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9智慧中国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以“数字化转型——共识与策略”为主题,来自全国部委、省、市、区县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大数据主管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主流媒体等齐聚一堂。其中,28日主论坛有近800名嘉宾到场,更有近6000人同步收看直播;两天会议到场参与人次达千余名。
本文系国脉海洋总经理助理、高级咨询师朱娇娜女士于11月29日下午在“2019智慧中国年会”分论坛——“营商环境与业务流程再造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通过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国脉海洋总经理助理 朱娇娜」
这两天的年会已有不少领导和专家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内涵、路径、展望和典型案例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分享,下面由我就如何对该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开展效能评估、数据晾晒,并以此作为下一步工作推进的重要依据,谈谈我们的几点认识。
一、政府数字化转型“好差评”体系构建
(一)概述·数字化征途迈入新阶段
首先结合国内主流研究院的观点,对政府数字化转型当前的特征做一个简要阐述分析。今年4月阿里研究院安筱鹏博士提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工具革命和决策革命,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正确地做事,可以理解为运用工具高效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如何做正确的事,判断决策的制定是否基于充分的信息描述、敏锐的事实洞察、未来的预测,而以上的前提是有数据,有规范化、结构化、可利用、高价值的数据。如何实现收集数据并进行加工利用,所需的承接载体就是系统平台,可以说系统是实现数据自由流动的核心。
另外一个观点是腾讯研究研究在不久前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对智慧城市进阶之道的描述。我们应用到政务领域,发现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度。主要包括两个转移和一个升级。
一是价值转移,从“大系统”转向“微服务”。传统的方式是鼓励建设综合性的大系统,并以此为价值指引,而现在则强调解构重组、最小颗粒度,目的是通过灵活配置应对多变的应用场景,这就产生了“海量微服务+综合移动入口”的生态体系。
二是目标转移,从“进行时”向“未来时”变迁。不少地方现在还是存在较为割裂的建设方式,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以片面的视角,暴力解决当前已暴露的主要问题,现在意识到应该采取统筹、协同、全局、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交互升级,体现在应用体验从“局部智能”朝着“整体智能”发展。主要体现在从概念到应用场景实现,对用户来说真正可感知、可办理;另一方面是从单个独立的操作到整体体系的解决方案,而非只是将复杂事项拆解为若干个独立子项实现满足。
(二)框架·“管理思想+工具文化”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提出初步的管理框架,认为政府数字化转型“好差评”体系构建是管理思想和工具文化相结合的范式。
首先,需要基于充分、明确的管理依据,可以是地方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工作推进要点、项目管理规范等,这体现了前瞻性、统筹性和规范性。其次,需要基于一套系统,即利用政府数字化转型“好差评”系统进行在线、实时、体系的管理。接着,在具体的管理内容中,目前提出以项目、任务、指标三个维度进行管控,项目是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点试点项目,能够起典型示范作用;任务包括项目类任务、体制类任务、条线类任务等,能串成条块;指标是量化转型工作进程的客观依据,并能通过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标覆盖从0到1的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数字化转型评估应用场景的终极构想,这里的终极是指基于当前可预期的,是符合能力模型设计,具备评价诊断机制的可持续发展链路的。具体可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定义数字化转型能力框架,包括宏观能力框架,一般指国家层面的基础、底线、核心指标,具有普适性、高频度的指标;以及地方能力模型,是各地基于当前发展阶段和已有建设基础,结合发展定位与方向设计的个性化指标。二是构建数字化转型评价机制,与能力框架想对应,形成伴随性评价体系和阶段性个体诊断,利用数字化转型工作管理支撑平台开展随时随地随机的评价抽查,基于当前重点工作不定期开展阶段化、模块化专题评估,达到持续追踪、定期诊断、跨域理解的实施思路。
