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陕西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打造政府最诚信、企业最舒心、办事最高效的三张名片,深化改革创新,谋划实施更多见效快、可推广的“小切口”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促进相关部门和各市县相互学习借鉴,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突破年活动走深走实,省营商办从聚焦激发企业活力强市场促公平、聚焦加快项目落地强改革抓创新等四方面总结形成了30项典型经验做法。
案例1
汉中市城固县推行“一企一法官”机制
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
汉中市城固县聚焦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保障,探索推行“一企一法官”利企促商等系列机制,及时为企提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方案,着力提升政策法规保障水平。
因企施策,当好精准服务“六大员”。以大调研大走访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扎实开展 “双包一解”“亲商助企”活动,经分行业、分区域、分类型地对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司法援助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针对项目和企业包抓情况,法官干警主动对接108户县域108户规上工业企业,建立“一企一法官”助企法律服务工作机制,为企业选派法官,派驻帮企助企的法律政策宣传员、解答疑问咨询员、化解矛盾调解员、防范风险安全员、司法为民服务员、收集意见联络员“六大员”。入企走访80余场次,召开法律服务专题座谈会30余次,为包联企业提出司法建议3条,调解企业经营纠纷约20件次,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涉诉风险,助力企业合规经营。同时,针对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生产等传统产业涉司法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形成相关行业法律报告,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支撑。
多措并举,筑牢护企发展“一张网”。深入推进“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所、仲裁调解、公正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建立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企提供全方位法治保障。专设涉企业和涉及营商环境领域案件的办理通道,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涉企案件,推行一次性告知,应收尽收;推进现有诉讼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开通网上立案、网上缴费、跨域立案;在取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积极采用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方式向当事人送达相关诉讼文书,缩短办案时间,方便企业参与诉讼。对损害企业及其经营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快立快办;对涉企业重大案件实行专案专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挂牌督办;对困难企业依法实行诉讼费缓减免措施。同时,引导企业树立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对难以继续履行的合同要及时止损,避免怠于行使诉讼权利,有效推进执行合同业务,全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大与金融、税务、住建、公安、市场监督、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中小投资者的保护,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依法惩戒恶意逃废债行为,利用网络公开失信企业、失信个人信息。
加强沟通,搭建法官企业“连心桥”。加强县级部门通力协作和协调配合,健全日常联络、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机制,定期推进联合调研、问题研判等,对影响案件审理、存在法律风险隐患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预判预警。充分调动和发挥商会、行业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作用,积极探索涉企经济纠纷多途径、多层次化解纠纷的解决方案。深入挖掘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正面典型案例、先进经验做法,以企业接受、职工喜欢的方式,向企业员工开展法治培训和宣传,通过发放典型案例宣传手册、普法宣讲等方式,宣传讲解《民法典》《劳动合同法》等常用法律知识提高企业及员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为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可行性方法路径。
案例2
宝鸡市探索推进“信用+”机制 助力中小企业
高质量发展
宝鸡市通过积极探索推行“信用+”机制,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销售、监管等方面难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有益路径。
“信用+金融”,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推动金融机构从被动支企变为主动惠企,实现融资服务两端高效对接。一是搭建融资平台。企业在“信易贷”平台(“宝信融”平台)申请贷款,平台智能匹配银行信贷产品,信用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出具企业信用报告;贷款发放后,平台提供服务成效评估、贷后风险预警以及智能催收等服务。二是拓展融资方式。“宝信融”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提升企业融资服务效能。线上推出“三查一融”一站式服务体系;线下实现“征信+融资”一站式服务。三是完善融资服务。平台实现“三个到位”:公益对接到位,免费、“面对面”“7x24”全天候对接平台内各银行客户经理;多种渠道到位,聚集多种金融机构,为贷户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智能撮合到位,对接金融机构、自动匹配银行金融产品,通过“预授信+全流程放贷”绿色通道机制,提高贷户申贷通过率。
“信用+品牌”,破解企业销售难题。为诚信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帮助企业提升信用等级和市场知名度,拓展产品销路。一是创新信用积分机制。建立“信用宝鸡”信息化平台,出台《企业信用积分评价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企业“九鼎分”信用积分机制。二是建立诚信企业机制。为诚信企业、品牌产品建立信用档案,A级信用企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享受项目、资金等申报优先办理政策;B级信用企业,规范和提醒纠正相关行为,对提醒后仍不纠正的企业,一年后信用等级降为C级;C级信用企业,按照失信黑名单予以联合惩戒。三是完善可信产品机制。制定《宝鸡市可信产品评定标准》,综合评定“可信产品”,建立线上线下监督平台,对可信企业产品进行信用赋能,提升市场认可率,促进产品销售额上涨。四是完善信用调解机制。创新“信用+调解”机制,成立信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定《宝鸡市信用调解规范》《企业信用纠纷诉调对接机制》,降低中小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纠纷调解、专业商账催收的法律服务成本。
“信用+监管”,破解企业监管难题。创新搭建“监管一网通”云平台,营造宝鸡中小企业信息化监管新生态。一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制定《云平台信息交换和共享办法》,推进“监管一网通”云平台与全市部门数据共享,目前,共归集41个部门5.79万条数据,构建起横向相关部门联通,纵向省、市、县、镇“四级”贯通的行业监管数据信息共享监管网络。二是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梳理各部门法定检查事项,在监管职能“合并同类项”基础上,建立“一单两库”,做到“抽查事项全覆盖、清单之外无检查”。三是建立信用公示机制。将“监管一网通”云平台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联网,采取差异化+精准化协同监管措施,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四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构信用风险防范模型,分批分类梳理市场监管敏感领域信用风险事项107个,设定风险等级、触发条件和分数,对每户企业进行综合信用风险分类,提升对企业监管综合效能。
案例3
咸阳市推行“一业一查”综合监管新模式着力营造企业安心经营的发展环境
咸阳市探索实施“一业一查”改革,即对同一行业领域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事项进行整合,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开展联合监管抽查,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多头重复检查,进而减少检查次数,降低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提升监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在“合”字上谋划。按照“部门应合尽合、事项应增尽增、频率应减尽减”和分层分级分类的原则,以行业主管部门权责清单为基础,着力构建以重点行业领域为应用场景的联合抽查机制,依托陕西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制定“一业一查”部门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应用信用风险A、B、C、D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实现多部门、多项事一次性抽查检查,降低和减少对“合规守信”经营主体检查频次。
??坚持在“查”字上发力。科学配置监管资源,制定抽查计划任务,明确联合抽查事项、范围、比例、频次和时限要求,对同一行业涉及多个部门检查事项进行优化整合,除投诉举报、数据监测、转办交办以外,原则上所有行政检查按照“一业一查”要求实施,实现从“管事项”向“管行业”转变,对同一行业企业联合检查不超过2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目前全市共依托陕西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制定并组织实施“一业一查”联合抽查计划任务6项,涉及市、县两级20个职能部门,涵盖乳制品、保健用品、消毒产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旅行社等6个行业、18家企业、78项抽查事项,全部完成抽查检查,并记录于企业名下,面向社会公示。依法依规责令改正5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1户,整改问题10项,处理逾期公示企业信息等4项(次),有效提升了监管执法效能,降低了经营主体监管负担,促进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坚持在“用”字上深耕。融入“一业一查?+ 信用”理念,突出信用导向,强化信用监管,对守信经营主体“无事不扰”,对新业态进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信用修复制度,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518户,出具上市企业合规证明18份,助力企业重塑良好信用,赢得更多发展机会。推行“沙盒监管”,对在“盒子”里面的企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减少对企业的干扰。为电商企业提供许可、知识产权、质量、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打假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助力电商企业高效发展。
案例4
商洛市洛南县创新推行“一业一证”改革
着力助力企业“准营提速”
商洛市洛南县推出“一业一证”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选取超市、民办幼儿园、民办职业等办件频率高的行业,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集成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打造“一证准营”新模式,大大提高了集成化服务效能,有效破解了企业和办事群众准入不准营、多头跑、跑多次等问题。
服务主动前置。开设“一业一证”受理专窗,负责集成审批业务的即时受理,实现“一窗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编制“一业一证”行业操作规范,告知群众申请条件、申请材料、表格样式等内容,做好“一次告知”,引导申请人选择“一业一证”方式,让申请人做事项办理的“主人”。开通“绿色通道”,成立“一业一证”专职代办队伍,坚持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专人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帮办代办跟办服务,让“我们动嘴、群众跑腿”转变为“群众动嘴、我们跑腿”。推行在线申请、在线受理、不见面审批,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缩短审批时限。在业务受理、办理、结果反馈等各环节推行综合受理、统一分发、数据共享和协同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无缝对接。
