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经济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当今时代下,数字化已经成为趋势,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提高城市水平的重要基石。阐述数字营商环境,总结六大试点城市数字营商环境发展现状,分析浙江省数字营商环境的现状与困境,进一步提出杭州市通过提供精简高效政务服务、保障资源要素配置管理、优化流程夯实运作体系,从而实现以数字赋能营商环境优化。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引育数字人才,扎实人才建设根基;开拓数字技术,促进提高开放水平;全面落实提升,共促数字创新进步以及保证数字营商的便利性和公平性的优化路径。
一、前言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新时代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进一步促进加快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2月,首届中国数字营商环境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让数字化与营商环境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稳步增长的两个重要基础。以数字技术赋能,落实营商环境制度建设保障,探索数字赋能的营商环境建设路径,从而真正落实数字赋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一方面,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为营商环境优化赋能;另一方面,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1]。如何用好数字技术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探索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优化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营商环境的总体发展现状
(一)全国六大试点城市的总体现状
1.北京市:建成符合首都功能发展需求的营商环境高地。从2017年9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北京市营商环境改革从1.0升级到6.0,使首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从“量变”到“质变”。从政策文件的目标来看,投资贸易环境从“更加开放便利”到“更加开放高效”到“自由便利”到“开放包容”;市场环境从“更加便利”到“公平竞争”,政务环境从“更加便利”到“更加优质”到“便利高效”,法治环境从“更加公平”到“更加公平诚信”到“更加公平公正”到“良法善治”,还有更规范的监管执法环境、更加优越的
创新创业环境、协同发展的区域一体化营商环境等。北京市在1.0到6.0的迭代升级中,以“北京标准”“北京效率”“北京诚信”为支撑,塑造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全面推进京津冀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近几年来,北京市推出举措超过1000项,其中,有众多举措是全国首创,其改革经验也正在向全国推广,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北京综合排名连续多年成绩优异。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北京成为中外企业创新发展的沃土,《2023年上半年北京市市场主体发展情况简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北京市新设市场主体167613户,同比增长29.27%。
2.上海市:深化金融+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改革。上海市自2017年底出台营商环境改革1.0版起,至今已推出6.0版,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加强系统集成。从1.0版本到6.0版本,上海市累计推出千余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注重衔接性和累进性,成为稳定市场主体信心的助推器。从1.0到6.0版本中的具体改革措施来看,一是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在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靠前的先进经济体进行经验借鉴,加大对各个专项指标领域等的改革力度;二是实施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专项改革,以国家特色指标为重点,按照国家明确的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聚焦办事少环节、减材料、少跑动、减成本这“两少两减”,进一步出台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与举措。三是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除高标准完成“必选项”外,在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自由畅通的投资环境、公平审慎的监管环境等方面推出了一批“自选项”,以创新试点为主线,不断加大对营商环境的优化改革力度。
上海市营商环境改革卓有成效,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来看,上海营商环境便利度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强,在全国排名第一。《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显示,上海市近五年累计新设各类市场主体225.1万户,比上个五年增长52.7%,每千人企业数量增加到111.1户、位居全国第一。
3.重庆市:促成渝双城营商环境协同优化。重庆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代表,面临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政策试点的重大机遇。作为试点代表进行不断地深化改革,也是重庆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任务之一。重庆以“营商”促“赢商”,让市场主体站C位,努力构建“水清鱼跃”良好生态,从2018年至2023年5年间,重庆市先后出台《关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重庆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重庆市政务服务管理办法》《重庆市2020年对标国际先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重庆市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等多项政策、方案,推出近1000项举措,为经营主体筑发展之基、开活力之源。根据2020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显示,重庆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已经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一起进入全国前五。《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显示,五年净增市场主体107.2万户、总量突破34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5.9%。
