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发改委:

  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大力探索创新改革举措,切实解决企业关心的政策难点、执行堵点、监管盲点、体制痛点,经营主体办事便利度、满意率和获得感不断提升。让各类经营主体在福建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我委定期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现推出2024年第二批共35个典型经验做法,请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互相学习借鉴,对条件成熟的改革经验及时组织复制推广,推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附件:1.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实施“三提三减三互” 强化数字赋能“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落地见效

  3.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精耕细作促企“壮苗出穗”

  4.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培育演艺经济“新赛道”?着力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

  5.福建省税务局积极助力我省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6.福建海事局采取“通新货、选好船、强应急”措施 助力新型海运化工产品合规运输

  7.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架起跨境征信互通桥梁助力经贸互信发展

  8.福州市鼓楼区检察院强化知识产权检察“四轮驱动”?助推创新发展“第一动力”

  9.福州市闽清县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生态 激活乡村人才创新活力

  10.厦门市利用大数据实现“政策精准找人”

  11.厦门市创新电力“多办合一”模式?提升企业办电获得感满意度

  12.厦门市以“信用+”创新实践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厦门市湖里区全力打造一站式全闭环企业服务平台

  14.漳州市芗城区打造执行“三中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15.漳州市长泰区以“小”见“大”打造金融纠纷化解“快车道”

  16.漳州市华安县“医税”合力打通医保便民之路

  17.漳州市诏安县依托闽粤“三联”优化营商环境发展“边界经济”

  18.泉州市推行合规指导护航营商环境

  19.泉州市晋江市以良好政企互动助力发展营商环境

  20.泉州市台商区创新“益企帮帮”模式

  21.三明市沙县区坚持“三创联动”盘活绿色资产带动村财林农增收

  22.三明市泰宁县坚持“四个聚力”打造文旅市场优质营商环境

  23.莆田市高水平打造数字政府新模式

  24.莆田市全力打造便民利企用水用气营商环境

  25.莆田市涵江区打造一站式青年创业生态圈

  26.南平市推行企业“办事不出园”

  27.南平市延平区打造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三个一”模式

  28.南平市武夷山市“三联三通三必访”赋能茶行业新发展

  29.龙岩市“联”“通”能源服务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30.龙岩市武平县建立健全“三全”管家服务机制 助力县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31.龙岩市连城县政府牵线产业搭桥?以“1+N+N”共促营商环境提优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32.宁德市福安市坚持“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 夯实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根基

  33.宁德市寿宁县优化科技服务机制?激发多元力量助农

  34.平潭综合实验区“三个精准”助力邮轮经济发展 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35.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推动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居民身份证应用同等便利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9月6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福建省发改委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省有5个城市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厦门市近12个月城市信用监测平均排名位居全国第一,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制度体系,信用建设机制日趋完善

  省、市均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和协调工作机制,省政府先后印发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等方面共十余份规范性文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福建省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实施方案》《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用管理办法》《福建省交通建设市场信用考核管理办法》《福建省电梯维保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失信企业公示工作的通知》《福建省消防安全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行业信用管理规章制度,厦门市颁布《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和系列管理办法,全省社会诚信建设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二)夯实基础工程,信用平台网站功能齐备

  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上下联通、运行安全,多次被国家评为“标准化平台”“示范平台”“特色平台”。截至目前,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共归集公共信用数据49.1亿条,“信用中国(福建)”网站累计查询量超过4839万人次。福州市实现全市18周岁以上户籍人口、法人和其他组织公共信用信息全覆盖;厦门市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与83个系统对接,汇聚69个部门超过17.8亿条数据;泉州市采取市级统建、县区共用的模式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覆盖43个市级部门和13个县(市、区),汇聚信用数据12.1亿条;莆田市开辟27个各类专栏,及时公示信用信息。福建省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平台通过与工商登记、税收优惠、房地产管理、工程招投标管理、出入境管理、车辆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有效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

  (三)推动信用监管,行业信用建设成效明显

  “信用中国(福建)”设立信用承诺专栏,公示各类信用承诺书,信用承诺制度广泛应用于企业注册登记、资质审核、公共资源交易等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省生态环境厅采取强制、应约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环境信用评价,设置23项动态评价指标,实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常态化、智能化。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监管资源,有效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全省2023年应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抽查数量占全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数量超过70%,问题发现率从26.8%提升至33.06%。省财政厅在政府采购领域建立信用记录查询及使用工作机制,依托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信用评价系统开展履职评价信用管理,依法加强对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省住建厅及时对包含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14个信用评价对象的24份文件进行修订,优化信用评价标准。省交通运输厅将信用信息归集纳入《福建省治理公路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立法规范。省应急厅严格按照《安全生产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办法》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列入和移出程序。

  (四)拓展应用场景,信用惠企便民提质增效

  为提升“信易贷”工作质效,福建省发改委等四部门共同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实施方案,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全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基础平台省级节点,共享17类37项中小微企业信用数据,通过“金服云”等11个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为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稳步推进金融信用村、乡镇、县建设工作,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评选3247个金融信用村、73个金融信用乡镇、2个金融信用县,为730万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对建档的404万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20285.73亿元,其中信用贷款余额1114.99亿元。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37个行业领域的无违法记录证明,截至5月下旬,共为企业出具无违法记录专项信用报告2956份,实现“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材料”。福州市个人信用“茉莉分”和厦门市个人信用“白鹭分”,在医疗、旅游、教育、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等民生领域广泛应用。

  (五)加强诚信宣传,社会信用意识整体跃升

  城市信用建设成绩突出,半数以上地级市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建设示范区,在720个列入国家信用监测的城市排名中,厦门市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每月能够进入前100名的城市动态保持在3-5个,各城市全年平均综合信用指数相对平稳。积极开展公务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公务员诚信记录纳入重大表彰奖励的考察范畴,有关行业监管部门形成的干部有失诚信、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等诚信记录材料,以及法院认定的被执行人信息等处理处分材料纳入干部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开展“诚信八闽行”“诚信兴商宣传月”、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信用记录关爱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宣传推广“诚信经营示范街区”“星级文明集市”创建成果,积极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社会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氛围逐步形成,诚实守信意识整体跃升。

  附件2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实施“三提三减三互”

  强化数字赋能“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落地见效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工作部署,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许可“一件事”网上办、客货运输车辆道路运输证年审足不出户、移动办理以及卫星定位运营商备案下放地市等工作成果,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等关联性强、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事项集成办理,重构运输企业开办流程,强化数字赋能,在符合办理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开办运输企业所需“两证”一次提交、一次办理、一次获证,从根本上解决了办事群众“来回跑、材料多、久等待”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二、主要做法

  (一)提速提质提效,全流程“无感衔接”

  一是建立工作专班,提速落地进程。福建省3月14日在率先制定印发《“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工作方案》,建立“日跟踪、周调度、月通报”长效协调工作机制,全力加速推进项目上线运行。4月30日,福建省成功实现“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正式上线,提前两个月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目标。二是整合套餐事项,提升收件质量。依托省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在原有“五级十五同”办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套餐事项涉及的“企业营业执照信息核验”、“经营许可证核发”、“道路运输证配发”三个具体单事项梳理工作。细化业务颗粒度,持续优化、调整和规范涉及的单事项办理条件、申请材料、法律依据等,大幅提升收件质量,进一步推动收件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为“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奠定坚实数据基础。三是重构业务流程,提高流转效率。对原横跨三大部门8个环节的办理流程进行整合优化,简并5个业务环节。完成相关申请材料精简、事项标准重塑、细分办理情形,实现办理深度达到Ⅲ级(四星)标准,实现“最多跑一次”,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提升至承诺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结。

  (二)减时减证减填,全平台“无感办结”

  一是减少办结时效。开办普通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相关事项申请时限由平均11个工作日缩减为对外承诺3个工作日,缩减比例高达72.7%。其中,福州杰强机械设备租赁有限公司成功通过不到1个工作日,就办结了福建省首件“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业务,实现一次申请,一次性核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道路运输证》两种证件。二是减免提交材料。申请人无需提交营业执照、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从业资格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纸质复印件。三是减少填报事项。人工填写事项由57项大幅压缩为11项,其余均由系统自动读取关联,减少比例高达80.70%,最大限度利企便民,切实提升群众办事的体验感。

  (三)互建互享互融,全场景“无感嵌入”

  一是建立统一受理系统,实现套餐集成办理。福建省交通运输厅主动加强与省市场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数据管理局等部门的对接与沟通协调,共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认真开展事项应用系统梳理,对涉及的“省市场监管智慧应用一体化平台”、“省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省道路运输车辆检验检测信息系统”开展接口改造,表单、字段整理工作,完成省运政系统等关联系统界面改造和接口开发工作。依托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基于省政务一体化公共支撑能力,对接省市运政信息系统,提供“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实现“统一收件、统一填报、统一分发、流程监控、效能评估”。二是强化信息系统支撑,推动数据资源共享。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完成“一体化”平台与省运政系统平台“道路运输证”、“经营许可证”单事项及“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对接,并进一步推动实现与道路运输电子证照系统、省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平台、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系统等数据共享、自动关联。省市场监管局负责提供企业营业执照及法人或经办人信息,并推送至福建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省公安厅负责提供驾驶员身份信息、驾驶证信息、机动车行驶证、车辆登记证书和相关数据字段查询服务,并推送至福建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省数据管理局负责推进省网上办事大厅平台建设,支持做好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实时共享工作。三是融合多端受理渠道,拓展服务应用场景。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建立“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线上专区,开通线上受理端口。此外,福建省还开通了“闽政通”APP端受理渠道,并部署全省各县区交通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线下专窗。申请人线上可通过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线上专区或“闽政通”APP集成套餐服务指引进行申办,专区采用“一表申报、证照免交、信息预填”等集成服务,鼓励群众网上办、一次办。同时,线下提供同标准“窗口登记”功能,支持各地“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线下专窗,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办事申请“一次提交”、办理结果“多端获取”。7月4日,福州捷运恒通物流管理有限公司通过线下专窗在全省范围内首次成功办结“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业务,进一步实现了“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线上线下融合办理。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开设“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线下综合服务窗口67个,为群众提供导办、帮办、咨询服务。自2024年5月15日福州成功办理全省首件“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业务以来,线上线下办件量达67件,实现线上办事“一网通办”、线下办事“只进一门”,有力推动办事体验升级、企业活力释放、营商环境优化。

  附件3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精耕细作

  促企“壮苗出穗”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服务农业企业发展作为“责任田”精耕细作,全力亲企、惠企、助企、富企、强企,发挥“好苗子”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政企联动,深耕“亲企田”

  以构建“清上加亲”的营商、发展环境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一是建立联结机制。制定《挂钩联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度工作方案》,每位厅领导及主要业务处室各挂钩联系1家省级以上民营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朋友圈、交流群或实地走访,帮助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20多件。二是建立交流会商机制。每年组织2-3场龙头企业发展座谈会等对接活动,面对面解读政策、听取意见建议,畅通政-企、企-企沟通渠道。三是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对1297家龙头企业运行情况开展定期统计、情况调度,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二)落实要素保障,下足“惠企肥”

  聚焦企业创业、经营、发展全周期,持续“挖潜开荒”“培土施肥”。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落实《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八条措施》,建立健全扶持、技改等惠企政策,每年开展领军人才等培训600多人次,提升政策落地实效。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创设“福建省乡村振兴贷”等金融产品,将3.8万家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企业名单池,累计发放贷款101.15亿元。三是加强用地保障。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出台《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建立项目用地常态化沟通机制,协调推动解决用地需求。

  (三)聚力保供稳链,铆足“助企劲”

  围着企业转,完善从种养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供应、服务体系,助力农业企业降本增效“加速跑”。一是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2023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8万亩,创建19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首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评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57个,不断健全安全可控的企业生产供应体系。二是推进全链条经营形态。建成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1278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557个,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烘干储藏、预冷保鲜、净菜鲜切,开发养生保健等综合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四)实施项目带动,浇灌“富企水”

  坚持“产业带着龙头走,龙头跟着产业跑”的发展思路,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参与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项目,为其注入“真金白银”“源头活水”。一是发挥国家项目的“头雁”作用。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支持农业企业实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700多个。二是加强省级项目的“中坚”作用。安排13亿元支持企业参与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和特色产业专业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超4亿元。三是扩大市县项目的“撬动”作用。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撬动社会资本60多亿元。

  (五)坚持“双轮”驱动,墩实“强企苗”

  科技、品牌“双轮”同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固本强基中行稳致远。一是科技赋能。支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自主研发或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开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组建16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急需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破解发展瓶颈。二是品牌赋能。将企业品牌纳入“福农优品”品牌矩阵一体打造,在央视、东南卫视、今日头条等主流媒体投放专题宣传片,开设高速服务区、加油站商品专柜、大型购物超市体验中心等线下平台194家,助力企业提升影响力。

  三、取得成效

  2023年以来,新增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2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6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4%。30家龙头企业境内外上市。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吸收就业54.8万人,带动399万农户,实现增收611.7亿元。

  附件4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培育演艺经济“新赛道”

  着力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

  一、背景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和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将发展演艺经济作为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的“新赛道”,抢抓演出行业复苏重振的机遇期,久久为功,全力推动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成为我省文旅经济的新亮点。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政策扶持,打开“新风口”。发挥演出市场对于餐饮、住宿、交通、旅游、零售、娱乐等行业和领域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抓住《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文件出台的有利契机,引导各地市在促进演出经济繁荣方面出台利好政策,对大型营业性演出进行奖补,如厦门市出台《厦门市繁荣演出市场实施办法》,单场售票1万人以上的营业性演出活动,按演出举办单位单场售票收入的2.4%奖励,鼓励演出举办单位通过降低票价等形式吸引观众观看营业性演出,做大演出市场规模;泉州市出台《泉州市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企业承接或引入大型演唱会,单家企业每年奖励封顶1000万元。

  (二)引进知名音乐家,打造“世界范”。打造推出“鼓浪屿驻岛艺术家”计划,成功邀请爱尔兰国际合唱团“艾纽纳”、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西班牙马德里弗拉明戈舞团、法语原版音乐剧《唐璜》等世界知名艺术家及团体来闽演出,高雅音乐的普及和传播,让我省观众不出国门,就可在家门口欣赏世界音乐大师的表演。据统计,共举办涉外演出533场,比2019年同期增长2.08倍,营业性演出超5亿元。

  (三)优化内容供给,做大“新流量”。抢占线下演出高地,利用明星影响力吸睛带动演艺经济。引进世界知名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麦克·凯莫爵士钢琴家、西班牙马德里弗拉明戈舞团、法语原版音乐剧《唐璜》等高雅音乐,让我省观众不出国门,就可在家门口欣赏世界音乐大师的表演;引进港澳台明星周杰伦演唱会、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五月天、蔡依林2024巡回演唱会等人气明星将全国粉丝的情绪价值拉满,更将城市流量拉满,仅周杰伦福州演唱会吸引歌迷近25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超7亿元;更有群众游客可乐可享的音乐节:如泉州首个闽南语主题好势音乐节、2024福州草莓音乐节、厦门2024元气森林音乐节等,集结了Z世代最爱的音乐曲风,汇集大型音乐、文艺、潮流秀。这些形成了文旅融合、丰富多样的大型演出内容供给,最大程度满足广大观众观演需求。截止2024年上半年,共审批大型营业性演出项目41个,同比增长310%,演出场次151场次,同比增长355%。