创新审批模式。同一申请主体一次申请的事项,由同一审批人员办理,需要踏勘评审的,一次委托技术保障中心组织现场踏勘,办事结果统一反馈,减少了踏勘次数,推进审批模式由分类到集成的转变,减少了办理环节和审批时限,有利于工作衔接,避免不同踏勘、审理人员标准不一、相互推诿的现象。超市、书店、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等5个行业改革成效明显,企业和群众办成“一件事”减少环节50%以上,承诺审批时限按照有踏勘事项最短的计算(依法需要公示、听证等环节的事项除外),承诺时限压缩70%以上,平均每个行业申请材料压减60%,填表要素压减70%,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企业准营成本。
实施流程再造。全面推行“六个一”(一表申请、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同勘查、一并审批、一证准营)工作模式,整合申报材料,将同一行业市场准入许可涉及的多张申请表归并为一张申请表,将多套申请材料归集为一套申请材料。对于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产业政策外,申请材料推行容缺受理,申报所需法定材料由核查人员现场确认并获取。通过“一业一证”改革,大幅减少了申报材料,压缩了审批时限。在材料审查、现场核查环节,行政审批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实行同步审查、一次核查,整改意见一次告知、整改情况一次复审。制定统一标准的“行业综合许可证”样式,集成有关单项许可证信息,实现行业经营许可信息一码覆盖,市场主体凭行业综合许可证即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
案例5
渭南市富平县创建新时代“枫桥经验”
打造涉税费纠纷“一站式”化解工作法
渭南市富平县按照“一年创品牌,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果”思路,打造具有基层特点、富平特色、时代特征的“富税有为·治享太平”标准化枫桥式税务分局,推动涉税费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税务枫桥经验内涵。一是融入试点。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办实事、解难题、优服务为抓手,更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打造阵地。联合西北政法大学成立税务法治协同创新基地、新时代“枫桥经验”研学基地,讨论形成“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征纳更和谐”的税务枫桥经验内涵,编印枫桥式税务分局标准化《建设大纲》和《建设手册》,为创建提供指南和遵循。三是协同治理。与公安、检察、法院等10部门签订《涉税(费)“争议共管”合作备忘录》,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税中介机构组成的监督员队伍,推动形成群防群治、矛盾联调的良好局面。
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探索“五治融合”税收治理路径。一是以政治引领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以“柿乡税心红”引领创建,推动支部标准化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金牌调解员、党员先锋队“两支队伍”,主动参与涉税矛盾争议调解工作,回应纳税人缴费人关切。二是以法治保障推进依法治税标准化。依托富平税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优化税务执法方式,发挥法治规范作用,提升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三是以智治支撑推进税费服务标准化。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优化办税缴费服务机制,加强礼仪文明培训,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打造“柿易办”税费服务标准化品牌,更好服务纳税人缴费人。四是以自治强基推进税收征管标准化。增强自治能力,坚持把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作为体现“枫桥经验”自治要求的支点,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五是以德治教化推进队伍建设标准化。将“德治教化”同深入推进纳税服务精细化水平、实质性化解税费争议相结合,在税务干部中涵养文明新风、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创新服务举措,不断提升纳税服务质效。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化解。建设“税收普法、争议事项收集识别、争议调解、法律咨询、智慧枫桥”五位一体咨询调解中心,配套建立排查预警、矛盾分级分类、事后回访等规范化运行机制,配备专业调解人员,实现涉税费矛盾争议“一站式”调处化解。建立考核考评机制,编制《枫桥式税务分局标准化建设考评细则》,实现标准化建设和机制运行“双轨制”考核。
案例6
咸阳市渭城区“诉前调解+智慧法院”
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咸阳市渭城区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以高站位谋划法治营商环境“最优氛围”,以新举措提升法治营商环境“最高服务”,以科技赋能法治营商环境“最佳感受”,用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优良的法治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造诉讼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投资建设310平方米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在原有传统柜台式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增加自助诉讼终端、休息座椅、图书角等便民设施,优化窗口设置及大厅人员配备,打造“厅网线巡”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通过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移动终端、12368诉讼服务热线、巡回办理等多种渠道,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设立“涉企绿色通道”“农民工欠薪绿色通道”,实现法律咨询、风险提示、现场立案、跨域立案、案件查询、材料收转等“绿色直通车”服务。对涉企案件做到当天起诉、当天立案,实现涉企案件办理再提速,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诉讼服务。诉讼服务中心已涵盖诉前调解、查询咨询、登记立案、信访接待、鉴定保全等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网上立案、自助立案、跨域立案相结合的多元立案机制。
凝聚调解工作合力,打造“特邀调解渭城模式”新品牌。引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新模式,全面搭建“以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为重点,以4个法律服务站、55个法官工作室及34名调解员为支点,以专业化调解组织为基点”的多元解纷体系,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建立“专人办、不收费、快执行”的司法确认工作机制,案件调解成功后,专人负责当日完成司法确认、诉前立案,当天出具司法确认书,让人民群众最多只跑一次,全程“零费用”,擦亮叫响“特邀调解渭城模式”特色司法品牌。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让诉讼插上智慧的翅膀。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打造智慧诉讼体系,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扫描中心,调配专门力量,引导当事人主动进行网上立案,实现数字智能在前端诉服、中期审判、后期执行全流程使用,让企业、群众在家中即可享受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开庭、在线调解、电子送达等现代化诉讼服务,下大力气缩短诉讼耗时、降低诉讼成本,打通服务群众诉讼便民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做实智慧诉讼服务工程,拓宽送达平台、保全平台和委托诉前鉴定平台应用广度和深度,并全面启动电子卷宗随时生成和深度应用工作。十个审判法庭全部实现“云上法庭”和“直播法庭”线上开庭功能全覆盖。
案例7
延安市宝塔区创新打造互联网+营商环境新模式
延安市宝塔区创新打造中小企业综合信用体系服务中心,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模式,为企业提供信用评价、信用核查、信用监测、信用培训、信用融资、信用调解、信用修复等一站式服务,做好企业信用贴心服务的“店小二”,助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和“宝塔服务员”品牌。
做好企业信用融资的“店小二”。整合信用数据资源,搭建“宝塔区企业信用监测服务平台”,通过信用产品增信的方式,与宝塔区政银企融资信息服务中心、宝塔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联动,为全区企业提供线下融资推荐服务;与“延安市信用综合融资服务平台”联动,为全区企业提供线上融资以及信用产品推荐服务,为企业更好享有金融支持提供信用保障。
做好企业矛盾纠纷化解的“店小二”。将信用元素植入调解实务,充分发挥信用承诺、信用警示、信用惩戒的作用,稳步推进“信用建设+人民调解”,健全“承诺-践诺”履约保障机制,服务辖内13个人民调解组织,为辖内行业商协会会员提供信用调解服务,将“信治”作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抓手,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做好企业信用管理的“店小二”。充分发挥“宝塔区企业信用监测服务平台”风险研判预警功能,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信用风险监测和预警服务。通过对宝塔区企业的注册信息、资质认证、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方面的情况监测,实时监测和分析研判企业存在的信用问题,及时发现和预警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帮助企业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实现信用风险预警。定期为企业提供信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的信用状况、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法律纠纷等方面的情况,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
做好企业信用监管的“店小二”。按照《宝塔区企业信用积分(宝塔分)管理办法》,为全区企业开展基础信用评价,将企业评定为守信(A)、基本守信(B)、失信(C)、严重失信(D)四种类型,行业监管部门根据监管对象的信用状况,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重点监管、信用监管等相融合,实施差异化监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促进监管能力有效有力,营造市场运行新环境。
做好信用场景拓展的“店小二”。坚持信用便民利企,以信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导向,积极拓展“信易+”应用场景。设立咨询服务窗口,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价和等级结果应用、信用核查、信用监测、信用培训、信用融资、信用调解、信用修复等一站式信用查询和咨询服务。定向推荐企业信用白名单,让诚信企业享有守信激励,在评优评先、资金奖补、园区准入、项目审批、确定或推进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及各类试点示范等工作中给予激励。
案例8
西安市未央区试点“232”“云上标勘”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西安市未央区以行政审批现场踏勘为切口,打造全流程数字化、透明化、标准化的“云上标勘”审批服务模式,全面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
聚焦“两平台”,打破踏勘时空壁垒。一是构建“屏对屏”智慧平台。利用移动通信与云计算技术,依托“未央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远程踏勘专栏,建立了集在线预约、精准定位、视频连线、即时录制、提交整改、生成报告、电子签名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的远程踏勘系统,实现33个高频事项全流程线上办理,占全区踏勘事项的24%。二是搭建“屏览”数据分析平台。以系统保存的审批业务数据为基础形成审批电子台账与电子地图,通过对踏勘事项申报数量与退件率、整改率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审批瓶颈,提升踏勘质效;通过分行业、分区域对踏勘数据进行分析,可清楚掌握辖区各行业企业数量、位置及开办时长,借此分析市场主体发展趋势,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用好“三朵云”,实现远程标准踏勘。一是专家“云管理”。分4批次公开征集234名专家纳入行政审批专家库,借助云管理系统集中对审批专家进行宣传展示、在线抽取、使用管理,实现行业专家统一入库、多库分层,构建专家管理7个“标准化”制度,持续提升专家管理水平。二是标准“云推送”。针对71个高频踏勘事项,形成《行政审批事项技术保障工作指南》,明确全部事项的验收内容。录制“百期专家讲堂”,公开踏勘标准,向申办企业主动推送“指南二维码”,实现市场主体“开卷考试”,2023年为辖区企业提供事前辅导2500余次,提升踏勘“一次性通过率”27%。三是结果“云生成”。借助“云上标勘”系统及5G、720°全景直播、点对点会议室等技术,申请人可自行选择踏勘时间,系统依据申请人需求提供“点餐式”服务,踏勘人员依据踏勘实际情况将多个单项踏勘结果上传,系统汇总生成踏勘结论,经申请人和踏勘人员双方线上签字确认后,即时生成踏勘报告。
