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三亚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发挥营商环境标志性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市比学赶超抓改革、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近日,三亚市发布了营商环境领域标志性成果(第一批)。
案例1:国家税务总局三亚市税务局
便民办税“春风”吹,
打造“绿色办税直通车”便捷服务
为贯彻落实好《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优化自贸港税收营商环境,国家税务总局三亚市税务局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立足实际工作,于今年4月份在迎宾路办税服务厅试点开通“绿色办税直通车”(以下简称直通车),为纳税人办理复杂税费业务、批量税费业务、存在前置要求及其后续业务、委托代征票证结报业务以及特殊纳税人业务等五类事项。进一步提升办税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市场主体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将违章处理和运维业务纳入办税服务厅受理范围。随着“非接触式”办税的推广应用,线下办税服务厅办理的日常涉税业务量逐步减少。为更好的满足纳税人办理疑难杂症的需求,办税厅转变了以往柜台聚焦于业务信息录入的模式,创新性的将违章处理和运维业务补充进办税服务厅受理范围,在培养复合型纳税服务人才的同时为纳税人提供专业、高效、规范的服务。
(二)受理与办理相分离,即时办结与限期办结相结合。“绿色办税直通车”主要受理复杂化、批量化业务,考虑到业务办理时间长等原因,直通车创新业务办理新模式:将受理与办理进行分离,并采取即时办理和限期办理两种办理模式。对可以当场办结的一站式业务、逾期申报违章处理和特殊纳税人的业务采用即时办结的方式;对不能当场办结的复杂、批量等业务采用限期办理模式,通过台账登记受理并承诺办理期限的方式提供服务。
(三)直通车预约办税与柜台业务无缝衔接。直通车业务办理在采用原预约办税方式的基础上,新增了“非正常户解除(违章处理)”预约办税事项,由直通车专属叫号办理。对于复杂、批量的业务由柜台进行筛选分流,通过转办功能转移至直通车直接办理。直通车与柜台无缝衔接,避免纳税人重复排队等待。
二、亮点及成效
(一)业务办理向解决问题转变,推动办税服务厅转型升级。直通车转变了办税厅传统的业务办理模式,致力于高效解决纳税人碰到的疑难问题。截至11月1日直通车累计受理疑难杂症问题31户次,提报运维252户次,发布共性问题处理方案2期,有效解决了纳税人办税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直通车培养税务干部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让税务干部在能够熟练办理业务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功能,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业务办理向解决问题的转变。
(二)有效分流办税服务厅业务,提升办税效率。通过业务分流,直通车大幅减轻传统柜台的办税压力,让柜台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做简单的业务办理,迎宾路办税服务厅传统柜台的业务平均办理时长缩减至2.7分,纳税人平均等候时间缩短到8.8分,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水平。直通车的限期办理模式在登记受理纳税人诉求后,由直通车全程协调跟踪办理反馈,无需纳税人在厅等待,进一步节省了纳税人的时间和精力,缩短办税时长。
(三)提供一站式服务,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缴费负担。直通车简化业务流程,把违章处理和运维业务纳入受理范围的同时把后续业务合并处理,纳税人只需在直通车就可实现办税服务厅的所有业务一站式服务,避免多头跑。截至11月1日直通车办理申报类业务1647笔,代开发票103笔,合并办理违章处理和补申报3820户次,直接减少纳税人跑动次数。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国家税务总局三亚市税务局紧紧围绕《意见》贯彻落实,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线下服务无死角、线上服务不打烊、定制服务广覆盖”的税费服务新体系,实现从无差别服务向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转变的工作要求,持续转变理念,改进办税服务方式。直通车开通后,三亚市吉阳区第一税务分局已初步构建起线上业务集约化、自动化的集中处理,线下业务个性化、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的办税服务新格局,以为纳税人提供非常满意的服务为目标,不断创新便民办税服务举措,更好地发挥和拓展提升税收职能作用。
案例2: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 三亚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创建涉外劳动争议裁审衔接机制,
构筑外籍劳动者一站式多元法律服务新格局
为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的突出改革创新,打造人才聚集高地,营造国际一流的自由贸易港法治环境的工作要求,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三亚中院)与三亚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三亚仲裁院)创新搭建涉外劳动争议裁审衔接机制,为外籍劳动者提供更加多元、便捷的一站式法律服务。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裁审衔接工作机制。为形成体现海南自贸港特点的涉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按照裁、审管辖范围一致的思路,经省人社厅、编制部门等批准,三亚仲裁院成立全国首家涉外仲裁庭,集中管辖三亚、东方、万宁、五指山、陵水、保亭、白沙、乐东等市县的涉外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与三亚中院受理的一审民商事案件管辖范围一致,有效解决八市县仲裁院仲裁尺度不统一、三亚中院与八市县仲裁院对接衔接不畅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三亚中院与三亚仲裁院于2022年11月正式发文,建立起涉外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工作机制,完善规范涉外劳动争议受理、保全、执行等程序衔接,并编印中英文裁审机制各类工作指引,引导外籍劳动者顺利、准确运用裁、审机制解决劳动纠纷。
(二)搭建裁审衔接信息平台。三亚中院与三亚仲裁院联合搭建中英文(含繁体中文)的三亚市(涉外)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平台,融合仲裁办案系统、审判办案系统常用模块,并引入三亚涉外民商事在线解纷平台调解资源,将解纷程序从多部门流转整合到一站式集成。平台提供线上纠纷导入、视频调解、举证质证、文书签署、关键节点短信提醒等功能,当事人可以不限时间、不限空间开展案件的调解、仲裁、诉讼工作,切实感受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信息化成果。
(三)创新裁审衔接工作方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分析劳动争议处理形势,并将联席会议范围扩大至三亚经济圈各市县的裁、审单位,推动三亚经济圈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协同发展。利用裁审衔接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平台自动推送仲裁院“裁”与法院“审”的结果比对,并进行大数据分析,有助于统一裁审尺度,共同研判新业态案件的共性和特性问题。建立联合调处制度,对涉群体性、涉外等重大、疑难的劳动纠纷,仲裁院、法院开展联合调解、共同进行风险评估,将纠纷平稳化解在仲裁阶段,“仲裁院+法院”的常态化联动、一体调解,实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审判”三种解纷模式的一体化运行。纠纷处理国际化,三亚中院在全省率先选聘1名外籍调解员、3名港澳台籍人民陪审员,帮助外籍、港澳台劳动者理解我国法律,提高纠纷调解成功率。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围绕金融、航运、旅游等跨境行业,聘请9名高校教师、资深律师组建一支熟悉国际审判规则、精通劳动法律体系的专家咨询团队,实现纠纷处理高智化。
二、亮点与成效
(一)劳动争议纠纷办理实效显著提高。自涉外劳动争议裁审衔接机制探索实践,并推广至普通劳动争议案件裁审衔接以来,劳动争议纠纷办理呈现出调解率越来越高、裁审一致率越来越高、服判息诉率越来越高的良好态势。2023年,三亚仲裁院裁结涉外仲裁46件,涉及来自英国、美国、摩洛哥、南非等世界各国的外籍劳动者,其中调解结案12件,调解率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在新加坡籍劳动者丽贝卡与某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仲裁时,因丽贝卡签证即将期满,需要快速就纠纷作出处理,三亚中院靠前与仲裁院共同做调解工作,双方达成和解,案件得到快速处理。三亚中院审结不服仲裁裁决的涉外劳动争议案件14件,其中判决结案9件,4件案件判决结果与仲裁结果一致,裁审一致率44.44%,同比提高近5个百分点。在非涉外的普通劳动争议案件中,经法院与仲裁院一体调解,仲裁阶段调解率63.9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诉讼阶段调解率49%,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裁审一致率72%,同比分别提升9个百分点。
(二)外籍劳动者信任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将外籍调解员、港澳台籍人民陪审员引入到涉外劳动纠纷办理中,不仅客观上降低外籍劳动者聘请翻译的成本,而且也有助于从心理上提高外籍劳动者对中国司法的信任感和满意度,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提高涉外司法国际公信力。比如,外籍调解员前置协助三亚仲裁院调解3件涉外劳动争议,其中2件调解成功;三亚中院在审理澳大利亚籍劳动者Peter与海南某度假投资有限公司劳动争议一案中,双方对福利费用分歧较大,外籍调解员与法官共同从中外职场习惯、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调解,最终促成了双方握手言和。外籍劳动者对外籍调解员参与纠纷处理纷纷表示肯定。在诉讼阶段,在外籍调解员协助法官调解涉外劳动争议案件6件,5件成功调解结案,调解成功率83.33%,显著提升。