(三)流程·强关联、可追溯、多终端、高智能
基于好差评系统开展评估的核心流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
一是指标定义。也就是指标构建,在传统在线新增的方式上,提供了指标模板库,利用国脉在评估领域的经验和优势,比如针对营商环境的主题,收录了世行、国家发改委以及领先地区的指标。同时,提供了对应指标的评估结果,支持用户一站查询各类权威机构评估结果,快速定位待提升的内容,构建起“底线指标+追赶指标+创新指标”多位一体的指标。
二是信息填报。部门在接收到管理部门下发的评估指标后,利用系统在线填报完成情况,除了人工录入完成情况、上传附件外,支持通过系统抽取的方式直接上传结果数据,一方面减少人工干预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减少操作步骤极大提高操作效率。
三是评估打分。管理部门在考核赋分时,对客观性指标,通过读取前期设定的评分规则实现自动打分、人工核验;对主观性指标,采用人工为主、系统为辅的方式,打分过程支持图文全记录。
四是结果反馈。支持PC端、移动端、大屏等多端同步结果数据,提供统计报表、可视数据、统计报告等多种形式,支持一键生成二维码,集成评估的指标、思路、流程、结果等信息,便捷分享查看。
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还支持通过钉钉、邮件等方式,对各环节的操作进行延期预警、消息提醒、结果推送等。
二、政府数字化转型“好差评”评估实践
基于我们近一年来的落地项目实践,从应用需求、实施方式、整体定位、政府形态等多个维度将各地的评估思路总结为为三种类型,没有明确的时间先后区分,更多的是实施侧重点不同。
(一)垂直式·项目预审
围绕项目本身,主要以专家的经验判断必要性,服务于数据和财政管理部门,呈现点状,是有形的政府。评估只是内部支撑系统中的一个管理模块,关注的是项目基本信息、建设必要性、预算合理性、材料完整性,目的是谋划一批创新性高、示范性强、影响面广的应用项目。
(二)引爆式·项目普查
开始考虑与业务的融合,重点在于梳理项目与业务、系统、数据的关键链路,呈现线状的实施形态。人工和系统充分结合,评估系统作为管控工具服务于信息化建设部门,致力于打造一体化政府。通过理清每个系统基本运行状态、建设应用绩效、数据应用价值,建立起系统与项目间、本部门分期项目间、跨部门项目间的关联关系,分析出下阶段要淘汰、可整合或强化提升的思路建议,并为财政部门信息化项目立项建设评估的费用估算建议,有效推进信息化集约化建设、一体化运维。
(三)渗透式·项目评估
充分整合业务场景,从统筹的角度考虑数字政府建设,呈现面状的发展形态。评估系统作为赋能平台,基于规则配置实现全自动、全流程精益管理。从狭义上看,围绕项目各阶段,评估立项采购规范、跟踪实施质量、分析初步建设成效、估算项目成本效益;从广义上看,以任务作为管理切入点,梳理地方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清单,跟踪记录任务的进展信息、问题信息、变更信息,实现高效的信息获取、到位的任务落实、形象的工作进展、实时的监测预警和精准的跟踪督查。
以上就是我们对政府数字化转型评估工作的理解,请各位批评指正,也欢迎各位一起参与到这项工作探索建设中。
申明:本文版权归国脉互联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授权。
附:国脉“一网通办”核心支撑系统(GDBOS),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2.0操作系统、政务数据体系2.0基础标配、政务服务一体化升级方案。又名“政府数据业务操作系统”(GDBOS), 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各地实践经验、数据体系理论、微服务技术架构,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为各地数字政府升级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业平台。运用数据体系、标准治理、业务再造、组织进化等工具和方式,可从结构、标准、模块架构上对当前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和升级。有效适配部委、省、市、县(区)不同层次需求,支撑数据整合共享、政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升级,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夯实数字政府基础,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产品+数据+标准"框架,构建"标准支撑、数据体系、业务再造、数据治理、管理赋能"五大体系,无缝衔接既有业务系统,有效驱动政务服务整体运作:①落脚在“办成”,把政务数据归集到一个功能性平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②综合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据整合与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慧组织进化。
注:获取更多会议资讯及嘉宾演讲资料,欢迎登录“2019智慧中国年会官网”。