4.杭州市:数字化技术提升服务水平。2018年以来,杭州市始终瞄准最高标准、最优水平的建设目标,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统领,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跑一次”“一件事”,为杭州市的营商环境奠定坚实基础。杭州堪称数字经济发展第一城,多个领域的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率先实现个人办事凭身份证“一证通办”、企业办事凭营业执照“一照通办”,有效提升了群众和企业的幸福感[2]。杭州市多年来持续将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原则,致力于将杭州打造成为效率高、服务优、保障强、法治浓、社会满意度好的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近几年间,杭州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引领、保障营商环境发展。杭州市已经连续4年在全国工商联评比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排名第一,荣获“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的称号;2019年和2020年,杭州市参加国家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五,仅在北上广深之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且18项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显示,在册市场主体167.8万户、增长9.7%,新设企业数和增速均居全省首位。
5.广州市:建设营商环境示范区。2018年,广州市发改委出台《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广州启动实施营商环境1.0改革。2023年7月,广州市发布了《广州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启动了营商环境向6.0的改革。从1.0改革的“简政放权”,到2.0改革的“指标突破”,到3.0改革的“流程再造”,到4.0改革的“前后衔接、纵深推进”,到5.0改革的“激发活力”,到6.0改革的“宜商兴业”,广州市的营商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与提升。从 1.0版升级到6.0版,六次改革方案共颁布540余条具体举措,改革主线也由简政放权、指标攻坚、流程再造、衔接推进、激发活动,上升到宜商兴业。广州市的营商环境改革始终与市场主体的真实诉求同步,多途径帮助市场主体减负,使城市焕发活力。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来看,广州营商环境便利度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强,在全国排名第三。《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显示,市场主体315.55万户,增长3.9%。
6.深圳市:高水平推进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深圳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从2018年至2023年期间,已先后推出了营商环境1.0到6.0改革政策,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改革走过了1.0“搭框架”、2.0“夯基础”、3.0“补短板”、4.0“促提升”、5.0“抓试点”的历程,目前已迈入6.0版的“深推进”阶段。2018年1月,深圳市发布《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从贸易投资、产业发展、人才发展、绿色发展、政务和法治等6方面,提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该文件的关键点在于构建营商环境优化方式的大框架,为后续进一步改革点明方向。2023年8月,深圳市连发《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三个工作方案,将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圳在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获得了央企、外企、民企的青睐,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来看,深圳市的营商环境便利度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强,在全国排名第二。《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显示,2022年新增市场主体52万户,累计394万户、居全国城市第一。
(二)浙江省数字营商环境的现状与困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如今,城市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各大城市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如城市建设“硬环境”问题以及政务服务、人才和融资等“软环境”问题[4],这些障碍会影响企业家们的投资信心、创新能力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恒心。因此,需要进一步努力优化营商环境。
1.企业所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目前,企业招聘专业化程度不足,渠道狭窄,并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导致企业和人才的信息互通受限,难以有效进行双向选择,致使企业与高端人才失之交臂。在高端人才奖励政策方面,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人才来说犹如水中月,虽然部分地区出台的一些人才奖励力度很大,但门槛过高,能够符合条件的人才少之又少,而对中低端人才的奖励力度较小,缺乏激励性和吸引力。人才发展需求与城市建设、城市吸引力、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管理方式、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人才的“引”和“留”,不仅是企业的问题,也是整个经济社会需要通过优化环境来解决的问题。
2.市场监管与审批脱节,监管“过”与“不及”。监管的“过”主要是部分领域检查频次过高,存在重复执法现象,造成企业面对检查的负担过大。监管的“不及”主要体现在当前行政审批改革走在前列,在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和优化审批流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5],但由于监管力量薄弱、监管技术手段落后、专业化程度不够、行业标准监管不清、监管滞后等原因,部分机关出现了“放得开,管不住”的现象,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有些滞后。
3.数字信息缺乏有效共享平台。在缺乏高层规划和充足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多部门信息互联互认程度较低,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6]。信息的壁垒和孤岛,是中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短板,也是制约营商环境优化再上新台阶的瓶颈。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难以形成跨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难以解决多头监管、重复执法、基础监管缺失等问题,也就难以降低对企业的干预频率;无法形成跨部门的联合应对措施,难以构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难以建设实时的、涵盖企业开办和注销等全方位信息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7]。
