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平台,处于城市工作第一线,是落实党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环节,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是城市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蔡奇
昨天(18日)召开北京市街道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蔡奇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以首善标准加强新时代首都街道工作,提高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蔡奇指出,做好新时代北京街道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着眼于首都城市发展全局,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街道工作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破解制约街道作用有效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街道的统筹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动员能力,确保新时代有新气象新作为。总的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首善标准建设文明街道、活力街道、宜居街道、平安街道。
蔡奇强调,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首都街道工作的主要任务,将重点聚焦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上。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齐心协力解决好群众需求热点、治理痛点问题,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当好市民群众的贴心人,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蔡奇强调,要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明确四大路径,即推动“吹哨报到”改革向党建引领深化,向街道改革深化,向社区治理深化,向受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深化,推动形成“党工委领导、办事处指导、各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蔡奇强调,要加强对街道工作的组织领导。市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善于抓住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从面上推动城市治理。各区要把街道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区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街道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重点项目。要加强街道社区队伍建设,坚持在一线培养、历练、选拔干部。要健全激励机制,树立从基层选人用人导向,保障街道干部的工资待遇,激励基层干部在一线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要加强工作保障,加大对街道的财政经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解决街道社区服务场所不足的问题。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解决群众身边问题的实效作为检验工作标准,减轻街道负担,让街道腾出更多时间抓治理、抓服务。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全市300余名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了会议和分组讨论。
新时代街道工作八大任务
1.街道要积极参与学区规划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围绕“七有”“五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心尽力为市民办实事、办好事。街道要积极参与学区规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等建设,方便群众就学就医和居家养老,为城乡低保和特困人群排忧解难。要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重点织补便民设施。要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解决好市民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2.推行“全能社工”模式
扎实做好基层政务服务。深化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最大限度地精简程序、缩短时限,提高网上办理比重,实现就近办理、全市通办,最多跑一次。深化社区服务站改革,探索“一站多居”,推行“综合窗口”、“全能社工”模式和社工服务错时延时、全程代办、预约服务,确保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鼓励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氛围。
3.加强静态交通管理
持续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抓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给老百姓一个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加强胡同街巷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生态空间织补和生态修复,促进留白增绿,新建一批口袋公园、小微公园。强化物业管理,在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抓紧制定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管理意见,妥善解决失管老旧小区问题。
4.推进街区可持续更新
有序推动街区更新。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求,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街巷整治的同时推进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强化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最大限度地修复历史肌理,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探索“共生院”模式,加强街区设计,健全街区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制度,按照需求织补功能,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干,精心打造一批精品街区。
5.探索居民共治社区治理样本
切实加强精细化管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实现多网融合。建设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街道社区人居环境大数据体检机制。整合街巷长、小巷管家、社区专员、网格员、协管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基层力量。深入开展“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探索各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大型社区治理样本。
6.办好实体书店
积极优化提升人文环境。强化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合理利用历史街区、民宅院落、闲置厂房兴办公共文化项目,办好实体书店和图书室,推广、普及体育文化。进一步挖掘街区文化内涵,积极培育街区文化、楼门文化,以好的文化聚人聚心聚气。
7.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
着力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构建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区治理体系。选好社区党组织的“领头雁”,做实社区居委会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着力“三社联动”。
8.“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全力抓好平安建设。结合平安创建工作,织密基层公共安全网,深入开展矛盾排查调处,探索创造具有首都特点的“枫桥经验”,提高化解社会矛盾能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执法即时响应机制,打造24小时城市安全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筑牢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深化社区管理体制四大路径
1.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
向党建引领深化,全面加强党对街道工作的领导。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推动市各级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化常态化。
抓好区域化党建,做实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下大力气抓好商务楼宇、非公企业、商圈市场、网络媒体等领域的党建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街道社区全覆盖,切实解决好居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2.推进街道内设机构“大部制”改革
向街道改革深化,构建简约高效的街道管理体制。优化街道行政区划和机构设置,推进街道内设机构“大部制”改革,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更好服务群众。
切实理顺条块关系,明确街道办事处职责定位,严格落实街道权责清单,切实向街道放权。构建实体化街道综合执法机构,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稳妥推进地区办事处向街道办事处转制。
3.把协管员队伍压到基层一线
向社区治理深化,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制定职责清单,健全居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把更多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放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强化社会动员功能,建立社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评价机制,更好支持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把协管员队伍压到基层一线。
4.坚持市民的诉求就是哨声
向受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深化,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实好各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区、街干部要多到社区走走,社区干部要多到居民家里坐坐,用脚步丈量民生。畅通群众反映表达诉求的渠道,建立全市统一的群众诉求受理平台,实现咨询、建议、举报、投诉一号通。坚持市民的诉求就是哨声,凡是市民诉求、媒体曝光、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问题,各街乡各部门要闻风而动,接诉即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