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位微博用户吐槽,收到某镇人民政府的官微推出的雷人私信——铺天盖地的卖鞋广告。近年来,政务新媒体运维与服务出现“跑偏”和“失焦”现象,已不是新鲜事。政务新媒体亟待提升含金量,既然姓“政”,就必须区别于其他新媒体或私人账号的天马行空,不仅姿态要“正”,发言更要“正”。(5月24日《人民日报》)

  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政务新媒体是伴随着我国网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拓展了政务公开渠道,延伸了为民服务空间。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政府网站运行总数近3.2万家。指尖上的政务新媒体,在沟通社情民意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互联网+政务”推动着政务服务不断创新,动动手指就能把事情办好,给予了人们满满的获得感。与此同时,发布与政务新媒体身份不符的无聊信息、不实信息、不雅信息等情况并不鲜见,“怼网友”“神回复”等互动“闹剧”持续上演,“有平台无运营”“有账号无监管”“有发布无审核”等现象层出不穷。政务新媒体尤其是基层政务新媒体,要么变“僵尸”“空心”状,要么是“个性过了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负面效应。重建设、轻管理的现实,俨然是把民生工程办成了面子工程,实际上也是形式主义和工作作风不实的表现。

  政务新媒体已经走过从无到有的阶段,正在经历由乱到治的过程。4月出台的《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首次提出对政务新媒体运营管理实行“关停整合”机制,切中了“一哄而上”形式主义建新媒体的时弊,有利于让其回归到有序发展、科学发展、为民发展的轨道上来。政务新媒体不能忘却初心,更不能只建不管。作为政民互动与为民服务的线上延伸产品,运营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发布为基础、互动为核心、服务为根本。政务新媒体的两端,一头连着群众诉求,一头接着政务部门,服务与被服务的主体并没有变。漏洞百出、答非所问、闹剧不断……根子上是相关部门的作风出了问题,是对“网上群众路线”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外在表现。

  政务服务从“线下”到“掌上”,不只是载体的丰富,也是服务理念的更新。政务新媒体为政府转变职能提供了新动力,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只有深刻把握它的政务属性,运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才能使其成为与人民群众互动连心的平台,成为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利器。

责任编辑: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