4.惠企政策难以精准投放和落实。国家和各级政府为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各种涉及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面对各项政策信息,企业往往会因为获取信息的滞后、应对措施的滞后等原因,没有及时享受到政策优惠,导致政策的推行犹如“空中月”。此外,有些政策专业性较强,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对其解读不到位,更别提企业对接人员的理解度和接受度了,这就更增加了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难度。还有一种困境是不同部门在实际执行各类惠企政策时,对政策的衡量标准不同,对企业是否达标的判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导致政策虽好却难以落实。
三、浙江省数字营商环境优化典型案例
作为六大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高度重视数字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制定印发了《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切实提升数字营商环境水平,力求精益求精、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2022年,杭州市在全国工商联评定的营商环境城市排名中4年蝉联全国第一。因此,本文以杭州市作为典型案例,通过研究分析其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并总结其成功经验,从而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经验。
(一)提供精简高效政务服务
杭州市作为目前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的先行者,已出台《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范优化建设的过程。一方面,杭州市推进数字技术改革,充分促进实现数字提高效率、数字便利民生;另一方面,多个“一”试点实验改革顺利实施运行,从多方面更好地稳经济、促发展。首先,通过推进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应用改革,银行开拓线上业务办理,企业实现线上确认信息,减少耗时耗力的线下操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以数字技术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其次,杭州市强化数字赋能,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电子证明等方式,率先在全国的多部门中实现企业办事凭营业执照即可通办,减少企业申报材料的准备,实现绿色办事,极大地提高了精简率。最后,杭州市坚持“应减尽减、能减尽减”,推动系统平台集成、数据信息共享、优化信用体系,使每家企业能够尽可能避免填报年度重复数据并实现企业信用报告“秒开具”。从企业角度出发,通过落实各项政策从而提供更高效的政务服务,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逐步以数字技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赋能优化营商环境。
(二)保障资源要素配置管理
一流的营商环境不仅要求城市具备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还要能够不断创新和完善这些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杭州利用数字技术,在创新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方面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全链条供给,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在创新人才引进发展方面,杭州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旨在通过人才的“引入、培育、利用、留住”四个环节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与营商环境的和谐共生。比如,杭州通过完善住房补贴、生活补贴等为人才提供工作底气和保障,从而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留杭工作,为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打下重要基础。同时,杭州积极研究开拓人才工作法,致力于丰富人才资源、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了提供涵盖创新创业、出行文旅、生活就医等各类需求在内的多种服务,杭州通过迭代升级“杭州人才码”,实现了人才办事、双创、生活、服务全面优化升级的目标,进而以数字技术助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其次,在资金方面,杭州市开发上线“杭州e融”特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发布一系列专属融资产品,旨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推出了多种融资模式,如“定向需求发布,指定银行直接受理”“公开需求发布,多家银行抢单”及智能匹配等,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最后,在数据要素供给方面,杭州市在做好公共数据开放的制度设计基础上,有序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出台《杭州市有序开放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产生的部分公共数据实施方案》《杭州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杭州市公共数据开放综合评价指标》等文件,已累计开放达几十亿条,数据集文件下载次数超过千万次。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数据开放,促进数据的共享和流通,释放数据的价值,为数据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最终以数字赋能营商环境优化。
(三)优化流程夯实运作体系
杭州市在项目投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项目落地速度加快,企业办事成本降低,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第一,通过开发“土地码”,整合了土地出让、规划审批、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业务链条,形成了数字治理新模式。这个新模式的特点在于通过云端赋码、按码提供土地、提供线上服务和见码即发证的方式,实现了工业项目不动产权证发证的“零材料、零等待、零跑次”。新模式的运行使企业在生产基地就能拿到厂房不动产证书,大大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为工业项目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有助于促进工业项目的快速落地和投产,以数字技术的优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第二,杭州市新增和存量工业用地已实现百分百的赋“码”管理,所有工业用地项目情况在“一地一码”平台一览无遗。通过“一地一码”平台,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工业用地项目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政府对工业用地进行更加精准和有效地管理。平台管理促进杭州加快打造数字营商环境,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审批流程及管理方式,助力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繁荣。第三,杭州市推行“用地清单制”,注重多方面评估普查前置,相关机构对照“用地清单”逐一验收,使企业拿到土地后的注意事项实现“一单清”。杭州采取包括“土地码”创新举措和深化“用地清单制”等在内的打造数字营商环境的创新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助力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这些创新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杭州的营商环境竞争力,也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四、浙江省数字营商环境优化的关键路径