  (四)优化活动审批,培育“新蓝海”。依托政务服务平台对营业性演出活动“全程网办”,实施审批材料“容缺预审”制度,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减审批时间60%,协调开展省内跨区域巡演活动审批,设立大型演出绿色审批通道,加快引进热门演出项目。截止2024年上半年,共审批设立演出经纪机构167家,同比增长227%,设立内地演出活动1594批次,同比增长25%。

  (五)织密安全防线,筑牢“防火墙”。优化演出活动审批,采用演出审批告知承诺机制,提前告知底线红线,严格自审演出内容,防止演出活动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内容。将社会关注度高、票务供需紧张的营业性演出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提前进行分析研判,超前部署。严格执行在取得行政审批手续后方能通过平台售票的规定,保证单场演出不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向社会公开销售门票,试行“强实名”购票,对于打击捂票炒票和溢价售票等违法行为效果明显,有效处置诉求和投诉件80条,群众满意率达100%。

  三、取得成效

  福建省文旅厅精准把握国内外演艺市场发展潮流,将演艺经济作为发展文旅经济的新赛道,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磅之作。全省文化“大餐”移步换景,提供了精彩视听盛宴,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023年,全省营业性演出场次8163场,接待观众603万人次,演出收入8.73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场次增长4.7倍。2024上半年更加火爆,全省营业性演出12460场,同比增长44%,观演观众341.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营业总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822%。周杰伦、张学友、陈奕迅、蔡依林等一批知名度高的明星演唱会,“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文化和旅游行业“新爆点”。

  附件5

  福建省税务局积极助力我省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今年以来,福建省税务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以参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省重点课题调研为契机,建立健全边调研边解题边优化的工作机制,推动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更好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问题导向,加力优服务

  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走进一线、贴近实际,持续改进优化税费服务。一是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走流程”活动。组织省、市、县三级税务局班子成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到办税服务厅、自助终端等办税缴费场所体验办税流程,并带动省、市、县税务局分批组织青年干部到基层分局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与基层一道研究推动优化188项办税缴费功能(流程)。二是广泛组织“全员建言优环境”活动。面向全系统征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意见建议1927条,梳理形成19方面93条改进举措,推动进厅办理高频事项等有效压减。如,社保费预处理核销业务量同比下降94.3%。三是连续第11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梳理总结10年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经验做法和问题不足,以“持续提升效能·办好为民实事”为主题,再推出11项36条便民办税措施,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四是建立“优环境 促发展”税商联动机制。联合省工商联发布《税商企“税商联心 益企同行”行动方案》,推动在省、市、县三级建立相应机制;省局各处室分别与56个省级商会、行业协会结对,并统一聘请会长担任税收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意见直通,诉求快解。

  (二)瞄准大局动向,鼎力助发展

  建立福建税务智库,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等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安排,主动研究,靠前服务。一是推出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聚焦纳税人缴费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从增强经营主体底气、提升经营主体体验、护航经营主体发展、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四方面,推出深化“银税互动”助融资、“税信码”入驻闽政通APP便利政务办理等20条措施。二是全面推行税费优惠“免申即享”。发布《福建省税费优惠政策“免申即享”操作指引》,涵盖19个税费种399项优惠政策,纳税人缴费人可自行通过电子税务局享受各类税费优惠政策,实现“免申即享”全覆盖。三是积极服务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落实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细化制定我省实施方案,已便利符合条件的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超万份,金额超30亿元,有力助推“两新”行动在我省落地。四是深化拓展“项目管家”税收服务。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出台12项措施,主动对接服务全省重点项目建设。上半年,全省“项目管家”税收团队累计走访调研4953户次,解决问题诉求1781件。

  (三)把握民心所向,倾力解难题

  健全完善和持续优化税费争议解决机制,解难题,稳预期。一是统一规范税费政策执行口径。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税费政策执行口径工作机制,针对不具备制定税务规范性文件条件的疑难税费政策,上半年已研究确定统一执行口径33个,稳定经营主体的政策预期。二是扎实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整改。联合省检察院、省工商联出台涉案企业合规整改工作指引,明确合规评价标准,规范合规工作流程,尽最大可能保护市场主体持续经营。三是稳妥办理企业破产涉税事项。联合省高院、省市场监管局制定企业破产涉税事项办理实施意见,就便利涉税查询、优化发票领用、非正常户解除等方面进行明确,尽可能便利企业破产涉税事项办理,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多方联动化解税费疑难。在全国首创线下+线上的“税悦工作室”,聚焦跨税种、跨层级、跨部门的疑难诉求,智能匹配税务内外专家,上半年已协同解决企业疑难诉求57件。联合省人社厅、医保局、总工会建立社保费征缴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建立跨部门调解站点160个,上半年共处理征缴争议4003件,既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又稳定企业用工。

  附件6

  福建海事局采取

  “通新货、选好船、强应急”措施助力

  新型海运化工产品合规运输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随着福建石化产业蓬勃发展,载运油类和化学品船舶进出港艘次不断增加。泉港、泉惠等石化园区生产的混合碳四、混合碳五、裂解碳九、工业用碳十粗芳烃、裂解萘馏分等化工产品,因未列入《国际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则》和《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等国际规则的货品名单中,属于未列明货种,在完成分类评估前无法直接进行海上运输,导致企业运输产品的成本增高。

  二、主要做法

  为全面落实我省发展壮大石化产业决策部署,服务保障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海事部门采取三项针对性措施,为石化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绿色安全、高效畅通的水上交通环境。

  (一)强化“政企合作”。主动对接企业开展新型石化产品海上运输疑难问题研究,深入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联合石化有限公司等炼化企业调研、排查,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货物生产工艺和水上运输需求,建立水路运输危货数据库。指导企业编制货物安全技术说明书,向评估单位提供新增产品的特性数据,包括主要成分、安全危险性、污染危害性等信息,成功取得《船舶载运散装液体物质分类评估报告》,破解了石化企业新增货品的海运难题。

  (二)疏通“出港堵点”。指导码头企业向港口管理部门提出新增货品经营资质的申请,将新增货种纳入港口经营许可证作业附证,成功疏通了码头经营资质的堵点;联合港口部门指导码头企业编制新增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合理增配危化品应急防护装备、吸附材料、检测探测仪器等设施设备,持续保持和提升船舶污染防治能力,保障新增货品装卸运输安全与稳定。

  (三)畅通“最后一环”。协调中国船级社等船舶检验机构,将新增化工品列入拟载运船舶的《适装证书》货品表,助力船舶满足载运条件,成功打通了船舶适装的最后一环。目前,已有多艘船舶顺利换发了具有相应资质的适装证书。同时,深化实施码头(货主)高质量选船机制,指导码头企业择优选择承运船舶,提升到港船舶的本质安全水平,实现高质量选船100%全覆盖。

  三、取得成效

  先后指导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混合碳五、裂解碳九、工业用碳十粗芳烃、裂解萘馏分等新增化工产品顺利通过大连危险货物运输研究中心的分类评估,打通新增化工品分类评估适运、码头新增货种适靠、船检验船适装的全链条,实现新增化工产品合规、便捷的常态化水路运输。2024年上半年,累计保障新增化工品混合碳五、裂解碳九、工业用碳十粗芳烃安全出港106艘次38.1万吨。

  附件7

  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架起

  跨境征信互通桥梁 助力经贸互信发展

  一、背景情况

  第十六届海峡论坛系列活动中发布了跨境征信平台——“海丝征信链平台”(以下简称“海丝链”),台胞邱博士在海峡论坛期间接受媒体访问时高兴地说:“过往我们在大陆不管是购物、贷款、创业,总是遇到征信难题,论坛发布的这个平台确实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困难点,相信我们在大陆发展会更好,幸福感会更高!”正是在通过“海丝链”,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不断向“新”突破、向“优”发力、向“外”探索,为金融机构跨境金融服务、境内企业降低跨境交易和投资风险提供信息支撑,助力区域经贸互信和营商环境优化。“海丝链”作为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成果得到国台办肯定。

  二、主要做法

  (一)向“新”突破,安全高效引入信用信息

  为促进两岸信用信息共享,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指导两岸民间征信机构福建品尚征信有限公司(简称“品尚征信”)与台湾地区中华征信所深化合作,创新推出2大类、6品种在台信用信息查询产品,累计提供查询服务8.4万笔,促成融资48亿元。在此基础上,为助力海丝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贸往来,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推动品尚征信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跨境征信服务平台“海丝链”,助力征信信息依法合规、安全高效跨境流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为探索跨境征信流动提供有益实践经验。“推动‘海丝征信链服务平台’应用”被写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赋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

  (二)向“优”发力,提升平台征信服务质效

  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持续深化完善“海丝链”建设,提升数据引入和应用质效。一是拓宽上链节点,丰富上链产品。推动品尚征信拓展“海丝链”全球“朋友圈”,通过扩大与境外征信机构的合作,提升征信服务维度,截至2024年6月末,平台已入驻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印度、香港、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9家征信机构,对外提供16种征信服务和产品。“海丝链”应用成效先后被《学习强国》《中国经济网》《金融时报》《福建日报》等官方媒体宣传。二是优化平台功能,提升服务质效。指导品尚征信持续对平台“报告订单购买及审核”“公众、征信机构、运营管理端口统计”等模块进行完善优化,已完成12轮更新迭代,实现12个功能细项调整,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在优化平台基础上,积极向省内电商产业园、台商投资区及金融机构宣传推广平台。

  (三)向“外”探索,试点推进信用信息出境

  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坚持高水平对外”精神,指导品尚征信办好首届两岸中小企业暨两岸征信论坛,深化两岸征信机构合作,与“海丝链”首家入驻境外征信机构即台湾中华征信所签订《数据出境合作意向书》,拟开展企业公开信用信息对台出境,提升跨境合作影响力,帮助台湾地区市场主体了解大陆企业信用状况,为两岸投融资和经贸往来提供征信支持,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

  附件8

  福州市鼓楼区检察院强化知识产权检察“四轮驱动” 助推创新发展“第一动力”

  一、背景情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呈现增长趋势,对监管带来挑战。福州市鼓楼区检察院探索以检察办案为核心、以机制构建为保障、以多元服务为重点的工作举措,取得较好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以检察办案为核心,凸显“四检合一”新成效。一是做精刑事检察。坚持每案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推动高质效办案。办理全国首例微信小程序被侵权案,提出侦查取证建议30余条,全部获采纳并落实,入选全国“剑网2022”专项行动十大案件。总结案件办理经验,制定出台《知识产权刑事案件证据标准指引》,规范类案办理。二是做实综合履职。坚持监督办案“一盘棋”、系统化,统一履职办理知识产权民事检察案件9件、行政检察案件8件、公益诉讼检察案件4件,不断增强法律监督合力。办理全省首例妨害药品管理公益诉讼案,促成被告人召回已售药品、在国家级媒体发布风险警示并公开道歉。三是做优典型培育。树牢“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的理念,培育市级以上典型案例18件。办理的游某某等人侵犯商业秘密案,对被告人提出了全省首份从业禁止令量刑建议被法院采纳,入选全国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1号典型案例。

  (二)以机制构建为保障,打造一体履职新格局。一是健全一体协作办案机制。对内抽调全国检察人才、业务能手组建专业办案团队,对外完善案件移送提前告知、检侦专人对接、原管辖检察院协助监督等机制,打破地域分离和部门隔离局限。二是健全权利义务告知机制。积极构建“一手册、一清单、一平台”告知制度,引导权利人实质性参与诉讼活动,共挽回企业损失1000余万元。办理的唐某亮等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被最高检评为权利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典型案例。三是健全诉源治理综合机制。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为企业提供完善风险防控与合规管理建议300多条。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通过个案办理促推行业治理,制发检察建议有效防范同类风险同类案件再发。针对快递假冒商品多发问题,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寄递行业安全整治。

  (三)以多元服务为重点,实现综合保护新能级。一是构建内外协同保护体系。在全市率先出台强化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规范性文件。与相关单位会签协议,夯实多方协作制度基础。针对校园周边文具玩具假冒伪劣侵权问题,开展联合监督4次,督促行政处罚5家违法商户。二是创设靠前服务实践平台。挂牌设立全省首个检警联动示范岗,打造“诉求表达窗口、检警协作平台、行刑衔接渠道、探索创新基地、司法服务中心”五位一体的综合司法保护岗。设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在知创福建平台、互联网产业园等设立分中心,打造全省首个“一中心、多窗口”线上线下贯通服务平台。三是丰富多元高效普法载体。每年举办“4·26”知识产权日主题活动,发布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及典型案例,为企业定制知识产权普法资源包,开展送法进企业等活动,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取得成效

  福州市鼓楼区检察院构建知识产权“四检合一”综合保护工作模式,先后获评全国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全省防范经济犯罪宣传基地,被最高检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基层办案联系点,相关工作做法多次被最高检、省检察院肯定推广。

  附件9

  福州市闽清县打造创新要素集聚生态

  激活乡村人才创新活力

  一、背景情况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闽清县持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不断构建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乡村人才发展体系,鼓励支持各地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优化基层人才发展环境,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闽清县作为福建省“师带徒”引凤还巢计划首批试点县,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县级人才驿站—“三农”服务超市暨“师徒”共创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构建“三凤”、“乡创师带徒”引育服务模式、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平台,有效促进了各类人才、技术、信息等现代要素与乡村传统要素优化配置,着力打造以乡村人才赋能基层发展、集聚创新要素人才生态的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在“人才输入”上着力拓宽,充分发挥平台载体中介链接作用,引导多领域人才集聚

  一是实施引凤还巢计划。在全省率先启动“师带徒”引凤还巢计划,推动引进“三凤”人才(金凤——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玉凤——乡村创新创业人才、雏凤——在校大中专人才)。长效对接高端人才,入库三农领域专家、科技特派员100余名(金凤),培育本土乡村创业人才700多人(玉凤),引导近千名高校青年人才(雏凤)来闽清创业实践实习,与在地青年形成“金凤带玉凤、玉凤带雏凤”的“师带徒”乡村人才振兴模式。二是建立专家(导师)智库。先后邀请中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中央党校徐翔临、台湾廖树宏教授、比利时高继明等10位大陆、台湾和海外顶级专家智库来梅为闽清乡村振兴把脉,开展专题授课和走访调研20余次,并为闽清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案例指导建议。聘请“三农专家”温铁军等三农领域专家(师)50名,对接专家(师)人才团队357人次。三是强化校地“师带徒”协作。设立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等校地“师徒”创业实践服务站(基地),深化校地“师带徒”协作,吸引高校青年学子(徒)来闽清创业实践实习,与在地青年(师)形成“师带徒”,开展“乡创+”计划。

  (二)在“人才嵌入”上力求精准,促进“三凤人才”与基层产业对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人力资源要素赋能增值