建立“两机制”,确保审批全程无忧。一是建立档案可溯抽检机制。借助系统形成踏勘评审全景记录,实现踏勘全程留痕,建立永久完整、可追溯的踏勘档案。审批完成后可精准抽检踏勘评审现场视频、整改照片、工作结论,为落实首任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终身倒查制奠定基础,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健全审管协同共享机制。审批结果出具后,及时将相关审批材料推送至监管部门,实现审批资料内部推送、审管联动无缝衔接。同时,审、管部门接力服务,携手制定《未央区扶持市场主体发展工作方案》《未央区加快“五上”企业培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激发市场活力举措,推进市场主体“微升小”“小升规”,推动企业数量倍增、质量提升。
案例9
安康市汉阴县拓展“信用+X”应用场景 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安康市汉阴县以信用便民利企为立足点,不断拓展丰富“信用+”应用场景运用,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规范经济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凝心聚力,夯实信用制度建设。建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42个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全县各级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先后印发《汉阴县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10余个,规范指引全县各镇、各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全县信用建设打牢制度性基础。充分利用安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完善数据库,形成纵向上联省市,下联镇村,横向联动部门信用信息系统的网络体系。开展定期调度、专人指导、季度通报,动态归集水、电、气、科技研发等特色涉企信用信息,实现一网融合、信息共享。积极宣传推广“秦信融”平台,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扎实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与评定工作,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村金融服务新体系已基本形成。
同力协契,构建信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诚信机制,公开承诺履行承诺兑现承诺,构建“亲商、安商、富商”九条承诺服务企业机制,推行“管家式”信用修复服务,通过电话告知、上门走访、短信提示等方式,引导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帮助企业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重点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新官不理旧账”等失信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全面清理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因业务往来与民营企业形成的逾期欠款,严格落实信用信息“双公示”制度。
创新应用,信用赋能惠企便民。创新打造“税务管家+信用培优”新模式。开展“纳税信用培优提升”工程,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推行精细化管理、科学化预判、常态化回访、制度化赋能的“四化”管理服务模式,将纳税信用成功转化为企业的融资资本,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助力民营经济发展,让诚信经营的企业和纳税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创新推行“信用+市场监管”新模式。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21个重点领域出台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方案,形成“1+21”分级分类监管实施体系,以“绿黄橙红” 界定从低到高安全风险等级,对全县2万余家市场主体进行“四色”分色标记。实行差异化监管方式,创造公平守法诚信营商环境。创新推出“信用+基层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信用与“321”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将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作为试点社区,努力打造和谐、文明、诚信的乡村环境,制定《汉阴县农村和社区居民信用积分管理办法(试行)》,联合县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信用先进个人授信激励办法,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审批流程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引领示范,诚信文化深入人心。积极宣传信用体系政策,引导市民重视社会信用记录,熟悉信用政策,规避失信行为,争做诚信个人,从根源上减少失信事件。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融入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工作,通过制作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典型事迹宣传展板,让人人学习诚实守信道德典型,同时加大失信反面典型曝光力度,让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县10个镇、159个村(社区)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议,对诚实守信先进典型上红榜大力宣传,并发放信用银行积分,为群众兑换生活用品,对失信反面典型上黑榜曝光,并落实帮教人员进行教育转化。出台《汉阴县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礼遇关爱实施办法(试行)》,营造全社会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运用“承诺+容缺”信用审批机制,有效压缩办理时限,减少企业“折返跑”次数和“缺件难办事”问题。及时解决办事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案例10
延安市黄陵县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
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延安市黄陵县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桥梁”“杠杆”作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县域金融领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优化担保环境,实现便企利企。一是借助平台优服务。依托秦创原黄陵轩辕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了“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设立“政银担”业务咨询窗口,优化企业融资渠道,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普惠性金融业务服务。二是创新模式促审批。科学设置企业融资担保申请模式、审批流程,采用快递、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传递相关资料,通过视频形式组织召开融资担保协调会议和评审会议,提供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资担保服务模式。三是深化合作拓产品。先后与省融担及合作银行按照“政银担”“银担”的模式,开发推出了“锦绣前程贷、邮农E贷等融资担保产品,为小微企业创建了便捷适宜的融资担保渠道。四是健全机制提效率。实行特事特办,对有紧急融资担保需求的中小微企业,简化办理流程,开通特别审批通道,协调金融机构快速续贷,做到7日内完成审批,3日内办结担保手续。
持续减费让利,减轻企业负担。一是降低融资成本。对符合创业就业要求的小微企业融资不超过300万元、个人创业融资不超过20万元,创业就业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个人落实贴息补助。同时,对企业申请的价格认定、合同公正等相关费用,通过财政兜底的方式对企业予以减免,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二是降低担保费率。在担保费控制在1%以下的基础上,对县域内苹果产业后整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脱贫巩固户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物流运输、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企业,给予降低或免收担保费率。三是降低担保条件。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三农”组织,降低担保门槛,简化服务程序,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对因生产供应防疫医用物资、重要民生物资保障等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担保金额不超过100万元(含)的,取消实物资产抵押及反担保要求;担保金额超过100万元的,视实际情况取消或降低反担保条件。
建立防控机制,实现保值增效。一是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了由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省财政奖补500万元的风险代偿资金池1500万元。与省农担公司合作,按照4:4:2风险分担比例建立融资担保合作模式,将县级担保风险由原来的100%降低至40%。同时,与省信用再担保公司建立了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二是开展短期流动性业务合作。与省融担公司签订了“短期流动性支持资金”业务合作协议,极大提升了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强化担保资金监督管理。对30万元以上的担保资金,全部委托银行支付,并定期对委托支付合同、银行流水和资金数额等进行核实,确保担保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案例11
榆林市创新“红黄绿”三色智慧码动态管理机制 实施排污单位分级监管
榆林市聚焦环境执法开展“小切口”改革,创新“红黄绿”三色智慧码动态管理机制,实施排污单位分级监管,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上实现了智能化水平和执法效能更提升。
一企一码,精准监管企业环保动态。打造排污单位分级管理平台,对全市430家重点排污单位进行赋“码”监管,其中绿码企业323家,黄码企业46家,红码企业61家。不同色码企业对应的监督检查频次、方式等均不相同。对绿码企业,推荐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名单,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减少现场执法频次;对于黄码企业,适当增加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对于红码企业,加大现场执法检查频次。
动态评估,立体管控环境风险隐患。“红黄绿”三色智慧码动态管理机制是一种动态监管手段,通过采集企业自动监测(控)、行政处罚、信访投诉、信用评价等数据,建立34条评价指标体系,以数据为驱动,进行智能协同分析,综合研判评分,分别赋予企业“绿、黄、红”三色码,动态反映企业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和环境风险状况。在没有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环境事故情况下按月动态更新,若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环境事故即时更新。
“码”上监督,推动绿色共建污染共治。“智慧码”设置于企业正门,公众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周边企业的环保信息;执法人员通过“移动执法APP” 扫描二维码,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环境监管信息,根据企业“智慧码”的颜色状态实施差异化监管。实现了向企业输出问题清单,实时提醒、主动服务,引导企业主动整改、自律守法;向监管部门输出分级监管清单、正面监管清单,提供排放不正常线索,实现精准执法、合理调度;向公众公开企业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和排污状况,提高公众参与度,强化社会监督,提升企业守法意识。
案例12
西安市碑林区以“小切口、大服务”聚力破解不动产“登记难”问题
