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是浙江省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关键一招”,对提升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服务是涉企服务重点领域之一。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充分发挥金融部门的改革能动性,以增值服务理念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侧协同,创新形成一批企业有感的金融领域改革成果。

  案例1:杭州市拱墅区

  优化金融领域增值服务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拱墅区以构建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金融产业优势,承接省市金融服务增值化改革事项清单,做优融资、上市、担保一揽子服务,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2021年以来,全区金融业增加值连续保持全省首位,培育上市公司9家。

  1.做精融资对接服务,助力融资畅通

  一是搭建特色平台。搭建“金融联盟”和杭州e融平台拱墅专区两大平台,指导3万余家企业入驻杭州e融平台,两大平台累计为1万余家小微企业撮合融资。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特点,打造“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推动试点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二是促进多方合作。与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等8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9200亿元融资合作意向,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小微企业发展等提供融资支持。建立由商业银行、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组成的金融顾问团,主动上门走访摸需求送服务,累计解决企业融资需求问题160个,促成融资129亿元。三是创新服务品牌。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商务社区,推动金融增值服务集成化办理、品牌化运行。如汇金国际商务社区聚焦金融企业占比高的特点,成立“金融帮帮团”,定向组织开展交流活动,成功帮助企业解决项目融资、项目建设等各类难题150余个。

  2.做优融担支持服务,助力小微纾困

  一是有效回应融资担保需求。定期走访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举办银担企融资对接活动,现场讲解融资担保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今年上半年,全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规模同比增长360%以上,其中小微企业担保责任余额占比95%以上。二是积极探索科创专项担保。发挥金融机构集聚优势,鼓励辖区银行机构承接杭州市“专精特新贷”政担银专属产品,给予受保企业贴息优惠。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区产业基金开展“投贷联动”,目前已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7000万元,专精特新企业担保3000万元。三是持续拓展特色担保产品。鼓励民营融资担保机构多渠道扶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有效发挥信用“放大器”作用,创新开发特色担保产品。目前累计为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180余亿元,担保户数达7万余户。

  3.做细企业上市服务,助力企业壮大

  一是实施集成化服务。针对企业上市开具合规证明程序繁杂问题,推出拟上市企业合法合规证明“一件事”,梳理汇编11个部门、13个领域的申办流程,发布《拱墅区拟上市企业合法合规证明“一件事”办理服务指南》,实现事项一次性整体告知,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截至目前,已帮助30余家企业开具近1000份合法合规证明。二是拓展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运河金融学堂”功能,定期为已上市、重点拟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提供宣讲培训、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线上线下活动40余场,累计服务企业1000余家次。三是聚焦精准化服务。与省股权交易中心合作共建“运河之星”企业上市培育平台,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建立以营收加净利润、投资机构加企业投资估值、企业科创能力等为核心指标的重点拟上市企业发现机制,实现分层培育,精准服务。

  案例2:嘉善县

  创新金融板块服务模式赋能科创产业落地成长

  嘉善县聚焦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产业基金、银行信贷等领域服务机制,健全金融支持政策体系,用好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资源,推动科创项目落地,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截至今年7月底,发放科创企业贷款金额365.65亿元,同比增长20.25%,科创上市企业占全县上市企业总数的90%。

  1.完善股权投资机制,优化科创项目落地生态

  一是推进招商融资一体融合。打造“基金+股权+项目”招商模式,与上海股权投资机构合作组建总规模40亿元的产投基金,通过“跟投”“直投”等形式,成功引进中欣晶圆等30余家科创型企业。二是畅通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围绕长三角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设立科创企业培育基金,为私募基金、创投基金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累计120家次科创企业获得私募股权投资。三是探索外资股权投资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对接毅峰资本等10余家上海优质外资私募机构,推动设立嘉善亚之能等5支QFLP试点基金,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优质境外资金。