  一是打造“师徒”共创一站式服务平台。三农人才驿站依托闽清县双创中心5000平方米场地,搭建800平方米的人才综合服务大厅和4000平方米双创孵化中心。人才服务大厅集成“一个中心,六大板块”的“师徒”共创服务体系,即以乡村发展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优化政策咨询、农业技术、金融服务、产销对接、创业服务、人才引进六大平台,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为专家人才(师)、返乡创业青年人才(徒)提供项目落地、创业咨询、政策申报、政策宣传、产销对接和人才培育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经引进30家涵盖农业生产服务、电商、物流和农旅的返乡大学生、返乡农民等群体创业团队企业,形成闽清乡村振兴“人才+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的综合平台。二是建立县乡镇村三级产业人才服务网络。以县级三农服务超市人才驿站为中心,探索县、乡镇、村级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服务联动,培育市级以上的乡镇村级的星创天地6个、人才驿站8个,形成县、乡镇、村三级人才服务矩阵。探索“1+N”产业链科特派服务模式,整合科特派团队与新农人形成“师带徒”协作,重点帮扶一个乡镇(村、企业、产业项目)。三是开展人才项目资本对接活动。2018年以来先后举办福建省人才服务赶集日暨“师带徒”引凤计划人才资本项目对接会、参加福建人才周活动。通过搭建“师带徒”人才项目资本对接平台,将省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产业项目,“嫁接”给返乡入乡创业的群体,以“师带徒”的形式,在各地领办、联办、协办各类经济实体,孵化创业人才,落地创新企业。

  三、取得成效

  闽清三农超市人才驿站累计培训各类乡村人才1万人次,建立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库200余名,引导专家人才服务乡村、青年人才返乡下乡开展实践、助农等1.27万多人次,服务乡村创业青年、农业企业、农户等3000多人次,吸引1000名高校大学生和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来闽清实践实习。先后入选国家级农村创新创业园区、省级学会创新服务站、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省市级星创天地、市级优秀人才驿站示范站。

  附件10

  厦门市利用大数据实现“政策精准找人”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指示要求,厦门税务针对纳税人、缴费人要求提高税费政策推送精准度、推动税费优惠政策落实提质增效等服务诉求,以火炬高新区为试点,通过“政策解构-企业画像-模型构建-集成推送-风险防控”等“五步法”,优化集成“政策精准找人”的闭环机制和系统方案,推动税费服务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二、主要做法

  一是政策解构。针对税费政策难以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解读的问题,率先探索开展“政策要素管理”。通过“一策一案”,拆分解构政策文件所包含的适用主体、适用条件等关键要素,提炼出关键点、临界点、模糊点、风险点和协同点,目前已形成“基础法规”和“优惠政策”两个要素库。基于“可查询、能取数”的原则统一颗粒度和口径,把白纸黑字的“政策语言”转成为可以通过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企业标签、数电票等征管信息系统查询的“数字语言”。

  二是企业画像。从各类税务应用系统中梳理数据资源、数据权限和数据工具中采集企业注册类型、股权构成、法人特征、经营场所、行业分类等企业基础信息数据,结合财务报表、申报数据、发票信息等涉税行为进行系统化分类,构建企业标签清册,通过标签为企业开展多维的“精准画像”。按照经济类型、区域、优惠政策享受等标准,自设600多种企业标签。探索“以票定行”,即通过提取企业进、销项发票数据,以数电票的流向、流速、流量来重新确认企业的行业归属,以更好地适配优惠政策。

  三是模型构建。在政策解构和企业画像的基础上,通过要素、标签的比对和碰撞,按“一策一模型”的要求,建立每个政策的适配模型,以及相应筛选“未享”企业的风控模型。参照财政部门零基预算做法,从政策要素的关键点和相关企业标签出发,通过数据的层次清洗、去重、回补,并以政策的临界点、风险点和协同点和上年的数据来修正等,固化成政策“适配模型”。

  四是集成推送。通过税企邮箱、征纳互动平台、AI人工智能方式辅助推送,将推送策略从“政策端”升级到“企业端”,把原先“一企一策”推送升级为“一企多策”的集成推送模式,集成并一次性推送单户企业可适配的所有优惠政策,有效解决由于企业画像不够细致、政策解读不够到位、匹配模型不够准确等因素掣肘,往往不同优惠政策各自界定、各自推送,易出现漏推送、误推送、重复推送等问题。

  五是风险防控。根据政策要素解构形成的临界点、争议点、模糊点、风险点,构建“应享未享”风险指标模型,采用数据比对、逻辑校验、后台监控等方式,在申报期末和申报期后两个节点筛查“应享未享”名单,辅导企业及时享受优惠政策。依托24个“应享未享”风险指标模型,在不同时点筛查出“应享未享”企业超过1629户次,及时辅导企业补填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7.84亿元,补填高新技术企业有关政策减免税额1876万元,退还“六税两费”税款132.19万元,申请软件产品即征即退税款1464万元。

  三、取得成效

  经全市推广,厦门税务今年已为全市纳税人缴费人量身推送税费优惠政策和涉税提醒239批次150.46万条,推送成功率98.89%。2024年前4个月,全市为152户企业办理留抵退税额7.58亿元,超26万户企业享受税费优惠逾9.5亿元。其中,火炬税务共为48户企业办理留抵退税额4.87亿元,超1860户企业享受税费优惠逾5500万元。

  附件11

  厦门市创新电力“多办合一”模式

  提升企业办电获得感满意度

  一、背景情况

  优化政府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厦门市立足市场主体,坚持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以电力需求为抓手,聚焦强服务增便利,整合跨层级、跨区域政务服务要素,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创新,推动实现办事流程最优化、数据共享最大化、办事成本最小化,大幅提升企业办电获得感、满意度。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点餐式”办电服务,深化电力业务“一次办”

  充分发挥电力“先行官”作用,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深度融通政务服务平台,推进电力关联业务一次办。在“网上国网”APP设立联办专区,打破原有业务套餐固定、组合局限壁垒,推动电力业务由“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实现高频业务和低频业务“自由组合办”,为客户提供19项业务“随心自选办”和5项精选定制的“套餐办”服务,可自由勾选联办业务或“一键点选”办电套餐,更加贴近个性化需求,提升客户办电服务体验。

  (二)创新“企业开办+用电申请”,实现关联业务“集成办”

  强化政务服务制度供给,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11家单位联合印发《推行企业开办注销全周期证照便利化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聚焦新设企业用电需求,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揭榜挂帅的试点单位,率先将电力报装业务前置到“企业开办”环节。完善数字化配套应用,贯通市场监管平台和供电营销服务系统,通过“闽政通”“i厦门”APP等5个渠道上线“企业开办+用电申请”功能,企业开办登记时可同步填报用电需求,自动推送至供电公司,主动联系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指导服务,实现企业办电“零跑腿”。

  (三)创新“水电气网”联办服务,促成公共服务“协同办”

  聚力提升政务办事效率,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牵头,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厦门市市政水务集团、华润燃气公司等合力攻坚,全省首家上线“水电气网业务联办管控平台”,推动四大公共服务业务“一件事一次办、多件事联合办”,联办工单一次申请,全过程线上流转,嵌入“e政务”“i厦门”等渠道,方便客户线上、线下随时办理查询,实现水电气网“一网通办”。在“i厦门”APP创新推出“统一账单联合缴费”服务,客户可在家庭户下关联水电气网户号,线上查询水电气网账单和勾选缴费,进一步丰富拓展“一站式”公共服务。

  三、取得成效

  一是业务融合,办电服务自由灵活。上线增容联办、销户联办等2项套餐,增容、智能缴费、改类等3项自由选功能,应用以来累计完成1.28万件,申请资料平均精简61%以上,办理环节平均减少46%以上,累计减少客户往返3万趟以上。

  二是政企协同、关联服务精准集约。深化政企信息贯通共享,累计为432家新设企业提供用电咨询及用电联办服务,覆盖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效避免企业反复提交材料、办证人员两头跑等情况,联办业务受理时长压减45%。

  三是行业协作、公共服务便捷高效。推行“统一账单联合缴费”服务,累计建立家庭户252户719个行业户号,水电气网联办平台累计受理联合报装申请2131单,企业群众原来要跑4个单位交22份材料,仅需线上提交1套资料即可完成办理,减少客户往返16098趟,办理时间压减70%以上。

  附件12

  厦门市以“信用+”创新实践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法治引领、数据为基、应用导向、创新驱动、注重实效”,形成信用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推出一批创新举措:出台全国副省级城市首部社会信用立法;推出“信易贷”模式,累计撮合融资超1114亿元;建立自然人信用评价机制,个人信用白鹭分覆盖厦门市近60%常住人口;将台资企业品牌纳入地方老字号申报范围。2024年上半年,厦门市月度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和近12个月平均综合信用指数排名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均持续保持第一。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发挥信用数据归集能效,挖掘信用数据价值“新石油”

  一是完善信用数据融合应用制度体系。出台施行全国副省级城市首部社会信用立法《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印发《厦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信用数据政务共享和市场化应用暂行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依法依规开放利用和价值挖掘。

  二是完善信用数据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市区一体化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标准、平台、数据、业务融通及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管理,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实现和83个系统对接,汇集69个部门超17.8亿条数据,百分百覆盖法人和自然人。建立统一的联合奖惩系统,通过与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嵌入查询,实现自动比对、自动拦截、自动反馈,联合奖惩平台收入全国范围内各类黑名单记录超163万条,累计核查超3955万次。

  三是创新搭建信用信息数据研发载体。建设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大数据开放应用(厦门)基地等创新载体,以“公共信用数据+市场数据”融合创新应用为核心,率先探索数据归集、治理、共享以及开发应用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截至2024年6月末,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累计可对外服务数据超过410亿条。创新联合金融机构共建信用信息金融开发应用实验室,在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开展“信用+金融科技”应用。与行业龙头机构共建“网络货运信用大数据”“信用+双碳”“数据智能”等联合实验室,探索信用数据在行业领域创新应用模式。

  (二)着力创新信用应用场景,激发信用惠企便民“新活力”

  一是创新信用服务经济发展,提升助企纾困水平。率先在全国推出“信易贷”模式,截至2024年6月末,“信易贷”平台注册企业超过31万家,累计撮合融资超过1114亿元。创新开展“首贷”“续贷”服务,首贷续贷服务中心成功授信超过11亿元,首贷贴息金额超过192万元。在全国率先开展“信易贷”隐私计算联盟试点,有效解决政务端“数据不出域”、银行端“标签、模型不出域”、数据融合高效计算问题,助力中小微企业精准融资。创新“港航信易贷”场景,推出政采、工程、园区、科技等垂直领域专属产品,其中,工程、能源、供应链、医药等信易贷产品面向并服务全国企业。创新打造“科信贷”信用贷款服务,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轻资产难融资”痛点,累计解决2300家企业81.19亿元的融资需求。

  二是创新信用服务民生保障,提升惠民便民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自然人信用评价机制,创新个人信用白鹭分应用场景。截至2024年6月末,个人信用白鹭分累计注册市民超过327万人,覆盖厦门市近60%的常住人口,在线惠民便民应用场景66个,实现与杭州、福州等10个城市个人信用分互认及惠民举措共享。创新“个人信用白鹭分+平台+金融机构”信用就医模式,在全市60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上线,超过70万市民开通使用。

  三是创新信用服务社会治理,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信用中国(福建厦门)”网站信用查询服务2613万次,政务领域查询公共信用报告5325万份,成为各单位开展信用监管、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查询平台。梳理政府采购、资金支持、评先评优等方面公共信用报告应用事项清单434项。依托个人信用白鹭分,打造信用街区、信用商圈、“信易居”社区,创新“管理硬法+信用软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新思路,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四是创新信用服务台企品牌建设,提升两岸经贸合作水平。老字号企业是社会信用建设的主力军,厦门市依托两岸特色优势,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中加强中华老字号保护的要求,在大陆率先将台资企业纳入地方老字号申报范围,首批“金门高粱酒”等4个台资品牌获评“厦门老字号”,推进品牌信用建设,吸引更多有品牌影响力的台企来厦发展,打造两岸融合发展新优势。

  (三)深化健全全流程信用监管制度,完善准入监管“新模式”

  一是依托信用承诺审批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将信用核查嵌入部门办件审批系统,推行准营承诺即入制,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做出承诺后即可取得相关许可开展投资经营活动,推动承诺数据从审批平台自动推送至监管平台及信用公示平台,实现承诺闭环管理。截至2024年6月末,厦门市可实施告知承诺的政务服务事项2081项,容缺受理事项2940项,信用厦门网站公示经营主体信用承诺书140万份。

  二是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印发《关于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记录证明 进一步提升便企政务服务水平的通知》,实施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37个领域无违法记录证明,进一步简化经营主体办事流程,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信用修复“一件事”工作,实现“一口受理、协同修复”,为经营主体信用重建提供更便捷高效服务,截至2024年6月,累计受理3.58万家次企业信用修复。

  三是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出台《厦门市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和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明确每半年不少于1次对企业进行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向更多行业、更多领域进行推广覆盖,目前已在住房、建设、人社、港口等18个领域覆盖57类监管对象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打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附件13

  厦门市湖里区全力打造

  一站式全闭环企业服务平台

  一、背景情况

  (一)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受新冠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对以外向型为主导的湖里区经济影响较大,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企业发展信心受挫,亟需强化政企协同,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二)产业转型面临挑战。传统产业面临市场需求萎缩、产品竞争力减弱等发展难题,保存量、拓增量的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孵化阶段,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应对风险能力相对脆弱,需要“扶上马、送一程”。

  (三)企业服务亟待提升。企业服务存在主动服务意识不足、服务覆盖面较窄、诉求反映渠道分散、缺少考核管理、部门协同不足、企业满意度较低等突出问题,需要从机制体系上提升企业服务质量。

  二、主要做法

  围绕解决企业诉求,在全市率先建设区级线上线下企业服务平台,持企业至上、服务发展,围绕解决企业诉求、服务企业发展,持续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前台+中台+后台”联动、“闭环+协同”、“个性化办理+机制性创新”等工作机制,全力打造一站式、综合性、全闭环的企业服务平台。

  (一)建立队伍。成立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组、要素保障组、督查考评组等7个工作组,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区企服办”),由区委常委、副区长任区企服办主任,抽调7家单位9名工作人员开展统筹协调,整合并强化湖里创新园“创新驿站”企业服务力量,实体化运作区企业服务中心,延伸服务触角,组织全区500名干部作为企业服务专员为2096家区级重点企业、40名处级干部为40家市级重点企业做好常态化挂钩服务,履行“政企协同联络员”“政府政策宣传员”“企业和项目服务员”等3大员10项职责,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建章立制。先后印发《湖里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工作方案》《湖里区企业诉求办理制度》《湖里区企业服务工作考核办法(暂行)》《湖里区企业、项目服务专员评先评优办法(暂行)》《关于落实“亲清一家人”湖里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内容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湖里区惠企直播间”相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湖里区企业融资服务的工作方案》,为优质、高效、规范开展企业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其中,重点围绕解决企业诉求,建立企服专员、挂钩领导和经济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前台”收集问题,区企服办作为“中台”交办问题,部门和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作为“后台”解决问题的联动服务机制。

