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发改委运用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对九市一区2023年度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全面监测督导,厦门位列全省第一。这也是厦门营商环境指标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
厦门营商环境指标连续五年全省第一,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部署,以及市发改委围绕经营主体需求,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
根据福建省发改委运用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对2023年度九市一区营商环境工作的全面监测督导,厦门市在18个一级指标中总体得分高达95.72,位列全省第一。
在这18个一级指标中,厦门有14个指标成为全省标杆,比上一年增加了2个;其中12个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比上一年增加了1个。
厦门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改革举措
全面锚定国际前沿和国内最优做法,主动创新突破,厦门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形成了不少获得国家和省级肯定的创新做法。其中,我市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确定每年11月1日为“厦门营商环境日”;
率先探索实施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升级开办注销“一网通”平台,打造“1+6+N”一站式服务模式;发布全国首个区域评估(环境影响)市级地方标准;开设“i厦门”水电气网“统一查缴”综合服务;升级“财政+金融”政策体系,万余家企业通过增信基金获得贷款超300亿元;建成全省首个中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累计帮助中小微企业获首次贷款超7亿元;推出关企互动、查验免预约等211项口岸数字化功能,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5亿元;建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自助“跨省通办”范围增至12省62个城市1700余事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就医”“港航信易贷”等获评国家“信易+”应用典型案例。
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
1.自主申报和信用承诺:商事主体在申请登记时,基于信用承诺自主申报相关信息,减少了提交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简化了登记流程。
2.电子化登记模式: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商事主体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完成从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登记,提高了办事效率。
3.简化登记流程:通过登记确认制,商事主体无需再提交股东会决议、任免文件等过程性材料,进一步压缩了办事流程。
4.实名登记和身份核验:商事主体实行实名登记制度,登记机关对申请人身份信息进行核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5.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申请人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规范目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简化了经营范围的申报流程。
6.集群注册登记模式:厦门自贸片区内特定场所可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注册地址,托管单位负责日常管理,提升了企业注册的灵活性。
升级开办注销“一网通”平台
1.集成服务功能:将企业设立、发票申领、印章刻制、银行开户预约等多项服务功能汇集于“一网通”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身份验证互认。
2.全流程电子化:商事主体可以通过“一网通”平台实现设立登记的全流程电子化,无需到现场即可办理营业执照。
3.快捷办理时限:将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其中设立登记办理时限不超过0.5天,极大提高了办事速度。
打造“1+6+N”一站式服务模式
“1+6+N”一站式服务模式是厦门市政府推出的一种新型政务服务模式,旨在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
1.统一服务平台:“1”代表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即“一网通”平台,作为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主要入口。
2.六大主要办事环节:“6”指的是六个主要的办事环节,包括企业开办、项目建设、产权登记、税务服务、金融服务和法律服务等。
3.多样化服务事项:“N”代表了众多的政务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项目,满足企业和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发布全国首个区域评估(环境影响)市级地方标准
1.首创区域评估报告规范化编制。《技术指南》从开展区域评估(环境影响)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评价方法和编制要求5个维度,具体详细规定了区域评估(环境影响)报告编制的规范要求,是对现行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方法的有效补充,为区域规划决策和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了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了厦门市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助力环评工作高质量发展。