  2.创新跨域银行服务,优化科创产业融资生态

  一是开展跨域信贷。组建跨区域“行内银团”,打造跨区域“行内银团”信贷模式,推动“本地银行+上海总部行、兄弟行”联合拓展业务,为兰钧新能源等科创企业提供精准、高效融资服务。二是创新贷款产品。面向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项目,推出“上海高等院校研发合作项目+支小再贷款”模式,发放全省农商银行系统首笔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依托平原水乡地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发放嘉兴市首笔GEP生态价值贷。三是推广投贷联动。发挥嘉兴银行作为科创特色行优势,以“银行+PE”的模式,对辖内承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开展跟贷支持。目前,开展投贷联动11笔以上,累计跟贷金额超5000万元。

  3.健全金融支持政策,优化科创企业成长生态

  一是强化初创期融资政策。针对初创期科创企业信用认可程度不高的普遍性问题,通过健全初创期科创企业融资担保增信机制,依托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授信服务,降低初创期融资门槛,目前成功发放全市首笔“科创共担贷”498万元。二是拓宽成长期信贷政策。针对成长期科创企业市场扩张快、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通过迭代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运行模式,健全“政策+担保+银行”分担机制,推进科创金融信贷扩面增量,累计为3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融资38.35亿元,累计发生财政代偿金额近千万元。三是完善成熟期服务政策。针对成熟期科创企业盈利能力强、需要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特征,通过联合省股权交易中心共同设立科创企业上市培育中心,提供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等综合金融政策服务,累计服务科创企业超1500家次。

  案例3:浦江县

  做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值服务让企业“知产”变“资产”

  今年以来,浦江县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融资增值服务新模式,通过政银企联动推进知识产权加速变“现”,让企业“知产”变“资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产权金融支撑。截至目前,全县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金额达14.61亿元,融资总额达1.49亿元。

  1.强化政策保障,全维度提供融资支撑

  一是强化政银联动。市场监管、金融管理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的意见》,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质押授信尽职免责机制,推动增值化改革向银行机构延伸扩面。目前已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8家重点支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二是出台贴息政策。制定出台《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额度,明确对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取得贷款的企业,给予上年末一年期贷款LPR利率50%至80%的贴息补助,大幅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三是细化降本举措。创新推行知识产权第三方免评估模式,以银行自评取代第三方评估,减少企业融资评估成本,当前试点性已完成自评17单,免去评估费10万余元。

  2.强化信用支撑,全方位夯实风险保障

  一是推行保险担保。引入中国人保财险浦江分公司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建立“保险+质押融资”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通过保险担保为贷款企业增信、为放款银行兜底,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有效解决企业维权、融资、处置等难题。目前,已完成融资担保2起,金额达800余万元。二是丰富金融产品。全面推行“知识产权质押+”模式,鼓励银行开展清单式靶向营销,针对县域特色行业和企业个性需求创新金融增值服务,通过组合贷、信用贷等形式开发“知产贷”“智融通”等多种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引导企业将沉默的专利转化为流动的资本。三是创新风控模式。根据小微企业特点,创新“三维”质押融资风控评估模式,通过看专利、评技术价值,看团队、评发展,看信用、评风险,多维度评估企业资信状况,提高资金风险保障程度。

  3.强化多方赋能,全链条增强助企能力

  一是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依托“浦江数字云窗”数字化系统,建设企业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专栏,为创新主体、金融机构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展示、融资对接、价值评估等服务,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提质扩面。开展线上专利质押申报,登记备案时间从线下1个月,缩短至线上3个工作日内。二是建立线下实体平台。在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金融板块,集成政策解答、材料审核、线上申报等服务项目。同时,在黄宅、开发区等6个服务驿站设立质押登记免费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登记查询等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质押登记办理质效。三是打造金牌服务队伍。组建由市场监管、金融管理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知识产权“金牌服务员”队伍,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宣传、指导、代办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已累计走访企业超1300余家,发放宣传资料超1800份,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199次。