  (三)打造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企业服务平台,一站式为辖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截至今年5月底,“亲清一家人”在线平台已注册企业18849家,发布313项区级政策资金项目,目前实现线上申报195项(含免申即享政策项目38项),发送惠企信息1277983条;“湖里区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共发布推文102篇、视频52个;湖里区企业服务中心共举办活动66场,吸引51683人、1754家企业参与。

  (四)解决诉求。2022年5月以来,通过“亲清一家人”湖里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24小时企业服务热线、驻企服务专员、部门走访、调查问卷等途径收集企业诉求3014件,现已办理落实2907件,企业满意和非常满意率97.45%。为督促解决企业诉求,共完成企业诉求办理情况通报44期、发出《企业服务质量问题整改通知单》123份、《企业诉求跟踪办理通知单》58份、《重新办理通知单》53份;区领导、区企服办先后召开协调会、联席会、现场办公会37场,研究解决企业诉求事项354件;上报市级协调办理企业诉求88件、回访企业783家。

  (五)推出“产品”。针对政策服务、融资贷款、市场对接等共性问题,持续研究推出长效服务“产品”。如推出“一企一包”个性化政策定制服务,设置24小时企业政策咨询热线,“亲清一家人”平台推出线上政策客服、汇编十大行业政策并每日更新;协调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融资服务395件次;打造“湖里区惠企直播间”并开展政策宣讲和产品推广70场;“亲清一家人”平台“服务商城”上线企业服务产品249项,湖里区企业服务中心“企业超市”展示企业产品近300个。

  (六)考核评价。2023年,对52家涉企服务单位线上线下开展企业服务工作情况开展差异化考核,纳入全区2023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对全区500名企服专员挂钩服务重点企业情况开展评先评优并推荐5人作为“湖里区经济工作先进个人”、推荐50人作为“湖里区2023年重点工作领域优秀人员”。

  附件14

  漳州市芗城区打造执行“三中心”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胜诉企业兑现权益难、被执行企业经营受阻等执行困境,成为阻碍司法公信力提升的“房中大象”。芗城法院致力双赢多赢共赢,坚持善意文明执行,以建设“执行服务中心”、“执源治理中心”和“执法公信中心”三中心为抓手,打造以“集约化快执服务、多维化执源治理、系统化信用修复”为支撑的能动执行工作法,跑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二、主要做法

  (一)以集约化快执服务尽快兑现企业权益。设立执行服务中心,打破由特定经办人“一案包到底”执行模式,推行集约专办模式,深挖执行潜能。一是“一条热线”快速捕捉涉企线索。设立执行110快处中心,开通24小时接警热线,做深“法院+公安”执行联动机制,以“诉求到、回应到、线索到、反应到”标准对接企业需求,实现司法拘留、腾房扣车等事务“全天候”快速处理。二是“分段集约”快速分流涉企类案。设立“快执终本组”和“执行实施组”,健全“分段集约+驻点专办”分工机制,做好集中查控、集中保全、集中网拍,推动涉企案件执行完比率、执行到位率、拍卖成交率同步上升。三是“绿色窗口”快速消化涉企事务。开设涉企执行绿色通道和诉求热线,提供涉企法治服务需求一键联络机制,做实涉企诉求“归类分办+分级对接+高效回应”办理流程,实现涉企案件快速立案、优先执行、当日反馈。

  (二)以多维化执源治理实现案件减量增效。设立执源治理中心,畅通“调立审执一体化”,积极与有关部门联动共治,从源头上减少涉企执行案件。一是对内优化调立审执配合。从案件评查管理倒逼调立审执协同化解涉企纠纷,建立执前保全提示和执行建议机制,推行执行和解前置,配备专职、兼职和解员36名,优化提升履行“三督促”机制,督促被执行企业主动履行义务。二是对外细化执行联调联动。推行“院-庭-村”执源治理三级联动机制,加强与公安、铁路、邮政、移动、金融等单位、部门协作配合,聘任“8+N”执行网格员,做深“网格+执行”执源治理模式,聚力打造“无失信企业”。三是对上强化案件会商协同。强化“一盘棋”思维,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强化工作联动,制发司法建议,推行涉企执行案件月度会商制度,构建“三维八式”交叉执行方案,挤压失信被执行企业活动空间。

  (三)以系统化信用修复化解僵局助企纾困。创新打造执法公信中心,坚持惩戒与激励双向并举,让企业在执行中既感受到“力度”,也感受到“温度”。一是即时公信反馈解企忧。新设公信服务窗口,开设诉讼信用查询渠道,为企业提供失信、限高人员名单查询和失信影响消除服务,密织社会信用体系之网;规范受理执行异议,聘请8名执行监督员,加设9名廉政督察员,邀请公证处参与执行辅助事务,以“多节点调控”帮助企业避免执行风险。二是善意文明执行暖企心。推行失信惩戒宽限期,用好预罚款、预拘留、预限高等预制裁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引导其选择更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利益的自动履行,促成151个被执行人自动履行2238万元;制定涉企案件自动履行后信用修复激励机制,发出全市首份《信用修复证明》,及时为企业擦除“信用污点”。三是完善案件管理护企行。压实执法公信建设,做深涉企案件评查机制,选任8名终本管理员,强化涉企终本案件结案管理、严格终本审批机制、畅通恢复执行渠道,保障胜诉企业合法权益;坚持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对陷入财务困境但仍具有发展前景和挽救价值的企业,积极使用破产重整和破产和解程序,积极为辖区企业发展谋求生机。

  三、取得成效

  执行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接待群众24590人次,办理企业诉求1479件,涉企诉求平均反馈时间缩短至1天,质效指标呈现“四升四降”良好态势,其中首执案件到位率同比提升20.04%,执行信访率同比下降41%。2024年新收执行案件同比下降16.65%,达成执行和解2589件,执源治理初具成效;有效盘活企业24家,出清“僵尸企业”30家,化解“执行不能”案件113件,清理债务4.3亿余元。

  附件15

  漳州市长泰区以“小”见“大”打造

  金融纠纷化解“快车道”

  一、背景情况

  受金融科技发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扩张等的影响,小标的额案件数量大幅度增加,呈现出借款人分布广、单笔贷款金额小、案件数量多的特点,导致长泰法院新收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案件持续高位运行,送达难、调解难的问题给矛盾纠纷的解决增加阻力。为解决这一难点,长泰法院从三个方面入手,打造金融纠纷化解“快车道”。

  二、主要做法

  (一)以“小阵地”推动“大调解”

  长泰法院充分发挥“金融一站两中心”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创新打造金融联合调解工作室,实行“1+2+N”模式,即由1名员额法官、2名书记员、多名金融特邀调解员组成,对不同情况的案件分类处理。对各家金融机构已移送案件,由金融特邀调解员逐案进行前期电话调解,并对被告是否死亡及被羁押等情况进行摸底,为提高案件送达效率筑牢基础;对拒不到法院调解的案件,联合速裁团队采取“村村走透透”的方式,每周择一乡镇进行巡回调解和诉前送达;对未调解成功的案件,及时转入速裁程序快速审理,实现调解和速裁无缝衔接;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案件,立案前提前粘贴送达通知单,以缩短公告前送达周期。

  (二)以“小机制”实现“大提质”

  长泰法院积极探索金融纠纷多元化解“线上+线下”模式,建立健全非诉讼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实行“人民调解+司法”“诉讼调解+司法速裁”“线上化解+电子送达”全流程多元解纷机制,按下了高效化解纠纷的“快捷键”。具体包括调解员轮值制,开展诉前交叉调解工作;快立快审制,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争议不大的金融案件适用小额速裁程序;线上送达调解制,双方不便到庭参加诉讼的,通过云调解,隔空化纠纷,起到提质提效作用;同质化解纷指导机制,针对同类型金融纠纷,开展同质化案例法律规范等指导培训。

  (三)以“小联动”促进“大和谐”

  长泰法院通过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动互通,切实了解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为金融机构提示风险苗头、加强风险预警、精准“把脉问诊”,预防和减少金融机构诉讼风险,实现金融纠纷“根源式”防范,最大化释放司法效能。定期召开金融审判执行工作座谈会,及时提出加强精细管理、堵塞制度漏洞等方面风险提示和建议对策,帮助相关金融机构改进提升,最大限度防控金融风险,为辖区经济发展环境与金融秩序的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取得成效

  2023年以来,长泰法院共化解金融案件260件,通过诉前调解结案114件、立案审结146件,其中通过金融联合调解工作室化解的案件有157件,开启金融调解新局面。为辖区10余家金融机构提供各类诉讼服务800余次,挽回损失达3000万元,化解了金融风险,提高了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附件16

  漳州市华安县“医税”合力打通医保便民之路

  一、背景情况

  2023年12月“医保征缴税务统征模式”开展以来,华安县针对医保、税务数据信息未统一,参保信息往往需要多头登记、多头申报、多边递交材料的问题,努力构建“医税”间征缴协同、信息共享、联合运维、争议处理等方面齐抓共管的共建共治格局,切实做到“服务有速度、解答有深度、待人有温度、工作有态度”。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合作机制,凝聚部门工作合力。联合签订《跨部门合作共治机制协议书》组建“华安县社保服务工作室暨社保征缴协调中心”,实施“三通四建五联合”工作法(即书记、党员和条线“三个通畅”;建立定期座谈、集中指挥、党员攻关、信息共享“四个机制”;做到研提建议、动员部署、宣传辅导、组织实施、督促检查“五个联合”),实现部门间业务衔接、政策沟通、数据同步,做到企业群众反馈的问题即时受理、即时协调、即时解决,服务形式更加便利,服务流程更加高效。

  (二)打破信息壁垒,提升便民服务便捷度。积极探索部门间信息共享的新模式,医保、税务间建立明确细致的信息共享机制,结合新形式、新业态和新要求,为全县近800家企事业单位、14.8万人在参保登记、医保缴费、待遇保障、信息维护、个人权益保障等方面打造“线上服务+线下服务、集中服务+个性化服务、个人服务+团队服务、智能数据服务+人工专职服务”等组合服务模式,最大限度避免群众“多头跑”“往返跑”问题,降低企业群众办事成本,提升便民服务可及性和便捷度。

  (三)聚焦便民高效,多元协同推进诉求处理。建立医保、税务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通过联合培训、联合会议、联合调研等形式加强交流协作,及时通报合作事项推进情况和协调需要双方相互支持的事项,最大程度避免企业群众“多头找”现象,实现参保对象疑问快速解答、问题快速解决,企业群众诉求条条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代。

  三、取得成效

  今年来,通过“医税”部门间的共治合作,极大的方便广大参保企业和群众,医保参保费用统一征收模式上线以来,打破了数据壁垒,有效提升了部门间的沟通效率,实现了企业参保登记、基数申报、信息变更在医保、税务间“一站式办理,一站式申报、一键式提交”的极速服务。自“统模式”上线以来,华安医保、税务部门联合深入企业30家次,接受企业咨询150余家次,一线解决企业反馈典型问题10余个,解决群众复杂参保问题近60个,有力提升服务质效,助力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附件17

  漳州市诏安县依托闽粤“三联”优化营商环境发展“边界经济”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两次到诏安调研均提出大力发展“边界经济”。福建“南大门”诏安县地处省际边界,以创新为出路,依托闽粤“三联”优化营商环境,为进一步扩大闽粤经济合作区,实现漳、潮、汕三市全域协同发展先试先行。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联建“合作区”,政策互惠互利。一是规划协同共建。由福建、广东两省政府联合审批通过《闽粤经济合作区发展规划》,成立闽粤经济合作区。两省分别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并挂牌,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方面统一政策,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协同推进。今年民企累计签约入库项目36个,计划投资额90.39亿元,实现投产率100%,盘活闲置厂房6宗,面积2.26万平方米。二是工程项目招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实施“诏商回归”工程,今年来促成智能光伏电站制造、碳中和-新能源及节目等项目签约。给予新落户企业投资、购房、信贷的补贴优惠750.85万元,妥善解决回归诏商及亲属的签证、居留、入户、社保等社会服务需求500余人次。三是窗口南北串联。闽粤省际边界一大半位于诏安县北部秀篆、霞葛、太平三个乡镇,三镇距县城较远,往返极为不便。诏安县行政服务中心在霞葛镇打造“政务综合服务超市”,县法院设立山区首个“诉讼服务站”,试点“窗口前移”改革,将个体工商户、食品经营许可、立案服务等153项高频政务、诉讼服务的受理延伸至乡镇,实现县乡同步办理。

  (二)政务联通“服务群”,办事降本增效。一是清单跨省通办。梳理公布32个涉企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完善多地协同办理和帮办代办机制;将38个部门1879项行政许可事项、营商服务事项全部入驻闽政通、漳州通APP及微信公众号等,实现“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就近取证”。今年来“跨省通办”16327件,办理环节和办理材料分别平均压缩至2.21和3.55个,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6.02%。二是一件事加速审批。针对引进项目用地报批难、招拍挂时间长的痛点,推出“告知承诺+模拟审批”服务,实现签约落地公司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当天“三证同发”;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低效的堵点,创新竣工联合验收模式,做到“受理即组织、核验即通过、通过即出证”,今年来新建工厂厂房26.515万平方米。三是否决逐级上报。推行“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否决逐级快速上报”机制,要求否决审批服务事项时,经快速逐级上报后当天答复申办人并报备,过期视同符合规定,给予办理;设立“否决投诉”窗口,今年来接收否定报备95份,办事企业满意率达99.99%。

  (三)纠纷联调“共治圈”,法治赋能优化。一是中心贯通联合。县法院深化全省首个党政领导的“144”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中心和“三型三化”工作机制,与饶平法院签订跨省司法服务协议,实现跨域涉企矛盾纠纷调处的全流程管理,两年来共收到诉求1455件,化解率81.48%;通过跨省文书协助送达平均缩短办案时长12天;通过跨省异地委托执行处理委托事项69项,办结率100%。二是一站式立体化解。抓牢归口“纵向”联通,加强25个县级单位、15个乡镇工作室的管理优势,主动做好涉企纠纷一线排查、一线化解;推进行业“横向”联通,通过金融、劳动争议等6个工作室共诉前化解纠纷1163件,涉及金额1000多万元。三是平台诉调复合。县法院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为先,诉前分流调解率200%,快速解决纠纷446件;以“简案快办+繁案精审”在后,速裁组平均审理天数16.4天,买卖合同纠纷一审平均用时14.58天;探索建立“执前保全+执前督促”制度,买卖合同纠纷实际执结率91.94%,实际执行到位率118.29%,司法供给不断完善。

  三、取得成效

  闽粤经济合作区作为东部沿海首个跨省合作的经济合作区,依托闽粤“三联”做实做细营商服务,推动了边界经济持续发展,正式签约“诏商回归”项目26个、总投资24.6亿元,其中16个已经落地开工。2023年诏安县民营企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企业总产值的88.83%,增速比全县规模企业增速高2.11个百分点。