(一)引育数字人才,扎实人才建设根基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人才成为优化营商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只有将数字人才引进与培育同时进行,才能更快更好地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数字营商环境建设服务队伍。首先,企业通过改进高端人才的引进政策,从福利优惠政策和城市文化氛围两方面进行升级。在福利政策方面,如提供多种优惠补贴、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大力支持融资投资等方式,吸引留住更多高端人才。在城市文化氛围方面,创造城市特色,营造浓厚城市氛围,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政府需要转变人才引进的视角,更多关注产业工人的引进与发展。通过完善住房优惠政策、随迁家人子女落户等,发现产业工人需求落脚点,从而引进更多优秀产业工人,壮大和完善人才队伍,进而构建多层次、复合型、高素质的营商环境服务人才库。最后,扎根人才培育沃土,学校改革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设立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鼓励更多学生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多的数字人才,助力打造更优数字营商环境。
(二)开拓数字技术,促进提高开放水平
“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开放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为响应“地瓜经济”号召,企业要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从而以“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首先,解决企业金融服务“走出去”的难题。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数据变得更透明、更清晰,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提高金融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以金融机构“走出去”带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建立全面数字化投资管理平台及数字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管理投资数据、沉淀投资数据价值,推动企业金融“走出去”。其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运用大数据技术让更多在外浙商享受到数字营商改革带来的便利,使数字营商改革的成果在省内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惠及更多的省市,逐步实现多区域数字营商改革,优化数字营商环境,助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最后,落实高水平“引进来”。浙江省不断学习借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成功经验,引入相关改革成效措施,与浙江省实际情况结合,改善当前改革的不足之处。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联络起广大浙商,发挥地瓜藤蔓效应,广泛采集全球各地高端技术引入国内市场,吸引更多优质项目投入省内,从而助推优化数字营商环境。
(三)全面落实提升,共促数字创新进步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把握科技创新的核心,促进数字营商环境改革。第一,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对标已有的数字营商体系,结合《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从浙江省数字营商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的角度进行评估,从而构建适合浙江省发展的数字创新体系。第二,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政府机构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情况,注重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提供财政资金支持,鼓励更多中小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摆脱数字创新困境,实现共同发展。第三,关注重点产业的发展情况,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要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重点产业的持续优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最终实现重点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9]。
(四)保证数字营商的便利性和公平性
数字营商环境不同于传统营商环境,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精准管理、提升办事效率、促进公平公正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数字营商环境,一是运用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新技术深入完善数字政务平台,切实解决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的难点问题。通过整合平台系统模块,提高政务审批效率,规范相关中介服务,提升政务审批能力,促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的深度改革。二是加大政府部门监管力度,注重法治环境建设。政府始终坚持公平正义,树立正确司法理念,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减少不利措施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根据不同地区数字营商环境的特点,加强对企业运行过程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监管,加快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保护企业产权;畅通各种渠道,全面落实政府监管,从而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体系[10]。三是提升政府机关的协调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协调各财政金融机构严格贯彻要求,展示企业特色,帮助建立市场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促进数字营商环境发展。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据治理、数据要素×专业服务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