  案例4:江山市

  推出“智融通道”服务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江山市深入贯彻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体融合落实“民营经济32条”工作要求,围绕个体工商户办理政务金融业务“多地跑”“反复跑”等堵点痛点,通过搭建政银合作平台、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提升增值服务质效等举措,着力构建政务金融服务智慧融资通道,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5月,全省个体工商户政务金融服务增值化改革启动会在江山召开。

  1.多方合作,打造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

  一是畅通数智融资通道。以国家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集成应用改革试点为契机,构建政务金融服务的线上通道,打通市场监管准入系统与农商行核心业务系统,实现系统融通。二是推行“二码合一”服务。推进企业码与银行二维码“双码合一”,市场主体通过扫描“企业码”,在线办理“银行开户”“收款码申领”“线上贷款”等高频金融业务,企业掌上快捷办理时间较线下节约70%。三是搭建全域覆盖平台。在镇村两级创新推行“政务+金融”模式,依托农商行、中国电信等网点资源,打造集政务、金融、电商等服务于一体的金融综合服务站。目前已累计打造19个金融综合服务站,实现“企业码”乡镇(街道)全覆盖。

  2.精准滴灌,制定专业化金融服务方案

  一是推行无感授信。推动部门与银行信用信息共享,以银行内数据、市场经营流水、诚信商铺等数据信息为基础,科学制定评价模型,赋能系统开展信用评级,生成预授信额度。今年以来,完成个体工商户精准授信574户,授信金额13.12亿元。二是出台惠企政策。灵活运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和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政策,强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利率特惠政策、发放利率优惠券等形式,有效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今年以来,已降低市场经营主体融资成本2500余万元。三是创新产品供给。针对个体工商户金融需求“短、小、频、急”特点,创新提供匹配的信贷产品,推出最高额度500万元的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解决融资“无抵押”“担保难”的问题,缓解融资难题。

  3.资源整合,提升增值化商事服务质效

  一是建强市场服务队伍。市场监管局联合农商行组建7支“惠商共富小分队”,定期开展市场经营主体大走访活动,面对面听取市场主体需求,解决企业困难,提供帮办服务。截至目前,为市场主体提供代办营业执照200余户,代开发票2400余笔。二是开展入市经营培训。针对个体工商户在日常经营、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整合培训资源,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开展“入市第一课”培训,帮助个体工商户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今年以来,开展培训活动8场,培训个体工商户200余家。三是创新增值服务内容。构建政银企交流沟通机制,定期开展投融资座谈会,听取企业诉求,为企业量身定制高价值、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设置“个转企”服务专窗,安排专人做好政策解读、业务辅导、全程帮办,推进个体工商户“无障碍”转型。

  案例5:常山县

  创新“基金+产业”模式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常山县以深化金融服务增值化改革为契机,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加大产业基金支持力度,创新“基金+产业”服务模式,助力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成立4家基金公司,基金规模达26.5亿元,招引核心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10.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及其他资金7.9亿元。

  1.系统重塑,创新基金运作机制

  一是政府主导,国资运营。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规模达133.5亿元的产业招商基金,县国投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负责日常运营,重点支持县域两大主导产业和“五个一”核心产业,打造“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运作机制。二是强化联动,撬动资本。加强与优质私募机构的合作,共同出资组建子基金公司,通过参投子基金,撬动70%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目前,已与多家基金公司合作组建2支子基金,总规模达32.5亿元。三是专业研判,做优投资。建立“领导+部门+专家”的招商基金决策运行机制,按照专业第三方团队初判、基金管理人尽调、投决委决策、基金管理人具体运作的决策流程,规定投资金额在2000万元以内的,由投决委决策,投资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