(三)劳动争议裁审衔接机制得到广泛关注。裁审衔接机制是从小切口入手的对涉外劳动争议纠纷办理大格局的创新探索。三亚中院与三亚仲裁院公正高效办案、便利贴心服务,得到新华社、法制日报等国家级媒体的刊发评论,新华社海外版的相关新闻稿件在境外亦引起关注,在国际上传递了三亚法治之声,对三亚创建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外商投资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都有极大助益。
案例3:三亚市营商环境建设局
创新“三亚营商直通车”服务体系,
拓展助企发展全新路径
为加强政企有效沟通,及时回应市场主体所需所盼,市营商环境建设局通过建立“问题诉求直通车”“政务服务直通车”“惠企政策直通车”等“三亚营商直通车”服务体系,切实践行“企业有事吹哨,政府立即报到”服务理念,全力打造能办事、好办事、办成事的“便利三亚”,助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一、首创“问题诉求直通车”,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涉企服务模式
一是创新开设优化营商环境“书记信箱”。面向社会广泛受理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项目建设、融资、生产经营等方面遇到的“故意刁难”“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等问题投诉,建立市领导包案机制,并由市、区“一把手”定期调度研究,高位推动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已为海口鸿尔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海南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等15家诉求企业解决问题,兑现政府拖欠账款1900余万元,推动省重点项目紫金三亚黄金产业园项目竣工验收问题,营商环境问题诉求办结率持续攀升。
二是在全国首创“政企约见平台”。以“点单式”政企约见新模式,践行“企业点名,有约必见”。市场主体可通过微信搜索“三亚政企约见平台”选择约见单位及时间,39家上线单位、共299个负责办理涉企业务的科室(区级部门)承诺,“科级及以下干部48小时内安排会见,处级干部72小时内安排会见”。平台上线以来,市场主体已顺利约见吉阳区、市营商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市国资委等16家单位,反映问题、咨询政策涉及工程建设、行政审批、资质办理、纠纷解决等多领域。
二、开通“政务服务直通车”,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升级转变。
一是在全省首创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政务服务直通车”。市营商局通过多渠道梳理利企便民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联合住建、人社、卫健、公交集团、农商银行等单位,将“政务服务直通车”开往建设项目、社区、村居、学校等地点,为企业群众送服务上门。目前,直通车已发车14次,前往育才大社区、梅东村、三亚学院、“公园里”安居房项目等19个村居、学校、项目现场开展服务,实现群众不出村即可办理社保卡更换、公交卡、老年优待证,师生不出校园即可人才、就业政策,企业在项目验收前期就接收全流程政策辅导,有效减少企业群众办事的往返奔波。
二是上线智慧城市“一件事”服务平台。从企业和群众高频办理政务服务事项需求出发,梳理上线“我要开海鲜排挡”“我要开婚纱摄影店”等15个一件事主题,实现“一张表单、一次提交、统一受理、同步评审、同步审批、统一反馈”,同时平台提供集成化、个性化、自主化企业开办服务,企业群众可自主选择申办事项和顺序,并通过多种数据交换模式对接公安、税务、银行、人社等业务系统,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腿”次数,推动一件事“一网通办”。
三、开通“惠企政策直通车”,推动政策“阳光兑现,应享尽享”
一是推动惠企政策“一网兑现”。建设全省首个市级惠企政策兑现综合服务平台,并与“海易兑”深度融合,实现惠企政策服务“一门进入、一站通查、一网通办”,为企业提供像网购一样便捷的惠企财政资金兑现服务。截至目前,“海易兑”三亚平台累计上线惠企政策申报事项97项,已收录132个市级惠企政策,实现资金兑付超1.2亿元,各项指标位全省前列,助力企业相关政策“应享尽享”。
二是完善线下惠企政策服务机制。通过设立惠企政策服务窗口、举办民营企业政策沙龙、政务服务现场观摩、惠企政策解读等系列活动,将政策进行条目化解构,组织市金融局、市税务局、市投促局、重点园区等单位开展多场惠企政策解读,现场演示海易办、e登记、土地超市、海易融等企业常用平台的操作流程,实现政策“一看就懂”、服务平台“一看就会”,帮助更多民营企业用足用活用好自贸港政策。
四、打造“行政审批直通车”,建立审管衔接长效机制
一是推动市级“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落地。推动印发《三亚市推进市级“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实施方案》,第一批划转246项审批事项,并报省级备案、向社会公告。同时,市营商局对第一批划转事项行政审批流程图进行优化调整,约75%的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给科长一级,大幅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全力保障和服务重大项目推进。
二是完善审管衔接机制。市营商局与涉及第一批事项划转的15个部门分别签订《审管衔接备忘录》,构建信用约束体系,防止审批与监管脱节,全方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完成《三亚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实施办法》初稿制定工作,持续健全“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政策体系。
案例4:三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创办“三亚人才招聘夜市”,
因地制宜促进招聘就业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三亚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就业优先、人才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帮助用人单位和有求职需求的各类群体搭建供需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夜间经济”与“人才经济”相结合,创新举办“三亚人才招聘夜市”系列活动,利用晚上休闲时间搭建人才招引平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择业。
一、主要做法及亮点
(一)因地制宜,纳凉纳贤。为避开白天炎热时段的户外出行,充分利用广大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夜晚休闲时间,三亚市人社局充分利用中国海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三亚分园资源优势,将“夜市”与“招聘会”创新融合,吸引广大市民群众前往求职招聘。并与每周定期举办的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互为补充,构建时空互补的新模式,为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创造更加便民的就业服务环境。
(二)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为打破求职招聘过程中的时间、物理空间的限制,三亚市人社局积极创新活动开展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开设抖音平台直播带岗专场,线上解读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
(三)打造引才“风景线”。为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利用市区鹿回头广场优美的环境,三亚市人社局在室外搭建人才招聘“夜市”,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交通便捷、环境宜人的就业服务环境。
(四)建立严格审查机制。为规范参会企业资质,避免“鱼龙混杂”,三亚市人社局建立“黑白名单”企业评价体系,对于首次参加“三亚人才招聘夜市”系列活动的企业进行备案登记,同时核查参会企业的资质、岗位信息真实性、参会的出勤率等,为求职者提供更加安心的就业服务环境。
(五)提供专项客服服务。为提高参会人员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三亚市人社局针对用人单位提供保姆式“拎包入会”服务,统一免费安排活动展位、注意事项通知、招聘海报制作和招聘物料袋等;针对求职者提供专项客服服务,在抖音评论区、账号后台或粉丝群进行实时解答和咨询分享,帮助求职者与用工单位搭建沟通桥梁,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更加贴心的公共就业服务。
二、取得成效
(一)“高频次”招聘活动,促进人岗精准对接。截至2023年10月,三亚市人社局现已举办110余场“三亚人才招聘夜市”,涵盖国企专场、民营企业专场、高校毕业生专场、现代服务业专场等,其中线下专场招聘会27期,累计到场求职人员3万余人次;线上带岗直播84期,提供岗位4.7万个,服务用人单位1900余家次,直播间累计观看近150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三亚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二)积极打造人才高地,取得标志成果。“三亚人才招聘夜市”成为了我市独具特色的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在2022年全国第二届公共就业服务业务项目竞赛中,荣获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三等奖。《中国劳动保障报》、《人力资源服务》等主流宣传媒体对我市“人才招聘夜市”新模式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别在2022年、2023年承办了人社部、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主办的“国聘行动”及“自贸港专场”招聘活动,通过“央视频”等央视网络平台直播宣讲推介我市优质人才招聘岗位,网络直播时长达2个半小时,共计吸引1100多万网民在线观看,CCTV2“第一时间”栏目对直播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案例5:三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三亚市政务服务中心
推行“水电气网联动报装”创新,
打造市政服务便企“快车道”