西安市碑林区聚焦老城区建城时间长、遗留问题多的情况,将做好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领域,通过精准把脉找症结、靶向施策出良方、杜绝乱象强监管等举措,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助推老城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精准把脉找症结。成立处遗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明确责任划分,建立健全“周报告、周推进”工作机制,并严格按照《关于处理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的具体措施(试行)》,通过查阅资料、踏勘现场、实地调研等方式,理清了不动产“登记难”问题主要涉及开发建设单位申请主体不清或缺失等四大类14项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形成工作底数。
靶向施策出良方。一是采取“一楼一策、标本兼治”思路。对“处遗”项目集中会审研判,分别就用地、规划、验收、税费缴纳等提出处置意见,明确处置措施和完成时限。二是开展项目代办服务。开避绿色通道,及时收集申请帮办代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联动税务、住建等单位,及时完善规划许可、房屋质量验收、税费核算清缴等相关手续,更大程度利企便民。三是动态督导项目处置。对责任单位已经出具处置意见但仍未办结的项目,建立全流程管控倒逼机制,逐个确定包案组,实行全流程、销号式管理,一案一策推动问题化解。四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对推进缓慢的重难点项目,通过召集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合力攻坚,先后召开协调会13次,研判分析重难点项目6个,有效解决了西安SKP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类型、西安太古里控规调整和土地收储等重难点问题,全力服务保障辖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杜绝乱象强监管。健全房地产开发项目全流程监管,规范土地供应管理,压实开发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条件进行项目开发,强化房屋销售资金监管,督促企业依约履行商品房合同交付责任,对辖区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违法违规建设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确保所交付商品住房质量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合同约定,防范延期交房问题发生,有效破解辖区不动产“登记难”问题。
案例13
汉中市汉台区推行工程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
跑好高质量项目建设“最先一公里”
汉中市汉台区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使项目手续办理更省时、省事、省心,进一步提升高质量项目落地建设质效。
制度优化先行,让改革红利直达快享。政策赋能助企。先后出台以《汉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工作方案》为核心,涵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的10多项配套制度文件,改革举措从项目建设审批四个阶段,向项目准入、准建、准营全生命周期纵深拓展。协同审批助企。聚焦区级招商引资企业及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着力为客商和项目单位提供事前申办辅导、事中调度协调全流程审批服务。采取“一客商一专班、一项目一专班”方式,一对一做好区级招商引资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审批服务工作。创新驱动助企。在全市率先推行分阶段分单体办理施工许可、“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等举措,核发我市首张土方开挖施工许可证,并由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同步介入土方开挖全过程,确保施工安全,推动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
服务升级先行,让惠企政策直达一线。全面推行靠前领办。将审批窗口延伸到一线,成立服务攻坚团队,变“大厅等企业”为“主动上门问”,深入一线放材料清单,制定审批方案,加快并联审批办理进度。对暂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列明缺项资料,做好审前辅导;对具备发证条件的项目,提供现场办公、延时服务等方式,实现审批服务再提速。精准实施点单易办。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分类细化办事主题,以办事企业为出发点将项目分为老旧小区改造、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市政公用工程、土方开挖等10个常办类别,动态调整、更新事项清单、服务指南、办事流程,实行“套餐式服务”,持续推动“清单之外无审批、流程之外无环节”,所有工程建设类审批事项在法定办结时限基础上平均压缩超过50%。推深做实专区快办。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升级为“全科”服务窗口,集成咨询、受理、出件、帮办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推行“一表申请、一窗通办、一次告知、一次联办”,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业务“一站直达”。在项目审批服务全面升级带动下,公安汉台分局七里派出所项目一日内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了当天受理、当天办结的项目审批“加速度”。
要素管理先行,让解决措施直达要害。审批要素全过程跟进。区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8个审批部门、38个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办理,生成统一的项目代码信息,对相关审批进度数据、结果附件信息实时共享。同时依托系统电子监察功能,实时在线监督审批进程,实现“全程留痕、自动预警、责任到人、通报问责”,督促全流程审批快速、合规。审批进度“四色清单”调度。对160个重点项目逐一进行研判,按照用地规划、招投标、人防消防、质监施工不同阶段及时建立红、黄、蓝、绿“四色清单”,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情况及时发送项目单位并抄告区级包抓领导,为破解项目审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审批问题全方位协调。对一些急、重的特殊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召开专题会议,发挥“专家会诊+审管联动”作用,加快办理速度。对阻碍项目前期手续审批的主要问题,逐一摸排、梳理,能在区内解决的,统筹力量,主动服务,及时销号。
事项集成先行,让办事体验直达末梢。积极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面实施全区政务服务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和权责清单管理,进一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监管效能。加快推进更多的政务服务事项在各级政务(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在原有划转区行政审批服务局78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基础上,新划转事项12项,区级政务大厅进驻事项由538项增至898项;延伸下沉镇(街道)审批服务事项366项,村(社区)可代办公共服务事项59项,极大地拓展了政务服务范围。
案例14
商洛市养老保险经办“暖阳行动”
让人社服务更有温度
商洛市从群众办事视角出发,从社会民生领域“小切口”改革要求着眼,深入开展“暖阳行动”,打造“暖心贴心、阳光便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窗口,持续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
多做一点,让环境更舒心。一是问需参保群众。广泛征求服务对象意见,梳理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制定问题整改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二是提升干部素质。坚持开展“双月讲座”“业务科长讲业务”“局长科(股)长走流程”活动,持续提升人社服务效能和水平。三是营造舒适环境。改造优化23个市、县区养老保险经办窗口,设置咨询指导、自助办理、等候休息等功能区,配备复印机、老花镜、雨伞架、充电器、医药应急箱等便民设施,让群众享受更多人文关怀。
多说一句,让政策更清晰。一是聚焦40多万老年群体,提供帮办代办、多说一句话服务。解答咨询时多说一句话,问清情况,“口语化”表达让老年人听明白;接件受理时多说一句话,理清票据,规范快速办理;办好待遇时多说一句话,注意安全,预防诈骗。二是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和服务流程,满足企业和群众的多样化办事需求。三是组织132名人社服务专员和8个养老保险专家服务团,全面梳理社保费缓缴等惠企利民政策,开展“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让更多利企惠民政策“应享尽享”“直达快享”“免申即享”,促进人社服务提质增效。
多管一寸,让办事更便捷。一是优化办事流程。将参保缴费、待遇核定等高频业务全部进驻政务大厅,推动“综合柜员制”“一窗办”改革,工作人员多管一寸,持续深化主动引导、帮办代办的服务举措,办事群众实现一次叫号、一窗办结。二是加强精细管理。对靶“懒散慢”,落实“五制四公开三亮明”工作规范,即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全程代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时限、办事结果公开,提供服务亮明身份、承诺和标准。三是推进网上经办。全面推行陕西社会保险APP,90%以上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参保登记、缴费补费、信息查询等6项服务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掌上即办”。
多想一步,让服务更暖心。针对移民搬迁社区和园区人员多、流动性强等特点,建立“三色管理”经办服务体系,对14.03万名社区老人,依据群众年龄、身体状况、居住地域等不同特点按红、黄、绿三色精准管理,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患病人员纳入红色服务名单,由人社专员开展“保姆式”业务全程代办服务5.2万余项;脱贫户、特困户纳入黄色服务名单,由网格片长开展“问诊式”服务,按需解决“急难愁盼”问题6.7万余个;其他参保对象纳入绿色服务名单,由小区楼长开展常态化“便捷式”服务10.3万余项。
案例15
榆林市开展“一码管地”创新试点工作
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榆林市围绕破解建设工程领域数据信息条块化、衔接难、集成难、互通难、回溯难等突出问题,探索建立以不动产单元为载体、不动产单元代码为纽带的资源规划领域建设工程项目业务协同、数据互通、资料共享、结果互认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让每一宗地、每一建筑都具有了“身份证号”,为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新途径。
统一编制代码,确保不动产单元代码唯一性。明确由资源规划部门统一设定不动产单元、编制代码,确保不动产单元及代码的唯一性。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榆林市不动产单元设定与代码编制规则》,在土地供应前统一设定宗地不动产单元,统一编制宗地层级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并与前期的预审选址、用地审批等进行关联;在设计方案批复阶段续编幢层级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在在建建筑物抵押、预告登记阶段续编户层级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在核验核实阶段最终确定完整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做到一地一码、一幢一码、一房一码,宗地、幢、户关联对应关系明确。
推行多测合一,确保不动产单元数据一致性。坚持将地籍调查贯穿建设工程项目全周期,将资源规划领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十多个测量事项精简为三次外业测量、成果共享共用。制定出台《榆林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土地供应前统一开展地籍调查,调查成果用于规划条件确定、土地供应、产权登记、规划许可等;竣工阶段统一开展地籍调查,调查成果用于土地核验、规划核实、竣工验收、产权登记等,确保了不动产单元空间客体数据的一致性。建设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可凭“不动产单元代码”获取该项目前期地籍调查成果,进行更新沿用,既确保了地籍调查数据的连续性,又有效避免重复调查测量,大幅降低了资源规划领域建设工程项目行政管理和企业群众办事成本。
一码关联数据,让数据集成代替群众跑腿。明确由资源规划部门统一管理地籍调查数据。制定《榆林市“一码管地”改革数据库标准》,建设榆林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地籍调查及国土调查、空间规划、卫星影像等基础数据,并与资源规划业务平台、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等实时互通。在预审选址、土地报批、土地供应、设计方案审查批复、规划许可审批、验线管理、土地核验、规划核实、产权登记等环节,均可凭“不动产单元代码”实时调取使用相应宗地、幢、户的地籍调查数据用于业务办理,并关联归集业务办理资料成果,实现“一处归集、一码关联、即时调用”,通过“数据集成、一码关联”让数据真正跑起来、用起来,提高企业群众办事的体验感。