  2.多措并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一是完善配套设施。聚焦农业特色产业检验检测、冷链物流等薄弱环节,发挥基金投资公共产品属性,投资建成2.5万立方米冷链仓储中心和18万立方米智能贮存冷库,布点“乡村物流U驿站”170个。二是培育产业龙头。培育链主企业,推动柚香谷、艾佳等龙头企业扩产提能,成功争取省级产业基金3亿元,扶持建设年产值45亿元智能灌装生产线。三是推动科技转化。以全省科技成果“转移支付”首批试点县创建为契机,设立3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激励资金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发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产权资源“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目前已落地科技成果85项,惠及企业45家。

  3.专业运营,推动产业项目落地

  一是全程跟引,强化服务保障。制订出台《常山县产业基金管理办法》,对项目立项、尽职调查、制定方案、投资决策等环节,实行“全生命周期清单式节点化”管理,将7项增值服务事项全量纳入县企服中心增值服务事项清单。二是瞄准赛道,拓展信息来源。加强与省属基金、私募机构对接力度,拓展智能制造、微电子产业、储能等产业领域,关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领域,畅通“5+N”投资赛道,丰富基金项目库。目前,已考察项目50余个,其中3个项目完成出资,出资金额达2.1亿元。三是把牢风险,做实风控防控。建立健全投资决策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组织和风险控制流程等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开展尽职调查。制定风险控制预案,助力企业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规定基金对单个项目投资不得超过股权的30%,且不得超过投资基金规模的30%。

  案例6:丽水市莲都区

  创新推出“金融计算器”助力中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丽水市莲都区聚焦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贷款门槛高、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创新推出“金融计算器”,重塑中小微企业贷款流程、服务模式,实现银企金融联通、服务畅通。今年3月上线以来,通过“金融计算器”为38家企业计算融资额度,成功帮助23家企业获得贷款1.21亿元。

  1.“贷前”精准匹配,引领供需无缝对接

  一是金融产品全量汇集。构建金融产品超市,涵盖19家银行、2家地方金融组织的311项金融产品,其中信贷产品216项,结算、理财、ERP服务系统等金融服务项目95项,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二是企业信用精准画像。基于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归集企业生产经营、征信、奖惩、社保缴纳、水电气用量、绿谷分等32类数据,形成企业信用画像,为精准授信提供数据支撑。三是一键智配高效融资。企业登录“金融计算器”,快速计算出融资额度、利率等数据,通过“一键下单”便捷服务,将融资需求直接流转至银行,提高企业融资便利度。比如,丽水市金得曼箱包有限公司通过使用“金融计算器”,一天获批1000万元银行贷款授信。

  2.“贷中”增值赋能,助力企业无忧用资

  一是优惠政策即时享受。“金融计算器”以“丽即兑”系统为依托,整合上线政策兑现功能,确保企业即时享受到降利率、提额度、政府贴息等金融惠企政策,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截至目前,已有多项贷款贴息政策惠及115家企业,总金额达389万元。二是专业团队深度支持。成立以银行、证券、律所等为成员的“财金智囊团”,作为“企业金融家庭医生”,为企业线上提供风险管理、财务规范、融资对接等服务。截至目前,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方案35个。三是续贷服务无缝衔接。推出无还本续贷,为贷款到期仍有续贷需求且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提供便利。企业只需在线发起申请,银行即可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工作,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无缝衔接续贷服务,提高续贷便捷性。

  3.“贷后”双向优化,构建银企共赢生态

  一是优质企业精准入库。基于借款企业的交易数据,筛选形成信用评价良好、资金需求旺盛的优质企业库,帮助银行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截至目前,已有50家区属企业被纳入优质企业库。二是产品体系动态调整。通过计算器深入分析优质企业的高频融资需求,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等,对库内企业推出力度更大的信贷政策。如浙江菲比克阀门有限公司被纳入优质企业库后,杭州银行为其增加了300万元的优惠利率贷款。三是用户体验持续提升。服务结束后,企业可根据系统推送的评价短信,评价贷款服务质效。根据用户评价结果,科学优化“金融计算器”的功能与使用体验,确保服务更加贴近用户需求。(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