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的未来赛道
当今世界,数字领域已成为世界各国纷纷抢占的制高点和新赛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数字中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何深刻影响?如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此,人民论坛推出最新策划《数字中国的未来赛道》,共同关注!
建设数字中国是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 数字中国建设将有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改变生产模式,数字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实现更精细化、智能化的社会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着更为科学、全面、细致的依据,成为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新法宝。
▲ 数字中国建设有利于整体推动我国十四亿多人口迈入现代化。结合中国实际,建设数字中国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为网络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条件,成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资源禀赋。在C端(Customer),企业打造双边平台,形成网络效应,依托消费互联网形成规模经济。在B端(Business),在产业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产业生态,形成产业互联网的组织形式,赋能各行各业。伴随着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大新组织形态的形成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循环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为十四亿多人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跨边网络效应的发挥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就业机会和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进一步释放了我国十四亿多人口的巨大潜力。
▲ 数字中国建设将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数字经济时代,只要是网络所能触达的地方,就能够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源。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即使是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也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互联网商业服务以及优质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数字技术也为大众创业提供了可能,“互联网+零工经济”逐渐成为新的用工方式,更多人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财富的多途径增长。此外,数字技术具有促进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潜能,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例如,农村电商的发展缓解了高质量农产品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打通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环节,极大助力了乡村振兴。
▲ 数字中国建设将有效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数字技术的深化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与发展,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在线教育等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此外,数字经济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提供新的环保技术,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生产消费模式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 数字中国建设将在推动全球治理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借助数字技术,人们可以更有效地共享信息、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疾病传播、食品安全等全球性问题。通过建立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各国可以更好地协调政策,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例如,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帮助实现信息的透明化、去中心化,增强全球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为各国实现和平发展,共创美好地球村创造了新条件与新路径。
发展数字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数字素养较低依然是农村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区域之间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差距也比较明显。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网络基础设施、人才资源、政策环境等因素,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整体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构成了一定的制约。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尚待完善,“数实融合”程度需进一步深化。虽然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数实融合”在深度与广度上还不充分,暴露出产业发展不均衡、数字化转型人才不足、创新能力待提高、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待完善等问题。此外,从全球视角来看,技术依赖度高、贸易摩擦、技术封锁等问题都对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构成威胁。最后,金融风险防范问题需高度关注。随着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模式正在不断涌现,如网贷平台、数字货币、区块链等。这些新的业态和模式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据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我国累计收录的互联网金融网站为77932个,其中,累计发现存在异常的互联网金融网站有21371个,近76.08%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停运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还面临着挑战。
数字政务系统存在内外不兼容、数据不打通等问题。数字政务建设旨在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决策效率。然而,一方面,政务数字化存在内外部两套系统,互不兼容等问题,影响了政务数字化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政务部门之间数据不打通,无法最大化数据价值。此外,形式主义问题仍然存在,政务数字化建设缺乏实质性变革。例如,有的地方和部门仅仅把数字化作为一种形式,只注重建设大数据平台或者推行在线会议等,却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和应用数字化带来的变革,因而既无法真正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政务服务的需求。
中华传统文化数字化价值挖掘尚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如何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数字时代发展脉搏,滋养中国特色数字文明是我国在数字文明时代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中国式数字减贫的成功就充分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民为邦本”等文化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经济有机融合的典型范例。值得注意的是,依托强大的数字技术,国外文化的强势输入对我国本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以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为例,基于大量外文语料所训练的大语言模型天然地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通过用户使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其中不乏糟粕,亟需警惕。
“更高效、更精准、更普惠”对数字时代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合理利用数据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对新兴行业的监管也面临诸多实际问题。新的监管规则既要考虑保护消费者权益,又要鼓励行业的发展。此外,数字社会所带来的职业转换和技能更新问题对社会就业带来了新的冲击,数字化对医疗、教育等社会治理重点关注的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生态文明问题不容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首先,从资源消耗的角度看,虽然数字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对物质资源的消耗,但数据中心等设施运行所带来的巨大能源消耗对全球控制碳排放以及气候变化带来了新挑战。其次,电子废弃物的处理问题也是数字生态文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联合国《2020年全球电子废弃物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废弃物总量达到了创纪录的5360万公吨,仅仅五年内就增长了21%。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子废弃物将达到7400万吨,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家庭垃圾。
“IBCDE”体系:一个数字中国建设的可行方案
数字经济分析框架可由“IBCDE”五部分组成,即数字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产业互联网(To B,Business/ Industrial internet)、消费互联网(To C,Consumer internet)、数据要素(Data factor)以及数字技术赋能万千场景(Empowering)。具体而言,该方案的内部逻辑可概括为:以数字基础设施(I)为发展基石,由数据要素(D)为第一要素驱动力量,衍生出消费互联网(C)和产业互联网(B)两大组织生态,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赋能万千场景(E),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数字中国建设的“IBCDE”框架是在安全高效利用数据要素的基础上搭建起“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的生态互补关系,最终赋能万行万业。