依托海南省政务服务网企业水电气网联动报装平台,建立水电气网线上线下联办服务机制,打通线上线下联合报装申请渠道,优化办理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进一步实现水电气网联动报装便利度,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主要做法
(一)一窗受理。市政务中心建设项目综合窗口为线下申请水电气网联动报装的窗口。窗口人员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将办件信息推送至水电气网服务公司。
(二)材料共享。明确办事标准,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实现提交一套材料同时办理水电气网报装业务。对于可在线获取的证照材料一律线上获取,不得要求申请人再提供纸质材料。
(三)协同办理。供水、供电、供气、供网企业通过海南省政务信息服务平台获取报装信息,线上审核材料,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严格按照承诺时限和需求办结业务。对涉及外线工程的,由住建部门牵头联合踏勘、联合审批。
二、亮点及成效
(一)实现“靠前服务、一表申请、联合踏勘、并联办理、协同接入”的工作模式,切实解决群众水电气报装过程中环节过多以及流程繁琐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效提高我市公用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实现水电气报装“即时办、快速办”。及时推送企业信息至水电气网专营公司,实现申报推送“即时办”;与各区政府、公安部门及水电气网服务公司现场沟通,协助水电气网服务公司解决联合踏勘、申报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审批“快速办”。
(三)制定了《三亚市水电气网联动报装宣传册》,充分利用线下办事窗口,线上微信公众号、报纸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明确企业用户(非居民用户)办理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水电气网联动报装,只需一次申请,无须跑腿,无需提供任何资料,全程由水电气网服务公司帮办代办,即可获得水电气网多项公用事业接入服务。
(四)设置了市政务服务中心、水电气网营业厅等12个网点,为企业线下申请报装提供方便;企业线上也可通过海南省政务服务网三亚市水电气网联动报装服务平台进行网上申报。
(五)截止目前,我市推送水电气网联动报装18件,涉及外线工程审批联合踏勘3件(迎宾路中段学校项目、凤凰国际机场仓储中心项目、凤凰水城项目),水电气网联动报装机制运行流畅,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得到很大提高。
案例6: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三亚市12345热线办 三亚市科技投资集团
创新实施“先行赔付”机制,
打造“三亚放心游”新名片
为进一步推动三亚市旅游文化行业信用消费环境建设,保障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三亚市旅文局联合三亚市科技投资集团在“三亚放心游”平台创新推出三亚市星级商家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机制(简称“先行赔付”机制),向广大消费者表明三亚旅文行业坚持游客至上、品质至上、铁腕之旅的发展理念;通过引导行业、市场主体向消费做出“先行赔付”承诺,构建线上+线下的“1+N”先行赔付场景,强化信用监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打造放心、安心、高品质旅游消费环境,擦亮“三亚放心游,放心游三亚”金字招牌。
一、主要做法
(一)打造线上投诉理赔系统。联合12345政务热线在“三亚放心游平台”上打造12345投诉理赔系统,由12345政务热线安排专业涉旅客诉人员负责“三亚放心游”平台“先行赔付”服务工单受理及先行赔付判定工作,提升“先行赔付”处置专业化水平。
(二)提高投诉理赔案件处理效率。发挥12345政务热线直通联办机制作用,将前端受理、先行赔付、执法办结等环节进行高效衔接,对“先行赔付”涉旅纠纷专项跟踪,确保接线通畅、取证及时。对证据链真实充分、索赔法律依据明确,三亚放心游平台在30分钟内进行先行赔付。非重大涉旅投诉1天内办结,缩短资金冻结时间。
(三)设立千万“先行赔付”资金池。政府设立1000万元星级商家旅游消费先行赔付资金池,为游客多场景消费需求提供投诉处理保障。先行赔付资金为冻结资金,不可进行支付或提现,在完成先行赔付后,“三亚放心游”平台将投诉情况转至12345热线,移交有关执法部门办理,并作为重点督办事件。如执法部门认定为商户责任,则解除先行赔付资金冻结状态,游客可自行提取使用;如执法部门认定非商户责任,先行赔付资金自行回笼至先行赔付“资金池”。
(四)探索建立小额赔付机制。在实施《三亚市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工作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创新实施小额赔付机制,消费提交证据清晰(实名投诉,有付款凭证),且金额小于1000元的工单,实施快速实施先行赔付,进一步提升先行赔付处置质量及效率。
(五)构建“1+N”诚信商圈联动体系。“1”是指“三亚放心游”先行赔付平台,“N”指涉旅诚信商圈。诚信商圈要求各商圈管理方落实线下先行赔付机制,产生游客投诉时,商圈管理方先出面调解,履行先行赔付,第一时间处置,举一反三,加快问题整改,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重点商圈,行业协会加入12345直通联办管理单位,重大节假日派驻人员到12345联合受理投诉,快速处理问题。
(六)强化宣传推广力度。在机场、高铁站、小区闸口、涉旅企业、商超等场所大量投放宣传物料,组织媒体持续报道,详细介绍先行赔付使用流程,并在落地短信中增加三亚放心游平台链接,引导消费者正确合理使用先行赔付服务,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向市场主体宣传先行赔付对于减少旅游纠纷、降低舆情投诉、维护自身形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消费者正确应用的良好氛围。
二、亮点及成效
(一)有利于减少三亚旅游环境负面舆情。通过三亚放心游“先行赔付”机制使得投诉处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将前端受理、先行赔付、执法办结等环节进行高效衔接,将原来需要3-7天时间完成的旅游投诉处理,提升至3分钟内受理,30分钟内完成“先行赔付”预处置,为游客吃下“定心丸”,非重大涉旅投诉1天内办结,有效提升了服务体验。在三亚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配合下,“三亚放心游”先行赔付服务成为调解旅游消费纠纷的重要途径,有效保障了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处理旅游消费纠纷争取了时间,最大程度避免产生负面舆情。
(二)有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诚信经营意识。先行赔付机制从4月底推出到11月8日,平台保障商户达10万家,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涉旅消费全场景,执行“先行赔付”正成为三亚大多数涉旅主体的共识。随着平台宣传推广,知名度不断提升,在线受理频次也在不断提升,有效维护了三亚旅游形象,社会反响热烈、认可度持续增长。
案例7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三亚市财政局
持续发力探索异地评标创新,
助力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优化
为推动优质专家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评标质量和效率,依托全省统一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三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市交易中心”)探索与省内外除广州及省交易平台外的其他平台合作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工作,今年实现与儋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合作开展远程异地评标。
一、主要做法
(一)持续在深化远程异地评标平台资源方面发力。市交易中心不断打通远程异地评标“边界”,进一步扩大异地评标合作范围,在与广州及省交易平台合作的基础上,积极与浙江省、北京、西安、宁波、杭州、成都、儋州市等省内外多个城市探索合作开展远程异地评标。
(二)稳步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自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工作以来,市交易中心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提前对接、组织、协调,为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撑。2023年7月20日,市交易中心与儋州市开展首例远程异地评标活动。本次与儋州市交易中心开展合作,双方运用信息化手段,评审专家通过远程评标系统实时共享主、副会场数据,通过网络互联,在线视频交流、同步评审、同步线上打分、同步确认评标结果,实现双方专家的线上评标“零距离”。
二、亮点及成效
(一)做好常规工作,拓宽市级“朋友”。目前,市交易中心远程异地评标模式涵盖了房建与市政工程施工、交通工程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等项目。本年度截止2023年9月30日,市交易中心共开展远程异地评标活动34宗。与儋州市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合作,是两地除与省交易平台合作外省内首例与市级单位开展的远程异地评标活动。
(二)实现专家资源共享,提高评标质效。远程异地评标实现了跨区域专家资源共享、突破了评标专家抽取的地域限制,有效解决本地评审专家“圈子化”、地区性评审专家类型和数量不足等难题,进一步避免了本地专家“熟面孔”“感情分”等问题,提升了评标活动的公平、公正性。
(三)全过程留痕,评标过程可追溯。采用环境监控、电子签章和音视频对讲等技术手段,实现评标结果全程可追踪、可溯源,所有监控视频刻录光盘存档,让评标过程有迹可循、调阅查询。
(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节约交易成本。有效避免评标专家两地长途奔波,极大的节省专家评审所需的交通时间,节约了各方交易成本,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领域营商环境。
案例8三亚市投资促进局
多措并举锻造招商“尖兵”,
提升服务助力企业落地