2.实现区域评估“一本制”管理。厦门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落实工程领域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探索推进区域评估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不断完善区域评估“一本制”环评管理,推行“标准地+告知承诺制”方案。片区内规划的房地产、学校、城市道路、市政管网等公共设施、社会事业与服务业项目,建设单位无需单独编制和报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直接依照报告书告知的内容和要求,落实各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推进区域评估落地实施应用。目前,全市已完成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片区、新机场蔡厝片区、翔安南部新城、五通金融商务区、五缘体育公园等9个区域环境影响评估工作,覆盖国土面积近60平方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超过300个工程项目直接获益,节省环评文件编制费用数百万元,节约环评审批手续办理时限超1万个工作日。
开设“i厦门”水电气网“统一查缴”综合服务
1.一站式缴费:市民可以通过“i厦门”平台一站式缴纳水、电、气等费用,无需分别登录不同的缴费系统。
2.账单查询:平台提供详细的账单查询服务,市民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消费情况。
3.缴费提醒:平台会及时提醒市民进行缴费,避免因忘记缴费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4.便捷操作:通过简化的操作流程,即使是对网络不熟悉的市民也能轻松上手。
升级“财政+金融”政策体系
1.“财政+金融”助企纾困
增信基金政策是厦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的典型代表。借助“财政+担保”方式,为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进行增信并和银行风险分担,当中小微企业贷款发生逾期,在不良容忍率内,由基金先偿付再追偿。
此外,厦门有针对性地推出“财政+金融”组合拳:设立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银行贷款”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研发创新;设立应急转贷资金,运用“财政+过桥融资”缓解企业短期流动性紧张;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力度,运用“财政+保险”对冲外贸信用风险。
2.掌握需求精准施策
厦门在运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助企纾困过程中,注重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帮扶政策,有力提高了金融资金和企业需求匹配度,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精准掌握企业需求。近两年,厦门市财政局累计发放调查问卷近2000份,走访企业超200家,一半受访企业反映经营现金流紧张,小微企业尤其突出。
——匹配金融资金和企业需求。厦门市财政局对全市187项产业扶持政策、近千条政策措施开展绩效评价,提出115项优化建议,推动创新政策设计,综合用好贷款、担保、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支持企业。
——根据当地特色制定帮扶政策。厦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为此,厦门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力度,惠及出口企业超过5000家,涉及贸易和投资约250亿美元。
3.创新服务助企增资扩产
厦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正在持续拓展应用场景。
厦门《关于鼓励企业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若干意见》提出,打造“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升级版,一方面完善工业固投补助、技术创新基金、增信基金等3项政策,另一方面新设供应链协作、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链招商3只基金,建立企业增资扩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全周期支持体系,截止2024年1月初已累计撬动超过800亿元金融资金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建成全省首个中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
“厦门市首贷续贷服务中心”牌子由厦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等四部门联合授予,厦门中小在线承担具体建设运营工作。
中心立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工作,坚持公益性原则运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运营,依托厦门市信易贷平台,率先实现中小微企业首贷续贷服务线上化,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门槛,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提高效率,加快信用信息共享
通过首贷续贷中心线上载体部署数据共享交换通道,实现库内数据向各入驻金融机构开放查询,构建全市信用信息在金融领域创新应用共享网络。
2.提高效能,做优应用场景创新
开设首贷续贷线上专区,针对全市23家银行机构推出无贷户批量定制化外呼辅助、目标客户营销及信贷辅助画像、客户全生命周期跟踪监测及综合金融产品(服务)推广、金融纠纷调解处置等功能,以“金融科技赋能+全流程专属服务”推动银企更精准对接、更快速见效、更有力控险。
3.提增效益,落实助企纾困解难
进一步下沉到全市街道(镇)、村一级,举办助企纾困解难宣传推广活动,精心策划宣传内容,贴近企业、贴近实际,突出企业关心关注的融资热点问题,赢得企业对首贷续贷中心的支持与认可。
推出关企互动、查验免预约等211项口岸数字化功能
厦门数字口岸平台自2022年10月启动以来,项目小组深入企业调研,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采取“边建设、边试点、边推广”的方式进行建设,现已打通海关、码头、堆场、查验场等40多个外部单位数据,业务全面覆盖海运、空运、保税、非贸等领域,共推出211项应用服务,其中20项创新应用走在全国前列,47项跨境贸易便利化举措激发市场活力,预计可帮助企业作业效率提升50%,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5亿元。
