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厦门扎实推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各项工作,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未来,厦门市还将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福建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孙建辉。
记者:近年来,厦门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请问厦门市提升营商环境有哪些亮点成效?
孙建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早在厦门工作期间,就明确提出“投资环境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总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厦门不断创新破解营商环境存在的难点、堵点。
一、坚持高位统筹,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列为“一号工程”。2015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以新加坡、上海等先进地区为标杆,累计出台了20批超千项任务清单。厦门营商环境建设从1.0阶段持续迭代升级到今天的8.0阶段,连续三年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
二、聚力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经济特区、金砖创新基地、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海丝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先试点再推广。自贸试验区成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首批试点地区,4项入选商务部典型案例。2024年第四季度改革热度指数厦门位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首位。
三、强化数字赋能,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效率。启动新一轮“数字政府”强基工程,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屏通览”。推动人工智能在公积金、社保医保等高频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政务服务“数据最多采一次”持续推进,办件覆盖率超90%,推出超80个覆盖个人、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场景的“一件事”集成套餐。
四、夯实法治基础,护航经营主体行稳致远。出台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社会信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创新经验和成功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在全市各行业建立“无感监测”对象清单和“无事不扰”事项清单,实施“综合查一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避免重复查、多头查等。今年初以来,厦门印发实施厦门营商环境8.0工作方案,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4个方面推出80项具体举措。
记者:福建省近日出台了首份营商环境建设规划——《福建省营商环境建设规划(2024—2029年)》,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在落实规划的过程中厦门如何凸显自己的特色?
孙建辉: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为此,厦门制定出台《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49项具体提升举措。
一、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围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创新,强化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在全球首创“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安全保障机制”,化解锂电池产品海运出口难题。推动重晶石粉海运出口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全国60%的重晶石粉通过厦门口岸出口欧洲。探索试点厦门海关与澳门海关“跨境一锁”通关模式。海港、空港通关时效均居全国前列,创新船舶“不停运办证”模式,为每船次节约成本约160万元。
二、优化国际海事商事法治环境,打造纠纷解决优选地。加快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推进域内外规则、机制对接,平等保障跨境商事主体合法权益。集聚国内外高端法务资源,落地法务、泛法务机构超270个,成立厦门国际仲裁院,引入5家涉外仲裁分支机构。设立厦门国际商事法庭、涉外海事法庭,累计审理案件2800多件、标的额超330亿元,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级。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开通180条航线,通达5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个港口。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截至2024年底开通165条境内外航线,空港出入境旅客数居全国第八。鼓励航空公司开辟面向台湾和东南亚新航线。疏通海铁通道,2024年中欧班列(厦门)通达13个国家30多个城市,“海丝”与“陆丝”在厦门无缝衔接。
四、加速汇聚高端资源要素,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推动人流、资金流、数据流等融合发展。畅通境内外资金投资渠道,积极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业务,便利跨国公司企业跨境资金统筹使用。增强区域金融辐射功能,建设国际化绿色金融会客厅和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服务平台。会聚海内外优秀人才,2024年全市人才密度居国内同类城市前三,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十名。
记者: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和经营主体说了算。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厦门如何服务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孙建辉:自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实施以来,民营经济在厦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愈发重要,202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2023年高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GDP增速1个百分点。为持续打造民营企业成长的“沃土”,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深耕创新驱动,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出台政策举措多层次补助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近两年累计兑现民营企业研发补助资金7.23亿元。目前,厦门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3家,2024年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推动电子器件、新能源、卫厨三个行业20个标杆性重大项目开展“智改数转网联”改造,带动全行业300家民营企业技改投资100亿元。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出超102个“小快精准”解决方案,452家试点企业启动改造,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全国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第一。
二、增强要素保障,夯实民营企业发展支撑。持续提升“信易贷”平台服务能力,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撮合贷款8.64万笔、金额1153亿元。创新“财政政策+金融工具”3.0组合拳,技术创新基金规模扩大至500亿元,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技改工作。实施“鹭引五洲”“青鹭英才优培”等人才行动,推动建设30个省、市级产业学院,15个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设立智能算力补贴政策,每年最高补贴5000万元,支持民营企业租用公共算力。2024年底厦门公共智能算力已达1500P,显著降低企业算力成本。
三、深化政企交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聚焦企业发展需要,梳理政策需求清单,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搭建可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网络,提升在厦民营企业海外权益保障水平。营造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环境,用好用足“四张清单”(不予处罚事项清单、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免予行政强制事项清单),开展信用风险等级自动评定,对诚信守法企业做到“无事不扰”。设立信用惩戒“缓冲期”,加强失信警示提醒。
下一步,厦门将聚焦民营企业关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给民营企业更稳定的预期,在实施产业项目攻坚行动中给民营企业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强化精准服务中给民营企业更强的获得感。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