一码串联业务,以业务联审联办精简环节。深入推进资源规划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用地、规划、登记等业务融合,创新推行土地供应“五合一”(确定供地方案、土地价款、规划条件和办理用地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工程规划“二合一”(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核验核实“二合一”(土地核验与规划核实、不动产登记)等适用不同情形的联合审查、分别办理工作机制,并通过不动产单元代码串联相应业务,实现数据互通、材料共用、结果互认,资源规划领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环节精简超过10个、平均压缩周期90天以上,实现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零材料办理土地首次登记。
首创选房授权码,让“一件事一次办”常态化。深化不动产登记“一件事一次办”关联业务融合,以不动产单元代码打通与交易办税、水电气暖过户等事项的数据交互、业务协同壁垒,让集成办、一次办、网上不见面办成为常态。创新推出具有一定使用期限的“选房授权码”,由不动产权利人通过榆林市资源规划局微信小程序实名认证、人脸核身后,在线领取名下不动产的“选房授权码”,授权相关单位查询核验、调取使用该不动产登记信息,一举打破了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共享的法律障碍和技术瓶颈,让不动产单元代码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
案例16
铜川市多措并举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铜川市紧抓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争相发力,积极争取政策,不断创新机制、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积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积极对接做好金融要素服务保障工作。会同市工商联为全市民营企业选聘“金融服务员”72人,携同各部门、各区县积极组织全市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进企业”等政银企对接活动,聚焦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及全市主要产业发展积极发力,持续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问题,努力提供金融支持。
精准施策保障重点领域信贷资金需求。协调金融机构有效发挥信贷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聚焦城市转型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持续加大政策及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充分释放信贷投放空间,积极探索解决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领域融资瓶颈问题,在保障重点领域金融需求方面取得新突破。
优化环境持续压降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坚持总量调节和结构优化并进,以信贷投放“旬监测、月督导、重点约谈”机制为抓手,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要求,有效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新增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23年年初下降36个基点,当年累计投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01%,较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响应全市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政策要求,当年新增融资担保业务严格执行0.5%以下费率,且在企业及个人创业贷款担保方面见贷即保、并执行零费率。
积极探索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紧抓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西安银行通过订单融资等方式,为电商企业贷款授信300万元,平均利率4.25%,实现电商供应链融资“陕西首单”;长安银行、耀州联社为耀州区石柱镇克坊村集体经济量身定制“乡村振兴光伏贷”“三秦光伏贷”产品,贷款期限达到20年,综合融资成本降至4.5%以下,目前共计投放贷款1135万元;耀州联社、农业银行等机构开发“樱桃贷”,支持新区陈坪村樱桃产业发展、推进樱桃设施化改造,累计投放贷款1221万元;以香菇产业链为试点,打造“金融服务全链条+产品覆盖全周期+减费让利全流程+金融机构全参与”服务模式,累计投放贷款5488.23万元。
加强培育积极引导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修订《铜川市促进企业上市挂牌管理办法》,完善企业上市挂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服务力度。组织各区县、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筛选37户优质企业申报2023年度省级上市后备企业,澳威激光等12户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入库。组织区县及专业机构赴重点企业调研百余次,深入实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指导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努力协调外部优质资源解决企业融资问题,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走出去+请进来”争取金融支持。先后邀请人民银行总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金融机构来铜考察调研,深入园区、企业了解全市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共同探索政金企合作路径,积极引入外部资源解决全市融资难题。7家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全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对接陕金资等企业来铜投资指导,与陕投集团签订《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推动全市产业投资、农信社改制等工作。
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营造良好环境。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清理整顿长期停业、“僵尸”等地方金融监管对象42家,深入开展地方金融组织涉企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持续优化全市金融环境。制定《铜川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金融风险隐患摸排监测预警工作,常态化开展金融领域非法放贷专项整治,严格按照“禁增量、压存量、控风险”原则防范化解处置金融领域风险隐患,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促进全市金融秩序持续向好。
案例17
汉中市镇巴县创新开启VR全景云审批新模式
汉中市镇巴县在全市率先创新开启“VR全景云审批新模式”,将行政审批服务与VR、AI数字人、视频讲解、图文展示相融合,以“秒懂百科”的形式打造“便利化、智慧化、可视化”的政务服务新场景。申请人可以“身临其境”了解事项公开办理标准流程和事项要件,轻松解决以往企业群众“看不懂、记不清、跑腿多、时间长”等疑难困惑。
围绕前置思维服务市场主体,将审批服务延伸指端。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VR云审批样板间”为依托,利用3D技术搭建线上虚拟展厅,推出食品经营许可、小餐饮经营许可等高频事项的图文指南、VR全景等可视化场景,进行1:1复刻还原情景再现,为企业提供标准化、便捷化的实景指导,申请企业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身临其境”了解办理流程和合规要点。通过“AI数字人”进行多重分身讲解,让市场主体直观、清晰地了解行业经营场所布局规范和业务办理相关要求,全面掌握现场核查标准,提供穿透式、直达式审批服务,让企业感受到“雨中打伞”的贴心,打造市场主体活跃的“雨林生态”。
围绕链式思维服务重点项目,使3D实景直达眼前。实行“三边三倒”工作法,对市县级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企业变“坐等上门”为线上“主动服务”,丰富拓展“VR审批样板间”功能及种类,在样板间加入“腊肉科创中心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及医用设施生产线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审批协同服务案例样板,推进重点项目应用示范,让项目主体参考借鉴。编制样板间线上“产业全景+招商图谱”,针对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重点行业和特色领域应用的需求,加速虚拟现实技术对重点项目领域的融合赋能,以审批提速推动项目加速落地,做到了建设即合规、踏勘即发证、完成即达标。
围绕用户思维服务办事群众,创数字全景融合空间。秉承用户思维,采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精准画像方式来描述所办事项,目前已拓展完成9大类40个子项的图文及音视频全景。通过嵌入图文、视频、音频等内容情景再现,让办事群众“依葫芦画瓢”照搬照做,解决不同事项、不同阶段“到哪办、办哪些、怎么办”的问题,避免反复补交材料,减少跑动次数,首次申请材料的完备度、准确度提高到96%。同时,精心制作了社会保险、就业创业补贴等16大类干货满满的惠民政策核心条款,让群众一看就明白,一次就办好,打造贴心群众的全景政务小助手。
案例18
西安市构建惠企政策全链条服务体系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企健康发展
西安市扎实开展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专项行动,构建政策“科学制定、全量归集、精准推送、并联审批、高效兑现、公示通报、督办考核、落实评估”全链条工作闭环,加速释放改革“红利”。
注重政策问需“察实情”。坚持“问需于企”,深入开展惠企政策“大调研”活动,向市场主体发放调查问卷1.67万份,广泛征集意见建议,为有效推动惠企政策兑现落实摸清底数。在制定政策之初,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学者、民营企业、商会协会和“营商环境监督员”等共同参与涉企政策座谈与谋划,结合营商环境满意度网络问卷、12345涉企服务专线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企业对惠企政策兑现落实的意见建议,确保政策制定“有的放矢”。
强化政策供给“鼓实劲”。印发《西安市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强化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坚定企业投资创业信心。编制《西安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升级、高质量发展。出台西安市促进工业稳产扩产5条政策措施、促进消费增长3个方面17条具体措施以及促进外贸提质增效16条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完善,以政策举措的确定性应对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为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送去“及时雨”。
精准推送宣传“送实策”。定期开设惠企政策“辅导课”,为全市10567家规上企业专题宣讲国家及我省、我市稳经济政策措施;累计开展惠企政策宣传暨申报指导活动21场,现场指导1800余户企业进行政策申报。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对政策落实落地情况进行密集宣传报道,有效提升政策知晓度。升级优化“西安政策通”平台,建立包含2566条惠企政策的“政策库”和涵盖300余万市场主体的“企业库”,实行分类标签化动态管理,提供政策与企业精准匹配、精准推送、辅导解读等便捷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聚焦堵点难题“出实招”。聚焦政策兑现落实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问题,集中6个月时间开展惠企政策兑现落实“清障”专项行动,大力清查治理惠企政策宣传推广不及时、答疑服务不到位、申报程序材料繁琐、设置各类“隐形门槛”、企业多头跑路、“新官不理旧账”等16类突出问题,指导市级相关单位和区县开发区扎实开展惠企政策“立改废释”工作,持续推进政策兑现“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确保政策“红利”有效惠及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双包一解”“送政策、送服务、送保障”等载体活动,累计开展入企政策指导9.7万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7554个。
加速申报兑现“见实效”。依托“西安政策通”平台,公开发布政策兑现服务指南,明确申报时限、条件、材料、流程和奖补标准等核心要素,支持企业全流程自主申报。优化政策落实“免申即享”服务模块,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筛选+自动匹配”方式,持续强化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实效,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案例19
