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积极发挥国际陆港资源禀赋优势,强化“智慧化、精准化、区域化、链条化”建设理念,在提升跨境贸易通关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强化区域联动、增强保障能力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为外贸企业降本增效和服务向西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注重“智慧化”赋能,升级口岸基础设施
建设全国首个内陆自动化无人码头,升级作业设施,实现场站堆场区车辆行走、提箱落箱、集装箱搬移盘点、火车装卸等24小时全流程无人作业,码头运行效率和安全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全国唯一拥有3束6线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善运营设施,建设粮食、木材、整车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投用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成为口岸门类齐全、支撑体系完备的国际物流枢纽。上线西安港智慧通关系统,优化监管设施,在全国率先打通海关、铁路数据壁垒,实现进出境货物、跨境电商等业务领域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查验场地空间利用率、作业效率均提升50%以上。
实施“精准化”保障,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聚焦解决中转货物易积压痛点,推出铁路中转货物站内作业新模式,到达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货物,由运营公司统一办理到达交付和集装箱虚拟进出站手续后,按照国际联运目的地搬移至相应堆放区域等待发运,相较以往节约了提货、送站、站外堆存、吊装等费用,综合物流成本降低50%。聚焦解决出口企业退税时间较长问题,开展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组建“丝路税务管家”团队,开设“启运港退税受理专窗”,出口企业申报时选用启运港退税,即可在中欧班列(西安)发出后享受即发即退的政策,退税时间由1个月缩短至2天。聚焦解决班列回程运费估价及申报不规范问题,出台中欧班列回程运费扣减政策,进行中欧班列境内外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从完税价格中扣除境内段运费,帮助企业减少税款,今年以来已累计受理全国380家企业申报的回程运费扣减报关单1707票,为企业在完税价格中扣减国内段运费1083.4万元。
推动“区域化”合作,扩大物流辐射范围
建立国内跨关区协同机制,创新跨关区“陆海联动、铁海直运”监管模式,针对西安港到达货物提前安排订船订舱,转关时自动放行、自动核销,实现出口货物班列直运、抵港直装、原箱上船,货物覆盖东南亚、欧美、非洲等地区。完善国际跨里海合作机制,联合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国际协会发布《高质量共建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倡议,采用“专线专用”集装箱船方式打通中欧班列(西安—巴库—波季—欧洲)南向通道,出口货物延伸到高加索、土耳其和东欧等地区。2024年1—9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041列,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中欧班列(西安)货物运输由最初的中亚五国拓展至45个国家和地区,跨里海和黑海班列已由过去的“每7天1列”提升至“每周6—7列”,累计开行150列、运输货物13.7万吨,成为中国开行跨里海班列的“主力军”。
探索“链条化”服务,增强综合保障能力
搭建口岸服务“总客服”,依托中欧班列综合数字服务平台搭建全国领先的云舱系统,与哈萨克斯坦、德国、俄罗斯等国家铁路公司数据对接,已为2000余家企业提供线上订舱、报关、结算、支付、融资等“一站式”国际联运和全程多语种服务。开辟通关服务“直通车”,设立“绿色通道”,成立“通关监管工作专班”,健全政府+海关+铁路+运营公司“缓堵保畅”联席会议机制,为出口企业提供全链条快速响应的通关服务。推行专属服务“定制包”,创新汽车出口“分送集报、一票多车”监管模式,为比亚迪、陕汽等重点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综合物流服务方案,今年以来,“西安港”出口整车和成套散件56740辆、货值63.3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1.9倍和1.5倍,带动全市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2倍。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