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页,多了一个新装扮——“二维码”。二维码本身不新鲜,被印到了政府工作报告首页的右上角,却是个稀罕事儿。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一个时长为2分50秒的H5动画视频和一张图表,用32组数据来说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视频的最后,出现了“国务院客户端”的字样。这让代表委员们眼前一亮,直呼“更直观、更便捷”。(见3月6日《中国青年报》)

 
  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在如今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越发绚丽多姿。这次更是出现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上第一次出现非文字类信息,也是推进“互联网+政务”一次直接又具体的实践,对推进服务型电子政府建设有着鲜明的指向标意义。
 
  其实在今年年初的河南省两会上,诸如此类的信息化手段就已经屡见不鲜。当时在代表委员们的文件袋里,都有一份移动终端(APP)使用说明,下载成功后,每人一个登录名,登录后可以浏览新闻、接收会议通知、查看简报报告、提交议案建议等。
 
  小小的变化背后,可以读出深远的内涵。无论是在全国还是省两会上,恪守节约、务实、高效的会风,都已成主流和共识,更重要的是,彰显出中央乃至各级政府推进政务公开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也是“互联网+”思维在政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上的二维码,还是“部长通道”上的扫码提问,抑或各大媒体融媒报道的“黑科技”,都体现了开放、透明、互动、共享的时代思维、社会共识。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表述为“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从字面上,似乎要求更少了、难度更低了,而实际上,是内容更多了、措施更实了,政务服务与互联网的接触,已不是说几句“网言网语”那么简单,它需要更多更实在的对策方法。
 
  笔者感到,“互联网+政务服务”已不再是一个独立而狭义的概念,网络已成为政府服务的刚需,换言之,离开网络的政府服务必然是“残缺”的。从目前来看,政府与主流媒体牵线搭桥、寻求合作,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一剂良药。像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上二维码里的动画,就是由中国日报网、新京报承担具体创意和设计制作的。我省也有相关实践探索,今年年初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就“智慧政务”项目与豫北地区12个县(市)区政府和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项目关注的皆是民生“痛点”和“痒点”,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
 
  当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已走过了宣传倡导期,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博弈与对峙。在“二维码印上政府报告首页”的引领和带动下,相信各级服务型电子政府建设将会越来越多地借助新技术进行呈现,让服务变得更“聪明”,百姓也更有获得感。
 
        作者:刘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