基于“IBCDE”框架对数字经济进行解构,有助于厘清数字经济各部分的联系,为数字中国建设“2522”整体框架布局的实施落地提供一种更为模块化、更具操作性的可行方案。其中,数字基础设施(I)和数据要素(D)与数字中国“2522”整体框架布局中的两大基础相对应。而以产业互联网(B)和消费互联网(C)两大新组织形态加速经济循环效率,实现数字技术对万千场景的赋能(E)与数字中国“2522”整体框架布局中的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的框架高度一致。
“I”为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底层支撑,包括“硬、软、云、网、模”五个方面。网络接入是前提,涵盖了家庭、社会所需的宽带连接与目前主要应用于生产领域的5G接入。在连接入网后,数据的存储、流动、运算等则主要依靠云,“万物皆上云”是数字时代的根本特征。云建设的背后是服务器的建设,芯片则是服务器的核心硬件,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与部分工业软件,成为数字基础设施向上支撑的窗口。最后,通用大模型和各类行业专有模型作为AI基础设施为上层应用提供智能基础,为实现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赋能提供强大的算法支撑。
数字基础设施之上是通用平台与专用平台的结构,其中既包括产业互联网平台(B),也包括消费互联网平台(C)。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对应了从供给端到需求端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创造与使用过程。以淘宝、京东、小红书等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发展迅速,极大促进了中国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海尔的卡奥斯COSMOPlat、华为的FusionPlant、百度智能云开物等一大批产业互联网平台则通过物联网以及系统集成,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智能调度,在推动工业生产降本增效、资源优化利用的同时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相较于消费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导致产业链冗长、用户散、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未来,产业互联网将成为推动我国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一种重要组织生态。
如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第一,建设更普惠的数字基础设施。一方面,要推动更普惠的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连通,助力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广泛触达生产、生活的各个地区和领域,推进国内大循环更畅通。以智慧物流为例,我国物流系统的智慧化改造尚未完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等与物流系统、物流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还不完善,对促进物流体系数据要素价值的激活并进一步赋能其他产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要全面推进新模式新业态涌现,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有活力、有后劲的经济需要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随着数字技术在连接、计算、存储等方面能力不断增强,数字经济赋能的场景也不断扩大,将为越来越丰富的生产、生活场景带来效率的提升。
第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韧性提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稳定发展的国内环境和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最重要是实现数字技术的自主可控。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其中,数字基础设施是保障数字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但是在基础软硬件(如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特别是高端芯片(如高算力的GPU)等领域仍存在不足,且许多方面仍受制于美国。我国必须在数字基础设施的硬件、软件、云计算、互联网,以及大语言模型等方面奋起直追,建立第二生态,实现自主可控。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最重要是推动制造业数智化改造升级。要全面推进生产制造、采购销售等环节全流程数智化改造升级,实现降本增效。数字经济往往通过数字平台企业将供应链上的各类市场主体、供需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降低信息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匹配效率。一是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环节的深化应用将进一步推进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二是网络化协同能够汇聚研发智力,实现企业设计模式从线性走向非线性,创新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提升研发设计效率。例如,海尔创建的卡奥斯COSMOPlat引领了世界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通过上云、上平台进行全流程数字化改造,打破企业各部门、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孤岛桎梏。当前,平台已经孕育出15个行业生态,点亮7座灯塔工厂,实现了以数据为新要素、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新动力,全面推进降本增效的目的,提升了产业国际竞争力 。
第三,以政务服务数字化和智慧化为手段推动数字政务建设。政治建设现代化是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价值导向的政治保障,其根本目标是政务透明、效率提升。“IBCDE”框架下的数字中国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要建设并完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形成“通用平台能力”,打通政务数据流通桎梏,提升政务服务流程、结果透明度,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丰富具有“专有能力”的政务服务平台,解决办事慢、办事难、办事繁等问题,实现政务服务的精准指引和精准反馈。近年来,山东省大力建设高标准的数字政府、“无证明之省”,打通各级政务数据,推动各级各类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先后实现全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次办好”,真正做到了数字政务惠及企业和群众 。
第四,以“通用+行业”为组合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挖掘。中华文明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守好、用好、传播好我们自己的文化。以“IBCDE”为系统构建“通用+行业”为组合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赋能传统文化产业数智化转型、打造文化产业新形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文化传播。一方面,要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从线下向线上迁移,以数字阅读、网上博物馆、短视频、长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受众范围,促进文化传播。另一方面,要以元宇宙等技术方向为导向,推动数字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以网络游戏、虚拟主播等形式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输出能力。
第五,以数据要素共享共用推进社会治理精准化智能化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形成公共服务更普惠、社会治理更精准、社会生活更智能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建设的场景差异极大,IBCDE体系建设赋能丰富场景,通过增强数据要素共享性、普惠性来打通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提高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先,要以全面提升全社会互联网接入水平为前提,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化。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据2022年末数据显示,城乡互联网接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社会获得均等公共服务的机会。其次,要以打通底层数据共享为依托,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目前,数字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公共服务各个领域,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数字健康、智慧文旅等都是典型代表,但数据要素的普惠共享约束了降本空间和普惠范围。而就底层数据的联通共享方面,要推动数据的确权、定价、流通、共享等模式形成共识。最后,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应用为基础,打造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推进社会治理更精准、社会生活更智能。精准化社会治理建立在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数据需求与更强算力、更丰富应用场景的基础之上。应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制度法规完善、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以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为突破点,加快全领域人工智能渗透发展。
第六,以数字化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一方面要求以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式进行绿色治理,另一方面要求绿色技术进步、应用进程加快。IBCDE体系能将数字化通用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优化企业流程,促进企业低碳绿色转型。以数字技术进行全环节、全流程深度赋能,实现耗能、排放等数据实时追踪、精准识别,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引,进行耗能、排放智慧治理。目前,智慧治理已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先行先试,并取得显著成效。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9月(下)
作者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 戎 珂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的李婷婷、黄成博士后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