为贯彻落实《三亚市投资促进“六大行动”工作方案》要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市投资促进局通过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为企业配备专业秘书、收集全市楼宇信息等方式,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持续营造招商引资“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形成投资促进“你追我赶”良好态势,助力企业发展,提升营商环境满意度,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助力三亚当好转型发展示范,打造国际旅游胜地、自由贸易港科创高地。
一、主要做法
(一)培训方式多样化,打造“人人都是招商员”
1.以赛代培,展现招商风采。举办三亚市首届“520杯”招商推介风采秀活动,比赛设有中文组、英文组,通过培训、初赛、决赛三个环节,在初赛环节竞选出各组的五强选手,在决赛中竞选各组的冠亚季军。其中,决赛环节特别设置了自选主题推介和即兴推介环节,各组参赛选手围绕园区、辖区、行业自选招商主题进行推介;选手随机抽选题目,围绕海南自贸港“双15%”税收优惠政策、三亚城市更新、琼港经济合作示范区、总部经济等内容作产业、政策、项目推介,搭建展示舞台,以赛代培、以赛促招,激励招商人员“讲好三亚故事”,展现三亚“招商铁军”风采。
2.经验分享,比拼招商“赛马”。今年5月、9月分别举办了投资促进“六大行动”一季度、半年度点评会,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等35家单位主要领导、业务分管领导以及各科室负责人和招商工作一线人员等,累计300余人参加,会上通报了2023年“六大行动”各单位招商引资工作完成情况,先进单位分享践行“六大行动”工作经验,讲经验、讲做法、讲心得,以经验分享促交流。不断提高招商队伍的能力和素质,真正打造一支具有真本领的招商引资队伍。
3.学习不止,提升招商技能。市投资促进局先后在全市和全局范围内开展“每日晨学计划”“招商夜校”“产业知识主题培训周”“招商引资夜校讲堂”“六大行动专题培训”“招商大讲堂”“博学研考”等培训活动,从省外邀请浦东新区商务委员会原副主任孙永强同志、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研究院院长王三宁同志、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卫东同志等自贸试验区、先进城市的招商导师授课,围绕招商思维培养、项目挖掘、项目渠道建设、产业链招引、资本招商、企业服务等方面作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市招商人的政策解读能力、招商谈判能力、项目研究能力、产业分析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等五大招商能力。累计举办培训活动661次,累计参学13826人次,组织随堂考试6020次,真正做到招商不停,学习不止。
(二)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设立企业服务秘书,打通企业沟通桥梁。今年以来,市投资促进局不断健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创新沟通方式,举办多场座谈会、见面会、视频会、闭门会,进一步拉近与企业的距离。根据央企国企、三类“500强企业”、外商企业等重点企业落地展业的业务特点,市投资促进局联合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中央商务区管理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发展局及市属国有企业等单位,设立企业服务秘书,实行“一企一人一卡”等服务措施,为企业提供专属、精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秉持“企业吹哨、服务报到”的理念,及时协助解决企业展业经营的各类事项,激发市场活力,打通与企业沟通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三)迈出助企“落地第一步”
1.共享办公空间,助力企业落地展业。2023年,市投资促进局创建“520共享办公空间”,为意向落地的企业团队提供孵化服务,免费入驻办公一年,并提供商事注册、工位办公、财税服务、银行开户、人事代理、法务服务等;此外,与琼港经济合作三亚示范区(投资促进中心)形成联动互享,意向落地三亚的港资企业或内外资企业,根据业务需要,也可入驻琼港经济合作三亚示范区(投资促进中心),享受同等服务。
2.推送楼宇信息,助力高质量企业落地运营。市投资促进局创建了招商楼宇资源库,收录了跨境电商产业园、中粮大悦城、太平金融港、五矿国际广场、保利国际广场等楼宇项目43个,招商总面积46万㎡,其中商业写字办公楼项目27个,商铺项目14个,厂房2个。根据企业的展业需求精准推送楼宇信息,助力高质量企业落地运营。同时,市投资促进局官网“招商楼宇信息”专栏发布招商楼宇的位置、租金、商业配套、生活配套等信息,供客商实时查询。
二、亮点及成效
(一)精心谋划,提升投资促进“软实力”。创新开展的点评会活动,让各单位充分认清当前招商的形势,各项指标落实与全年任务指标的差距,通过先进单位的经验分享,形成“树典型、学先进、当模范”的良好招商氛围,推动各部门紧盯指标缺口,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督促相关单位深入研究政策、研究产业、研究项目,积极引新资源、签新项目、有新收获,为实现全年目标赢得主动权,跑出招商“加速度”。
(二)设立企业秘书,提升企业沟通“高效率”。今年以来设立重点“企业秘书”近50人,为企业提供商事注册、人才认定、总部企业辅导、购房购车咨询、财税服务等超百次。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周红波书记亲自挂帅,作为重点企业秘书团团长,现场为企业解读政策、介绍产业布局。“企业秘书”加深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根据企业发展诉求,高效、精准寻找对应的职能部门,降低企业对外沟通的时间成本,高效推动堵点、难点问题解决,高质量维系政企关系,营造“我为企业跑”的良好营商环境氛围。
(三)搭建“大舞台”,锻造招商铁军“高素质”。全市已组建“招商铁军”400余人,其中各部门招商分管领导30人,招商专员96人。通过以赛代培、点评和共享招商经验,建立招商经验分享常态化机制,增强全员招商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通过招商培训,提升全员招商本领,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更大突破,对标“诸葛亮的脑袋、阿庆嫂的身段、婆婆的嘴、快递员的腿、服务员的态度、精算师的标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杂技演员的能耐、消防员的果敢、愚公移山的执着”招商人员能力画像,打造一只懂政策、会谈判,“百问不倒”的招商铁军,站在投资促进“大舞台”上,讲好招商故事,唱响招商合唱,展示三亚开放合作的城市形象,助力三亚经济高质量发展。
案例9三亚供电局 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立三亚供电可靠管理体系,
大幅减少客户平均停电时间
一、主要做法
三亚供电局和市电力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供电可靠性提升工作,加大人财物各类关键资料倾斜,组建及发挥供电可靠性提升专班和亮剑突击队作用,推动全员全业务向供电可靠性聚拢,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建立健全具有三亚特色的供电可靠性管理体系。
(一)坚持系统思维,着力构建具有三亚特色的供电可靠性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一本三基四梁八柱”管理机制。一本指管理机制建立的背景;三基指管理机制从央企担当、指标支撑、创新创效等三个定位考虑;四梁指管理机制的四个总体要求,即党建引领、机制固化、措施落地、以人为本;八柱指管理机制的八项具体举措,即党建责任引领、保障机制立矩、区位经验先行、专项突破创效、1+N方案抓实、管理体系创新、技能提升固基、管理理念转型。二是健全供电可靠性管理体系。牢守全局“一盘棋”意识,统筹调配各类关键资源,结合“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要求,构建涵括管理机制、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停电管理、运行维护、客户服务、本质安全、检测管控等八大内容的具有三亚特色的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体系。
(二)对标自贸港高标准,加快打造本质可靠型网架
一是突出抓好关键项目投产落地。以投产作为项目关键节点优化管控机制,全力推动4个解决不满足主变“N-1”、11个解决超长超多线路、11个解决不可完全转供的网架优化项目投产落地,完成302台配网自动化开关调试并网、同比增长168%,2022年主变“N-1”通过率提升至73.22%、10kV可转供电率提升至92%、配网自动化有效覆盖率提升至85.36%。二是超常规提升育才片区供电可靠性。针对三亚市电力基础设施最薄弱的育才片区,督促三亚供电局组建专项攻坚小组,采用“转电+发电”不停电作业方式对35kV育才站及保隆育线实施综合改造,全力推动35个可靠性提升项目按时保质保量投产,实现育才片区配网自动化有效覆盖率达100%,客户平均停电时间比降幅87.68%,提升效果显著,形成了“育才经验”。
(三)多措并举,全面实现计划趋“零”停电
三亚供电局依托“百千人才去基层到西部”挂职锻炼平台,积极引进并固化“停电是资源”“熔断机制”“六问一审”“能带不停”“能环必零”等先进管理理念,组建及发挥供电可靠性专班作用,建立健全“年统筹、月计划、周管控、日落实”管控机制,全面提级三亚供电局分管负责人亲自审查影响用户的计划停电需求,加大现场勘察力度,通过转供电、带电作业、发电、错峰用电等措施,最大程度优化停电方案,切实做到计划停电“零”感知。
(四)强化源头治理,狠抓“四个大幅减少”专项行动
一是大幅减少配网故障跳闸次数。持续发挥攻坚克难精神,突出抓好“7个1”专项整治,推动“一线一策”、差异化运维刚性执行落地,提升配网设备健康水平。二是大幅减少故障停电持续时间。刚性执行“二分法”快速复电机制,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开关、故障指示器、接地故障查找仪等新技术新装备作用,全面完成25处10kV发电车快速接口改造,提升故障应急发电能力,强化等同管理,打造生产承包商驻地新模式,优化班组驻点配置,提高抢修复电效率。三是大幅减少低压故障停电抢修数量。层层压实责任,突出抓好低压运维质量提升,动态梳理问题台区、线路、表计,分田到户快速消除缺陷。四是大幅减少社会人员触电事件。加强政企联动,全力推进涉电公共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成10kV线路裸导改绝缘1.6公里,清理槟榔树632棵,消除安全隐患36项。
二、亮点及成效