  附件18

  泉州市推行合规指导 护航营商环境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动经营主体依法合规经营,泉州市市场监管局于2024年第一季度发布全省首个《市场监管领域经营主体行政合规指导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分行业按类别提供“菜单式”合规指导。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加强法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决策部署,进一步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与为人民服务宗旨有机结合,优化执法理念和方式,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教育、引导功能,“抓前端,治未病”,探索建立系统性、全过程的行政合规服务和指导机制,促进经营主体合规经营、健康发展,实现行政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主要做法

  《清单》的出台,是泉州市市场监管局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预警在前、指导在先,明确经营主体的行为标准和经营尺度,为经营主体自我纠偏和成长壮大留足空间,避免其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行政处罚而产生不必要的经营成本,从而持续激发经营主体健康活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一)全面梳理,实现链条全覆盖

  市场监管领域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众多,制定时全面梳理了经营主体登记及信息公示、垄断及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广告经营、食品药品、电子商务、特种设备等市场监管部门18大类重点监管领域,围绕群众关注程度较高、高频多发的行政违法行为,形成190项合规指导事项。

  (二)设定等级,突出预警实施效果

  深入分析比对行政执法有关数据,根据经营主体违法违规行为出现频率,设定了“较高”“一般”和“较少”三个风险等级,分别对应“三星”“二星”和“一星”进行标识,风险等级和星级越高,说明经营主体的违法频率越高,便于经营主体快速、准确了解和排查常见违法行为风险点。经营主体通过随查随用《清单》,帮助他们强化行政合规意识,在经营活动中守牢法律底线。

  (三)强化应用,推进依法能动履职

  一是明确应用场景。着眼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要求执法人员在办理经营主体登记和行政许可时,向新设立的经营主体宣传《清单》,推行事前指导;在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时,向被检查单位宣传《清单》,实施事中指导;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时,向违法经营主体讲解《清单》,督促其及时改正违法行为,进行事后指导。二是进行责任分解。190项清单分别列明市级具体指导科室和联系方式,打通合规指导“最后一公里”,推进全市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能动履职。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开展经营主体合规经营法律知识讲座,将《清单》印制成册上门发放给经营主体,“一对一”耐心讲解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怎样是违规、违了什么规、怎么不违规”问题。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以《泉州发布福建省首个市场监管全域合规清单》、《190项!这类清单全省首发》为题刊发在《中国质量报》、福建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泉州政务微信公众号、泉州市场监管局网站,将清单信息推广出去、扩散出去,让更多的经营主体看到、知悉、学会,提高守法合规经营意识。

  三、取得成效

  《清单》的制定发布,是市场监管部门运用法治方式稳定社会预期的重要举措。立足帮助经营主体解决“什么是违法、违反什么法、怎么不违法”的问题,分行业按类别提供“菜单式”指导服务,避免“不教而诛”,也防止“不教而宽”,体现了监管执法的包容审慎,着力解决市场监管过程中突出问题,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将推行合规指导融入日常执法检查,通过发布提醒告诫、开展约谈指导、组织签订承诺书、披露典型案例等方式,增强经营者诚信守法意识,提高公众理性消费、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目前累计开展行政合规清单指导百余次,入户指导企业千余家。如春节期间,在规范旅游市场过程中发布4则指导告诫材料,制发7款公益宣传海报,披露6条旅游服务“霸王条款”,组织中心城区57家涉旅行业协会及经营户价格合规约谈并签订承诺书,引导涉旅行业协会和从业者自律合规,从而减少了旅游投诉,规范了市场行为。

  附件19

  泉州市晋江市以良好政企互动助力发展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晋江经验”时,强调的“正确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成为晋江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指引。近年来,晋江市始终牢记嘱托,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创新提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理念,打造“晋心晋力”营商服务品牌,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激活最强发展势能,让企业看的清、算得清,在晋江安心创业、放手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企互动。良好的政企互动,是“晋江经验”的重要法宝,晋江立足“有为政府”建设,服务“有效市场”,当好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三种角色”。在不同发展阶段,党委政府都及时顺应形势定航标,为产业升级明方向,与企业一同谋发展。每年召开企业创新大会,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政企才早午晚餐会等活动,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稳预期、强信心、解难题。出台正负面清单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明晰政商交往界限,鼓励党政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在服务民营经济过程中放下包袱、担当尽责,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推动形成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二)创新服务举措。实施综合窗口改革,开设“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企业服务”专窗,打造全省首个“无实体证照办事”政务大厅,率先推出“一业一证”“模拟审批”“桩基先行”、工业用地“七证同发”等政务审批创新举措。落地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成立民营企业合规建设服务联盟,启用法治营商环境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提供16项权益保障。建设全省首个国际人才港,率先成立科创委,引进4所高校、12个高能级科研平台、超百家工业设计机构,设立全国第二个县域北交所服务基地,建立成果转化对接平台,“政产学研资”一体赋能企业创新转型。

  (三)造浓亲商氛围。坚持把企业家作为发展的最宝贵财富,纳入高层次人才,设立企业家日、人才日,积极营造尊重、关爱、支持企业家的浓厚社会氛围。持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新生代企业家领航计划,开设“北大总裁班”、青年企业家混沌班,加强民营企业家梯队培育、素质培养和代际传承,帮助企业积蓄发展后劲。坚持“政府搭台、乡贤主导、企业领跑、社会参与”,引导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三、取得成效

  (一)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凭借“晋江经验”内核驱动,晋江倾力打造“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典范、中小城市建设样板”,2023年,晋江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指数跃居全国第3,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保持全国第4,顺利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

  (二)市场活力有效激发。通过将“政府想做的”和“企业想要的”有机结合,加大对有效市场的培育、引导与服务,让32万户经营主体、超10万家民营企业扎根晋江,并先后培育出51家上市企业、46枚中国驰名商标、8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三)亲清关系更加紧密。政企良性互动,让企业家充分信任和支持党委政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建设。2002年成立全国县级慈善总会以来,企业家踊跃捐资,慈善理念蔚然成风,累计募捐各类善款超170亿元,25位晋江企业家荣膺中华慈善奖及提名。

  附件20

  泉州市台商区创新“益企帮帮”模式

  一、背景情况

  泉州台商投资区聚焦园区台商台胞台企发展诉求问题,打通“线上+线下”政企互动“无障碍”沟通通道,构建“线上有通道、线下有会诊、服务有监督、处置有闭环”的台企发展服务生态,让台商投资审批诉求“一键直达、闭环监督、高效处置”,保障台胞台企生活舒心、发展安心、投资放心。

  二、主要做法

  (一)线上“益企帮”。创新搭建“益企帮帮”台商投资审批诉求直达通道,开设“27554321”涉企审批诉求服务专线,建立智能化的登记、导办、督办诉求“闭环式”处理机制,监督保障台胞台企“诉求必应”落到实处,台胞、台企可随时通过手机端“一键”提交诉求、系统即时派单流转、部门限时办理反馈,诉求精准直达、政府高效处置。

  (二)线下“会诊日”。线下配套建立台商投资审批协调“会诊日”机制,组建由审批、劳动、金融、税务、教育等各职能部门组成审批会诊服务队,固定每月15日与台胞台企面对面“会诊”,现场协调解决台商投资审批诉求,同时结合台商投资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及痛难点,每季度组织开展“大篷车、轻骑兵”深入台资企业和台资项目一线,就项目谋划和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审批难题和各种困惑把脉问诊,从专业政策角度找寻破解之策,全力以赴帮助台资、台商投资项目协调解决疑难杂症。

  (三)过程“云监督”。“益企帮帮”平台植入智慧监督体系,建立权力运行即时可预警、随时可查询、终身可追溯的动态监督机制,台商投资审批诉求办理全过程线上留痕留迹,超时办理等将实时智能推送至纪检监察“云监督”平台,创新构建“主管部门监管、效能部门监督、纪检部门再监督”的三级智慧监督机制,全面构建“登记-会商-处理-回访-研判”的解决闭环,确保台商投资企业审批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妥善解决。

  三、取得成效

  “益企帮帮”机制建立以来,累计接到咨询热线158次,在线诉求信息106条,涉及审批服务、劳动用工、子女就学、水电气网、奖补兑现、合同承兑、融资磋合等与台商投资企业强相关事项,均在24小时内响应,全部及时反馈解决到位;累计组织5场“会诊”,帮助37家台资企业解决涉及用地审批、政策执行、报建材料等问题49个,企业网上评价满意率100%。

  附件21

  三明市沙县区坚持“三创联动”盘活绿色资产带动村财林农增收

  一、背景情况

  2024年以来,三明市沙县区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天然林、生态林盘活机制,通过改变经营主体、改进保育方式、改宽收益路径,创建“生态金、生态票、生态贷”新机制,盘活了绿色资产,增加村财林农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二、主要做法

  (一)创设“生态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金”是在现行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等基础上,为农民群众提供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一是盘活绿色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通过改变天然林、生态林经营主体,放活经营权,村集体和林农在原有补助补偿收入的基础上,协约改造模式、订金收储模式可以每年增加林地使用费15元/亩、收储订金占用费36元/亩等财产性收入。二是科学利用,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专业的国有林业公司专业经营,进行树种更替改造、择(间)伐改造修复、定向培育等,增加林分木质性产品利用收入,村集体和林农收益利润分成,分成比例可达95%。三是策划项目,增加开发性收入。通过发展森林康养、文旅休闲等林业特色产业和开发林业碳汇等生态产业,增加项目开发性收入,委托经营模式项目开发性收益利润村集体和林农可分成80%。

  (二)创设“生态票”,保障林农增收机制。“生态票”作为林权权利人收益凭证,具有兑现、流转、抵质押权能,截至目前,全县已签约8818亩,达成合作意向17265亩。一是协约改造,租金保底。对天然林、生态林的空山或含有针叶树的退化天然阔叶林及人工生态林(幼龄林)合作改造协约,国有林业公司以每年支付林地15元使用租金方式作为村集体和林农保底收益,造林和林木经营收益还能有分成。二是委托经营,利润分成。村集体和林农将无法进行木质性产品利用的天然林、生态林中的纯阔叶林委托给国有林业公司经营,开发林业碳汇、森林康养等项目,收益按2:8比例分成。三是订金收储,收益抽成。按照每亩600元以支付收储订金形式,对村集体和林农的天然马尾松林、人工生态林(中近成过熟林)进行收储,以每亩2000元作分界线再进行分配,第一档减去订金后收储公司与林权权利人2:8分成;第二档每亩超过2000元部分,收储公司按5%抽成。

  (三)创设“生态贷”,优化金融服务机制。开发“生态贷”绿色金融服务产品,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一是开发普惠金融产品。推出首个“福村·生态贷”,并为凤岗街道村头村授信“福村·生态贷”10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乡村集体绿色资源资产“担保难、贷款难、处置难”问题;积极鼓励各银行金融机构大胆为“生态票”开发“生态贷”系列提供普惠金融产品,满足村集体和林农对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融资需求。二是建立兜底防范机制。筹措500万元资金作为“生态贷”风险防控资金池,同时还为“生态贷”授信银行承诺可按“生态票”票面价值予以担保兜底回购并进行代偿。

  三、取得成效

  (一)推动了生态保护。通过创新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林农增收机制和绿色金融服务机制三个方面发力,有效地破解了“生态保护和林农收益”的矛盾,增强了林农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二)拓宽了增收路径。增加了林农财产性、经营性和开发性收入,拓宽天然林、生态林增效、增收路径,例如:2024年6月,高砂林场按照天然林生态林创新改革模式流转了天然林、生态林经营权5029亩,其中仅仅林地使用租金、收储订金占用费两项收入,该场每年就能从原有9.25万元,增加到了19.54万元,是原有的2.1倍。

  (三)盘活了绿色资产。有效打通了资源到资产的渠道,推动资源资产形成产业,进一步激活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第一期盘活天然林、生态林资源达5万亩,可为村集体和林农发放“生态票”3000万元以上。

  附件22

  三明市泰宁县坚持“四个聚力”打造

  文旅市场优质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三明市泰宁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也是一座特色鲜明的旅游新城,先后创下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顶级旅游品牌。近年来,泰宁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经济作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来抓,全力建设内涵丰富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打造文旅营商环境新高地。

  二、主要做法

  (一)聚力龙头示范,为品牌塑造增色。推进资源整合,加快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投资项目顺利实施,泰宁旅游商务综合大楼、梅花岛静心康养基地、红苹艺术空间等文旅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泰宁县古傩非遗文旅、泰宁县主中岛古村落开发等22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18.8亿元。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文旅消费行动,开展“百趟专列进泰宁”活动,成功举办状元文化节、状元巡游记、“泰宁丹霞”全国摄影大赛等节庆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打更巡街、擂茶山歌表演、戏装踩街等街头文化展演,泰宁旅游广告出现在北京西站、丰台站和南昌站等重点站段。泰宁县获评2023年全省文旅经济正向激励县,被省政府表彰通报。

  (二)聚力机制创新,为市场活力赋能。探索创新“认养”泰宁古城历史建筑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培育朱口镇“畲竹人家”主题馆、梅口乡“小茶馆”、大田乡DT club主题馆等特色主题馆24家,形成工艺美术大师一条街、泰宁晚茶一条街和“烟火宋潮”国风集市、大金湖鱼城等特色商业街区,尚书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泰宁古城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泰宁大米、岩茶、黄花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优选122款特色产品入驻国铁集团“三网一柜”消费平台,累计销售额近千万。

  (三)聚力数字赋能,为文旅消费助力。全面实施全县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暨旅游市场整顿攻坚行动,建立旅游系统投诉快处先赔实施办法,在景区设置纪旅游服务“码上监督”牌,旅游投诉率下降49.3%,办结满意率100%。全面升级上清溪、寨下大峡谷、地博苑等景区解说系统,优化“一部手机游泰宁”小程序门票、酒店、餐馆、车辆、导游等预订服务功能,“微公交”覆盖延伸至全县各景区,下坊—醴泉岩—甘露寺“朝拜”渡运航线开通运行。大金湖景区获评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梦境·九龙潭”夜游项目列入省数字文旅应用场景示范案例。

  (四)聚力以文塑旅,为产业发展蓄力。发展影视产业,出台福建省山区县首个影视文化产业扶持办法,建成全省首个演播室级别的专业摄影棚,打造池潭影视文旅小镇、新桥大源、红军街等影视外景地,连续两年在厦门成功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福影·泰宁之夜”,成功亮相香港国际影视展、28届上海电视节。培育康养典型,发挥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含量高等优势,大力发展度假康养产业,先后打造2个省级森林康养小镇、4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文创基地成为全省唯一一家“上海职工疗休养基地”,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国康养百强县,获评中国候鸟旅养小城。