铜川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全省知识产权保护
“样板区”
铜川市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增幅57.89%,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突破亿元,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双双实现零突破。
围绕示范区创建核心,高位谋划助建强基础。出台《铜川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落实措施》《铜川市建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27个部门共同参与的铜川市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形成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机构负责,区县部门齐抓共管的保护工作格局。市、县区分别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工作站,重点部门、重点园区及企业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作站和联系点,形成市、县(园区)、企业三级上下衔接、整体推进的保护工作体系。坚实的组织保障为知识产权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突出信息化建设特色,数字赋能助智慧监管。搭建“铜川市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数字化展示大厅,为企业提供缴费预警、一键维权、电子存证、运营交易等一站式公共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执法人员通过平台开展日常监管、执法检查、诚信黑名单公示等工作,实现了对全市8000余条知识产权数据统计分析,11万户市场主体开展日常监管,在全省率先运用区块链技术辅助执法办案,率先在知识产权领域实现一企一码社会监督,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能力提升。
做实三项重点工作,执法有力助严格保护。一是以便利化服务完善维权援助网络。在各区县均设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实现全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全覆盖。建立“铜川市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线上专家库,为企业在线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二是以执法联动深化行政司法衔接。市场监管、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仲裁等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健全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衔接、调仲对接、诉调对接、海外维权等7项工作机制,开展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确保信息互通、提前介入、及时移交,?实现行政与司法机关案件办理全流程、全方位顺畅衔接。三是以铁腕执法增强行政保护效能。在“消博会”“农高会”“丝博会”等重要展会期间,提前摸排参展企业信息,指导企业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织开展“蓝天”“铁拳”等专项行动和30余次专项检查,不断加大对“五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亚运会等重要赛事监督检查,在知识产权领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全方位多领域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案例20
汉中市聚焦提升科技服务 赋能优化营商环境
汉中市为推动企业创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紧盯企业发展之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精准发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搭平台建体系,打通资源链接通道。以直接对接秦创原总窗口为抓手,建成秦创原总窗口汉中离岸创新中心,形成市科技局、市政府驻西安办事处、汉中经开区常驻,县区、园区轮驻机制,积极学习总窗口运行机制、创新模式。依托秦创原总窗口深厚科创资源,建成“科技成果资源”“投行投资基金”“产业技术需求”“科技创新人才”四个库,入库170项科技成果,223个投资机构、63个银行科创贷金融产品、88项技术需求和378名科技人才,为全市对接总窗口科创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培育强主体,力促科技企业倍增。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推动全市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壮大。举办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专题培训会15场次,全市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37家,通过国网备案高新技术企业122家,认定省级瞪羚(潜在)企业12家。培育推荐全市创新主体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8项,争取项目资金1080万元。指导本草医药公司转化陕西科技大学、省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镇巴县建设秦巴山区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中试基地,获批汉王药业陕西省创新药物研发中心,累计创建省级科创平台16个。
促改革优生态,营造创新创业沃土。稳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制定出台《汉中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市域内高校迅速启动“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全市1874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93项科技成果正在实施转化,5项成果转化项目获得秦创原总窗口春种基金500万元支持,注册成立产业公司。积极运行汉中市绿色循环发展科技投资基金,探索开展科技信贷、知识产权质押等新模式,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
育人才强素质,赋能产业高质发展。大力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厚植创新人才沃土,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举办全市科技经纪人及双创孵化载体从业人员培训,累计培育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6个、新双创队伍103个、科技经纪人223人。选派“三区人才”170名、科技特派员1449人,建立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研究院)+产业基地“三结合”基地41个,创办领办企业和合作社57个,举办各类培训1120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97个。获批省级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青年科技新星6个。
案例21
咸阳人社“四进四全”服务园区营商环境建设
咸阳市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牵引、总抓手,深入推进干部、政策、信息、服务“四进园区”,不断优化“四全”服务,推动力量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产业汇聚、平台向基层延伸,助力营商环境取得新突破。
人社干部进园区,全方位摸底问需。坚持“一个园区一个专员”,建立重点企业市县两级人社领导班子包联机制,动员全市人社干部进园区、访企业,每个园区确定一名人社服务专员,着力实现重点企业包联全覆盖;坚持“一个企业一份档案”,全面摸排企业联系方式、经营地址、经营状况等,建立个性化企业服务档案,点对点掌握企业所急、所需、所盼;坚持“有呼必应、有难必帮、无事不扰”,定期联系回访企业,畅通企业需求反馈通道,切实解决园区企业实际困难,助力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礼包进园区,全领域惠企利民。围绕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针对企业发展难点堵点,系统梳理人才支持、社保降费、劳动用工等政策服务“大礼包”,局领导带队深入企业开展指导性、针对性宣传,切实消除政企沟通壁垒,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突出就业先行,细化制定13条惠企政策、11条利民政策,结合“公共就业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面对面指导服务、一对一答疑解惑,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积极开展社保政策“看得懂、算得清、办得明”巡回宣传活动,充分运用公交车车体、出租车电子屏等载体,广泛加强社保政策宣传,不断提高政策知晓率。以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重点,通过宣讲会、派发口袋书、张贴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进园区、进企业、进工地广泛宣传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合法用工、农民工依法维权。
信息平台进园区,全流程提质增效。突出数字化赋能,强化业务全流程进系统,精心打造咸阳“数字人社”服务平台,开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维权“四大服务系统”,就业登记、社保认定等100余项业务实现全程网办。同时,在秦云就业咸阳站、人社政务网站开通“人社工作进园区”服务专区,完善政策宣传、信息发布、企业诉求响应等模块,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培训小组,专门赴企业开展“数字人社”系统培训,深度延伸服务触角,助力“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依托咸阳“数字人社”平台,咸阳多项涉企业务数字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电子劳动合同全流程数字化,避免了传统劳动合同需要邮寄、存档等耗时费力流程;建设“云仲裁庭”,将开庭由线下搬到线上,推动实现网络庭审、网络调解;加强劳动能力数字化鉴定,自主研发劳动能力鉴定线上平台,实现省、市、县“三位一体”信息共享,全面提升人社服务质效,以高质量人社服务助推高质量发展。
精准服务进园区,全周期纾困解难。坚持面向产业链、面向重点项目、面向产业园区,注重运用“一讲政策、二问需求、三听建议、四助发展”方式走访调研,建立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渠道,梳理完善产业园区需求、服务、措施“三张清单”,推动人社服务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全面加强就业创业帮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招聘活动88次,提供就业岗位7.4万余个,聘请知名学者、创业导师走进园区举办创业培训班、创业大讲堂,为450名小微企业负责人、返乡创业能人等提供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问题;全力减轻企业负担,持续实施失业、工伤保险降费和失业稳岗返还政策。
案例22
杨凌示范区创新供电提效率 主动服务铸品牌
杨凌示范区紧盯高质量项目建设和企业群众需求,运用政企协同办电共享平台,督促供电企业加强用电报装信息横向联通,持续提升办电便利化水平,助推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
创新开展“临电共享租赁”业务,大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以多方共赢,切实为企业纾困为出发点,公开邀请有资质的电力企业开展“临电共享租赁”服务,提供以租代购的共享服务,为企业省下购置设备及运维费用,降低成本避免浪费。此前,项目开工建设需要企业自行办理临时基建用电,需要企业自己采购设备、建设、抢修、运维,基建工程结束后还要自己出钱拆除,造成资源浪费。现在通过“临电共享租赁”服务,从用电设计、施工、接电再到设备运维及设备拆除的用电全过程,均由具备资质的电力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各类临时用电负荷,降低企业建设期电力投入与使用成本,实现临时用电省心、省时、省钱、省力。
大力开展“六个办”,方便企业群众用电需求。持续深入推进供电服务“网上办、一证办、刷脸办、快速办、省钱办、公开办”。适应“互联网+”新形势,打通杨凌示范区政务服务网,在“智慧杨凌”便民服务平台开辟“电力专区”,通过“刷脸”识别用户身份,核验工商执照等信息并完成办电需求收集。供电企业在收到政务平台推送用户办电数据后“一证受理”,由客户经理为用户代办后续环节,依托“网上国网”线上与用户线上交流确认、线上了解用电情况和用电分析,答复供电方案、线上竣工报验、线上签订供用电合同,实现用户办电过程方便、高效、快捷,避免用户线下往返,进一步提升用户办电获得感与满意率。
零时差降成本保障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建立政企信息融合共享机制,供电企业每日通过工作群与杨凌示范区投资服务局了解重点项目入驻情况,客户经理便主动超前对接客户用电需求,量身定制专属供电方案并预留电源接入位置。当配电工程启动后,项目经理负责提供现场施工“一对一”服务。为重点项目配套供电工程,将原本需要企业承担的电力外线接入工程费,由政府来全额“买单”,建设完成后交给供电企业无偿代运维,提供专业化电管家服务。供电企业负责定期组织专业团队对重点项目企业供配电设备进行巡视、检修、记录用电情况并进行监控分析,有效延迟设备使用寿命,排除故障,减少事故隐患,为企业节省电力抢修、设备维护费用及人力成本。