(一)客户平均停电时间大幅减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客户平均停电时间是优化营商环境、融入和服务自贸港建设的最核心、最关键指标。坚持提升供电可靠性为总抓手,发挥价值党建引领作用,综合运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论,突出抓好责任传递、抓好措施闭环、抓好实施成效,实现了网架更加可靠、计划趋“零”停电、故障停电大幅减少、“能做会管”团队不断壮大等多项目标,全面支撑供电可靠性高质量发展,为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重大贡献。2023年三亚供电局同属地政府相关部门深度融合、相互配合,创新性的开展趋“零”停电施工,累计开展不停电作业1350次,其中带电作业1450次,发电320次。实现了中压客户平均停电时间0.61小时/户、同比降幅34.41%助力一流电力营商环境,高质量服务和融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二)大幅压降了供电可靠性的四个关键指标。配网故障跳闸次数、故障停电持续时间、低压故障停电抢修数量和社会人员触电事件这四个关键指标不但关乎着供电可靠性,还充分反映了供电局的配电网管理水平。2023年,三亚市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铁腕举措,实现了以上四个指标的大幅减少。其中,配网跳闸次数同比降幅21.05%,“跳闸和减供前20%”线路整治成效分别同比降幅27.12%、32.16%;故障停电持续时间同比下降21.24%;低压故障停电抢修数量同比下降65.02%;全年未发生有责任的社会人员触电事件。
案例10三亚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深化“互联网+供水服务”,
以数字赋能实现“智”水有方
为进一步优化供水营商环境,提高用水接入服务效率,减少企业跑动次数,三亚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亚环投集团”)持续深化“互联网+供水服务”改革,在原有“两先行 四个零”优化供水营商环境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形成“线上申报+线上审批+线上签订电子合同”的“全流程线上办”模式、“102”报装模式;并先后推出“三亚市崖州区阶段性降低用水成本”及“欠费不停供”政策,降低用户用水成本,持续优化三亚市供水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提升效率,全流程线上办。
1.线上申报。开通了包含海南省政务服务网、海易办、三亚环投集团官网、“三亚环投集团”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线上报装渠道,将传统的用户到营业厅现场报装改为线上报装,全天候、24小时可报,不受天气、营业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在申报阶段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线上审批。三亚环投集团开发了“立户报装”系统,线上流转内部报装工单,极大地缩短了工单在供水企业内部的流转时间。
3.线上签订电子合同。签订《供用水合同》作为用水接入的最后一个步骤,以往用户需到供水公司营业厅现场才能签订。为打通这一堵点,三亚环投集团在全省同行业内率先上线电子合同系统,支持供水合同“线上签”。用户无需亲自跑到营业厅,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即可轻松完成供水合同的签订。
(二)服务前置,推出“102”报装模式。
三亚环投集团2022年底启动自建报装系统与省工改系统对接项目,于2023年初调试完成并正式上线。在办理建设项目工程规划许可阶段,供水企业通过工改系统获取项目信息,实现项目落地“早知道”,从而主动对接项目方,提前服务,在项目开工前完成用水接入服务。
(三)共同谋划,建立行业复工复产保障机制。
三亚环投集团与三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亚市水务局、三亚市财政局共同谋划,出台了《关于落实对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的用户阶段性补贴水费的实施细则》,推出“阶段性降低用水成本”“欠费不停供”政策,对非居民及特业用水户给予阶段性水费财政补贴(2022年度10-12月应缴水费的10%,每户累计不超1万元),并免审即享;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22年6至12月产生的“三费”(水费、污水处理费、垃圾费)实行缓缴,缓缴期间“欠费不停供”,并免收违约金。
二、亮点及成效
(一)办理方式“质变”,用户“零跑动”。
“线上申报+线上审批+线上签订合同”的全流程线上办模式使得用水报装由线下转为全程线上进行,实现了由“用户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解决用水报装“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真正实现了用水报装“零跑动”。相较于之前的纸质合同,电子合同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签署,签订方式方便、快捷,还能一键下载保存,具有节能环保又易于管理的特点。
(二)省内“领跑”,为其他市县提供经验。
作为试点城市,三亚“102”报装模式的成功推行,打破过去“项目等水用”的僵局,形成了“未开工,先通水”的新局面,为全省其他市县在探索用水报装提前服务上提供可借鉴经验。
(三)助力复工复产复市,提升企业满意度。
“阶段性降低用水成本”、“欠费不停供”两项政策推出后,全市共减免水费320万元,缓缴水费190万元,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受到海昌梦幻不夜城、南山旅游景区等多家重点企业的高度赞扬,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成功入选全省水务行业优秀典型案例。
2022年10月,《三亚阶段性降低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成本》案例成功入选《海南水务工作简报》第9期(总第31期),成为全省水务行业营商环境领域公开推介的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有序复工复产的优秀典型案例。
案例11: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
创新打造企业筹建“无费区”,
持续推进企业开办“零成本”
为推进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筹建“零成本”目标,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化供给侧改革,在企业投资建设涉费方面率先“亮剑”,构建“政府买单+帮办代办+全程追踪”的服务模式,全流程跟踪企业投资建设进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政府买单降低企业经营费用、节约企业时间成本,为企业投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了园区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推出“创业逐梦盒”大礼包。一次性免费为新注册企业发放所需材料,盒中放有工商营业执照、五枚企业印章、园区服务手册、政策兑现服务手册等新设立企业所需材料和投资指南,平均每家企业节约3天刻章时间和900元刻章成本,打造企业登记注册“一站式”“零成本”和“少跑动”新体验,大幅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度。
(二)土地供应实行“用地清单制”。园区已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雷击风险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节能评价、水土保持评估、水资源论证、节水评价、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10个区域评估事项,并汇总形成用地清单,在土地供应时免费交付用地单位,由园区内建设单位自主决定是否参照指引应用园区相关区域评估成果,原则上企业部分项目涉及上述专项报告可不再进行单项评估评审。
(三)推行企业筹建免费服务。一是推出免费规划公示牌服务,社会投资工业项目及科研类项目规划方案提交后,半天即可免费安装完成规划公示牌,免去企业需自行负责制定规划公示牌流程。二是推出免费联合测绘服务,园区根据项目进度分阶段、分时段将测绘成果提供给企业以及审批人员,企业无需“出钱出力”,做到“一次申请、联合测绘、成果共享”解决企业对接审批人员过程中由于不熟悉成果标准导致审批效率较低问题。三是打造企业筹建免费技术咨询服务区,提供24小时规划、环评、档案、节能、工程造价等6项专业技术咨询免费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筹建过程涉及各种专业技术的“疑难杂症”问题。园区提供的一系列企业筹建免费服务举措,企业单个项目筹建时间节约至少5个工作日和6万余元资金成本。
二、亮点及成效
(一)“拎盒入驻”成效明显,开办速度持续优化。“创业逐梦盒”以更少的成本、更短的时间,使企业快速在园区开办经营,开启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截至目前,已免费提供印章9465枚,安排EMS寄递服务458次,发放“创业逐梦盒”438份,为1893家新设立企业累计节约成本172.5万元,有效提升了园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二)区域评估广泛应用,建设项目加速落地。区域评估成果有效节约企业投资资金成本与办事时间,通过合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科学提升建设项目落地速度,推进企业筹建“零成本”目标加快实现。截至目前,区域评估运用项目99宗,运用区域评估成果727次,节约企业筹建项目办事时间45个工作日和近百万资金成本。
(三)免费服务助力筹建,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免费规划公示牌和测绘服务持续为企业筹建“减负瘦身”,累计节约企业项目筹建资金6万余元,免费技术咨询为企业精准施策、量身服务,有效赋能园区打造南繁深海科创标杆。截至目前,园区已免费提供10个规划公示牌,免费为3个项目提供测绘服务,为项目方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百余次。
下一步,崖州湾科技城将聚焦企业筹建过程中存在堵点、痛点,持续扩大“无费区”服务清单,不断优化企业投资环境,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
案例12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
开展大主题式场景“五证合一”,
助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加速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决策部署,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在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开展“多证合一”“多审合一”等改革举措,持续深化拓展主题式场景审批应用,推出工程建设项目大主题式场景“五证合一”审批。
一、主要做法