建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近年来,厦门围绕窗口办、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提升完善我市政务服务效能,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和群众较早享受到“互联网+政务服务”带来的便利。2022年12月,市数据管理局、厦门信息集团协力启动“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探索政务服务更深层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目前,“一体化平台”已建设完成,并在各区各部门全面运行。运行以来,该平台已对接全市26个自建政务服务系统,统一市区办事预约入口和对接各区叫号系统,预约和现场取号累计160万个,通用审批系统累计办件5万件,综合受理系统累计收件10万件,向省网上办事大厅汇聚办件信息累计700万条。
“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旨在推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资源整合,提升政务服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能力与政务服务效能。平台建设了统一的预约管理、排队叫号、综合受理、通用审批等多个系统,实现全市政务大数据汇聚和分析,持续提升政务事项办事效率和体验。此外,平台还提供“政务地图”“智能指南”“证照百科”“智能填表”和“智能秒批”等特色服务。
“一体化平台”是厦门市数字政府和城市大脑建设的重要组成,平台完善了厦门市“一网通办”综合体系,为促进审批服务提质增效、推进政务服务“一网好办”提供强有力的抓手。2023年,平台建设成果分别入选中国信息协会2023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2023年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2023年度厦门市“十佳”营商环境创新举措、2023年度厦门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各级各部门协同推进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行动自觉和创新敢为。
??以改革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以创新谋长远、调结构、转动能。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发改委以综合改革试点为主抓手,勇于探索试验、探路先行,坚持“法治引领、数据为基、应用导向、创新驱动、注重实效”,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信用服务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治理作用,构建政府、经营主体和社会多元协同推进机制,做优做强信用厦门品牌建设,厦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领先全国。
??近年来,厦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信用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厦门市“信易贷”平台获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观摩评比第二名,并形成“信易贷”厦门样板向全国复制推广;“厦门市推进信用承诺审批改革体系化建设”荣获“全国信用承诺优秀案例”;“厦门市‘先诊疗,后付费’信用就医”“网络货运信用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厦门“信用就医”和“港航信易贷”获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评选的“信易+”应用典型案例。同时,厦门还以专项组全国第一名、综合排名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获评“2023年信用建设成果全国观摩会城市组示范单位”。
厦门市优化营商环境成效
去年一年,厦门新增签约项目756个,三年计划投资额803.5亿元;新增落地项目796个,三年计划投资额1518.7亿元。华西集团东南区域总部、大钲资本等15个总部项目落地,总投资超200亿元。
市发改委表示,将紧抓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在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继续探索试验、探路先行,努力为全国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方案”,加力奋进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迈向新水平。
厦门市营商环境提升重点任务
2023年12月,厦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23年第三批营商环境提升重点任务清单》。厦门市将借助这份清单继续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水平,与经营主体保持“同频共振”,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持续在“营商”中“赢商”,不断擦亮鹭岛的“金字招牌”。
清单共有24项任务,涵盖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用电用水用气、登记财产、纳税、执行合同、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和包容普惠创新等9个方面。其中,既有打通堵点、补齐短板的创新做法,也有对标一流、学习先进的改革举措,助力营商环境改革迭代升级。
包容普惠创新的任务是9个方面之中最多的,共有10项,体现了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思明区政府、集美区政府等单位的创新举措。如思明区政府创新中心城区土地集约供应新模式,采取片区小组团的开放方式,推动存量土地高效利用。集美区政府将搭建宜业兴业数字化平台,对接各种资源,开发职业技能提升项目,着力提升失业、无业、女性群体的就业、创业技能。
另外,还有不少项目是厦门市各部门补短板、强弱项的举措。如市市场监管局将开展试点香港简化版主体资格公证文书电子化流转,实现香港非自然人投资主体全程网上办理登记业务;市工信局(大数据局)、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将在刷脸办电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房屋确权信息线上获取;市工信局(大数据局)将主动创新在基于智能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赋能,增强政策找企业的能力,实现政策与企业的双向奔赴;集美区政府将创设“商事登记许可网办引导区”,提供商事主体全程网办咨询指导服务等。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