  三、取得成效

  一是文旅名片有新亮点。落地建设锦江国际度假酒店、耕读李家青普文化行馆等项目,承办省青少年羽毛球赛、击剑冠军赛等重要赛事,举办“环大金湖”马拉松、汽车场地越野挑战赛等系列赛事60余场,打造大金湖观鹰等旅游营商新名片。二是文旅融合有新成效。优化影视产业助力营商环境,亮相香港国际影视展、上海电视节,入选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首部闽剧电影《双蝶扇》在泰宁取景拍摄。成功申报“全国研学基地”“省级研学营地”各1家,获评“市级研学基地”15家。新培育成达号、尚清谷等特色主题民宿3家,“阅山水舍”“状元茗舍”分别入选国家乙级、丙级民宿。三是保护利用有新提升。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民俗文化,探索创新“公认民养”、社会租养等古建保护利用新模式,发动社会力量认养古城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培育古城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创工作室等业态,探索出一条古城保护、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道路。

  附件23

  莆田市高水平打造数字政府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作为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试点,莆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针对数字政府建设普遍存在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不统一、部门间条块分割、碎片化等问题,创新推进“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以系统化、集约化思维统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功能集成,一图统揽政务服务。一是业务系统全聚合。针对部门间应用割裂、封闭独立等问题,开发“一张图”平台,运用“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架构,以高精度天地图为统一底图,聚合各级各部门120多个信息系统,打破“业务烟囱”“信息孤岛”,实现部门系统共建共用共享,各级各部门领导及干部根据权限一次登录就能掌握、管理本级本部门所有数据,实现业务大融合。二是政务数据全下沉。针对跨层级、跨部门数据难共享、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坚持全市一体化建设原则,为全市所有县(区)、镇(街)、村(居)同步开发逻辑子平台,并将原本沉淀的上级部门的政务数据、视频资源等,按照区划联动切分下沉到县区、镇街、村居,做到从基层干部到市领导都使用同一个平台,人手“一本数据账”,实现数据全域赋能、全局使用。三是协同机制全贯通。针对市域治理领域存在各自为政,协同难、响应慢等问题,创新构建“空、天、地、人”一体化指挥体系,开发“智能语音”“线上会商”“互动交流”等功能,广泛应用于防汛防台、基层治理、信访维稳、纠纷化解等领域,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处置机制。

  (二)突出资源集聚,一图共享要素保障。一是强化数据汇聚。通过数据治理、模型开发、数据服务能力输出,打破数据壁垒,把原本锁在各部门“小抽屉”里的数据,统一纳入市委市政府“大仓库”管理,并推动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分析、开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沉睡的数据”跑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至目前,平台已汇聚57亿条政务数据、11.2万路视频资源及418个应用场景,满足全市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共享交换需求。二是促进人才集聚。立足产业数字化改革大背景,在“全市一张图”平台上绘制重点产业全国人才分布地图,筛选并集锦了产业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和科研单位超4000所、产业高端人才近1000人、产业集群及培训基地2000多个,为企业和人才破除信息壁垒,助推实现双向奔赴,2023年成功发布9565个优质岗位,相关做法成功入选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三是推动资金归集。有效链接行业“白名单”企业和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资源,帮助市担保公司实现对“白名单”企业以银行审批额度为准,不作重复性尽调,见贷即保,推动市担保公司高效利用财政资金资源,最大限度服务实体企业,公司放大倍数已达到6.79倍,做法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五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三)突出数据赋能,一图辅助科学决策。一是监测经济运行。推动全市重点产业和规上企业重要指标全量上“云”,实时更新、全量汇聚、动态分析相关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高效服务,提升经济调节治理能力。比如,平台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一产一档”“一产一策”,助力强链补链延链,一季度全市共对接产业类招商项目74个、计划投资366.7亿元,其中已完成签约50个、计划投资76.5亿元,签约率67.6%。比如,涵江区白沙镇洋顶村在推进农村土地开发利用时,借助一村一档、耕地一本账等精准数据,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签约一个总投资3200万元的文旅项目,带动全村896人持股分红。二是助力基层治理。通过“组织重构、资源重整、力量重合、数据重聚”的工作模式,划出最小治理单元,落实最后责任主体,应用数据赋能,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列入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60项典型经验做法之一。比如,通过数据分析研判高风险事件,利用“小方桌”线上会商模块提前预防和化解各种潜在矛盾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三是提升指挥效能。聚焦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整合全市视频监控、监测设备、无人机、空间位置等数据,形成应急管理“一张图”,实现风险可视化、指挥调度一体化。比如,在防汛防台上,融合雨情、水情、气象、视频专题等系统,实时监测,科学研判,成功抵御了强台风“杜苏芮”“海葵”带来的莆田史上最大降雨考验,全市没有出现一例因灾伤亡。在森林防火上,创新无人机巡查、AI摄像头智能感知、护林员在线巡山的综合管护模式,实现森林火情事件“打早、打小、打了”。

  附件24

  莆田市全力打造便民利企

  用水用气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莆田市聚焦用户用水用气全生命周期,推动用水用气线上报装流程数字化,线下报装规范化,打破数据壁垒,共享项目信息,提前介入服务,实现用水用气报装“一趟不用跑”。同时,对用水用气收费服务、可靠性、质量进行专题提升,让用户用水用气过程中用上“明白水(气)”“放心水(气)”,全力优化用水用气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全程网办,助力线上申报“全域通办”。一是统一服务标准。在“五级十五同”标准化目录清单基础上,更新本地区用水用气服务内容和收费目录“两张清单”,明确服务内容、办事指南、收费项目和政策依据等,实行清单化管理,并及时在营业厅、网上办事大厅、公众号、APP等渠道公布。二是完善线上报装入口。聚焦用户操作体验,简化APP、小程序等移动端操作流程,优化页面设计,完善网上报装申请指引,推广智能辅助填报、一表申请、证照核验、报装进度查询等功能,实现“掌上可办”转向“掌上好办”。三是推行水电气网联合高效办。依托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提供联合报装网上申报平台,共整合水、电、气、网报装申请和占掘路许可等最多15个审批服务事项打包高效一次办,办事情形自由组合,最多可减少申请材料32份,压缩办事时间59.4%。

  (二)聚焦多点发力,打造线上线下联动体系。一是打破数据壁垒。实现项目建设、规划等数据信息共享,由供水供气公司建立“准用户”库,提前上门为企业提供报装咨询服务,解决以往申请人不知道去哪办、供水供气公司不知道服务谁的问题。具备施工条件的,根据企业需求提前施工至企业建筑区划红线,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报装服务。二是规范线下报装入口。供水供气公司对营业厅服务人员定期开展礼仪培训和业务培训,提升员工服务技能,增强服务意识。严格执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按照办事清单提供办事服务,不得额外增加或变相增加办理环节和申请材料。三是坚持“以评促改”。建立用户回访机制,从企业群众的视角进行服务评分,回应企业群众关切,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并通过将回访成果转化成工作措施,有效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三)丰富服务供给,提供增值配套服务。一是优化用水用气收费服务。公开费用核算标准,完善用水量、用气量和缴费情况线上查询功能,让用户用上“明白水”“明白气”。开通线上缴费、开具电子发票等功能,率先实现数字化电子发票在用水领域的应用。增加费用余额预警频次,根据不同行业的用水用气需求,“分档次、个性化、多渠道”进行费用余额提醒,避免因欠费造成不必要的停水、停气。二是提高用水用气可靠性。建立多渠道停水、停气预警机制,通过短信、公众号、APP、网上营业厅等平台提前二十四小时内通知用户。加强供水供气管线巡查,确保管网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压力不稳等现象,保障稳定、不间断供水供气。合理安排计划性停水、停气时间和范围,探索引进“不停供”施工工艺,降低用户平均停水、停气时间,减少因停水、停气对用户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三是提升用水用气质量。建立健全维修、抢修快速响应制度,设定维修、抢修队伍限时完成时间,严格按照承诺时间完成(特殊情况除外)。提高水质监测信息公开程度,通过营业大厅、供水公司官网、公众号等渠道进行水质公示,让用户用上“放心水”。提升在线水质管理和维护,加强水质检测管理,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定期对管网末梢水排放冲洗,确保水质稳定。

  三、取得成效

  (一)用水用气效率显著提升。莆田市用水用气报装平均可在4天内完成通水通气(含破路施工),相比较2020年之前的9个工作日,压缩近55.6%;纳入准用户库的企业,用水用气报装实现“零环节、零材料”,共挖掘潜在用户近3000户。

  (二)用水用气满意度逐步提高。获得用水用气满意率实现由2021年的90.73%、2022年的93.51%,提升至2023年94.09%,提高3.36个百分点,实现逐年连续提升。

  (三)用水用气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完成智能表新增和轮换20余万只,实现供用水用气情况实时监测;城市居民饮用水合格率连续7年100%合格;参考《城市供水系统用户端可靠性评价规程》内容,城市地区用户年平均停水时间不超过1.53小时;抢维修服务到达平均时长不超过30分钟。

  附件25

  莆田市涵江区打造一站式青年创业生态圈

  一、背景情况

  涵江区现有常住人口47.96万人,其中14-35岁青年人口为12.71万人,占比26.5%。涵江区作为福建首批省级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始终坚持高位谋划、顶格推进、精准发力,扎实推进试点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构建“产业+城市+青年”共同发展生态,让青年在涵江安心就业、扎根创业、安居乐业。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青年创业人才培育。成立涵江区青年创业促进会,为政府部门、社会和创业青年之间搭建沟通交流、赋能提升的平台,通过提供政策咨询、经济科技管理服务,组织开展商务考察交流合作等,为青年创业保驾护航。提供创业导师指导服务,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讲师和专家,通过分享他们在创业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帮助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创业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二)积极搭建青年创业基地。打造“涵江青创联动莆田学院青年之家、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三创园、高新区创客梦工场、国投城北工业园、海西研究院莆田中心、涵江尚书数字经济产业园、蒲公英青创社(双福)、萝首田“党建+”邻里中心青春驿站、九龙家族企业管理(福建)有限公司”等青年创业“九大基地”。推动从高校的孵化基地到初创企业,助力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并进一步发展文创、电商和服务业等,通过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和指导,帮助初创企业在创业不同阶段实现顺利过渡和快速成长。

  (三)倾力打造青年宜创城市。依托国家级高新园区、陈桥家具园、尚书数字经济创业园、梧塘电商产业园区等平台阵地,促进涵江青年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品牌共创、项目共推、成果共用,争创区域自主创新示范区。坚持筑巢引凤,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搭建青年创新平台,引入16家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入驻创业团队打造“五位一体”的全体系服务功能,已累计引进孵化项目近百个。

  三、取得成效

  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创客梦工厂等平台作用,累计孵化创业企业42家,完成创业项目55个,成功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涵盖现代农业、物联网、跨境电商等领域。国家级众创空间——莆田高新区梦工厂成为年轻人近悦远来的创业乐土。今年6月,涵江区闽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获评国家级“闽台青年服务站”。

  附件26

  南平市推行企业“办事不出园”

  一、背景情况

  园区企业对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地也十分重视园区企业的发展建设,然而,受地域和外部环境限制,在服务园区企业过程中仍然存在需求对接不到位、企业办事多头跑、项目建设推进难等问题,为此,南平市在提升项目服务上下功夫,将服务端口前移,强化数字赋能,打通服务园区企业“最后一公里”,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二、主要做法

  (一)数字赋能,让园区企业轻松就地办。一是搭建审批服务数字桥梁,推动项目审批全流程线上办理。进一步打通市工改系统与电子证照系统、省政务总线及相关部门专业系统数据壁垒,并对审批事项办理条件、审查内容等进行标准化设置,推动“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查”等事项全流程无纸化审批,实现事项线上可办理率达100%。二是推进全链条数据共享,减轻企业办事的跑腿负担。优化电子证照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证照信息共享互通,凡是可调用、复用的审批材料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票据电子化,引导建设单位通过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进行缴纳,实现企业零跑腿。三是推行“面对面”远程帮办,打破服务企业的空间限制。建立市、县、园区远程“云帮办”体系,优化园区政务服务软硬件设施,搭建“远程云帮办”可视化政务服务平台,园区通过远程“云帮办”系统可直接连线市、县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咨询、办理相关事宜,让企业“办事不出园”,避免在审批窗口与园区来回跑。

  (二)企呼我应,为园区企业精准解难题。一是建立“一端受理、分级办理”的诉求响应机制。依托南平市项目服务中心,组建市县两级项目建设服务团,实行分级负责,牵头协调解决诉求问题。建立项目协调现场办公机制,对项目审批落实全流程跟踪,指派专人负责与诉求企业对接,让企业办事“只找一个人”。二是建立“清单管理、销号”推进机制。建立项目服务清单,明确任务目标、责任、时限,实行台账管理和清单销号机制。各责任部门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服务,提出解决方案措施,完成一个销号一个,对责任部门反馈诉求不能办理的,及时召开“不能办”会商会议进行确认,防止部门“当二传手”或“一推了之”。三是建立“跨层互通、多元协同”的解决机制。建立市、县、园区协调联动机制,根据诉求办件的实际情况,由对应层级建设服务团牵头协调相关责任部门办理,园区协助配合。对跨层级、复杂事项办件,市项目建设服务团组织市级部门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办理指导方案,根据需求对接联系省上,同时指导县市区办理。

  (三)五员一体,助园区企业高效办成事。一是开展挂牌服务,搭好惠企服务平台。在全市各级产业园区设置建设项目审批帮代办点,将项目审批服务链条延伸至园区,为项目落地、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提供全流程全周期零距离服务,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二是实行团队帮办,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在政务服务中心和园区建立双向对接、即时响应机制,由帮代办员对项目审批遇到的问题进行即时解答、即时帮办。建立项目审批“预诊”机制,提前介入为企业项目把脉问诊,将项目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让企业办事少走弯路。三是延伸服务链条,全面护航项目审批。建立项目审批全过程咨询、指导、代办、协调、监督服务“五员一体”模式,延伸服务链条,为企业量身定制政务服务帮代办“预案”,通过事前精准指导,事中代办帮办,事后服务保障,让园区企业办事省时省力又省心。

  三、取得成效

  (一)服务直达,园区办事更高效。通过建立园区帮代办点,将政务服务端口由服务中心延伸到产业园区,有效解决服务园区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加直接高效的“家门口”式政务服务。1-6月,为园区企业帮代办175件,满意率达100%。

  (二)部门协同,问题解决更有力。通过建立项目服务团,统筹协调市、县、园区部门审批服务资源,跨部门、跨层级沟通协调,实行专班服务模式,有效解决项目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助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今年来,已有16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33个项目实现“验收即发证”,从竣工验收到取得不动产证的跨度用时缩短1.83个月。

  (三)主动对接,服务氛围更浓厚。通过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管理,为企业在“事前、事中、事后”提供定制化服务,营造“亲”“清”服务氛围,提升企业获得感。

  附件27

  南平市延平区打造知识产权纠纷

  人民调解“三个一”模式

  一、背景情况

  南平市延平区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利用“一个中心、一套机制、一组流程”模式,深化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集成改革,在知识产权领域试点先行,构建了司法保护、行政执法、仲裁和调解等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打造“人民调解”名片。