(一)深化拓展创新成果,蹄疾步稳推进大主题式场景“五证合一”审批。经查阅大量资料、多次调研走访先进地区、多次内部会议阅研,参考其他省份经验做法,在原有的制定“套餐式”审批组合搭配的基础上,围绕园区企业办事需求和办事结果为目标,打通部门审批壁垒,开展业务流程再造,从建设单位视角“一件事”出发,整合中间事项环节,重构操作流程,进一步扩大“主题式场景审批”综合成效,深入推进“多证合一”审批事项改革。
(二)合理划分审批阶段,开拓创新合并各个阶段审批事项。按照业务办理需求,将工程建设领域全生命周期(立项用地阶段、规划许可阶段、施工许可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多个“单项事”合理归集为“立项1件事”“规划1件事”“施工1件事”“竣工1件事”,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效率。
(三)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强化保障推动审批制度改革落地生效。同步制定三亚中央商务区推进“主题式”场景审批改革(第2批)办理事项清单和标准化办事指南,为园区企业申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办理体验。
二、亮点及成效
(一)小切口推动多个事项大合并。合并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环节,将互为前置条件的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一替五证”核发,即:土地征拆通知替代用地批准手续,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特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次性同步核发。近期,为园区项目三亚河口通道项目核发“五证合一”大主题式场景审批综合许可证,标志着园区多证合一审批制度改革从小主题式向大主题式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小步。
(二)小创新优化流程再造大变样。重塑优化审批流程,形成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作模式,实现项目从立项用地阶段到工程施工许可阶段“多证齐发”,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按下“快进键”。目前已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8个事项合并为“立项一件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7个事项合并为“规划一件事”、特殊消防设计审查等3个事项合并为“施工一件事”、规划核实意见书等6个事项合并为“验收一件事”。
(三)小改革引来办事企业大拇指。随着极简审批改革的深入,各类审批效率越来越高,不少办事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逐步上升,该“五证合一”审批改革,获得了园区企业的一致好评,并入选三亚新闻网、三亚发布、澎湃新闻的报道专刊,实实在在替企业减少了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将继续结合园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际情况,全面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大主题式”场景下的创新审批服务模式,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实现更高效、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将“为群众办好每一次审批”落到实处,真正让园区企业看得见行动,感受到三亚中央商务区的优质服务。
案例13:三亚市委人才发展局
创新搭建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联盟,
品质打造人才服务闭环生态圈
为体现出我市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和礼遇,提升城市温度,增加人才归属感,中共三亚市委人才发展局结合三亚市“制度创新年”工作要求,以全市各行业社会企业为主体,打造涵盖日常生活、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为三亚市高层次人才提供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医、学、养”等领域专属福利。
一、主要做法
(一)印发一个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实施步骤,扎实推进工作落实。发布招募令,联合各行业主管部门梳理全市各领域可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名单,分行业召开谈判会,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推广。
(二)制定一个服务联盟章程。联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三亚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章程,明确联盟成员权利义务、服务职责,规范加入程序及退出机制。
(三)搭建一个联盟服务项目库。定期推出和更新高层次人才服务产品,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医、学、养”等领域,让高层次人才在三亚工作安心、发展顺心、生活充满获得感。
(四)举办一次联盟揭牌成立仪式。邀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为联盟成立造势增力。
(五)召开一次集中授牌活动。对通过审核评估的第一批30家联盟成员进行集中授予牌匾和证书。
二、亮点及成效
(一)整合统筹优质市场资源。率先成立跨行业、开放性、非营利性的联盟组织,作为构建全市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有效推动社会市场服务各类优质资源融合,为高层次人才在三亚生活、工作、发展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优质服务。
(二)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成立“服务联盟”,发挥市场主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发展的作用。资源共享方面,市场主体汇聚服务需求,推动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优势互补方面,市场主体既保持各自原有的服务优势与特点,又加强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合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创新发展方面,市场主体聚焦服务需求,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高层次人才服务领域,提高服务高层次人才发展效能,推动创建一流营商环境。
(三)推动人才服务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成立人才综合服务领域的联盟组织,是三亚市加强人才工作的一大创新举措,充分表明了市委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和打造自贸港科创高地的坚定决心,有效提升三亚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让人才政策红利真正惠及高层次人才群体,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营造尊才、重才、敬才、爱才的人才服务环境。
案例14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推行“一户一码”
构建“信用+智慧”监管新模式
市市场监管局聚焦消费重点领域,找准旅游市场监管“难点”、从市民游客反映最迫切、社会各界最关注、市场监管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入手,不断推进信用制度制定,探索信用场景应用。以信用为基础、以智慧为手段,以信用评价为核心,大力推广应用“一户一码”,创新融合“信用+智慧”一体化监管。
一、主要做法
积极探索制定《市场信用评价制度(参考样式)》《信用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参考样式)》等制度,为各市场建立完善信用评价制度提供参考,不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推动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指导各大农贸市场、海鲜广场等管理方对场内商户开展信用评价,基础分6分,满分10分,根据商户信用度加减分值,并进行动态评分评星管理。信用分值10分为五星、8—9分为四星、6—7分为三星、4—5分为二星、4分以下为一星,信用累计分超过10分的,以10分记。市场管理方根据商户的信用分值作为摊位轮换、规范管理的重要因素。
“一户一码”是依托“三亚市旅游消费市场数据采集与监管服务平台”增设的功能,将市场主体基本信息及信用评星情况统一录入系统生成二维码,附于商户信用牌匾并张贴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消费者、经营主体、监管人员等各类人群只需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实时查阅经营主体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经营地址、投诉记录、诚信经营承诺、处罚信息和信用分值、星级、加扣分信息,通过数字赋能、“透明”经营信息,倒逼市场主体守法经营。
二、项目亮点
(一)智慧赋能。在监管服务平台增设“一户一码”系统功能,为市场主体生成“一户一码”动态二维码,做到有“码”可查、“码”上知道、“码”上服务、“码”上监管。
(二)放心消费。将市场主体的无形信用以有形“信用身份证”公示于众,让消费者扫码了解商户信用口碑情况后再自主消费,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让消费更放心、更安心。
(三)社会监督。“一户一码”信用信息公示便利化、智能化,让社会各界实时共享信用监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监管共治,倒逼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经营,助力合规经营的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
(四)差异化管理。根据商户信用分值进行动态调整商户星级,对企业信用风险等级实施精准“画像”,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实现了从“大海捞针”到“池塘捞鱼”的场景转换。