案例23
安康高新区打造营商服务“综合体”深化“一网通办”
安康高新区坚持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紧盯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目标,着力打造“营商综合服务系统”,以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智能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赋能,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一网”通办,打造全域保障平台。纵深推进高新营商综合系统与省、市政务平台深度链接融合,开发搭建以流程再造、信用承诺、容缺受理、电子监察为基础,以委托代办、进度查询、办结反馈、投诉评价等闭环应用为核心的线上综合服务系统,手机APP、微信小程序同步运行,实现1066项行政审批事项和77项企业增值服务事项全程“一网通办”。开通“法人全生命周期”线上服务专区,以企业设立、经营、注销三个阶段为“干”,以政务服务事项为“枝”,以“套餐式”服务事项为“果”,建立流程明晰的“网上办”服务清单,为不同类别企业提供定制点单式服务,办理环节和申报材料平均压减30%以上,审批时间平均缩减45%以上,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企业落地投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 一线”服务,推行智慧场景应用。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多样化办事需求,依托营商综合服务系统,将24小时营商自助终端机投放至社区、产业园区和企业聚集区,全面覆盖高新区6个园区、7个社区和51个行政村,纵深推进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网上大厅、掌上大厅和自助终端“四端协同”。不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采取“全程代办服务+集中行政审批”模式,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为入园企业配备“项目管家”,将“审批窗口”前移,紧盯项目推进计划,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一对一”、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通过“有形”窗口与“无形”窗口并行,从根本上实现“最多跑一次”。
“ 一体”联动,构建链式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业务联合审批、现场联合勘验、审批监管联动等工作机制,通过营商综合系统加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一体联动、运转高效的营商工作格局。在业务办理方面,将政务服务和全程代办、落地运营、企业招工、现代金融、科技资源、高级人才、法律援助、监督投诉等事项整合到营商综合服务系统实行业务联审,以信息化手段助力联合勘验、远程踏勘,持续提升服务效能。注重加强审批与监管信息双向推送,实行营商综合系统与信用信息、“互联网+监管”等平台对接融合,严格落实联合奖惩制度,打造审管一体、协同联动、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优质营商环境。
“一键”评价,实行全程效能监督。开通“政企互动”“政策问答”“留言评价”和“监督投诉”等专栏,建立“好差评”工作机制,以7*24小时在线“客服”的形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服务支持,企业群众可随时通过“随手拍”功能投诉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实施全程效能监察强化问效问责。向全社会公开安康高新区科级以上干部联系方式,利用“12345”监督投诉热线,建立线上“监督投诉直通车”,通过系统平台大数据分析,采取挂账销号的方式,每月督查通报,全程闭环监督和问题整改,有效增强营商环境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加强效能监督作为倒逼行政审批提速、优化政务服务的关键一环,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案例24
宝鸡市坚持“三高三减” 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宝鸡市坚持把“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与“三个年”活动紧密结合,将多个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探索打造“三高三减”新模式,持续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
高标准再造流程“减环节”。整合审批职能。成立全市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领导小组,将涉及职能的部门全部纳入专班,从源头上将“多头跑”变为“一网办”。制定办事指南。以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为原则,制定一件事办事指南,一扫即知所需材料和办事流程,让企业群众觉得“事项不繁、办事不难”。强化分类培训。邀请省市专家就“一件事一次办”涉及的法规政策、系统操作等进行分类培训。
高效率线上测试“减时限”。推进“线上测试”。按照“上线一件测试一件”的原则,督促相关部门开展线上测试,引导群众通过陕西政务服务网“一件事一次办”专栏办理业务,对测试问题建立台账,逐一整改。升级政务平台。及时启动市政务服务平台升级改造项目,提升“一件事一次办”模块功能,目前与省平台功能同步对接,市级推行的“我要开旅行社”“我要办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一件事已上线运行。突破不动产一件事。通过打造“一体化”登记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房产证手续繁等问题,实现二手房转移登记从线下“一窗受理”向线上“集成服务”转变,目前市区群众可通过陕西政务服务网(宝鸡)、宝鸡市不动产APP、秦务员APP等办理业务。
高质量线下办理“减跑动”。规范综窗设置。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专区,制定《“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工作规则》,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受理员,实现小窗口大服务。“一次办”+“一证办”。将“一件事一次办”与“一业一证”进行有机融合,企业办理“药品零售”一件事可将《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整合成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药品经营企业“跑一次、持一证”就可开业经营。强化监督问责。企业群众可通过“好差评”系统评判“一件事一次办”服务绩效,倒逼问题整改和工作落实,将评价结果纳入优化营商环境绩效考核,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追责问责,全力促进改革取得实效,让企业和群众获得真正实惠。
案例25
西安市探索“一件事一次办”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企业职工退休“一次办好”
西安市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探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以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应用场景为突破口,通过优化流程、打通系统、共享数据,实现一件事智慧一次办。
强化服务效能,重构全市通办业务模式。突出业务引领,以便捷高效为目标,对办理事项进行梳理优化。一是对企业职工退休各事项的申请材料、申请表单、办理要素进行精简优化,申请表单从4张整合至1张,表单要素从46个减少至15个,申请材料从14份精简至2份。二是对企业职工退休申报方式进行整合再造。企业职工退休办理涉及属地人社部门、参保地养老经办处、参保地医保局及西安公积金中心等4个部门的6个事项,申报方式再造后,企业无需再按照办理权限选择经办部门,只需一张表单、一次申报就可实现全市通办,跑动次数从4次减少到0次,办理时限从90个工作日减少到25个工作日。三是线下在7个政务中心开设“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专窗,线上线下同流程申报、同标准办理、一体化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办事需求。
强化系统集成,实现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突出系统融合,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建“一件事一次办”系统,联通省建、市建业务系统,集成监管模块。一是按照一体化平台用户、事项、数据等标准体系,利用一体化平台服务入口、公共支撑、数据通道等能力,实现统一受理申请、表单生成、办件分发、各业务系统串并联办理、结果反馈等功能。二是采取“总对总”模式实现系统联通,陕西省养老保险经办系统、陕西省医疗保险网办平台与省一体化平台联通,西安市退休审批业务系统、西安公积金业务管理系统与市一体化平台联通,通过已经贯通的省市一体化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三是集成好差评、电子监察、审管联动等监管模块,建立“一件事一次办”全链条监管机制。申请人可对服务质效进行统一评价或单事项分别评价,市电子监察系统对每个事项的办件情况实施监察,办件信息同步推送至“互联网+监管”平台开展后续监管。
强化数据赋能,实现智能化便捷化办理。突出数据互通,通过数据共享调用,实现了材料免提交、表单免填写的智能化便捷化办理。一是梳理各事项数据需求,凡是系统能识别、数据可共享的都通过数据比对、数据共享、数据抓取等方式获取结果。二是企业通过系统认证后,只需输入退休人员身份证号码,表单中人员姓名、社保卡编号、档案审核结果等基本信息全部自动调用回填,企业仅需完善个性信息并核对无误后,即可生成符合申报要求的表单,大幅减少企业申报时间和申报难度。三是利用市一体化平台的场景引导、网上申报、网上核验、电子证照、网上反馈等网办能力,上一事项审批结果自动流转至下一业务系统,各事项办件进度、办理结果可随时在用户中心查询,全程公开透明。
案例26
西安市莲湖区打造“莲小驿”品牌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西安市莲湖区以企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在重点产业园区、星级楼宇、特色街区,创新打造“莲小驿”助企服务品牌,为企业培育成长提供全方位的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实现企业不出园区办所有事,为持续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赋能助力。
夯实基础,高标准搭建助企平台。聚焦产业聚集和企业发展,在产业园区、星级楼宇内搭建企业成长全链条服务平台,设置综合窗口区、自主申报区、自助服务区、洽谈等候区等功能区域,统一悬挂“莲小驿”标识牌,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三员”(即总帮办员、业务专员、企业服务员)帮办队伍,“总帮办员”由区审批局便民服务科负责人担任,负责收集企业需求、联络区级相关部门、统筹协调“莲小驿”业务办理。“业务专员”由区级部门相关业务骨干担任,负责对接“莲小驿”做好具体事项的办理。“企业服务员”由产业园区、星级楼宇及特色街区运营人员担任,提供事前政策解答和需求收集、事中全程代办、事后贴心回访的全方位、全流程服务。
集成服务,全方位满足企业需求。围绕企业发展需求,整合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根据园区产业特色,实行“一园一策”,可提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程建设)、企业开办(准入+准营)、税务服务(发票申领+代开发票)、企业扶持(政策兑现+职能服务+金融支持)、社会事务(人才服务+就业创业+医保社保+法律服务+便民服务)、企业赋能(中介超市+活动促进+小驿讲堂)、园区管理(物业+水电气暖等配套服务)、营商环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营商环境投诉受理)等八个板块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优化机制,多渠道解决企业困难。建立横向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业务部门和“莲小驿”日常工作对接,每季度邀请相关部门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莲小驿”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纵向服务下沉机制,联合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定期主动走访企业,开展“坐诊型、流动式”便民服务,实现“园区就近办理、社区联动服务”一体化运行。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畅通各产业园区、星级楼宇及特色街区内“莲小驿”的信息交流共享渠道,交流服务企业的创新举措和特色做法,不断促进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建立移动巡回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审批、税务、人社、科技、金融等部门,组成业务专员“巡回小分队”进驻“莲小驿”,集中现场办公,深入一线靶向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疑难杂症”。
案例27
安康市紫阳县政务服务“三个三”持续推进便民利企
安康市紫阳县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堵点难点问题,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建立三张清单、完善三项机制、实现三个覆盖,推动行政审批高效化、政务服务便利化、诉求解决常态化。
