“无感落户”到电子执照“一码通查”,从“最多跑一次”到准入准营“一件事”,从“个转企”精准帮扶到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每一项改革都直击企业痛点,每一处创新都在为市场松绑。这些“小窗口”的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升级,不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更释放了经营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未来,期待市场监管部门有更多精准、惠民的改革,让营商环境从“便捷”迈向“优越”,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