(五)双向引导。市场管理方对不同星级的商户采用相应的正面激励和反向惩戒措施,对信用星级保持“信用五星”,对诚信优质的商户,在市场摊位(铺面)的轮换中有优先选择权;对诚信缺失的商户,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加大监管和惩戒力度。
三、取得成效
自2023年6月底推行“一户一码”应用场景以来,截至11月8日已赋码2003家市场主体(已全覆盖全市海鲜广场和农贸市场内海鲜摊、水果摊,海鲜餐饮、婚纱摄影店、旅游购物点等重点消费领域),并公示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通过“透明”信用信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强化社会监督,倒逼商户诚信守法经营。同时,监管部门对商户进行动态评分评星,根据商户信用星级实施分类管理,实现精准监管,提升监管效能。该做法获“中国信用”公众号发文点赞。
“一户一码”监管模式是三亚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推进监管社会共治的一个缩影,不仅能增强商户信用管理和自我管理,也能让社会各界实时共享监管信息,实现重点领域的非现场监管,为解决消费纠纷提供助力。此外,对线下经营主体的赋码应用,打破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监管屏障,实现线上线下的智慧监管全覆盖,实现了监管信息更透明、服务群众和市场主体更便捷,让监督执法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大幅提升。
案例15天涯区政府
政务机器“智慧审批”,
天涯政务服务向新提速
一直以来三亚市天涯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在全面落实“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业务管理和政务服务方面的深入探索。不断推进行政审批业务管理智慧化、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融合,借助先进地区的信息化经验,结合我区的业务特点和模式,探索政务服务“智慧审批”,引入智能化辅助设备,优化政府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为海南省自贸港建设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机器随机+流程再造”创新中介服务新流程。根据省相关部门开展“机器管招投标”工作,天涯区营商环境建设局于年初创新构建了行政审批方面的“机器管中介服务”工作,形成技术咨询服务规范。将使用财政性资金开展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概算、水士保持等技术审查,特殊情况除外全部采用机器随机选取方式选取中介服务机构,将过去“收件—评审单位比选—集体决策—召开评审”改为“收件即评出”,累计减少时限280日。同时再造审批特殊环节,将小规模投资项目的评审环节改为云端函审,特别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核中,可达2日内(含评审时间)完成,较过去实地调研、组织现场评审等实现特殊环节提速50%,加快政务提速。
(二)“无人干预+机器审批”创新审批新模式。天涯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围绕实现“申请途径选择便捷化、申请材料填报智能化、审批过程审核自动化”的目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引进自助政务机器人,以“0人工干涉+24小时服务+N项事项”为审批新模式,将卫生许可、危险化学品经营等10个事项纳入政务机器人系统先行试验,将过去的人工审核审批改为系统智能研判审批,累计减少时限340日,试验效果显著。同时主动逐步扩大适用面,将更多事项纳入自助政务机器人,为企业、群众提供创新型智能审批服务,实现高频事项“7*24小时”政务快批快办。
(三)“智能导办+辅助踏勘”创新政务新服务。为提高现场踏勘的时效性,压缩审批时限,规范现场踏勘工作的流程和任务,开发移动式的远程踏勘辅助系统,将卫健、旅文、教育、应急等27个事项,形成“收件-踏勘-审批”标准化固定SOP模块。实现踏勘任务分派与办理、视频全程录制和审批结果回传等集成式云端管理机制,累计办理417件,并利用4G、北斗等技术实现图片、视频、签字和定位数据的实时上报,通过技术手段保证业务开展的廉政高效。
二、亮点及成效
(一)创建政廉政决策,营造规范、公平氛围。深化“极简审批”制度改革,以“制度创新+强化服务能力+廉政决策”依托“机器管中介服务”,实现全程不见面、机器招投标工作,有效避免人为干预等廉政风险,构建投资项目高质量提速新模式营造了公平公正、清正廉明的营商氛围。
(二)无人干预自动办理,高效快速审批。政务机器人的使用,减少了群众区取号等待时间,通过机器自动化审核让办件准确性更加便捷高效,群众及企业可在非工作时间实现办事人自主申请、机器智能“快批”,顺利完成三亚海供能源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海南有限公司等企业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机器人智能“快批”。
(三)高效踏勘,提速审批,规避廉政风险。通过远程踏勘系统,可以实现审批踏勘互动、流程无缝衔接,结果实时回传、提高审批效率,通过移动式PAD进行远程踏勘,踏勘过程、证据材料和踏勘结果看实时回传,踏勘完成即可审批,提升了审批速度。流程标准规范、避免自由裁量,每个事项制定一套踏勘要点,现场人员按照规则踏勘,傻瓜式记录,大幅度减少人为因袭干预,避免踏勘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卫星定位留痕,对现场踏勘的证据,如图片、视频和签字,系统自动卫星定位,杜绝人为证据舞弊,全过程留痕和追溯,有效规避廉政风险。
案例16:崖州区政府
探索“空地协同”远程监管服务,
以新模式破题数字政府“小马拉大车”困境
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崖州区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相关要求,打造“崖州区空地协同感知服务模式”,依托遥感网、图像分析等技术结合流程再造,推动崖州区政务服务模式变革,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政府履行政务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能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采用“承诺+电子远程踏勘”模式。根据办理的事项踏勘重点和需求,科学合理选择远程踏勘方式(视频或者无人机),申请人自愿选择是否接受远程踏勘。进入远程踏勘程序的项目,工作人员针对项目实际情况规划远程踏勘重点及重要勘验区域,制定勘验方案,相比传统勘验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调和了现场踏勘任务繁多,踏勘人员紧张,申请人时间不固定等问题。
(二)推行企业无感知监管模式。针对部分监管区域和企业地处山区、生产环境要求高(无菌等要求)等情况,需要开展生态指标监测、企业排污检测、养殖环境达标、农业生产水指标检测等管理服务事项,依托卫星遥感图斑感知、远程无人机图像分析等技术进行无人自动化监管,实现快速感知、识别、核实监管事项,远程实现核实和监管,为企业提供无感知监管,提升企业监管服务体验。
(三)构建多部门跨域联动服务模式。在面临涉企涉民的大气污染、公共卫生、大型活动、征地拆迁、宅基地建设等复杂性事件,各部门依托空地协同体系以及“平战”结合的长效协同制度,使得区政府各个部门主体能够便捷地在云端共享数据、获得跨域服务,从而在空间上打破了行政边界和地理边界,从职能边界过渡到数字边界。
二、亮点及成效
(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科技手段助力服务企业。实行“网上受理踏勘申请、远程视频踏勘验收、线上传递整改材料、在线签字确认”的不见面踏勘验收机制,整个远程踏勘过程均有图像存档,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为办事企业及群众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体验提升了群众办事便捷程度,化解了勘验服务廉政风险,降低了行政成本,还大大加快了勘验效率,有效推进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二)寓管理于服务,无感式服务为企业监管减负。推进线上线下监管有效衔接,推动跨区域、跨部门立体化协同监管,完善信息化监管手段,降低监管行政成本,同时减少监管对企业、群众的负担,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企业监管服务体验。
(三)科技改造流程,为城市服务管理提供精准服务。将空地联合感知技术与各个行政职能部门业务结合,为公共服务提供精准服务,在项目征拆、违建违种界定等管理服务中发挥科技的精准服务优势,大幅提高工作专业度和精度,减少工作纠纷,提高政府公信力。
案例17:吉阳区政府
创新探索“契约化+信用”小社区,
构建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
为深入贯彻市委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党建十大工程”的有关精神,吉阳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大力推动“诚信吉阳”建设,在月川社区创新实施“契约化+信用”破题工程,推进月川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构建起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物业协调、信用融合、网格支撑的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
一、背景介绍
月川社区成立于1958年,辖区面积约1平方千米,下设14个居民小组,户数2373户,户籍人口4826人。月川社区南北安置区合计收房2896套,入住4092人。社区共有“两委”班子8名,支部党员47名,社区工作人员145人。
近年来,随着月川安置区安置房逐步交付使用,社区常住人口达到6700余人,为着力解决社区物业管理较为混乱、商户诚信经营缺乏引导、居民不文明行为频发等问题,破解安置型社区基层治理难题,吉阳区营商环境建设局以“诚信指数”创建工作为抓手,在月川社区探索信用体系嵌入社区治理新模式,积极联接组织、营商、执法、物业等部门,形成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的强大合力,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基层治理新模式,有效优化区域内营商环境和社区的治理水平。
二、主要做法
(一)以“契约化+信用”为基底,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