“三张清单”规范事项管理。建立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编制完成县本级262项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严格依照清单规范实施行政许可,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建立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1549项,全部纳入县政务服务中心和3个分中心(残疾人、退役军人、养失工)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帮办代办事项清单。重点围绕项目建设,一对一梳理项目(企业)审批服务全要素事项清单,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同时梳理7个类别的35个高频网上办事清单,公布网办二维码,指导企业和群众在手机上自主办理相关业务。
“三项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建立“项目管家”帮办代办助力高质量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动态梳理有帮办代办需求的重点项目126个,逐项目落实“1+1+N”(1个项目管家、1个企业联系人、N个涉关部门)帮办代办团队,形成“需求收集—清单管理—部门联动—督查督办—办结回访”工作闭环,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推行行政审批调度会商机制。自3月下旬开始,针对全县重点项目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开展调度会商,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审批服务难点、堵点问题,企业满意率达94%;优化12345热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移送工作机制,与县检察院联合建立全省首个“检察+热线+政务”协作机制,有效推动了群众诉求的解决。
“三个覆盖”深化便民利企。全面推进县、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实现村级政务服务全覆盖。全县17个镇207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硒谷工业园区政务分中心建设初见成效,229项政务服务事项可在基层大厅窗口直接办结;深化涉企经营许可改革,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全县75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中,直接取消8项,改为备案管理5项,实行告知承诺13项,优化审批服务49项,市场主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立足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实现帮办代办全覆盖。推行重点项目“管家服务”“套餐服务”,开通“4411365”帮代热线,服务触角延伸到镇、村(社区),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案例28
宝鸡市渭滨区“三端应诊”跑出涉企纠纷化解“加速度”
宝鸡市渭滨区聚焦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工商联+司法+协会”涉企纠纷化解新模式,创新推行“前端‘问诊’+中端‘会诊’+末端‘施诊’”三端应诊方法,推动涉企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向前端分解延伸,着力打造政府最诚信、企业最舒心、办事最高效的一流营商环境。
前端集成“问诊”。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畅通涉企矛盾纠纷反映渠道,完善“多点收集、一站归类、全面响应”的矛盾纠纷信息处置体系。在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陕西省姜谭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建立营商环境监测点,向115家民营企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健全区级领导包抓亿元以上重点企业、百名服务专员精准服务中小企业机制,深入企业宣讲惠企政策,了解经营状况,收集企业诉求。民营企业商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对多方渠道收集的企业反馈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分类制定解决方案,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提前“问诊”。
中端靶向“会诊”。充分发挥“内行人管内行事”的先天优势,邀请协会商会负责人、企业家、律师加入调解员队伍,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积极引导当事双方诉前调解,依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调解定纷止争。持续深化诉源治理,坚持线下基层网格建设和线上拓展在线调解平台“两手抓”,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与辖区建筑业、保险业、金融业等案件多发领域行业调解组织实现有效对接,特别对于异地纠纷,探索建立“云上共享法庭”,极大节约了当事人时间和经济成本。
末端精准“施诊”。深入推进诉前调解与司法审判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商事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模式,由专业法官提供立案指引,专设涉企纠纷立案窗口和速裁审判庭,提升涉企纠纷审判效率。优化涉企诉讼服务,切实保障困难企业诉讼权利,全面落实困难企业缓、减、免交诉讼费举措,着力降低企业诉讼成本,让企业打官司“轻装上阵”。扎实开展“三秦锐士”等专项执行行动,推动涉企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确保市场主体胜诉权益有效兑现,为辖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案例29
西安市构建行政争议预防调处新机制
推动行政争议案件快速化解
西安市设立西安市行政争议预防调处中心,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新机制,积极推动行政争议由个案协调、事后化解向前端治理、源头预防转变,为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行政争议调处“新解法”。以推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为契机,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行政争议预防调处中心,编制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并实体化运行,成为全国首家专门负责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市级机构。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工作的通知》,从做好源头预防、健全预防调处机制、加强调处工作、组织保障与监督考核等方面,对全市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专门机构负责、职能部门参与的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创新形成行政争议预防调处“124”工作机制,即: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构建两个化解平台,健全四项工作制度,通过实体化、规范化、体系化运行,着力打造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西安方案”。
构建“府院联动”工作“新机制”。与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联合成立西安市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定期例会、应急会商、联合调研培训等新机制;与陕西铁检分院建立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工作机制,有力支撑行政检察监督案件调处工作;与西安市检察院建立行政违法行为监督联络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检察监督与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工作的衔接,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将争议化解在早、化解在小,有效减轻了当事人诉累,节约了司法资源,架起了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互信”桥梁。
完善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新规则”。印发《西安市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工作办法(试行)》,对行政争议调处的主体责任、范围、原则、流转程序、方式、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开展行政争议预防调处工作提供规范性依据。印发《行政复议调解工作规则》,着重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提高行政复议案件的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联合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制定《涉诉行政争议化解工作规则》,对涉诉案件的协调化解工作程序、方式方法作出明确规定,在全省首次以“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化解一起涉诉行政争议,开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新路径。积极推进与西安铁路运输法院建立诉前化解工作机制,推动确立以《风险告知函》《实质化解建议函》等方式实质化解涉诉行政争议新模式。
建立行政争议分类化解“新网格”。在案件调处中,对涉及土地房屋征收补偿、重大项目实施、群体性纠纷等社会关注度高的行政争议,要求单位负责人要主动过问、密切关注,必要时应当参与行政争议的协调化解工作。对涉及重大群体利益或者容易引起舆情的案件,以及时召集有关单位通报情况、召开案件协调会或者现场督导等方式开展调处工作。对于案情简单明了、争议不大的案件,以直接与当事人沟通、转送涉争议单位自行调处等方式开展调处工作。形成纵向由市到区县到镇街、横向由审判机关到各级行政机关的涉诉行政争议化解“网格化”新模式。
案例30
渭南市白水县帮办代办“政务蓝”同心同办“零距离”
渭南市白水县以“帮办代办·一次办好”为目标,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对一”贴心的帮办代办优质服务,将帮办代办全方位融入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政务蓝·帮您办”志愿服务品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小切口”举措推动政务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实现标准引领,让服务更规范。一是印发《白水县“政务蓝·帮您办”帮办代办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帮办代办工作机制,完善县、镇、村三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建设。二是组建了一支业务精、形象佳、服务强的专业帮办代办工作团队。三是举办“政务蓝·帮您办”志愿者服务队授旗仪式暨“政务服务赶集日”活动,活动现场,向“政务蓝·帮您办”志愿者服务队授旗,向村级代办员发放聘书。四是定期开设“政务服务微讲堂”,选取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项,解决团队“能力恐慌”等问题,实现服务团队“开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目前已建立了一支100余人专业帮办代办队伍,已覆盖全县80%以上行政村,为群众帮办代办2000余件事。
实现智慧运行,让服务更高效。一是开发预约平台。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发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微信预约专栏,推出“线上+线下”精准帮代办服务,安排专人负责,全力实现业务受理五步串联,确保企业群众需求有人帮、有人办,办得快、全办好。二是推出政务服务事项二维码办事指南,扫码,即可“码”上获知办事事项所需材料清单、办事流程、咨询电话等信息,业务申请主体、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注意事项等详细信息。三是创新服务方式。设立预约电话、抖音等多途径的政策咨询、代办业务宣传服务。目前,微信预约服务平台已受理代办200余件,窗口办事效率提升约50%以上。
实现精准助力,让服务更温情。一是“赶集日”帮您办。以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政务大厅”为主题,结合各镇“逢集日”,开展“政务下乡赶大集”活动,把“固定”政务大厅搬到各镇“集市”,变“坐等上门”为“下沉服务”。目前共开展赶集日服务9次、涉及镇办7个,共解答群众咨询1000余件。二是“服务专区”帮您办。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帮办代办专区,386事项实现“全领域、全流程”帮办代办。三是“定制化”陪您办。帮办团队坚守一线,为需要的企业、群众提供定制化服务,开展政务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圈”四进活动。四是开通“绿色通道”,推出老年人陪伴服务,老年人可免叫号、免排队,优先接待、优先办理,面对面、手把手教老人如何网上办、掌上办和自助办,让老人感受到“数字时代”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