  二、主要做法

  (一)一个中心抓服务,“定分止争”有了“主阵地”。一是进“一扇门”调解纠纷。汇集司法局、法院、市场监管局、文体旅局等多部门力量,成立延平区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调解中心,实行调解员以常驻、轮驻、随驻等方式的“一门进驻”模式,建立调解范围、工作职责、调解程序等3项工作流程,实现知识产权纠纷“一门受理”。二是建“一个团”聚集人才。吸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执业律师等“行家”和人民陪审员、社区干部、网格员等担任调解员,出台激励机制,按照一般、疑难、重大纠纷不同难度标准给予相应补助,建立集“咨询、评审、调解、仲裁、诉讼”多种解纷机制一体速调联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向疏导端发力。三是搭“一道桥”跨域协作。探索跨区域协作模式,先后与湖北鄂城区、江苏崇川区等地签订《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在跨区域知识产权案件办理、产权保护、纠纷调解、技术调查等方面协同共进,定期开展协作区实地走访和学习交流,形成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合力。

  (二)一套机制提效能,“攻坚克难”有了“主引擎”。一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激活“一揽子”调处机制,深化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调解的工作协同机制,提供“一个案件、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精准服务,主张“一事不二诉”,让企业解纷少跑腿。二是建立联席会商机制。按照类案专调打造知识产权纠纷高效处理机制,建立10个商标侵权案调处模型,以搜索关键词提供类案调解参考,达到同系列案件“一次性解决”+“一次调解多件化解”的乘数效应。三是建立协同反馈机制。持续梳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办理流程,形成人民法院推送、行政机关协同、特邀调解员接单、法官跟踪指导的“订单+派单+跟单”外卖模式,并以项目化形式承接并随时上传调解结果,打破数据壁垒,让解纷案件与调解信息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线上流转,最终实现一网通办,结案时间最短缩至3天。

  (三)一组流程管到底,“问题销号”有了“主线路”。一是“靠前一步”强化诉前引导。运用“人民调解员提前介入+普法+调解”的模式,把非诉解纷机制前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调解指南》,实现从“事后调解”向“事前预防”转变,协助推动案件繁简分流,简案快办缓解诉讼压力。二是“双线并行”强化联调解纷。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构建“大数据+网格化”载体,按照专业擅长领域,合理委派调解员,通过视频连线、实地走访、三方会见的方式推动线上线下联调解纷,灵活开展远程调解+现场联调相结合模式,提升解纷质效。三是“迈开步子”联动全域宣贯。设立紫云、水东、西芹、来舟、南山等乡镇(街道)商标品牌指导站,延伸和发展商标培育、运用、保护路径。结合宣传周及专利服务“入园进企”等活动,全域推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引导群众打击盗版、尊重创新,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浓厚氛围。

  三、取得成效

  延平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治理方式由单一化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在推动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4年以来,累计成立个人调解室18个,评定“市级金牌调解室”1个、“区级金牌调解室”4个,各级专职调解员138人、评定等级调解员9人。延平区知识产权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受理知识产权纠纷430余件,涉及纠纷金额1300余万元。

  附件28

  南平市武夷山市“三联三通三必访”

  赋能茶行业新发展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调研时作出指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武夷山市税务局为助力“三茶”统筹发展,积极探索特色行业税收管理的新发展道路,推出“三联三通三必访”工作机制,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打造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税收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三个联动面” 做好内外协同文章

  一是“科特派+税特派”互动共联。“税特派”与常驻武夷山市“科特派”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会,联合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以“技术指导+政策辅导”模式,助推茶行业健康有序成长。

  二是“税务+社区”共融共建。与茶叶核心产区所在社区、村委建立“税务+社区”共建机制,签订共建协议,通过支部共建、活动共联、社区共治,依托社区、村委开展税费政策辅导,实现纵横协同的“乘法效应”,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

  三是“税务+协会”合力共赢。与市茶叶同业工会共同开展“税务茶礼”活动,现场讲授涉税流程、税费优惠政策等实用知识,有效提升宣传辅导效果,提高茶农茶户税法遵从度,助力武夷山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连好“三个贯通线” 做深精诚共治文章

  一是挖掘数据“金山”,畅通以税咨政效能。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需求,针对茶行业开展专题税收数据分析,提供客观真实的决策信息,向地方党政部门报送《从税收数据看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关于茶行业管征情况的报告》、《推进做好“三茶”统筹,做大做强做优福建茶产业》等多篇数据分析报告。

  二是化解服务“堵点”,打通争议沟通瓶颈。武夷山茶业种植户多且分散全市各地,茶户无法取得合法扣税凭证是困扰茶行业发展瓶颈。通过融入地方治理,强化多方联动,打通与街道社区、市场监管部门等多部门的链条,明确产权过户、索取发票等“争议共管事项”合作事项,有效化解茶农与茶户的涉税争议,为地方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三是搭设协作“金桥”,连通税企交流渠道。与市工商联、各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通过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税法宣传等方式,解决税务部门单方面宣导势单力薄、覆盖面小的困局,借力各部门的优势,把惠企税费政策传递到企业,而涉税的“疑难杂症”也可经由各部门反馈给税务部门,从而实现税法宣传、政策辅导的广域覆盖,持续提升了纳税服务的速度与质效。

  (三)做到“三个必访点” 落实因企施策文章

  一是新办纳税人必访。对新办茶行业纳税人建立“111”工作机制,即1周内与企业联系,给企业留下1个联系电话,进行1次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微信、短信等线上渠道向纳税人推送“开业第一课”,推动税费办税流程、税费优惠政策等信息的直达快享。

  二是规下转规上必访。与市工信商务局建立数据互通机制,及时获取茶企规下转规上信息,第一时间由“税特派”主动问计问需,收集纳税人对税收征管、税收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解读,从而提高纳税人对税务服务的满意度与税法遵从度。

  三是关键时点必访。在茶博会、斗茶赛等重大涉茶活动、赛事时点,进行现场走访问需;在春茶采收季,税特派走进茶山,实地向茶农开展税法宣传;在“五一”“十一”旅游高峰期、传统节假日前,开展“节前辅导”,对发票提额、发票开具、税费优惠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集中答疑解惑,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取得成效

  2024年1-6月,武夷山市新登记茶行业纳税人960户,茶行业纳税人税费征前减免1.19亿元,同比增长10.18%,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受益明显。举办3期茶行业新办纳税人专题现场培训,对新办户关注度高的热点税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惠及经营主体500余户,走访规上茶行业纳税人15户。茶行业税收收入累计入库1.18亿元,增长3.2%,剔除政策性缓缴因素后增长41.7%,其中税收贡献超百万企业18户,超十万企业103户,茶企经营活力持续增强,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茶产业蓬勃发展。

  附件29

  龙岩市“联”“通”能源服务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背景情况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国网龙岩供电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的工作要求,持之以恒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不断“联”“通”能源服务,为闽粤赣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推出三省两网“通”办。国网龙岩供电公司牵头,2023年率先在福建永定-广东大浦、福建武平-广东蕉岭、福建长汀-江西瑞金开设“跨省、跨网办电”窗口。2024年进一步深化三省两网“通”办服务,龙岩、赣州、梅州三家地市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跨网跨省办电服务项目清单及办事指南,建立主动办、线上办、联席办、一次办服务机制,异地办、跨网办电成为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新路径”。

  (二)推动难点问题“通”办。国网龙岩供电公司聚焦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的难点,主动推出“为民代办”、“信用办”等通办措施,聚力解决居民用电难题。推行办电行政审批“代办制”,居民或企业只需提交审批表,行政审批会有专人负责代办,实现进一个门、办成一件事。在新罗区试点开展信用办电服务,以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信用承诺代替无违章证明,解决历史原因造成的无产权守信客户的用电难题。解决用电难题成为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新突破”。

  (三)实现政务服务“联”办。国网龙岩供电公司积极响应“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要求,推进数据互联互通,争取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投入,成功将办电模块嵌入e龙岩政务终端,在全市163台政务终端机增设企业办电和个人办电两个模块、18项办电业务,实现居民、企业在一台终端机上办理政务业务的同时又可办理电力业务,“一机联办”成为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新举措”。

  (四)落实全流程“联”办。国网龙岩供电公司联合市住建局、市行政服务中心、大数据局、市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广电网络公司、电信公司等组建“市政公共事项联合服务”工作组,在龙岩市打造“水电气网”政务服务五联办(联合报装、联合勘查、联合过户、联合账单和联合交费),通过一个平台、一份资料、一张表单、一次确认即可实现水电气网多项业务全流程的联办服务。为重点项目逐个明确“项目长”,提供一站式联合服务,助力重点项目早投产。全生命周期服务成为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新风尚”。

  三、取得成效

  一是让居民办电无阻。通过建立资源整合、共享服务的“通”办机制,让居民客户享受优质的办电服务。2023年以来,已在龙岩全域范围开通“跨省办电”专窗16个,惠及三省四地26个乡镇,累计服务1325人次,平均办件时长2个工作日,较客户往返异地办理时间压缩80%;累计受理水电气网联合报装31宗,房产与电表联动过户948户,减少窗口等待时间;帮助居民代办行政审批137单,完成信用办电5单,提升居民办电获得感。

  二是让企业办电无忧。持续关注重点项目及民营经济发展,为企业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针对不同用电类别完善用电业务办理指南,企业用户工程掘路审批全程代办,让企业在用上电的基础上保障其快用电、用好电。2024年龙岩市企业平均办电时长同比压降16%,代企业办理占掘路审批46单;受理重点项目用电申请58项,已完成送电34个。

  三是为招商引资助力。在对口支援、广龙合作的背景下,积极助力政府招商引资,安排专人与政府招商部门对接,尽早获取企业签约信息,提前规划用电配套项目,推动落实企业电力外线建设资金,助力太阳电缆、福杭新业、新安科技等多家企业顺利落户龙岩。

  附件30

  龙岩市武平县建立健全“三全”管家服务机制助力县域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武平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深入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持续发扬武平林改“敢为人先 接力奋斗”的经验,聚焦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建立健全全员、全链、全心的“三全”管家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企业从签约、落地,到培育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推动政务服务惠企利民,持续提升“武平温度”和“武平速度”,全面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武平”。

  二、主要做法

  (一)“全员”服务保驾护航

  围绕企业问需服务,构建高位推动、人人参与的全员服务格局,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的帮代办服务,实现企业服务不出园区。一方面,坚持以上率下布局。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按照“一家企业至少一名县级领导、一名乡镇(街道)或县直单位主要领导”的原则进行挂钩联系,并将每月10日定为“企业服务日”,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集,面对面听取企业诉求和建议,现场交办推进。另一方面,构建全员参与格局。以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好商行动为载体,发动全县所有单位参与并组建企业服务队伍,成为企业帮代办服务员。同时,将服务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建立健全税收奖励、评先评优、开展“头雁先行·星耀武平项目PK大赛”“招商金牌推介官”等综合措施,营造大抓服务企业的浓厚氛围。

  (二)“全链”服务提质增效

  围绕企业签约、落地、培育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链条咨询、指导、协调、代办服务,让企业签约高效、落地无忧,跑出发展壮大“加速度”。一是精准对接促签约。因“企”施策,以各招商引资单位挂钩县领导、主要领导、招商骨干为核心组建服务专班,区别于其他地区同一专班服务所有企业模式,实现“一企一专班”,统筹协调商务、园区、工信科技等部门,用好招商地图和招商图谱,瞄准重点产业,加强与企业互访考察,帮代企业做好项目入园评审等前置工作,并以专班为主体对接服务签约企业。二是简政放权保落地。着力解决“多层跑”“多处跑”问题,推动网上办事大厅事项全覆盖,优化精简办事流程,每项审批环节控制在3个以内,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20%以内。创新制订实施《武平县项目建设服务流程指南》为企业项目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评估服务。同时,探索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服务,创新“拿地即开工”模式,打破“先拿地、再办证”传统做法,可推动项目提前11个月开工建设,实现并联推进企业转化落地全过程,让事项交互空档期变为高效服务期。三是强化保障助发展。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投融资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同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参与设立“广龙一号”基金、聚力龙岩产业发展基金。2023年,为5家企业提供1700万元的应急周转资金,为16家企业提供1.3亿元融资担保。搭建“园区枫桥”平台,为企业提供法务咨询、纠纷调解和宣传解读服务,护航企业发展。开设“才聚武平·职等你来”周末人才市场,建立流动人才信息库。2024年以来,帮助企业招用工2085人次。

  (三)“全心”服务聚力发展

  围绕全面、精准、高效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增强活力,采取点对点针对性措施,提升服务效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暖心惠企。设立惠企政策兑现窗口,进驻14个部门120项惠企政策,实现“一站式”办理,2024年以来,共兑现惠企政策资金1288.33万元。二是悉心呵护。创新推出“新显产业大脑”,为企业接入线上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产业地图、专家智库、行研报告等数据共享,并增设企业诉求收集办理模块,建立问题“收集—交办—反馈—回访—考评”闭环服务机制,及时有效解决企业诉求问题。同时,平台政务端可共享企业实时生产经营状况,为服务专班的决策和针对性帮扶措施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贴心助力。积极搭建“助企强链 供需赋能”桥梁,定期开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手拉手”活动,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2021年以来,促成28家企业与省内新显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订单签约资金近10亿元。四是用心培育。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围绕重点要素要件统筹工信、统计、税务、培育单位、拟培育企业等单位共同发力,实现成熟一家培育一家。目前,武平县共培育“四上企业”578家,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31家。

  经过努力,武平县不断完善“三全”管家服务机制,持续优化高质量营商环境,推动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2020年以来,引进新型显示等产业生产性工业项目75个、总投资175.3亿元,其中,投产64个。2022年,武平县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获评福建省五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之一;武平县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附件31

  龙岩市连城县政府牵线产业搭桥

  以“1+N+N”共促营商环境提优助力

  民营经济发展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连城县以提优营商环境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实施营商环境、政务环境、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线上收集办理、督办系统”“闭环管理”机制,实现问题浮出来,建议解决到位,机制延续创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连续6次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23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县”,成功的奥秘在于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进行打造和培育。

  二、主要做法

  一是擦亮营商金色名片,吸引“莲商回归”。“营商环境是水,水质好了,就能吸引鱼儿来”。通过营商、政务、社会环境“一月一联席”“问题吐槽”机制、政企直通车、领导干部换位体验走流程等一系列工作机制,着力打造高效、便捷、一流的营商环境。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智能硬件平台型企业,为全球科技品牌客户提供产品级、系统级、软硬件研发、运营制造的端到端服务,在“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位列第98位。正是得益于连城县营商环境不断变好,通过“莲商回归”工程,2024年5月2日,连城县人民政府、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福莲教育促进会三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建设“福莲产业园”。同时,通过发挥华勤技术等乡贤“头部企业”的支持引领作用,持续推动“莲商回归”工程,对莲商“高看一眼、厚爱一筹”,以“友情乡情亲情”为纽带催生招商引资“归巢效应”。

  二是“1+N+N”机制,助力民营企业发展。通过“1+N+N”机制(即1—政府,N—福莲教育促进会等协会或社会组织,N—带动的企业、产业),借助福莲教育促进会这个平台围绕新型建材、稀土等优势主导产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体系,柔性引进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17所科研院校专家、教授;为龙头企业和园区企业牵线搭桥以强带弱、携手共建,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入驻连城工业园区,进一步提优营商环境,产生几何倍积极影响。

