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榆林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工作安排,大力实施“营商环境六个新突破”专项行动,以“受审分离”小切口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企业群众办事更加“好办”“易办”“快办”。
推行一窗受理集中办
聚焦“体外循环”“应进未进”等企业群众反映痛点难点问题,通过“一口受理、一口出件”,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大厅之外无审批”。一是先行先试,逐步推广。先期在市政务大厅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和企业社会事务两大审批服务专区推行“受审分离”模式,由政务中心和进驻部门分别行使事项的受理出件权和审批审查权,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实质性运行,为下一步在政务大厅各个专区全面推行无差别受理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二是严把进出,规范运行。明确线上“一网”和线下“一窗”是事项申请、受理和出件的唯一渠道,进驻部门不得通过其他方式私下违规受理和出件,否则将由市审批局和市政务监察投诉中心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三是动态管理,事项扩容。今年1-5月份,结合最新的许可清单、备案清单、权责清单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对各部门事项再次开展全面拉网式大排查,并已于6月1日督促19个部门的87项“应进未进”事项全部进驻政务大厅办理。截至目前,“受审分离”改革已覆盖25个部门的890项(含拆分项)审批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了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持续推动审批服务标准公布、受理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示。
推行复杂事项限时办
聚焦多环节事项办理时限过长、难以管控等问题,通过将关键影响环节的流程和时长全部纳入一窗综合受理平台(以下简称“一窗平台”)管理,推动部门限时办结有效落实。一是优化系统设置。按照“合法依规、部门接受、群众满意”原则,已完成10个部门133项(含拆分项)常办复杂事项5类办理环节(现场踏勘、核查检查、检验鉴定、听证论证、专家评审)的流程设置和时限配置(分别为5个工作日、6个工作日、10个工作日、7个工作日和30个工作日),并同步在一窗平台中嵌入应用。二是规范暂停使用。在一窗平台中严格设定了暂停功能的使用情形(容缺件未提交、转报中省审核件未批复、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审批延误)、使用次数(最多3次)和使用期限(最多30个工作日),严控办件无限制超期情形。三是明确职责权限。细化规定了前台受理人员、后台审批人员和中心管理人员线下的职责分工与线上的操作权限,基本形成咨询解答、接件受理、转办审批、跟踪督办、出件送达、统计分析、监督问效的工作闭环。
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办
聚焦材料标准模糊、不打招呼不受理、前台人员独立受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受理环节标准化倒逼审批服务全流程标准化,切实推动容缺受理、一次性告知等落地见效。一是细化材料要素。按照办事企业群众“能看懂”、前台受理人员“易操作”的原则,针对窗口办理事项尤其是常办高频事项开展颗粒化梳理,重点梳理出31项容缺事项和近50项容缺材料,对容缺事项直接先行受理,按正常流程开展审查,待材料补齐后正式出件。二是前移服务关口。进一步强化受理前的咨询解答和审前辅导,制定了统一的《榆林市政务服务事项预受理和一次性告知单》,最大限度让办事企业和群众少走弯路、一次办成。三是强化人员培训。组织40多名综窗工作人员,围绕“受审分离”运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一窗平台具体操作、事项受理办理等内容开展了10余次集体培训和专门培训,确保业务上手快、进入角色快。
推行全程跟踪督查办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审批服务事项的全流程和各环节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发现问题由政务中心和政务监察投诉中心督促部门限期整改。一是做实线下督查。首次公布了综窗工作人员和进驻大厅部门两类负面行为清单和11种主要负面情形,进一步明确了日常巡查检查、12345热线、营商平台反馈等督查方式,一经发现即列入问题台账和整改清单。二是优化线上督查。审批服务事项的节点和环节信息全部纳入一窗平台在线监控,专门开发了“受审分离”统计分析功能模块,可按需对受理量、审批量、办结量、超期量(率)、退件量(率)、中断量等主要数据进行调取和汇总,并同步在政务大厅电子大屏上动态实时展示近7日内上述数据。三是定期公开通报。累计在全市重点项目联审联批会上通报3次,7月份开始印发统计分析月报并按月向市营商办和市级各窗口部门单位通报,“受审分离”改革在助力项目审批提速、倒逼部门转变工作理念、优化服务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据治理、数据要素×专业服务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