研究制定诚信指数等一批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机制,有效补充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信用社区领导体系。依托月川社区党建联盟把企业商户、社会组织、物业公司、执法、公安等单位纳入信用社区联席会议,依托月川物业公司设立社区诚信办公室,建立起由社区党建联盟领导、诚信办公室落实、居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三级管理体系;二是设立专班压茬推进。设立由社区书记任组长,物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各网格长为成员的月川信用社区工作专班,由社区书记领衔,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由“网格长”“网格员”作为居民诚信倡导员,发挥基层“细胞”作用,把信用社区创建工作细化覆盖到居民全体,形成“上下一条线、横向构成面”的诚信社区体系。三是具化信用社区工作措施。区营商局牵头制定月川社区诚信指数的实施方案,明确诚信商户的星级评定细则,社区居民个人信用积分归集方法和激励举措,完善商户和居民信用承诺书,将诚信理念融入居民公约,规范信用台账,织密诚信社区建设制度网络。
(二)以“契约化+信用”为手段,引领信用社区创建
以信用为标尺,选树一批诚信商户、楼栋、个人,构建立体化诚信社区。一是建设一批诚信商户。以诚信商户创建为契机规范引导社区商圈商户诚信经营,引导商户树立树牢诚信意思、安全意识、口碑意识。自7月14日信用社区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经过3批次的考核评定,截至本月底,已创建43家诚信商户,其中四星级8家,三星级35家,预计年底将达到68家,月川诚信商圈基本形成。二是评比一批诚信楼栋。结合月川社区友邻党建品牌,设置党员楼栋长、综合考量楼栋物业管理、议事协商、矛盾化解、移风易俗等因素,首批评定出3座诚信楼栋,以诚信标杆引导楼栋住户主动参与物业管理和社区治理。三是选树一批诚信之星。结合物业费水电费缴纳、社区活动参与和个人信用情况,开展“诚信之星”评选活动,打造“诚信之星”宣传栏,广泛宣传,引导居民群众向榜样看齐,努力营造诚信社区“讲信用有荣誉、守信用有实惠”的良好氛围。
(三)以“契约化+信用”为载体,拓展信用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
充分发挥信用的引导约束作用,发动广大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各项举措中来。一是发动居民参与社区重点工作。设立个人诚信积分卡,谋划推进信用积分兑换超市,以信用积分激励居民参与棚改拆迁、创文巩卫等工作中来,比如,在近期开展的登革热防控过程中,月川社区以每人2个诚信积分为激励,发动3000多名居民入户翻盆倒罐,清理积水,月川社区的布雷图指数三天内降到5以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引导商户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以诚信为“探针”,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制止、纠正失信行为,主动配合社区的各项管理举措。比如,在近期的北安置区交房装修过程中社区以诚信为抓手,月川社区拓展推出“信用+装修”应用场景,引导业主及装修公司签订承诺书,提高各装修公司及业主的装修诚信度,杜绝违规装修、噪音扰民、废料堆砌等行为,有效地降低了相关的投诉数量,打牢诚信社区的建设基础。三是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活动。结合党员双报到活动深入社区开展诚信宣传,以政策法规宣传、消防演练等为载体,深入社区议事协商解决矛盾纠纷10起,认领完成微心愿23个,发放诚信宣传册300份,规范了安置区内红白喜事操办、小区绿地使用养护、电动车停放等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
(一)信用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初步形成。通过半年的“信用+社区”实践,月川社区不文明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卫生明显改善,部分基层治理痛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居民法治意识、诚信意识、个人素养进一步提高,民风民俗得到进一步净化,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效果进一步显现。
(二)信用意识进一步落实到居民日常中。通过信用社区建设,诚信践诺成为社区居民新风尚,传统美德、社会道德成为居民生活的追求,“知信”“守信”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入居民日常生活,逐渐形成以诚信为基,居民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社区新型价值观。
(三)信用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通过信用积分奖惩机制的实施,商户和居民“诚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主动融入诚信社区建设当中,为诚信社区建设建言献策,使诚信社区建设载体逐渐丰富,信用红利释放效果逐步显现。
四、经验启示
(一)要坚持制度引领,夯实根基助推示范创建
一是要全面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信用社区建设的顶层制度机制设计,结合社区特点和实际,制定符合基层社区实际的,可操作的,居民可接受程度高的制度机制;二是要坚持目标导向,结合工作推进的情况反馈,灵活动态调整工作举措,确保信用社区示范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三是要探索创新,要立足适应海南自贸港建设制定推进制度措施,构建信息支持、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信用社区建设体系。
(二)要坚持统筹谋划,凝聚示范创建合力
一是要强化上下协同。市区职能部门要加强谋划指导,以破解实际问题为牵引,在人财物支持、信息系统支撑、具体化激励、可视化宣传等方面为基层社区提供大力支持,指导社区细化具体推进措施,共同推进。二是要深化部门联动。要强化系统思维,树牢整体政府意识,充分整合组织、住建、民政、政法、司法、市监、执法等与基层治理相关性密切部门的资源力量,经常性常态化开展活动,凝聚推进信用社区建设的最大合力。三是要提升群众参与度。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是信用社区建设工作的唯一评价标准,要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解读,统一群众思想意识,取得群众支持,立足群众实际需要开展示范创建,打牢群众基础。
(三)要立足群众实际,丰富信用激励举措
信用社区示范创建要建立以激励为主,覆盖居民大多数的奖惩机制。一是要坚持精神激励为主。要面向企业商户、楼宇楼栋、居民个人等不同领域群体评选诚信之星,广泛宣传报道,发挥好优秀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社区引领形成诚实守信的信用氛围。二是要拓宽“信用+”应用场景。大力推广信易批、信易贷、信易游等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信用+口腔医疗、信用+民宿、信用+夜市等场景的企业主体范围,释放信用红利。三是要落实社区信用积分兑换。推进建设月川社区信用积分超市,提供物业费抵扣减免、社区服务优先体验、商品服务折扣优惠和小礼品兑换等群众切实可得的信用实惠,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把月川信用社区打造成提升吉阳基层治理水平的名片和品牌。
案例18:海棠区政府
搭建民营企业法律服务新平台,
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造法治好环境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推进“两个健康”,海棠区委统战部开展系列工作和活动,积极搭建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平台,发挥律师行业专业优势,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组建“海棠同心”法律服务团。广泛发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的律师事务所、律师,通过“主动报名、资格审核、签订协议”的程序,加入律师服务团,为海棠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
(二)开展“法治体检进企业”活动。组织“海棠同心”法律服务团,走访有法律服务需求的民营企业,重点围绕投资经营、合同管理、劳动关系等方面,帮助企业排查梳理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法律漏洞,帮助企业精准查找并有效防控各类法律风险。
(三)开展“海棠同心讲堂”法律知识专场。每期设定不同主题,邀请律师服务团内资深律师授课,普及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等与企业运营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进一步提升企业法律意识。
(四)召开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座谈会。各企业提出遇到的法律问题,律师服务团现场解答、为企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建议。对全区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认真讨论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亮点及成效
(一)法律保护关口前移。“海棠同心”法律服务平台有效强化了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的前端介入,初步达成了清除法律漏洞、防范法律风险、提前化解纠纷的效果。实现“企业诉讼找律师”到“律师服务进企业”的转变。同时强化了企业与律师联系对接机制,企业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能够方便地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二)实现法律行业和企业发展双促进。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获取法律服务成本高、不够便捷等问题。同时,法律行业又存在着企业法律服务业务下降的现状。法律服务平台为企业与律所、律师提供座谈会、讲堂、企业走访、微信群等线上线下多个沟通交流方式,大大拓宽了律所与企业联系的渠道,实现了企业与律所的共同发展。
(三)实现法律服务与政企沟通的有机结合。在“法治体检进企业”、法律服务座谈会等工作开展中,企业的一些法律问题和困难,如项目款拖欠、企业三角债、企业资质不健全等,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有着一定的关联。主动、靠前的法律服务,有助于改进、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及时化解信访风险。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