  三是打造有“温度”的连城营商。通过福莲产业园的“虹吸效应”,发挥在外优质乡贤企业资源优势,对接引进一批华勤技术配套产业及供应链企业落户相关配套产业园。将产业园的关联企业每年度对地方实际经济贡献的10%拨付给福莲教育促进会用于开展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配套产业园的关联企业,每年产生利润的1%捐赠给福莲教育促进会,“反哺”连城社会事业。

  三、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连城县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实施“135”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发展环境提优攻坚行动,不断提优、提质、提效营商环境。2019—2023年,连城县签约引进296个项目,其中“莲商回归”项目128个、占比43.2%,总投资155.8亿元、占比22.7%。连城信访件逐年下降,由2021年962件下降到2023年834件,同比下降13.31%。实现停滞多年的“萨瓦迪卡”温泉项目重新开工建设;引进君澜酒店化解冠豸山正山前“海峡客家论坛”烂尾楼项目;成功推动实现“天一温泉”破产重组,重新开业;连城天然气支线项目成功增补列入《国家管网“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和国家管网集团2024年投资计划,项目实现从“无”到“有”,从“不可能”到“即将开工”,解决了企业用气难、用气贵的“老大难”问题。

  附件32

  宁德市福安市坚持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

  夯实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根基

  一、背景情况

  福安历来是工业大市。早在1958年,勤劳智慧的福安人民,就用手工打造出第一台电机,结束了闽东没有工业的历史,被人民日报誉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经过四十多年发展,形成不锈钢新材料、新能源及配套、电机电器、大健康(按摩器)、船舶等重点产业链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建成全世界单体最大的不锈钢新材料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中小电机之都、全国民间船舶修造基地、中国按摩保健器具生产/出口基地等美誉,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市)并蝉联第八位,获评2023年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第92位、全国工业百强县第92位。

  二、主要做法

  一是优服务、强保障,凝聚产业发展“向心力”。由福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不锈钢新材料、新能源及其配套、电机电器、大健康(按摩器)、船舶等重点产业工作专班,结合不同产业特点,做好服务保障,成效显著。不锈钢新材料产业专班推动多个省重点项目落地投产,青拓高性能不锈钢提前4个月完成热负荷试车,青拓1780热连轧、宏旺130万吨不锈钢冷轧(一阶段)、青拓矿卡(一阶段)等重点项目提前建成投产。电机电器、大健康(按摩器)产业专班持续打响品牌拓宽销售攻坚战,2023年4次组织企业出国参展,举办“按摩器·福安GO”等系列市场开拓活动5场。船舶产业专班整合省内资源对福安市新造电动船舶进行实践与论证同步,成为全省第一个破解小型电动船舶入籍登记检验瓶颈问题的县市。同时,创新“书记市长益企茶话日”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诉求,截至目前,共为辖区企业解决各类重难点问题21项,获新华社、新华财经、福建日报等主流媒体刊登报道和肯定。

  二是重规划、谋长远,搭建产业提升“快车道”。重视产业发展规划,以“全局谋划、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为原则,分类绘制县域重点产业图谱,全面梳理产业链上下游缺失环节,明晰产业发展路径和提升方向,编制重点产业链专项规划4项,出台不锈钢新材料、电机电器(按摩器具)、电动船舶等专项政策4项、相关措施32条。同时,结合“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机制,持续在各园区、工业企业开展惠企政策巡回宣讲,拓展惠企政策覆盖面,实现政策服务零门槛无距离。

  三是深融合、促发展,培育产业创新“孵化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组建“福建省不锈钢产业创新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国内科研机构合作建立18个校企实训基地。青拓电动矿卡项目落地湾坞,完成多款产品的迭代研发、批量生产,多批次整车成功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福船电动船舶研制总装基地、中船702所所属福建绿舟分公司落户福安,与中国船级社开展深入合作,建设全链条式“电动船舶”生产、推广、应用、孵化基地,2023年以来,成功建造2艘国内首批入级电力砂船、全省首艘内河增程式电动货船“武夷2号”、首艘混电货船“武夷1号”、首艘现代双层纯电动游船“茉莉号”。建立电动绿色乡镇船舶规范化综合管理“福安模式”,推动试点区域内新能源新材料海上装备安全化、环保化、产业化。

  四是建体系、创载体,开拓产业集群“主战场”。全力推动主导产业、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产业集群,不锈钢产业加快创建福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组建以福安经济开发区为主导的“一区多园”省级开发区管理体系和以乡镇(街道)为依托的市级工业园区管理体系,实现全市1个省级开发区和7个县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专业化小微园建设为抓手推动延链建群,深入创建“一区多园+工业园区+小微园”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新载体,今年以来,全市新建成各类小微园112.92亩,新增标准化厂房面积93219.96平方米,36家企业入驻签约。

  三、取得成效

  一是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成立宁德市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共完成企业诊断82家,“四类清单”100家,督促企业自评测137家。近期,宁德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家福安”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已入驻企业200多家。荣耀健康、亚达隆、博禾电子、嘉创铸造等4家企业率先实施“透明工厂”改造项目,累计对10类共40台自动化器械安装数采设备,企业工作效率提升12%、决策效率提升15%、资源利用效率提升10%,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明显提升。

  二是船舶电推化转型加快,搭建全省首个船舶企业服务系统。成立船舶行业整治工作专班,开展赛江海上装备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建立福安市船舶行业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编制《福安市电动船舶产业规划》《福安市修造船行业污染排查与整治提升方案》《福安市开展12米以下近港作业新能源船舶规范化先行先试工作方案(2023年-2025年)》,全力推动船舶行业整治提升、长效监管、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依托“全家福安”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搭建全省首个船舶企业服务系统,推广船舶行业“AI+安全生产管理”解决方案,为船舶企业提供新造、在修、入港等多纬度信息分析统计。目前已服务船舶企业30家,掌握在港船舶数据270艘,梳理进出港数据记录188条,促进在港船舶维护效率提升20%。

  三是各项工业指标位居前列,工业经济总量稳中向好。今年1-5月,全市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2.99亿元(不含电力),现价增长14.58%;增加值增速24.3%,位列宁德各县市区第一。工业用电量46.22亿千瓦时,比增15.25%。技改投资完成9.5亿,制造业投资完成15.2亿,均位列宁德沿海各县市区第二名。完成工业产业招商项目8个,总投资74亿元,完成宁德下达工业招商目标任务74%,项目履约率100%,开工率87.5%,预计位列沿海各县市区第二。

  附件33

  宁德市寿宁县优化科技服务机制

  激发多元力量助农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寿宁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服务“三农”相关决策部署,结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传统农业大县实际情况,探索科技制度创新、强化科技服务保障,为全县广大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解决专业技术难题,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农业领域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全局统筹,汇集资源建强队伍。

  率先探索建立全县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占地约35亩,解决科技特派员队伍“无址办公”难题,建立健全值班制度,为农业企业现场答疑解惑;同时,在14个乡镇分设科技特派员工作分站,强化日常科技特派员队伍组织建设和管理,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按照寿宁县“1+4”(硒锌功能康养旅游和高山茶叶、优质水果、食用菌、林下经济)生态特色产业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小组,集聚智慧和资源,集中讨论解决困扰农业企业的科技专业问题。

  (二)择优扶强,助企落地示范引领。

  依托“一品牌两产业”,即“下乡的味道”的品牌和茶产业、硒锌产业的辐射带动,推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锚定具有独立科技研发能力的农业企业,主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强化科技企业项目落地要素保障,为企业长期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发挥农业领域政府投资项目示范引领作用,以政府投资项目为先导,增强企业落地信心,撬动农业领域社会资本来寿投资发展。

  (三)创新机制,群策群力现场助农。

  引导科技特派员乡镇工作站按照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组织召开专场科技服务活动,实地讲解、现场传授技术要点,并将活动举办情况纳入乡镇工作站年度考核。县科技局按季度组织召开由县领导牵头的科技特派员乡镇站长座谈会,统一交流工作和部署任务,为科技服务者提供当面交流、集思广益的探讨平台,促进科技特派员解放思想、建言献策。开展科技特派员“我+1”挂钩帮扶活动,组织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一个农业项目、一个农业基地、一个农业龙头企业等,通过挂钩帮扶行动,为服务对象注入科技创新活力,打造科技示范先进典例。

  三、取得成效

  (一)精准招商,龙头驱动发展。围绕“1+4”生态高效产业着力培育科技龙头企业落地,带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县政府与福建菌丰农业科技公司合资创办今升农业科技公司,建设“一镇一工厂、一户一车间”有机银耳、茶树菇等食用菌智能化工厂生产基地,率先打造中国(下党)有机珍稀特色菌类全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全县已建成投产的3个基地年产值2740万元,年利润1200万元,年带动户均增收10万元。

  (二)合作共建,吸引社会资本。大安乡水洋村通过建设政府投资项目林下中药品种示范基地,吸引福建宁德展鸿生物科技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千亩中药黄精生产基地和初加工工厂。清源镇韶托村创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同宁德山语林公司合作,成立“山中云”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投资53万元,占股65%。合作社通过种植黄花倒水莲、紫灵芝、铁皮石斛等约300亩,建设和运营中药材加工厂房,每年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0万元。

  (三)比学赶超,提升助农实效。寿宁县科技特派员总站获得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后,持续发挥科技助农攻坚力量。今年以来,全县超半数乡镇已围绕本地特色茶叶果树开展专题现场培训,举办线上线下培训16场,培训农民人数396人,培养基层技术骨干97人;共计帮扶农户2774户、3743人,建立农业示范基地11个,为合作社、企业等服务对象引进科技项目5个,引入资金420万元,创办领办企业、家庭农场等机构2个。

  附件34

  平潭综合实验区“三个精准”助力邮轮经济发展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一、背景情况

  平潭港区金井作业区3#泊位国际邮轮码头是福建继厦门国际邮轮码头之后布局的第二个邮轮码头,可满足15万吨邮轮泊位使用要求,辐射闽东北协作区1750万人口,与厦门形成“一南一北”的格局。《福建省邮轮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将平潭邮轮港定位为对台邮轮始发港。大力发展邮轮产业对平潭坚持以旅游事业发展为切入点、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做法

  (一)靠前指导精准发力。立足于海事专业优势,主动指导邮轮码头业主做好码头防污染设备配备、船舶靠泊应急力量配备等事宜,支持平潭港区金井作业区3#泊位国际邮轮码头顺利对外开放。每年初积极向码头、船舶代理等单位收集邮轮年度靠泊计划、船舶资料、核查航道和泊位情况信息,提前制定靠离泊保障和航次监管服务计划。同时,加强协同共治,强化邮轮相关部门安全联管联控,建立信息报送联络机制,开展旅检通关联合演练,压实多方安全责任。

  (二)落实责任精准攻坚。全力服务大型国际邮轮首航平潭、邮轮常态化运营,制定实施《辖区邮轮一船一策安全保障方案》,为进出港邮轮“量身定做”详细的船舶安全监督检查方案和计划。加强邮轮进港航道的巡航执法,集中力量解决航道侵占和水深维护难题,全面排查水上交通安全隐患,打造良好的邮轮通航环境。充分运用VTS、CCTV、一网统管等平台做好监管信息联动,强化交通组织,有效疏导船舶流,适时安排海巡艇现场护航,确保邮轮进出港安全畅通。

  (三)优化措施精准服务。安排专台专人为邮轮提供专属服务,对进出港邮轮实施口岸查验便民措施,开辟“绿色通道”,推行“5+2”“白+黑”全天候工作制,全面简化检查流程,确保“一次登轮一次查”,实现邮轮进出港“直进直靠、直离直出”,保障邮轮进出港“零待时”。

  三、取得成效

  成功保障平潭港区金井码头3#泊位顺利扩大开放通过省级验收,助推平潭开辟首条国际邮轮航线。量身定制“一船一策”,安全保障邮轮“蓝梦之星”“梦想”号顺利首航平潭并安全运行6个往返航次,旅客吞吐量58927人次。

  附件35

  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推动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居民身份证应用同等便利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福建省关于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扩大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应用范围,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台胞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台胞证和居住证信息不互认、居住证应用场景少等困扰,在全国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居民身份证应用同等便利,创新扩大台湾居民居住证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互联网等领域应用场景,推动在岚台胞生活更便捷、投资更便利、经营更放心,进一步推进两岸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通堵点,实现台胞身份“两证”互认。台湾居民居住证和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均为台胞在大陆的有效身份证件,但在实际应用中,因“两证”分属两个不同管理系统,数据库信息不互通,台胞在办理认证注册、金融、医保、社保等业务时,要求前后所涉环节必须证件一致或同时出示“两证”,存在较大不便。为此,实验区迭代升级综合审批服务系统,在系统数据库内对持证台胞的“两证”信息进行创建、关联、合并,突破了台湾居民居住证信息核查比对、后台数据交互等难题,即台胞持台湾居住证办理相关业务时,系统后台可自动核查相应的台胞证信息及相关业务办理情况,率先实现台胞“一人两证一档”关联,解决了台胞办理业务需同时出示“两证”或申请变更证件信息等问题。

  (二)拓展场景,推动落实“同等待遇”“同等便利”。全方位深化惠台服务机制改革,以“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比照大陆居民身份证应用,平潭综合实验区首期梳理出政务服务、日常生活、认证注册3个类别45项常见应用场景,在去年10月开通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接口的基础上,推出台胞登记注册企业“全程网办”、台胞跨境移动支付、台胞医疗服务卡在线建档办理等高频数字化应用场景,全链条打通了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居民身份证的使用差异,在实验区范围内实现同等便利。

  (三)系统集成,率先打造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针对涉台政务服务模块涉及工商、税务、公安、医社保等不同部门、不同审批系统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困难的问题,平潭综合实验区整合推出线上、线下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涉台政务服务“掌上办”“随时办”。线上依托实验区综合审批系统扩展建设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集成全区涉台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政务和便民服务,推动实现台胞“进一个网,办所有事”;线下在平潭首个台胞聚集社区两岸馨苑投放24小时台胞自助服务一体机,可办理台胞子女就学、城乡居民医保、奖励补贴、工商登记等52项高频政务事项,实现涉台相关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为台胞台商提供家门口的便利服务。

  三、取得成效

  实施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居民身份证应用同等便利改革,是平潭充分发挥“综合实验”先行先试示范作用和对台独特优势,以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抓手,依托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接口,围绕台胞台企“急用”“通用”“想用”等服务需求,聚力打造台湾居民居住证在就业、就医、住房、金融等领域创新应用,着力打通跨部门、跨领域的“业务壁垒”,破解在岚台胞台企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为平潭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台开放格局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举措。截止目前,累计通过国家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接口服务2300人次,实现台胞“两证”关联80余人次,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服务台胞33人次,累计受理新设立台企“全程网办”81家,累计提供在线就诊服务台胞102人次,实现在平潭台胞可直接使用台湾地区银行卡绑定支付宝等软件进行跨境移动支付,极大提升台胞台企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